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階段的美術教育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為學生提供了發現美、理解美、欣賞美的機會。通過這門課程,學生有可能逐步掌握審美技巧,領會藝術作品所表達的美學內涵,進而培養出對美的敏銳感知力。為了更好地促進小學生美術教學的成效,教師們嘗試將豐富多樣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到美術課堂之中,以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濃厚興趣。在美術融入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學生還能進一步領略民族的根源文化,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進而增強其對自身文化的認同感以及民族自豪感,并承擔起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重任。
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小學美術的教學之中,首先需要搞清楚哪些部分可以融合傳統文化進行學習,并且理清學習方向與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提升自我的美術核心素養,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并加以傳承。教師可以特別注意教材內容中本身就蘊含了傳統文化相關聯的課文單元,進行融合教學的開展。比如,在學習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一課水墨游戲時,可以讓學生了解水墨畫的發展歷史,并且認識和了解水墨畫的基本工具和材料,包括毛筆、墨水、宣紙等,并學會掌握這些工具進行繪制。在學習并欣賞傳統水墨畫作的同時,了解水墨畫的不同層次的墨色,所繪制出的不同效果。然后學會控制毛筆中的水分來調出不同的墨色。除此之外,沒有明確與傳統文化相關的主題,教師也可以深入研究教材內容,尋找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切入點,如與美術作品相關的民間故事、與作品背景相關的節日慶典,或是作品中所運用到的傳統工藝等,向學生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幫助學生了解傳統,學習真正的美術技藝。在小學美術融合傳統文化的教學之中,要充分結合教材內容,明晰每堂課的學習目標,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同時,學習到美術技能。
隨著科技的持續進步與創新,信息技術已然逐步滲透于小學美術教育領域,使得小學美術課程煥發出新的活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多媒體工具的優勢,將原本較為抽象、深奧的問題轉化為更為具體、形象的呈現方式,以簡化原本繁復的藝術形式,使學生能夠更加輕松愉快地領悟和掌握相關知識技能。比如,在學習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12課《元宵節里掛彩燈》時,本課內容主要是展示一些元宵節的彩燈,通過彩燈來感受中華傳統之美,學習發展學生的審美意識。而課堂內容的核心節日元宵節,也是傳統文化中比較重要的節日之一,融合這些內容,再結合多媒體設備,展開教學實踐。如利用多媒體在課堂構建一個“元宵節”情景,通過課件利用圖片和文字的形式,向學生展示介紹元宵節的起源、發展以及相關的傳說故事,讓學生深入了解這一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利用多媒體展示各種精美的元宵花燈圖片和視頻,包括傳統的龍燈、走馬燈、蓮花燈等,并且講述不同花燈的不同寓意和背后的民間故事,讓學生感受花燈的藝術魅力,激發他們學習美術制作花燈。然后,通過美術課程實踐的方式,利用多媒體播放花燈仔細的制作步驟交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自己的花燈制作,實現傳統文化和現代創新的交融,用自我的方式傳承并發展傳統工藝。通過多媒體工具輔助小學美術課堂中融入傳統文化,能夠讓學生深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和魅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加強美術學習的有效性。
小學美術與傳統文化的交互融合學習,能夠更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還可以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結合更加多元化的教學活動與方法,組織開展社會課程實踐,讓小學美術課堂更加充滿趣味性。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4課《雕與刻的樂趣》時,在講授雕刻的同時,可以進一步組織學生參加美術館的參觀活動,通過親眼看見傳統文化中的石雕藝術體現,來學習雕與刻,發展美術核心素養的同時,激發他們的文化自信,更加具有民族情義與愛國精神。還可以開展一些親手做的手工活動。比如,在學習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6課《扇面畫》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觀看了解從古至今的一些扇面畫展示,然后讓學生根據吸取傳統文化中的特色,自己進行扇面畫的制作。還可以根據另外的課程內容,展開不一樣的手工制作活動,如剪紙、泥塑、國畫等,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精髓。通過多樣化的課程活動,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同時,欣賞美術藝術。培養審美與創造能力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文化自信,成為一個更加全面發展的人才。
綜上所述,融傳統文化于小學美術教學中可以極大增強學生的各方面能力。通過明確教學目標內容,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探索傳統文化之美,讓他們在掌握美術技能的同時,感受文化的厚重與魅力。豐富教學環節與活用多媒體工具的應用,可以提升美術課堂的趣味性,拓寬學生的視野。而多樣化的實踐活動,能夠讓小學美術課堂充分與傳統文化相融合,碰撞出新型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大幅提升了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從而有意識地認識與傳承有關傳統文化,形成學生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
(作者單位:山東省惠民縣桑落墅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