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豪放不羈,留下了大量逸興橫飛的詩作。在這些詩歌中,有一首非常獨特,讀起來頗有調侃的、搞笑的味道:“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不用問,這首詩是寫給杜甫的。不錯,這首詩的題名就叫作《戲贈杜甫》。這首詩的畫面感很強:一天中午,李白在飯顆山上遇見了頭戴斗笠的杜甫,兩個人互相打招呼,李白笑著問:“自從分別以來,您好像瘦多了啊!”杜甫則回答說:“那是因為作詩太辛苦!”兩個人拉著手,哈哈大笑。李白和杜甫一個是“詩仙”,一個是“詩圣”,“詩仙”為什么要開“詩圣”的玩笑呢?
李白雖然豪放不羈,但是很有政治抱負,曾經因為詩才出色而受唐玄宗的賞識,讓他在宮中做翰林。李白希望能夠施展平生抱負,保國安民,然而唐玄宗總是讓他寫“宮中行樂詞”。對此,他十分不滿,經常借酒消愁,惹出不少事情,就像讓宰相楊國忠為他研墨,讓寵臣高力士為他脫靴,再加上李白性格狂傲,唐玄宗綜合考慮后給了李白一個“賜金放還”,就是給幾個錢,然后打發他走了。
公元744年,李白前往東都洛陽游歷。當時,杜甫正在洛陽探望親友,聽說了這件事,非常高興。杜甫很崇拜李白,曾經寫了很多關于李白的詩作,這次有機會見到“偶像”自然非常興奮,于是就拿了一些自己的詩作去拜訪李白。李白見到比自己小十一歲的后起之秀,也很賞識他的才華,兩人頗有些一見如故的感覺,此后便經常結伴同游。后來,杜甫的祖母在偃師病逝,杜甫和李白約好共同游覽梁宋(今河南省平封市、商丘市一帶),然后就匆匆趕了回去。
秋天,杜甫來到梁宋赴約,途中他們還結識了高適,三人同行,暢游梁宋,縱論天下大勢。他們的旅途時光愜意且快樂,留下許多珍貴的回憶與寶貴的詩作。
三人雖然情投意合,彼此惺惺相惜,但是畢竟各自想法不同,最終他們暫時作別,各奔自己的事業去了。不過,三人約好,來年秋天再相聚,共同游覽齊魯(今山東省)。
公元745年,三人在齊魯大地再次相聚。李白見杜甫瘦了,便調侃他,寫下這首有名的《戲贈杜甫》。在山東游覽期間,三人都留下了許多的詩作。最后,三人在曲阜作別,各奔前程去了。在分別時,杜甫寫了《贈李白》一詩:“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這首詩非常符合李白的現狀,也暗含了對李白的勸誡。李白則回贈了一首《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這首詩沒有了調侃,有的是豁達灑脫、對未來再相聚的期許和對前路的信心。
此后,李白、杜甫再沒見過面。在這之后,杜甫又為李白寫詩十多首,來表達對這段友誼的懷念之情。李白也有回贈的詩作,比如《沙丘城下寄杜甫》,其中提到“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意思是我對你的思念之情就像那滔滔不絕的汶水一樣。
李白和杜甫的這段相遇相知,為文壇留下了一段佳話,著名學者聞一多先生把李白、杜甫的相見稱為“青天里太陽與月亮走碰了頭”。兩人的友誼也為中國詩詞貢獻了一些特別的詩篇,讓后人體會和了解中國最優秀的詩人眼中的友誼是什么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