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對于一個國家而言,科技是軟實力。國家重點實驗室是一個行業科研水平最高標準的體現,也是一個國家科研水平最高標準的體現。我國重點實驗室在科學前沿探索和解決國家重大需求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會對部分重點實驗室進行介紹,讓讀者走近科學大師,感觸科技前沿,提高科學文化素質。
浩瀚的宇宙神秘莫測,有太多的奧秘等待人類去探索。
隨著“嫦娥一號”繞月衛星的順利升空,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奔月夢想終于得以實現,中國更是向深空探測邁出了更大的一步。在科學技術發展的今天,深空探測早已經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深空探測,顧名思義,就是對遠離地球的天體進行探索。21世紀的深空探測以太陽系空間(月球、火星、水星和金星、巨行星的衛星、小行星和彗星)為主,兼顧宇宙空間的觀測。開展深空探測,不僅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讓我們認識太陽系,還能夠更好地開發和利用空間資源,為人類的未來提供無限的可能。
也正是因為深空探測意義重大,為加快航天強國和科技強國建設步伐,2022年2月,國內首個深空探測實驗室由國家航天局、安徽省人民政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三方聯合共建成立,并于2023年10月正式成為國際宇航聯合會成員。
2024年1月,深空探測實驗室獲批深空探測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同年4月22日,在第八個“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暨中國航天大會開幕式上,深空探測全國重點實驗室正式掛牌。實驗室又名“天都實驗室”,源自安徽黃山主峰“天都峰”之意。
深空探測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是畢生致力于深空探測的吳偉仁院士。身為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吳4d8295b21d048be76524919999f03dc6d5bbd4dc5217b87add077b621c815426偉仁幾十年如一日,全身心投入科研,他主持帶領團隊,讓中國成為首個一次登月就成功的國家,讓中國成為第一個把國旗插到月球背面的國家,讓中國月球探測由跟跑、并跑走向了部分領跑。自2004年1月嫦娥一號立項實施以來,該項目已圓滿完成6個探測任務,實現了“六戰六捷”,并實現首次行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圓滿成功。
因為吳偉仁院士的杰出貢獻,2020年6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準將編號為281880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吳偉仁星”。這也是繼以錢學森、孫家棟、欒恩杰等老一輩科學家為代表的多位功勛航天人榮獲小行星命名之后,太空又亮起的一顆“中國星”。
作為我國首個深空探測領域的實驗室,深空探測全國重點實驗室成立以來,一直圍繞深空技術、深空科學、深空資源、深空安全4大領域的12個研究方向,積極開展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研究。如深空科學研究院林箐提出的 “利用新型符合測量方式能否搜尋磁單極子和軸子暗物質的存在?”入選2023十大重大科學問題。目前,深空探測全國重點實驗室已承擔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測工程研制建設任務,實施國際月球科研站、小行星防御系統等重大工程項目,研制建設以大科學裝置為代表的深空探測領域大型基礎科研設施,培育發起月球科研站等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國際重大合作項目。
根據吳偉仁團隊的設想,未來中國在月球南極建立的國際月球科研站,或將建立月球通信網絡,如在月球上設立Wi-Fi,多個巡視器、著陸器和飛躍器在月球表面連續協調地工作,由指揮中樞指揮協同配合。
其實浩瀚深空還潛藏著很多威脅,任何天體撞擊或與地球擦肩而過,都將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因此除了探月工程之外,小行星防御是深空探測的重要研究領域。我國已經開始布局小行星防御相關研究工作,以保護地球和人類的安全。后續,我國還要開展深遠空間的小火星采樣返回、木星系和行星際穿越探測等任務。
深空探測是一個充滿未知和挑戰的領域,但正是這些未知和挑戰,激發了人類探索宇宙的熱情。深空探測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成立,不僅標志著中國在這一領域的雄心,還為全球的深空探測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深空探測是星辰大海,盡管征途漫漫,依舊是星漢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