【摘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舉辦了多場重大主場外交活動,新時代大國形象更加鮮明。以第三屆中國西藏“環喜馬拉雅”國際合作論壇為例,通過舉辦主場外交活動,儀式化身份建構、儀式化主題設置形成共識、儀式化空間重置話語空間和儀式化展演彰顯文化魅力,展現出新時代中國主場外交的能動性;通過多元傳播、共情傳播、話語傳播,展現開放、自信、幸福的新西藏,實現可信、可愛、可敬中國形象的建構。這有助于打破西方話語霸權,提升我國的國際話語權,國家形象也從“他塑”逐漸轉為“自塑”,向世界展現自信自立、胸懷天下、開放包容的大國形象。
【關鍵詞】主場外交;國家形象;儀式表征;“環喜馬拉雅”國際合作論壇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商共建共享”是關鍵。2023年10月4日至6日,第三屆中國西藏“環喜馬拉雅”國際合作論壇在西藏林芝舉行。該論壇由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和外交部共同主辦,首次提出了具有深遠影響的《林芝倡議》。4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代表出席,各方圍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共享發展合作成果”主題,就生態環保、發展合作等深入交換意見,達成廣泛共識。此次外交活動規格高、影響廣,通過多元傳播手段強化國家形象塑造。該活動涵蓋生態環保、人文交流等領域,展現開放、自信、幸福的新西藏面貌,真實呈現中國多維形象,標志著國家形象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7月舉行的第四屆中國西藏“環喜馬拉雅”國際合作論壇延續并深化了《林芝倡議》,進一步推動了各方在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方面的合作。選擇以第三屆論壇為研究對象,正是因為其在全球動蕩變革背景下,首次發布《林芝倡議》,呼吁深化環喜馬拉雅地區國際合作,為后續論壇奠定了議題基礎,對中國國家形象的建構也具有深遠影響。
一、“主場外交”與國家形象建構的關聯
國家形象的建構涉及國內外公眾的共同認知。其中,國家身份是塑造這一形象的關鍵所在。國際社會基于對一個國家身份的解讀,會構建出與之相符或相悖的形象。[1]在全球化與信息化交織的當今時代,國家形象認知與信任對國家交往、戰略成敗而言至關重要,國家形象戰略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通過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可以廣泛地爭取民心,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獲得國際輿論的認同、理解和支持。歷經70多年奮斗,新中國國家形象建構成效顯著,展現出自信自強、合作開放的精神風貌,逐步展現出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主場外交一般指在一國(境)內開展的,由東道主政府扮演重要角色,并能對維護和拓展該國國家利益發揮積極影響的各類重要外交活動,包括雙邊和多邊外交活動。[2]主場外交可以讓東道主發揮天時地利人和優勢,有效提升國際話語權,增強國家軟實力,并借此契機更好地塑造和展示國家的國際形象與風采。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主場外交活動頻密,有力推動對外關系發展。諸如博鰲亞洲論壇、APEC北京峰會、G20杭州峰會及“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等盛會的舉辦,彰顯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重要影響力。在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穩步推進的過程中,主場外交有助于我們更為有效地在規范倡議、制度建設以及秩序構建等方面貢獻力量。
如何構建符合中國主場外交特色的獨特話語體系?如何打破西方話語的束縛,實現國家形象從“他塑”到“自塑”的轉變?如何遵循可信、可愛、可敬的原則,從展示西藏新面貌出發,進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在第三屆中國西藏“環喜馬拉雅”國際合作論壇中,中國特色的主場外交實踐為應對挑戰、塑造新時代國家形象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與路徑。
二、第三屆中國西藏“環喜馬拉雅”國際合作論壇的儀式表征
儀式作為一種象征性活動,在國家政治中具有形成認同感、建立權威和構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重要作用。美國學者大衛·科澤提出,儀式的主要功能是構建和加強權力結構。[3]它如同一座橋梁,使政治領域的抽象意義得以具象展現,進而構建出既深刻又具實際操作性的符號體系。從儀式的視角審視,主場外交無疑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儀式盛宴,通過一系列豐富多元的儀式表征,生動展現了新時代中國主場外交的蓬勃活力與能動精神。在與全球各國的深入對話中,主場外交有力講述著中國故事,廣泛傳播著中國聲音,展示了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一)儀式化身份建構及確認
改革開放四十余載,中國的國家身份定位歷經變遷。從“參與者”到“建設者”再到“負責任大國”的角色,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參與和引領力度持續提升,積極肩負起維護全人類共同利益的重任。建構主義理論指出,國家身份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在主體間的互動中逐漸形成,這需要自我與他者的雙重認可與確認。當前,中國錨定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奮發進取,面臨西方標準與傲慢的挑戰,國際話語權不足。積極舉辦主場外交活動,通過開展儀式性活動、議程設置、意見領袖發聲及媒體資源調動,可以更好展現中國智慧以及務實高效、開放包容理念,彰顯中國精神,展現中國擔當。
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與角色的建構,核心在于順應世界發展趨勢,提出符合人類共同利益的重大命題,并身體力行引領全球新型治理的發展方向。第三屆中國西藏“環喜馬拉雅”國際合作論壇發布《林芝倡議》,強調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及加強國際合作、共享發展成果的重要性。在這場主場外交活動中,中國以東道主的身份,強化議題儀式化傳播,闡釋人類命運共同體內涵,展現中國誠意與善意,增強理念吸引力,塑造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二)儀式化主題設置形成共識
當今的世界正經歷著分裂與重組的挑戰,逆全球化浪潮涌動,對抗與沖突頻發,高科技領域的競爭日益激烈。為應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新時代的我們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定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基于此,中國主動舉辦多層級、多元化主場外交活動,深入參與全球治理,致力于推動建立一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第三屆中國西藏“環喜馬拉雅”國際合作論壇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共享發展合作成果”為主題,參會各方就生態環保、發展合作、人文交流等深入交換意見,增強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系列主場外交活動有力彰顯了中國在對外交往中的能動性和創新性,向國際社會傳遞了中國的聲音與理念。
中國通過連續舉辦“環喜馬拉雅”國際合作論壇主場外交活動,以政治儀式化的策略,設置不同會議議程,通過時間維度連續性、主旨框架系統性、共同身份建構性、具體措施供給性的象征性資源生產,形成了從象征性符號的凝視、象征性意義的理解記憶到象征性話語的再生產。中國的聲音以“協奏曲”的方式被世界傾聽,而且形成音頻共振效果,中國話語呈現出向世界性話語轉變的輻射力。系列主場外交活動中,除了生態環保等議題外,還增加了各國政要對中國文化觀賞和文化體驗的議程設置,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達到共通、共融、共鳴的效果,打破了中國國家形象建構的刻板化、單一性,全方位展示了中國智慧、力量、貢獻與魅力。
(三)儀式化時空重置話語空間
政治儀式化包含“時間”與“空間”兩維,營造特定情境,重塑話語主體與權力。通過儀式化時空的象征性邏輯,話語文本得以產生并延續,展現儀式話語的強大力量。時間維度上,通過一系列規范性、多樣性的主場外交“中國時刻”的再造,悄然改變著國際話語生產的權力閾限,中國力量的話語內涵有了多重意指。第三屆中國西藏“環喜馬拉雅”國際合作論壇提出的《林芝倡議》等方案獲世界認同,是話語表達與實踐權力機制共同作用的“涵化”過程。“儀式時間”具備強大的形塑力。在“環喜馬拉雅”國際合作論壇的“中國時刻”中,參與者確立伙伴關系,增強對中國的心理認同,實現從誤解到理解,再到認同和加強合作的轉變,提升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持續關注度,擴大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政治主體通過改造和利用空間來體現其意志。通過舉辦主場外交活動吸引多樣化的參與者,可有效增強其在空間維度上的影響力,從而進一步拓寬話語的傳播范圍,促進更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此舉不僅強化了話語的塑造力,還提升了我們在國際交流中的話語權,實現了政治意義空間的全新構建。如今,眾多國家紛紛響應并參與到中國倡導的國際對話平臺中,使得中國聲音的傳播更為廣泛,其影響力日益深遠且歷久彌新。在第三屆中國西藏“環喜馬拉雅”國際合作論壇中,來自4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代表進行了深入研討和交流。論壇提出《林芝倡議》,深化域內國家在生態環保、互聯互通及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展現了中國智慧與力量。此次主場外交活動與儀式備受矚目,展現了中國的大國風范與領導力,彰顯中國正逐步扭轉“西強我弱”的話語格局,以中國的正確的價值觀為依據,將國際輿論引至正確的方向。
(四)儀式化展演彰顯文化魅力
人類學家格爾茨指出,“文化展演”即一場顯著且特殊的活動,能夠戲劇化地通過符號向公眾展現民族的精神內核和核心價值觀。儀式即為文化展演,展示社會豐富的象征意義。中國主場外交活動的精心策劃中,對本土文化精髓的深入挖掘與巧妙融合,成為了展現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風格的重要一環。這些活動不僅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源遠流長,更體現了中國對自身文化的堅定自信與自豪風采。
第三屆中國西藏“環喜馬拉雅”國際合作論壇開幕式演出精彩紛呈,令人嘆為觀止。大氣磅礴的《珠穆朗瑪》與《喜馬拉雅風情》歌舞,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將西藏高原的壯美風情與神秘色彩展現得淋漓盡致;激昂奔放的二胡獨奏《賽馬》,則以悠揚激越的旋律,勾勒出西藏人民熱情奔放、堅韌不拔的精神風貌。而藏語歌曲《藍天下的祝福》與舞蹈《達姆韻》,則以深情的歌聲與靈動的舞姿,描繪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展現了新時代西藏在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的成就。降央卓瑪的獨唱《故鄉之上》,更是深情演繹了西藏各族人民與偉大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深厚情感,以及西藏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邁出的堅實步伐。這些精彩紛呈的演出,不僅呈現了西藏人民的熱情與祝福,更向世界展示了西藏的美麗風光、豐富文化以及新時代西藏的開放、自信與幸福形象。
三、第三屆中國西藏“環喜馬拉雅”國際合作論壇的國家形象建構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4]
在建構國家形象過程中,充分發揮中華文化優勢,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新時代西藏開放、自信、幸福的新面貌,可以使全球民眾更深入地領略到中國文化的多元性與包容性。通過多元、共情的話語傳播,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展現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
(一)何以可信:多元傳播,真實、立體、全面地呈現中國形象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5月31日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5]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有助于國際社會了解中國,真正認識中國。而要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實現國家形象多元立體傳播,構建國家形象對外傳播話語體系,搭建傳播平臺,優化渠道組合,必不可少。在全球化背景下,國家形象的對外傳播與對內傳播是相輔相成的,二者不可分割,這也是國家形象立體傳播的內在要求。第三屆中國西藏“環喜馬拉雅”國際合作論壇是一次真實、立體、全面呈現中國形象的機會。本次論壇,中央媒體、西藏地方媒體等主流媒體進行議程設置,民間網絡大V與受眾充分互動,形成聯動、立體、互動、多維的傳播矩陣。多元傳播主體合力消除傳播逆差,占領話語高地,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展現魅力新西藏,而不是西方輿論場中被扭曲的“鏡像中國”。此外,本次中國主場外交活動邀請多方代表、專家學者及媒體人共聚,以一種更加開放的態度讓他們去了解西藏和平解放后真實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貌,平等地對話協商解決人類發展面臨的共同問題和挑戰,同時理性傾聽中國聲音,親身見證中國始終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原則的周邊外交方針,構建睦鄰友好的周邊環境,始終積極踐行親誠惠容理念,從他者視角塑造中國形象。
(二)何以可愛:共情傳播,向世界展現文明、親和、溫暖的古國形象
共情是人類的本能,反映了深層次的互相理解需求。當共情心理加深,人們更能積極欣賞并持續尊重全球多元化價值觀和文化多樣性。因此,將共情傳播融入中國形象的國際傳播,能顯著提升傳播效果。而“可愛”特質,富含人文精神,既體現審美標準與社會主流價值觀,又展現溫暖風尚,成為推動國際關系發展的情感紐帶。塑造“可愛”的國家形象時,應重視個體敘事中的共情傳播。以國家特質為核心,通過具象化表現如秀美風景、可愛人物、美食及傳統表演等,傳遞中國文化和價值觀。同時,鼓勵個體通過新媒體講述中國故事,成為文化傳播者,塑造立體鮮活且富有魅力的國家形象;讓西藏的生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脫貧和社會發展故事成為社會熱點,喚起國際社會的情感共鳴和心靈共振。通過這種“軟敘事”,向世界展現一個文明、親和、溫暖的東方文明古國形象以及在新時代發生的巨大變化。
“形象間性”描述自塑與他塑形象之間的互動關系,強調形象的相互塑造與和諧共生,通過尊重、理解、融合實現依存,促進互相認同與達成共識。為澄清西方關于西藏的不實言論,中國綜合運用外交官與記者“走出去”及邀請外國記者“走進來”的方式,向世界呈現真實的西藏。第三屆中國西藏“環喜馬拉雅”國際合作論壇充分利用“自塑”與“他塑”的共情敘事搶占話語權,消除刻板印象,向世界展現魅力新西藏。通過他者親身體驗或網絡影像展示“大美中國”形象,讓想象與現實互補,經驗證后再愉悅確認。尼泊爾青年出版家高塔姆坦言,首訪西藏后發現其不僅有高山古寺,更有綠意盎然的森林,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次論壇中,外國嘉賓親身體驗中國文化,以外國視角講述中國故事,激發國際友人共鳴,增強了國際傳播效力。
(三)何以可敬:話語傳播,展現負責任大國形象
“可敬”作為心理感知與認知的高點,需根植于“可信”與“可愛”,方能真正達成。它凸顯對客體的敬重與贊譽,體現責任與擔當,贏得國內外社會的廣泛尊重與認可。中國國際形象之所以備受推崇,源于其以自身發展推動全球進步,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事業貢獻了獨特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林芝倡議》闡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剖析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從國際傳播的視角來看,中國式現代化的理念與實踐正逐漸獲得國際社會的深入解讀、廣泛認同與積極接納。借助對話式傳播方式,致力于平等交流、尋求共識,進而展現出中國的負責任大國形象。
話語傳播通過生成與反饋,縮小自塑與他塑差距,優化自塑形象,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在中國外交工作中,話語傳播引導議題、塑造形象,發揮關鍵作用。優化話語傳播方式與內容,精準把握受眾心理,深遠影響其對外交政策的認知與情感,凸顯了話語傳播在塑造公共輿論與外交政策認知中的作用。主場外交期間,國內外輿論場匯聚,全球目光聚焦中國,話語傳播作用更加凸顯。例如針對西方媒體歪曲、抹黑中國使得外界對中國的認知出現偏差等現象,本次論壇以國家領導人發言與個體故事展現“可敬”中國形象,既述說成就,又展現中國克服困難的不懈努力。同時,通過《林芝倡議》彰顯中國價值、智慧與力量,駁斥西方不實抹黑,為塑造中國國家形象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氛圍。此外,通過“他塑”視角改變外國受眾對中國的刻板印象,參會的來賓親身體驗西藏的美好生活,欣賞西藏的獨特美景,自發積極宣傳推廣。這促進世界更全面了解西藏,加速其進入國際視野。
四、結語
在新時代背景下,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已成為國際傳播的重要使命。主場外交,作為展示國家形象的關鍵舞臺,承載著傳播中國聲音、彰顯中國智慧的重大責任。中國充分利用主場外交的機遇,積極設置國際議題,主動向世界闡釋中國的發展理念與解決方案,以此塑造在新時代里廣受國際認可的中國形象。在此過程中,中國不僅展現了開放自信的姿態,更體現了友善包容的大國風范,向國際社會傳遞出積極、正面的信號。通過主場外交,中國正逐步構建起更加立體、多元且深入人心的國家形象。
長期以來,國際社會對西藏存在一定的認知誤區,持有西藏經濟和文化落后的刻板印象。向世界講好新時代西藏故事,既關乎國家利益、國家形象,也關乎西藏的穩定與發展。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充分借助如中國西藏“環喜馬拉雅”國際合作論壇等主場外交活動的契機,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涉藏傳播話語和敘事體系。通過努力向世界展示一個開放、自信、幸福的新西藏,進而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注釋:
[1]姚舜.主場外交視域下的中國國家形象傳播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8.
[2]陳東曉.中國的“主場外交”:機遇、挑戰和任務[J].國際問題研究,2014(05):4-16,129.
[3]大衛·科澤. 儀式、政治與權力[M]. 王海洲 譯.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21.
[4]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5]邢麗菊.加強國際傳播,繼續講好中國故事[N].學習時報,2023-06-23.
參考文獻:
[1]亞瑟·喬拉米卡利.凱瑟琳·柯茜.共情的力量[M].王春光 譯.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18 .
[2]張昆,蒲蕤.新時代中國國家形象戰略與建構路徑——芻議習近平的國家形象觀[J].新聞與寫作,2022(05):5-14.
[3]劉小三.對外傳播中西藏形象建構的策略和方式[J].西藏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3):29-35+138.
[4]趙淑萍,吳昊,槐靜.論主場外交活動與國家形象的媒介構建[J].中國新聞傳播研究,2020(01):84-102.
[5]裴永剛,韋瑋.作為媒介的國際論壇:一種儀式傳播視閾下的城市發展路徑[J].未來傳播,2023(02).
[6]趙舒,許艷玲.媒介儀式視域下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中國國家形象建構[J].視聽,2022(09).
(作者:西藏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少數民族文化傳播專業碩士)
責編:項賢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