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偉大建黨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真理為理論依據、以組織嚴密的中國共產黨為現實依托,摒棄了既往社會思潮缺乏終極價值建構和社會力量動員的弊端,進而在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價值觀變遷中脫穎而出。偉大建黨精神的顯著特點在于,它實現了科學理論和革命實踐的銜接、國家命運和個體改善的結合以及外來文化和內生文化的契合,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魂”和近現代中國社會的“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漸進融合。這種特點使得偉大建黨精神具備改造傳統社會價值觀的基礎條件,即在內涵層面,以國族為核心的集體主義超越以家族為核心的群體主義,用以人民為中心的政黨理念超越傳統的仁愛政治觀;在載體層面, 淬煉出理想信念堅定、初心使命牢固、斗爭精神頑強的中國共產黨作為承載和傳播主體。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近代社會思潮;政黨塑造;社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D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921(2024)05-0120-09
〔作者〕郭玲麗,山東社會科學院政策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博士,山東濟南 250002
百余年前,革命先驅們創立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偉大建黨精神,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源頭。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概述了偉大建黨精神的內涵,即“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①。偉大建黨精神話語提出后,學者們在其話語出場、生成邏輯、豐富意蘊、鮮明特征、歷史地位、時代價值和弘揚路徑等方面研究成果頗豐。② 但基于偉大建黨精神的生成邏輯,探究其引領中國社會價值觀變遷的歷史價值,相關研究還有待深化。從歷史研究視角看,將偉大建黨精神置于時代觀念變遷中進行剖析和比較具有重要價值。它是近代中國社會價值觀變遷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以內涵更新和政黨塑造的方式推動傳統社會價值觀的實質變遷。
一、偉大建黨精神的生成:救亡圖存實踐和科學理論指導相結合的產物
偉大建黨精神生發于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曲折進程中,19 世紀中后期至20 世紀初期的社會思潮及實踐為其產生提供了歷史背景。隨著十月革命勝利為中國送來馬克思列寧主義,處于徘徊中的先進分子找到了救國救民的良方。在研究和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籌建和壯大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參與革命實踐的過程中,偉大建黨精神得以孕育和生成。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社會現實相結合而產生的新事物,擺脫了既往社會思潮游離于社會實踐的缺陷。
(一)偉大建黨精神是對中國近代社會思潮缺陷的反思
鴉片戰爭以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也沖擊著中國的傳統社會價值觀。近代中國社會興起向西方學習以挽救統治危機和革新社會面貌的熱潮。這種學習呈現出由器物層面到精神層面再到制度層面的演進。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之前中國社會思潮的變化,客觀上順應了封建自然經濟解體和民族資本主義興起的發展趨勢,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的利益訴求,為推翻專制統治和建立新社會提供了思想支撐。但是,浸潤在民眾思想和日常行為中的、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社會價值觀未發生大規模的、實質性的改變。究其原因,一是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緩慢,多數民眾依然被束縛在土地上,缺乏龐大的新興階層作為新價值觀的傳播載體;二是專制統治被推翻后未建立起有效運轉的民主政權和制度,缺乏持續的意識形態灌輸作為貫徹新價值觀的保障;三是這些思潮是知識分子嫁接西方價值觀以改造舊社會的想象和嘗試,或片面提倡個人主義而忽視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建構,或對思想改造與政治變革的關系不甚明朗,未進行符合國情的理論建構,自上而下的思想傳播缺乏自下而上的革命實踐相呼應,其社會效應具有明顯的局限性。因此,要改變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被動局面,必須樹立具備現實感召力和動員力的精神旗幟,由新的組織、新的領導力量來引領新的社會思想,即由中國共產黨在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過程中組織和發動群眾,實現社會思想的革新和民族的解放。
(二)偉大建黨精神源于救亡圖存實踐的必然選擇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為偉大建黨精神形成提供了現實載體。近代中國救亡圖存的曲折歷程表明,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民國初年的多黨政治實質上并沒有政黨精神,因為沒有一個政黨能作為政治的中堅力量”①,必須由具備強大號召力、引領力和凝聚力的政黨領導,爭取國家富強和民族獨立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隨著帝國主義侵略加深和軍閥割據混戰愈烈,五四運動爆發了。工人階級正式登上近代中國的舞臺,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轉向新民主主義階段,革命的領導主體和指導思想煥然一新。由于中國工人階級的規模相對較小,在思想和行動上缺乏組織性,必須由階級的先鋒隊即共產主義政黨來領導。1921 年7 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就制定了正式的綱領、章程、決議等,以明確黨的奮斗目標、基本任務等內容,使黨的指導思想得以具象化地展現。以黨的綱領為例,黨的一大明確了實現共產主義的最高綱領,黨的二大結合實際又提出了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壓迫和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的民主革命綱領。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相結合,明確了政治革命的目標、對象和動力等,成為中國共產黨相較于以往政黨的顯著區別,偉大建黨精神也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得以萌發。
(三)偉大建黨精神具有科學且行之有效的理論依據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真理是偉大建黨精神得以生成的思想淵源。馬克思主義是關于人類解放的學說,無產階級革命是通往共產主義社會的必要手段。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闡述了先發資本主義國家進行無產階級革命的原因、條件、步驟等,列寧率先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中凝練出布爾什維克,并領導推翻沙皇專制統治,建立起世界上首個社會主義政權,實踐并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鼓舞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信心。早在19 世紀末期,中國就出現了介紹馬克思及其著作的資料。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相繼通過團體組織、報紙雜志等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在青年學生等進步群體中產生熱烈反響。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的結合,使工人階級尋找到革命的思想武器。在反復地試驗和對比后,先進知識分子更深刻地意識到,唯有馬克思列寧主義和徹底的無產階級革命,才能徹底改變舊中國的落后面貌和民眾的生存困境。革命的首要任務就是建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它以實現全人類解放和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為最高理想,為此必須擔負起帶領億萬勞苦群眾進行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建立社會主義政權的崇高使命。
(四)偉大建黨精神得益于仁人志士們的革命實踐
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的社會實踐是偉大建黨精神生成的不竭動力。精神具有超越思想和理論的“物質基礎性和社會實踐性”②。偉大建黨精神的生成離不開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將馬克思列寧主義應用于改造中國社會的實踐,既包括通過著書立說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中國現實問題,又包括為無產階級革命的真正開展籌建正式政黨、組織工農群眾、尋求聯盟力量等。這些實踐使得馬克思列寧主義走出書齋進入工廠、學校以至田間地頭,進而演化成仁人志士們為實現民族獨立而奮斗的精神動力。作為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者,李大釗不僅通過《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文章和演說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批判改良主義并進行革命鼓動,還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聚集起一批進步青年和知識分子,為籌建中國共產黨做了大量工作。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他又為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頻繁奔走于大江南北,并積極領導和參與各界群眾反對北洋軍閥和帝國主義統治的斗爭。即使在被捕入獄后,李大釗依然對黨忠誠、嚴守秘密、堅貞不屈、英勇斗爭。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的光輝事跡成為偉大建黨精神最生動的展現。
精神源于思想和實踐的碰撞與融合。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改造近代中國的實踐相結合,孕育出偉大建黨精神。偉大建黨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體系化的理論依據,蘊藏并豐富于中國共產黨建黨和革命的具體實踐中。換言之,偉大建黨精神的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黨的早期領導人在進行思想演說、革命鼓動、政黨籌建的過程中,初步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核心思想轉化為具備解釋力和號召力的黨綱黨章、運動標語等,偉大建黨精神顯現雛形;中國共產黨在逐步壯大成熟并領導革命的過程中,對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革命、黨的建設等問題的認識更加全面、深刻,偉大建黨精神的載體更加多元,其主體逐步從知識分子向新進黨員、工農群眾等擴展,展現形式逐步由標語口號深化為具體的策略方針,偉大建黨精神的內容更加充實,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運用由原原本本地學習宣傳到結合實際賦予其中國特色。概言之,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改造近代中國的進程中,學習、闡發和實踐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產物。
二、偉大建黨精神相較于其他社會思潮的特點: 載體、內容和功能
精神以思想為源頭但又給予思想以實踐的活水。精神不是單純地照搬思想,而是思想在實踐熔爐中的提煉和升華。鴉片戰爭以后的中國社會涌現諸多社會思潮,但缺乏深刻結合現實并真正以行動扭轉近代中國落后局面的強大的革命精神。偉大建黨精神源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真理,又因中國共產黨建黨并領導無產階級革命的實踐使思想具象、有力且豐富。同中國近代社會其他思潮特別是資產階級思潮相比,偉大建黨精神具備顯著的特點和優勢。
(一)載體:偉大建黨精神具備從其建構到傳播的完整且嚴密的鏈條
近代中國其他社會思潮的引入和傳播基本以小范圍的知識精英為主體,其載體多是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開明人士及其組成的松散組織,如學會、政治團體等,缺乏組織性、廣泛性和持續性。即使以政黨為載體的思潮,大多數也因為政黨的指導思想和政治主張不合時宜、政黨自身組織渙散和脫離民眾,使得社會思潮游離于社會實踐的現實需要。
偉大建黨精神以中國共產黨為核心載體,這是其得以建構的根本前提。首先,中國共產黨擁有系統科學的理論指導。馬克思列寧主義有關共產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構想,無產階級革命學說和俄國革命實踐、無產階級政黨理論和布爾什維克建黨實踐等,為構建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的中國共產黨、進而孕育出偉大建黨精神提供了理論和現實依據。其次,中國共產黨擁有嚴密完備的組織形式。它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組織,成立初期就制定了正式的綱領和章程,明確了黨的崇高理想、階段任務、組織架構、職能紀律等,將馬克思列寧主義貫徹到黨的肌體和細胞中。中國共產黨自身發展壯大是偉大建黨精神得以持續傳播的基本保證。作為無產階級的先鋒隊組織,中國共產黨既注重對入黨新成員的組織考察和思想教育,以保證組織的嚴密性和先進性,鍛造強有力的革命領導力量;又注重對階級群眾的思想灌輸和政治吸納,以建立廣泛且深厚的社會基礎。由此,偉大建黨精神具備了可延展和可持續的傳播載體,即從政黨核心到普通黨員再到階級群眾的遞進式擴展,使精神不再局限于精英群體的思想演繹,而是轉化為更大范圍的意識覺醒和革命行動。
(二)內容:偉大建黨精神實現了理論傳播和現實需要的銜接
近代中國其他社會思潮大多關注頂層理論設計,即由精英階層借由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思想觀念和制度體系,對近代中國政治體制、社會價值觀等加以改造。但缺乏對底層群眾需要的洞察和關照,因而無法為理念貫徹爭取強有力的社會支持。既往救亡圖存實踐最終失敗的重要原因在于,未組織起最廣泛的底層群眾作為運動的主力軍,國家前途命運同廣大個體生存境遇改善之間未建立必要聯系。
偉大建黨精神的特點在于,在宏觀層面實現了科學理論和革命實踐的銜接、國家命運和個體改善的結合、外來文化和內生文化的契合。首先,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意識到,不徹底推翻“三座大山”的統治,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勞苦大眾的穩定生活便不能完全實現,只有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下的無產階級革命才能徹底扭轉局面。這樣,黨就將科學社會主義的真理同當時社會最迫切之需要銜接起來,以“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信仰致力于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其次,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勇擔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使命,強調國家命運和個體生存的利益攸關,個體在實現國家自主和民族自強目標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政黨對個體生存改善的必要責任,凸顯“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強烈擔當。再次,偉大建黨精神本身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見之于建黨和革命實踐的產物,不是外來文化在中國土壤上的直接移植。它摒棄了其他社會思潮對傳統文化徹底否定的做法,在反對封建糟粕思想的同時,也吸收了“為政為民”“自強不息”“天下大同”等傳統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它以國族為核心的集體主義替代以家族為核心的群體主義,以個體的自由平等替代根深蒂固的等級制,為其更廣泛的社會傳播尋找到契合點,彰顯了“不負人民”的政治倫理。
(三)功能:偉大建黨精神兼具終極價值建構和現實革命鼓動雙重作用
近代中國其他社會思潮具有應激性和即時性特點,即在外敵入侵的壓制下,專注于直接移植西方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擺脫落后地位以追趕世界大勢。其弊端在于對西方文化和制度頂禮膜拜而忽視其缺陷,擱置了終極價值建構和對西方價值的超越,從而使精英階層的思想演繹與主流社會價值觀脫節。這也是近代中國其他社會思潮無法從根本上動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傳統社會價值觀的根本原因。
偉大建黨精神的優勢就在于,其一,作為其理論依據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深刻闡釋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它不僅要通過暴力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對工農群眾的現實壓迫,而且要使社會最終擺脫階級統治以達到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狀態。這對深陷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統治枷鎖下的勞苦群眾具有強烈的覺醒和吸引作用。其二,擔當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的偉大使命,描繪出實現最大多數人利益的宏偉藍圖。偉大建黨精神徹底摒棄了將近代中國命運改變的重任寄托于個體改造的臆想,而主張從國家和民族整體層面著手、依靠最大多數勞苦群眾實現徹底的獨立和解放。這有助于以拯救國家危亡的集體責任感和榮譽感激發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和革命行動。概言之,偉大建黨精神以人民為核心,滿足了人民對自由平等、殷實富裕的未來社會的構想,將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作為實現最大多數人利益的必要過程,進而鼓動勞苦群眾英勇斗爭以實現政治身份轉換和權利自主。
三、偉大建黨精神的歷史價值: 對近代中國社會價值觀變遷的影響
偉大建黨精神本身就是近代中國社會價值觀變遷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因循既往社會價值觀變遷營造的思想氛圍和提供的經驗教訓,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指導下尋找到全新的社會價值示范。偉大建黨精神的生成和發展又深刻影響其后中國社會價值觀變遷的方向和進程,它摒棄既往的家族群體主義和個人中心主義為核心的價值導向,轉而運用以國族為核心的集體主義和以人民為中心的政黨理念,推動著傳統社會價值觀的實質性變遷。
(一)偉大建黨精神以內涵更新引領傳統社會價值觀的現代轉型
1. 建構起以國族為核心的集體主義,為近代中國社會確立新的價值取向
在儒家思想占主導的封建社會,以家族為核心的群體主義是社會價值觀的主流。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社會價值觀的內容實現兩次更新。第一次更新基于經濟結構變遷和外來文化沖擊等多重作用,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家族群體主義被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價值信條所動搖。這種動搖表現為現代科學觀念和技術的引入,逐步減弱民眾對自然的盲目崇拜進而開始突破“天命觀”的束縛;表現為民主、法治、自由、公正等政治理念的傳播,逐步喚醒個體的權利意識進而開始沖擊森嚴的等級觀念。但是,如何構建有效的政治體制和穩定的社會環境以保障個體身份轉換和精神解放后的秩序,成為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無法徹底解決的問題。換言之,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強力統治下,個人主義無法真正獲得民主政體和法治環境的秩序維護。在國家建設主導力量缺乏的情形下,社會需要被新的集體主義整合起來。
第二次更新得益于偉大建黨精神的產生和發展,即以國族為核心的集體主義對家族群體主義和個人中心主義的漸進替代。一方面,中國共產黨的最高理想是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就是要徹底消滅階級和階級壓迫,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種集體主義以生產力發展為現實建構依據,是高度社會化和自主性的,不受任何事實的等級制統治和虛偽的超階級論說之限制。它超越了封建社會基于神秘的自然力量之威懾而建構的群體主義,摒棄了資本主義社會民主外衣和自由意志掩蓋下階級對立的實質。另一方面,共產主義的實現是漫長的過程,通過無產階級革命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是其必經階段,它是以最大多數人之集體利益為導向的。無產階級革命是為實現絕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不同于以往社會中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最終仍由絕對掌握資源的少數人進行統治的革命。無產階級專政是絕大多數人對少數反叛勢力的統治,它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將有限資源運用和服務于最大多數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革命,是為了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而不是為少數人謀求和攫取利益。它的目標是建立全新的、占社會絕大多數的勞苦群眾翻身作主人的新型國家。
2. 確立起以人民為中心的政黨理念,以政黨精神引領公共精神現代轉型
在數千年封建社會中,儒家“仁愛”思想成為論證統治合法性和維持社會秩序的重要思想資源,“用綱紀學說包含的人文精神解決人與社會的緊張關系”①是其主要內涵,而綱紀學說的前提是人內含于自然,人性來自天性,君權源自天賦。據此,封建統治者就必須遵天命,達到內圣而外王。愛民是統治者眾多優秀品質的核心,具體而言,統治者要做到“愛惜民力”“關切民利”“先富而后教”“敬畏并順應民心”①等,與此相適應,民眾要遵守統治者既定的規則和秩序。也就是說,民眾的生存安危被寄托于統治者的修養和意志,民眾只是統治的附屬品而缺乏自主性。鴉片戰爭以后,隨著資產階級價值理念傳播和清政府統治危機重重,仁愛政治觀的合法性受到質疑。現代技術進步促使人們對自然的認知祛昧,民主法治觀念激發出對自由平等的向往,但是君主立憲和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政體的實踐,都不能超越階級局限而真正動員民眾并實現其根本利益。
偉大建黨精神的貢獻在于,它在倡導以國族為核心的集體主義的同時,也充分尊重個體的權利并保障其利益。其一,它將人民群眾視為歷史的主體和創造者,意識到人民群眾在推動歷史前進中的主觀能動性,意識到人民群眾是改變近代中國命運的最為深厚的力量,因此要一切依靠群眾。在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的過程中,群眾主體作用的發揮不是零散的、隨心所欲的,而是要在科學理論和確定目標的引導下規模化組織起來,要將政黨的先鋒作用和群眾的主觀能動相結合。其二,它將中國共產黨視為人民群眾的領路人和公仆,意識到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因此要一切為了群眾。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②,中國共產黨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群眾利益在任何時候都被置于黨的最高序列。在革命歲月中,無論是黨的領導人還是普通黨員,都始終同群眾休戚與共,深入基層了解百姓疾苦、千方百計解決群眾所需,而不為任何個人、團體謀求私利和特權。
(二)偉大建黨精神以政黨塑造支撐傳統社會價值觀的現代轉型
在現代國家,政黨作為國家和社會之間的連接器,不僅要運用制度法規維持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還要利用意識形態保障社會秩序的和諧安定。政黨意識形態要轉化為社會行為指南和規范,必須由黨員和黨組織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偉大建黨精神生成前后,中國社會思潮處于活躍期,尊孔復古思潮、資產階級民主思潮、空想社會主義思潮等此起彼伏,各種思潮所依附的黨派團體亦變幻無常,使得這些思潮游離于社會大多數之外進而無法對近代中國社會價值觀變遷產生持續性和實質性影響。偉大建黨精神的優勢在于,它在理論見之于實踐的過程中,鍛造出理想信念堅定、初心使命牢固、斗爭精神頑強、為勞苦大眾奮斗的新型政黨,為新社會價值觀的傳播培育有力載體。
在思想層面,作為精神載體的黨員和黨組織要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使命。同其他社會思潮相比,偉大建黨精7f59b2d354a99ec87ecfda89af581abbbd2745cc20815261421ee30f4886f20b神的優勢在于其理論依據是經實踐檢驗的科學真理。中國共產黨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下得以創建的。綱領就是公開的旗幟,黨成立之初就將實現共產主義確定為最高理想、將中華民族完全獨立和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作為階段目標,并以綱領的形式固定下來。新進黨員和新成立的黨組織都必須在黨綱的指導下活動,在成為正式黨員之前,“必須與那些與我們的綱領背道而馳的黨派和集團斷絕一切聯系”①,必須堅定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和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革命目標。
在組織層面,作為精神載體的黨員和黨組織要英勇頑強斗爭,為黨為民忠誠。近代中國多數社會思潮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在于,俱樂部性質的思想團體缺乏持久性。中國共產黨創建是以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為參照的,為實現共產主義理想英勇斗爭、對黨組織絕對忠誠并以正式章程予以固定是其顯著特點。黨的二大制定的黨章中開宗明義地指出,中國共產黨不是“知識者所組織的馬克思學會”,也不是“少數共產主義者離開群眾之空想的革命團體”。② 因此,黨必須有嚴密的、有紀律的組織與訓練。具體而言,廣大黨員必須“不應只是在言論上表示是共產主義者,重在行動上表現出來是共產主義者”③。
總之,終極價值建構和國家建設主導力量缺失是近代中國曲折發展的重要原因。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科學真理見之于中國革命實踐淬煉而成的偉大建黨精神是歷史選擇和實踐需要的必然產物。相比其他社會思潮,它以植根現實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理想,契合并超越了傳統價值觀中的大同社會想象;以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的使命擔當,拓展并提升了傳統家族群體主義的格局;以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科學認知,革新并重構了政黨和人民唇齒相依的關系;以英勇斗爭和紀律嚴明的政治品格,塑造并充實了實現民族振興大業的主導力量。在偉大建黨精神的影響下,中國的前景更加光明,中華民族的氣質更加自信。回望中國共產黨百余年發展史,偉大建黨精神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不斷豐富和深化。在接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必須繼續堅持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提高斗爭本領、厚植為民情懷,為如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懈奮斗。
(責任編輯 付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