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媒體微短劇這種新的視聽方式成為當下短視頻領域的熱門。自媒體微短劇憑借其“時長短”“體量小”“受眾廣”的特點發展迅速,但存在內容同質、制作粗糙、劇情低俗、價值扭曲等問題。本文通過分析自媒體微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在傳播內容、傳播視角、傳播方式等方面的做法,探析自媒體微短劇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注重內容質量、深耕傳統文化、加強平臺監管方面的創新路徑,為微短劇這一新的傳播形態助力文化傳播提供思路。
【關鍵詞】自媒體;微短??;創新策略;文化傳播
數字媒體時代,信息冗雜呈現形式多元,用戶碎片化閱讀成為習慣,微短劇的出現契合了“競速”大環境下觀眾對“短平快”內容不斷增長的需求。微短劇有短視頻的短小精干的特征,也兼顧了長劇的連續性,其不僅是傳播媒介變革的產物,也充分體現了人們在視聽內容消費上的新變化。微短劇成為當下的熱門話題,隨著自媒體進入微短劇領域,其逐步呈現出內容的精進及類別的分化,用戶的點贊“閾值”也隨之不斷提高,同時對自媒體微短劇在內容生產及傳播方式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解決微短劇領域存在的內容同質化嚴重、模式套路感等問題,是微短劇下一階段發展的新方向,成為從業者面臨的新問題。而《逃出大英博物館》的“出圈”對于自媒體微短劇行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它為審美疲勞的微短劇受眾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也為微短劇傳播發展開辟了一條新賽道。本文以《逃出大英博物館》為例,探析自媒體微短劇傳播策略和創新路徑。
一、自媒體微短劇的特點
(一)時長短,信息密度高,敘事節奏快
自媒體微短劇適應用戶快節奏的內容消費需求,短時長是自媒體微短劇的主要特征,自媒體微短劇單集在10分鐘之內,需要在短時間內完成故事講述。面對驟然縮短的時長,如果微短劇要講述一個與傳統劇集同等體量的故事,就必須打破劇集連續的時間線,盡可能壓縮敘事時距,提高單位時間內的敘事密度,接連拋出高度凝煉的情節點,不間斷地對觀眾進行“視覺轟炸”。[1]現在人們生活節奏加快,時間成為緊缺資源,自媒體微短劇的高密度、快節奏特征迎合了人們碎片化的觀看習慣,也給用戶帶來了新的觀看體驗。
(二)體量小,制作周期短,經費需求少
相較于傳統電視劇的制作,自媒體微短劇制作成本低、周期短、上線快。自媒體人加入其中,為微短劇行業注入了新鮮血液,也為微短劇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成本低是優勢也是劣勢,網絡微短劇作品豐富,看似崛起的背后,卻難有精品逆流而上。[2]部分自媒體不顧行業規范,作品粗制濫造,題材毫無新意只是為了吸引受眾眼球,自媒體微短劇種類繁多但同質化嚴重且質量良莠不齊。[3]
(三)受眾廣,傳播平臺多,傳播速度快
網絡微短劇受用戶年齡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影響較小,它題材多元,采用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敘事。目前如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用戶數量龐大,自媒體微短劇借助短視頻平臺的推送可以獲取可觀的流量。短視頻平臺通過算法推薦,根據用戶的瀏覽習慣及點贊收藏記錄等數據推算用戶喜好,精準分析并推送用戶喜歡的微短劇。短視頻平臺同時具有社交功能,用戶可以通過點贊、評論、轉發等方式與其他用戶互動。這種社交化傳播模式使優質內容更容易被發現和傳播,在加快傳播速度的同時也增強了用戶的參與感和分享樂趣。
二、《逃出大英博物館》的傳播策略
(一)挖掘文化共通之處,觸發用戶情感共振
微短劇《逃出大英博物館》以家國情懷為主線,以文物玉壺擬人化的形象為主角,以傳播中華文化和為流落在外的文物發聲為使命,運用微短劇形式將歷史上發生的“他者”記憶,轉化成當代人的共同情感和集體記憶,其作為公眾記憶的具體載體,亦即情感共同體,凝結著公眾的記憶和民族情懷。[4]它將一個民族深沉而隱秘的情感通過一個小切口表達了出來。利用其天然的敘事優勢、集體的聚集,營造出公眾在場的場景,推動文化傳播并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極易形成對文化歷史的追憶和建構,這種建立在民族共同認知基礎上的主題選擇,為共情的激發提供了情境基礎。英國社會學家安德魯·霍斯金斯(Andrew Hoskins)教授認為,當今我們身處的數字媒體時代是一個“連接性轉向”(connective turn)的時代。按一下鍵盤,人們可以穿越,可以把過去喚到當下,從而使當下和過去有了一種面對面的“即時感”。[5]
微短劇將文物擬人化,巧妙地運用一些細節來表現文物在大英博物館的現狀,觀眾在觀看劇集時,會為迷路的玉壺、被切割得支離破碎的國寶文物而感到痛心,從而體會一種“即時感”,并在社交媒體渠道展開討論和自發傳播。微短劇轉向對中華文化的發掘與傳播,讓用戶與傳統文化深度共情,助力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
(二)運用平民視角敘事,小視角撬動大情懷
《逃出大英博物館》將歷史文化宏大且厚重的敘事主題與微短劇的敘事方式結合起來,并聚焦一個將文物玉壺擬人化的角色,以這個角色的視角來講述她的故事。通過文物之間擬人化的對話,表達身在異鄉文物的殷切歸國之心,一封封家書也代表每一個身處他鄉的文物對于故土的思念。
《逃出大英博物館》以“小視角”撬動“大情懷”,運用小角度表現出人們對文物回歸的期盼。一些能打動觀眾的細節,不是在刻板地講述文物歷史,而是讓文物“活”起來,直接與文物對話,這樣能拉近觀眾與歷史的距離。這部劇作巧妙地將文物的“情感”融入劇情,不僅讓文物“活”了起來,更隱喻了它們在歷史上被西方列強掠奪的命運。通過細膩的情節設計和生動的人物塑造,觀眾得以在輕松的氛圍中感受文物的歷史分量。該劇以小見大,既傳達了對中華文明的尊重,又實現了教育意義與藝術價值的結合。
(三)借助平臺傳播,搭載熱點話題
微短劇根植于網絡,在移動傳播場景下應運而生,這就決定了短劇在創作過程中主題要緊跟社會熱點,才能獲得一定的關注度?!短映龃笥⒉┪镳^》三集在抖音上的累計播放量破3億人次,第一集更是獲得了過千萬的點贊量。其上線恰逢大英博物館失竊丑聞事件,“請大英博物館無償歸還中國文物”話題登上社交媒體熱搜榜。熱點話題對這部短劇的傳播有很大推動作用。
雖然家國情懷是一個有流量的話題,但流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時事熱點,如果時間點不合適,也很難“出圈”。因此,微短劇的選題也需要緊跟社會熱點,用新穎多元的表達方式傳播?!吨袊W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3)》顯示,在細分領域,短視頻用戶規模達10.12億,短視頻人均單日使用時長超過2.5小時。[6]自媒體微短劇以自身“短平快”的特征借助短視頻平臺發布,數字媒體時代用戶的娛樂方式轉變,短視頻平臺有較為可觀的用戶基礎,對于微短劇的傳播具有助力作用。加上短視頻平臺的評論區與彈幕使得用戶多了一種參與感,用戶也在評論區抒發自己的感想,紛紛呼吁讓文物回國,讓用戶沉浸其間、踐行其中,從而實現深度傳播。
三、自媒體微短劇傳播策略及創新路徑
(一)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選取鮮明敘事主題
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是媒體義不容辭的責任,微短劇作為一種網絡影視新類目,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7]
在自媒體微短劇前期策劃過程中,確定敘事主題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它決定了網絡微短劇能否表達意圖,體現審美價值。在確立敘事主題階段,選擇合適題材也很重要,敘事主題和所選題材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主題的設定賦予了創作素材以生命力,讓敘事內容具備了深刻的價值,使得作品具有獨特的靈魂。鮮明的主題還承擔了傳播正能量、引導社會風尚的責任。把握這一核心,微短劇才能在眾多自媒體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傳遞價值、啟迪人心的有力載體。[8]
(二)注重內容提質作品增量,采用微觀敘事宏觀觀照
在盲目追求流量的視覺經濟時代,《逃出大英博物館》主創致力于優質內容創作,深耕國家歷史文化,憑借精準的敘事角度、情緒拿捏和場景感受,作品讓人眼前一亮,也讓我們看到了自媒體人的匠心。自媒體微短劇的內容不應該只局限于對流行元素的追尋,應結合自身特色進行深耕,創作有文化深度的精致內容。[9]
微短劇作為一種文化傳播方式,其內容與節奏是吸引受眾的重要因素。微短劇的敘事方式聚焦生活細節,以小角度切入,描繪人物的情感與命運,折射出社會存在的問題,從而表達創作者的思想情感,實現微觀敘事宏觀觀照的效果,引導受眾從個別現象出發思考社會問題,這種深層次的思考過程增強了受眾的參與感和滿足感,受眾也能快速找到情感共鳴點,提升觀看體驗。
(三)加強協同監管,構建良好信息傳播環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 “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推動形成良好網絡生態”。[10]應從多方面發力完善網絡短視頻監管機制,塑造健康規范的自媒體微短劇傳播環境。自媒體微短劇是網絡視聽新形式,其發展要在法規約束的范圍內。自媒體微短劇火爆的另一面則是內容的泥沙俱下,一些同質化、惡趣味的微短劇開始冒頭。為了吸引受眾眼球,一些微短劇拋棄了現實性與邏輯性,只注重爆點元素。這類微短劇不顧內容的合理性與否,劇本速成,內容浮夸,拍攝談不上美感,人設畫風相似,導致劇情缺乏深度,很難帶給觀眾新鮮感和良好審美體驗。播出方與創作方共生共榮,應成為創作的驅動器與指路燈,共創優質內容業態。[11]
網絡環境是公共空間,依法管網治網,建設良好網絡生態,是“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從現實來看,網絡文明建設離不開網絡法治保障。構建良好網絡生態,首先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規從主體認證、信息真實、違規處置等幾個方面,對自媒體管理進行明確規定。 其次是完善管理措施,創新監管手段,構建輿情監測機制。短視頻平臺應優化算法體系,完善短視頻內容審核機制,構建短視頻內容評價多維范式,及時排查漏洞和隱患;構建互聯網輿情監控系統,依托大數據運算法則進行分析研判。最后短視頻平臺要建立完善的內部審核制度,除了進行上線備案,日常的審核也不能放松。[12]要引導自媒體團隊自覺遵守法律法規,以高標準的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要求自己,同時也要呼吁用戶加強自身媒介素養,擁有鑒別低質內容的能力。
(四)開啟微短劇文化傳播賽道,共筑文化傳播矩陣
短視頻傳播一直在探索新可能,從該劇的傳播我們也看到了精品微短劇的文化傳播能量,為更多微短劇創作提供了思路?;ヂ摼W增強了共同體的可見性,營造出了大家在場的情景,網絡具有顯著的參與式文化特征,對文化的記憶、書寫和建構呈現出網狀結構,從《逃出大英博物館》到對“請大英博物館無償歸還中國文物”的討論,通過主流媒體的引導,在短時間內凝結成情感共同體,促進集體記憶的再建構。隨著視頻內容創作的環境多元化,媒體人需要承擔起使命與責任,創作出畫面精良、內容鮮明、主題深刻的微短劇,持續助力中華文化傳播,提升中華文化傳播力影響力,強化民族認同感。
《逃出大英博物館》的熱播,不僅讓我們看到自媒體人的創造力,其傳承歷史文化的責任感也令人動容。主創者以全新視角將流落在外的文物的思鄉情具象化,深挖文物內涵。而觀眾無法割舍的文化情懷,深植于內心的家國情懷,更是助推了這部微短劇的突圍。自媒體微短劇行業發展正處于機遇期,而微短劇這一網絡影視形態要真正成長起來,還需要有源源不斷的優質內容供給。既要讓微短劇避免重走網絡劇、網絡電影發展初期的老路,又要著力讓微短劇這一新的視聽形態講好中國故事助力文化傳播。微短劇的制作要主題鮮明、立意深遠,要結合熱點、貼近用戶、引發共鳴。自媒體人要堅守道德規范,嚴守法律底線,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借助短視頻平臺的優勢進行傳播。平臺應加強內容審核,政府部門應完善法律法規,進一步規范自媒體微短劇行業并為其發展提供新的方案。
注釋:
[1]石天悅,黃金華.“社會加速”語境下網絡微短劇的敘事時空特色分析[J].中國電視,2023(02):62-67.
[2]姜潤浩,孫吉.新媒體環境下抖音短劇的傳播模式與路徑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6):7-9.
[3]龔家琦,周逵.網絡微短劇的產業生態和轉型治理研究——基于“小程序”類網絡微短劇的田野調查[J].中國電視,2023(08):85-91.
[4]楊慧,凌燕.網絡微短劇:融合文化語境下的“后”劇集特征探索[J].中國電視,2023.
[5]黃鐘軍,肖家豪.趨勢·隱憂·反思:網絡微短劇創作觀察[J].視聽理論與實踐,2023(06):19-26.
[6]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https://www.cnnic.cn/ n4/2023/0302/c199-10755.html,
2023 -3-2.
[7]鄭維平,李正亭.互聯網時代運用短視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困境與對策研究[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3,7(05):17-21+34.
[8]程俊欣.網絡微短劇的內容創新策略研究[D].河南工業大學,2021.
[9]胡祥.推動網絡微短劇規范化、精品化發展.國家廣電智庫微信公眾號,https://mp.weixin. qq.com/s/Na42WkZVpUXG39D1lPFg2g,2022-12-1.
[10]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1]司若,黃鶯.促進短視頻內容升級,賦能主流文化傳播[J].現代視聽,2019(08):53-55.
[12]牛夢笛,左志新.數字化賦能網絡視聽優質內容生產——第十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觀察[J].傳媒,2023(11):9-11.
(作者:甘肅政法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