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是研究物質、能量、空間和時間的基本性質及其相互關系的自然科學,它探索自然界中力的作用、熱的傳遞、光的傳播、電和磁的現象、物質的結構和性質及物體的運動等,在人類社會中應用廣泛。讓人驚訝的是,很多動物也懂物理學,并且將其應用在“衣”、食、住、行等方面。
有些動物“穿衣打扮”技能高超,正如白居易的詩句所說:“不著人間俗衣服。”比如北極熊的毛發是中空且透明的,中空的結構有助于保存空氣,增強保暖效果,毛發是透明的,并且表面粗糙不平,能夠更好地散射和反射光線,從而使北極熊看起來是白色的,有助于它們在冰天雪地中隱藏;北極熊的皮膚是黑色的,有助于它吸收陽光中的熱量,從而在寒冷的環境中保持體溫。變色龍的皮膚中含有納米晶體,這些納米晶體的排列方式會影響光的折射。當變色龍放松時,納米晶體之間的距離較短,會反射波長較短的光線;變色龍興奮時,納米晶體之間的距離增大,會反射波長較長的光線。這涉及微觀結構和光學的物理知識。
“民以食為天”,動物也不例外。啄木鳥用長喙啄開樹木的表層,吃掉躲藏在樹干內部的害蟲。它每次啄木的時間只有幾秒,頻率和力度都遵循物體振動和能量傳遞的規律。電鰻的體內有許多“電細胞”,它們組合起來形成放電結構。當捕食較大的獵物時,電鰻的神經系統會發出信號,“電細胞”中的離子發生跨膜移動,從而產生電位差,眾多電細胞產生的電位差累加起來,就形成足以電暈獵物的強大電流。
住所能給人帶來安全感,對動物來說也是如此。在搭建巢穴時,許多動物表現出杰出的建筑才能。鳥類在選擇樹枝和葉子搭建巢穴時,會考慮材料的強度和柔韌性,以確保巢穴能承受自身和幼鳥的重量,這是力學的運用。蜜蜂的蜂巢由六邊形巢室組成,這種結構能在使用最少材料的情況下獲得最大的空間和強度,符合材料力學和結構力學的規律。水獺會利用樹枝、石頭和泥土等材料修筑水壩,來改變水流并創造適宜的生活環境,它們在選擇材料和修筑水壩時,會遵循重力、壓力等原理。
行動對許多動物來說就是證明自己通曉物理知識的“走秀”。貓飛檐走壁,平衡能力出眾,它從高處跳下時不但能迅速感知自身的位置和姿態,靈活地調整重心,最終四足著地,而且背部的肌肉、骨骼和關節能夠起到緩沖作用,吸收和分散落地時的沖擊能量,從而避免受傷。駱駝的腳掌寬大扁平并且有腳蹼,這增大了與地面的接觸面積,減小對地面的壓強,使得駱駝在行走時不容易陷入松軟的沙子。駱駝的腳掌還有厚厚的肉墊和角質層,肉墊富有彈性,可以減震,而角質層能起到一定程度的隔熱和耐磨效果。在捕食時,獵豹從靜止到時速100千米只需3秒,這得益于它的身體構造和運動方式。獵豹的身體構造有助于它迅速調整方向,減小空氣阻力,保持平衡,而采用類似跳躍的運動方式,讓它每一步都能獲得最大的推力和彈力。
這些動物沒有上過物理課,它們是怎樣懂得豐富而又實用的物理知識的呢?這是因為動物會在自然選擇的過程中逐漸進化,它們通過先天的遺傳與變異來適應環境,也會通過后天的學習和模仿其他物種的科學做法來提高生存的概率。
為了生存,自然界中的動物學會了各種各樣的技能,這讓我們驚嘆生命的多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