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影自誕生以來,憑借其強大的跨文化、跨語言傳播能力,在全球范圍內被廣泛接受和認可,從而被稱為“第七藝術”。隨著影視技術引入中國之后,中華文化有了新的藝術表達形式和傳播媒介,從此在中國的國際傳播事業中,以電影為媒介的文化傳播實踐成為了不可忽視的跨文化傳播路徑。本文從國際傳播的視角淺析中華文化以電影藝術作為傳播媒介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不足與困境,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在國際傳播視域下,如何從文化層面提升其國際傳播效能。
【關鍵詞】電影藝術;媒介研究;跨文化傳播;國際傳播
一、電影“講好中國故事”
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1]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2]近年來,我國對國際傳播事業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而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需要各領域多方面的進步和突破。作為中華文化國際傳播重要手段之一的電影,對于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中華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一直保持強勁增長態勢,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中國電影的表現形式變得更加多元,越來越多的電影開始注重對中華文化的融入并借助電影形式使中華文化傳播進入國際視野,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事業迎來了機遇。電影作為一種被廣泛接受和認可的藝術形式,在國際傳播中將中華文化與電影相結合具有必要性。從中國電影的發展歷程來看,中華文化對于電影發展的促進,或者說電影在文化層面上的突破,是中國電影在跨文化傳播層面上的有益探索。
縱觀整個中國電影發展史,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時期:20世紀初中國電影處于初創時期,受到西方電影和技術的影響,形成了以上海為生產和放映中心的無聲黑白電影浪潮。到了戰爭年代,許多電影制片廠轉向生產宣傳片和抗戰題材電影。不過,“中國早期電影是在相對純粹的商業語境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商業電影實踐,中國電影制片和發行放映的主體是民辦、私營企業?!盵3]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電影產業得到了政府的支持,電影制片廠國有化,政府開始規劃和組織電影制作,這一時期的電影以傳遞社會主義理念和黨的指導思想為主。1978年隨著改革開放政策實施,電影開始表達個體經驗和社會變革的復雜性,反映社會多元文化的特點。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電影產業開始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從1994年中國接入互聯網開始,中國電影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這意味著通過互聯網,中國電影可以搭載中華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如今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世界文化的交流與互鑒,中華文化創造性地以多元姿態在電影中呈現。
由此可見,電影在中國的國際傳播事業中占據了一席之地,是不可缺少的跨文化傳播載體之一,利用好以電影為媒介的傳播契機,可以促進中華文化的跨文化交流。
二、國際傳播視角下中華文化影視傳播的主體性確立
中國電影從最初的摸索到如今的多元化、國際化,展現出豐富的創作力、表現力以及蓬勃發展的生命力。如今,在國際傳播的浪潮中,中國電影面臨著發展機遇。
(一)文化自覺:中國電影獨特的民族精神特性
中國電影從20世紀初發展至今,見證了國家的變革、社會的發展以及藝術觀念的演變,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人民的文化認知過程??傮w來說,中國電影在不斷發展中形成了根植優秀傳統文化、厚植赤誠家國情懷的民族精神特性,同時,中國電影的民族精神特性是具有歷史性和獨特性的。
從電影發展歷史來看,中國電影一直在追求與社會和時代的貼近,并且一直“從道德/政治的置換中凸顯中國電影的家國夢想,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就作為中國電影的優良傳統為人們所稱譽。”[3]由此可見,中國電影的民族精神特性具有歷史性而非突然形成、一蹴而就。在中國電影的早期和中期階段——從20世紀初至1949年,由于歷史和文化原因,相當一部分電影作品強調了抗戰與愛國主題,形成了濃厚的愛國主義特色。中國電影發展從中期至今,隨著中國的國際地位崛起,電影開始注重表達文化自信。例如,成龍、李連杰的功夫片大量融入了中國武術和傳統文化元素,又如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1993年)精湛呈現了京劇藝術,再比如孫海鵬導演的《雄獅少年》(2021年)對舞獅技藝的展現,都述說著中華文化的獨特之處。這些電影通過不同的體裁和表現手法,為觀眾帶來多樣化的文化體驗,在保留傳統文化特色的同時,表達了濃厚的民族特性。
(二)文明互鑒:電影技術的良性發展
中國電影技術的發展經歷了由無聲到有聲、黑白到彩色、膠卷到數字的變遷過程,中國電影在不斷擴大世界影響力的同時也利用國外先進技術,進行中華文化的傳播回饋。
1895年,盧米埃爾在巴黎舉行放映活動,采用膠片電影技術放映了《工廠大門》《釣金魚》《嬰兒的午餐》《馬戲》等影片,此次放映活動被公認為是電影藝術誕生的標志性事件。此后,任慶泰于1905年同樣使用膠片電影技術執導了黑白影片《定軍山》。[4]1927年,華納兄弟公司出品的《爵士歌王》,標志著電影進入了有聲時代。[5]1930年左右,中國電影引進國外設備開始嘗試聲音電影技術。20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實施改革開放,電影行業逐漸復蘇,引進了攝影、燈光、音響等先進的制片技術,還引進了電影制作領域的數字技術。到了2011年,王珈和沈東導演的《飛天》體現出當時我國科幻電影特效的虛擬仿真和視覺設計的能力,也帶動了數字銀幕的快速發展。[6]
如今,中國電影從拍攝到制作技術發展已經成熟,像田曉鵬執導的動畫電影《西游記之大圣歸來》(2015年)、郭帆執導的《流浪地球》系列電影已經頻頻可見。中國電影已經吸收了眾多外來的電影技術并有機融入電影創作之中,同時借助技術發展的契機,創作出世界范圍內廣受歡迎的電影作品,使得寓于電影藝術之中的中華文化反作用于國際傳播。
三、國際傳播視角下中國電影的跨文化困境
(一)語言障礙——影視譯介的文化壁壘
在跨文化傳播中由于語言符號系統的不同形成文化壁壘,導致長期以來電影文字性內容的轉譯問題屢見不鮮。漢語作為一種較難轉譯的語言,在國際傳播中,也存在著由文字轉譯誤差造成“他者”理解偏差的現象。
跨文化交流中最難消除的障礙之一,是人類無法共享一種通用的符號系統,而交流符號的“異質性”是跨文化溝通的天然屏障。[7]跨文化交流中,語言文字符號之間的轉譯是較為直接有效的溝通方式,因此,在跨語言翻譯中,確保其準確性、專業性和文化敏感性非常重要。反映在電影當中,字幕作為文化交流的第二性表達,承擔了一定的文化傳播職能,好的翻譯可以帶來國外受眾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差的翻譯會導致傳播失效甚至產生負面印象。中國電影的文字性轉譯在涉及古體詩文表達、話語內容隱喻、高低語境轉換、思想文化差異等方面很容易出現失誤,從而解構原本的跨文化理解基礎,對進一步加強國際傳播的目標產生反向作用。
(二)文化沖突——“他者”視域下的中華文化
西方對中華文化的誤解和扭曲觀來源于其自身看待中華文化時所帶有的主觀濾鏡,從電影臺本、角色塑造、文化呈現等綜合來看都是“他者”視角下的中國形象,因而中國在接受外來電影時會產生文化折扣,反之又會造成國際社會對中國電影主體內涵的誤讀。
從實際情況來看,當前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擅長借助電影文化來將其文化理念傳遞給其他國家觀眾,讓其價值理念被其他國家觀眾了解和認識,以此來塑造其國家形象。[8]如妮基·卡羅導演的《花木蘭》(2020年)一片中,導演原想將花木蘭的角色進行“人”和“女巫”一體兩面的藝術化處理,但由于對中華文化的主觀濾鏡,讓其局限于自身經驗范圍之內對中華文化的個體式表達,最后導致花木蘭的故事在影片中被近乎扭曲地呈現。如果不能通過努力讓西方放下對中國的傲慢與偏見,憑借其強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中華文化仍將面臨被誤解和扭曲的難題。
四、電影傳播中華文化的策略與啟示
(一)中國電影傳播應建立良性的文化主體性
中國電影的文化主體性表達是在本國歷史文化的基礎之上,堅持主體的文化獨立性,在國際傳播事業中形成獨特的文化傳播范式。電影是影像的現實和歷史。植根于中華大地,蘊含五千年文明,攜裹古老東方哲學、宗教和藝術的情愫,中國電影應當是別具風格的“這一個”,應當富含主體性的構成,時刻凸顯本民族的鏡像理念和藝術風致,并在映射現實和揭示人生時獨辟蹊徑。[9]所以,中國電影想要搭載中華文化出海,必須立足于本國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電影中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深厚歷史淵源和民族價值觀的表達。同時,使用并發展先進的影視制作技術,產出品質優良的好電影。旨在做到形式新穎、內容豐滿的基礎之上,保持中國電影的獨立審美,從內涵到外延保證電影的獨特性和主體性。
由烏爾善執導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2023年)就是一次很好的文化主體性電影創作實踐。此片以中華文化內容作為電影的敘事背景,融合當下先進的影視制作技術,并有機融合了東西方美學元素。同時,此片發行的國外放映版本獲得了海外觀眾的廣泛認可,可見在“內容為王”時代,優秀的電影作品標準也有跡可循。此外,良性主體的建立還體現在注重國際傳播人才培養,培養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文化底蘊、傳播熱情、創造思維的高素質專精人,才服務于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事業。
(二)中國電影傳播應深入文化層面形成對話
中國電影要從文化層面與外國電影形成對話,首先要深入了解目標國家或地區,尋找文化的共通之處。在維護文化平等的基礎之上,各民族互通有無,將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視為人類文明的成果而加以借鑒,并充分利用我國電影的民族精神特性優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巧妙融入電影,二者在跨文化對話與交流中交相輝映,共謀發展。[10]這就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更好地融入全球文化的大潮,使之更具國際傳播力。
同時,中國電影在與國際受眾的交互過程中,應從語用層面入手,注重語言文字性內容轉譯“信、達、雅”,盡力打破文化壁壘,準確使用直譯、意譯、歸化、異化等翻譯方法,在翻譯的動態順應過程中,[11]形成文化交流和發展共識。在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中,字幕作為電影中跨文化溝通的橋梁和最為重要的文本之一,翻譯的準確性至關重要,字幕內容可以影響外國觀眾對中國文化的部分理解與認同。精準的字幕翻譯能夠幫助海外觀眾準確把握影片的情節、人物情感和文化內涵,盡量避免誤解和偏差。同時,準確的翻譯有助于傳播中國的真實形象,展示多元文化價值觀,促進國際間的理解與溝通。因此,精準運用字幕這種多模態修辭重構的呈現形式,幫助打破文化壁壘,搭建良好的溝通交流環境,從而借助電影傳播形式提升中華文化的傳播效能,使中國電影更具國際傳播力、影響力。
五、結語
中國電影的發展對于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講好中國故事”、發展建設中國國際傳播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是中國國際傳播在跨文化傳播向度中進行認知層面、文化層面交流的不可或缺的要素。而中國電影在傳播中華文化上具有辯證性的主體性優勢,其中包括中國電影在深遠歷史語境下具備獨特的民族精神特性和具有高度文化融合特色的文化自覺意識,還包括文明互鑒理念下獨立創新、穩步發展的電影技術以及中國電影在文化層面的發展、革新和與世界的交融互通等主體性優勢。但同時,中國電影的國際傳播仍面臨跨文化層面上的困境。因此,中國電影在國際社會傳播中華文化,一是要建立良性發展的主體性,對自身文化有積極的自我認知。二是積極形成文化對話,堅持文化平等、尋求文化共通,建立中國電影發展的深層原則。
注釋:
[1]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并講話.https://www.gov.cn/xinwen/2021-06/01/content_5614684.htm.
[2]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https://www.12371.cn/2022/10/25/ARTI1666705047474465.
shtml.
[3]李道新.中國電影的史學構建[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29+322-323.
[4]虞吉.中國電影史(第2版)[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7,10:2.
[5]羅莉.技術與電影藝術的發展[D].湖南師范大學,2016.
[6]劉言韜.中國電影特效發展歷程[J].電影藝術,2018(05).
[7]賈磊磊.全球化語境中的跨文化表達——論非文字類文化符號的傳播效應[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1(12).
[8]段超. 軟實力視域下的中國電影海外傳播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8.
[9]周安華.跨文化自覺與民族電影的主體性問題[J].學術研究,2022(11):167-172+198.
[10]鄒廣文,寧全榮.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綻放——論文化互聯互通的重要時代意義[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5(05).
[11]王建國.從語用順應論的角度看翻譯策略與方法[J].外語研究,2005(04).
(作者:蔡霖,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張江浩,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編:費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