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名字的由來,有著一段有趣的歷史。
1869年,法國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德在中國四川省寶興縣的鄧池溝天主教堂附近科學考察時,發現了當地人稱為白熊、花熊的蹤跡。通過當地獵人的幫助,他采集到了這種動物的標本,其毛色有黑有白,腳掌底部多毛,樣子像熊,這是他從未見過的奇異動物。
戴維德將標本和骨骼運到法國,經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家阿爾封斯·米勒·愛德華茲鑒定,“黑白熊”被認定為一個新物種,并定名為“Ailuropoda melanoleuca”,意思是似貓足獸的熊,中文就譯名為“貓熊”。
當時用通行的拉丁文定了學名后,由于古人的書寫習慣是從右到左,于是在20世紀40年代,重慶北碚首次展出熊貓標本時,說明牌上也是從右到左注上的“貓熊”拉丁文學名。但當時的觀眾已習慣從左到右的讀法,誤讀為“熊貓”。以訛傳訛之下,流傳至今,“熊貓”就成為這種可愛動物的名字。
中國人對熊貓的認識其實由來已久,早在文字產生初期就記載了熊貓的各種稱謂,如《書經》稱貔,《毛詩》稱白羆,《峨眉山志》稱貔貅,《獸經》稱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稱貘,等等。
隨著時間的推移,“熊貓”這個名字逐漸被人們熟知,成了代表這種珍稀動物的特定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