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研究中國文化的劍橋教授馬丁感嘆地說,他最羨慕中國人,中國人的文物完整串聯起了上萬年的文明。那些文物距離我們時間太久,我們仍愿意用盡全力去感知和熱愛。今天,人們對博物館的興趣與熱情或許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代。
剛進暑期不久,北京的社交媒體就被“三星堆特展”刷屏。除了文物本身外,觀展的人幾乎都被還沒開館就綿延數千米的等候隊伍驚呆了。蘇州博物館每小時放出1 200張票,提前7天可以預約。打開蘇州博物館小程序,每天都是預約滿狀態。博物館熱在各個城市持續升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分享參觀博物館的體驗,線下打卡、線上云逛博物館成為一種休閑、社交的生活方式。
正是在這些年輕人的關注下,各地博物館紛紛主動改變自己,將原本高冷的博物館文化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把策展權交給年輕人,讓展品煥發出新的氣質和風格。
一個單調的瓶子,與后面一枝花的畫作合在一起后,仿佛擁有了春天。乍一看,以為是假花,其實真就是一幅畫。一把銹跡斑斑的劍、一塊殘破不全的鐵片冷冰冰地擺在那里,毫無美感可言,可你如果在它身后的背景板上畫一個白色人形的線條,它們立馬變成戰士手中的劍和盾,白馬嘯西風,滿滿的江湖俠氣。
光影是展覽的一部分,可當角度到了某個特別的點,嚴肅的文物就生動起來。一個普通的油燈會變成一個人影,它手舉大鼎,跳著一種特殊的舞蹈,莫名地有些妖嬈。除了一些有趣的創意之外,年輕人還將理念與內涵通過美學進行強勢結合。一個“戰”字,是無數子彈的投影,看得人熱血沸騰。看來,一些物品的生命力還需要創造力去展現。
文物是嚴肅的,文物欣賞卻可以是活潑的。在寧夏博物館,你會在一個關于棋盤棋子的文物展出中穿越古今,連上古人的Wi-Fi。這似乎是文化穿越時空的碰撞,咱們和老祖宗之間如果真的連接上Wi-Fi,會不會有一篇新的穿越小說出現?幾個陶罐排在一起,居然有點兒像現在的表情包。年輕策展人的創意恰好展現了古人不同的一面。
如今,無論走進哪個高人氣的博物館,觀眾幾乎都會在大量AR、VR、文物3D建模、游戲互動體驗等新技術的運用中體驗到沉浸感。文物變得鮮活、生動,花樣翻新的博物館敘事方式不斷出現。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審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興趣連接點。年輕人帶給博物館的變化,不能夠稱之為格格不入,只能說這是思想文化的變遷。
如今,博物館能重新成為旅游熱門景點,除了我國五千年的璀璨歷史,更有年輕策展人的功勞。如果說十年前,人們已經在關注那些被稱為國寶、鎮館之寶的藏品。如今,游客追求的觀展體驗早已大大溢出了博物館內的展品。游客看展覽,更是看理念,而一旦理念更新,舊的陳列方式就難以承載。
蘇州博物館曾和“鄰居”拙政園跨界合作,推出一個名為“拙政問雅 · 夜蘇博”的創新項目。當見到唐寅山水畫作在眼前流動,山上掠過一群飛鳥,而后圓月升起時,很多人潸然淚下。博物館之美,如此可親、可感。
被譽為“歷史上對人類貢獻最大的250人之一”的愛德華·波諾說,毫無疑問,創造力是最重要的人力資源。沒有創造力,就沒有進步,我們就會永遠重復同樣的模式。多給年輕人一些機會,也是給博物館展品新的生機。這也是一種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