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校語文教科書是一套專為視力障礙學生設計的教材,其中九年級下冊語文教材的編寫遵循文以載道、密切聯系生活、語言準確規范,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的發展為首要考量因素。本文以盲校九年級下冊語文教科書為例,分析其基本內容,給出一些教學建議,以期為一線教學提供借鑒。
九年級下冊的盲校語文教科書基本延續了九年級上冊的教材編寫體例,在內容上編排了六個單元,每單元安排3、4篇課文,共選文23篇,包括12篇教讀課文和11篇自讀課文。第一單元由閱讀和寫作部分組成,第二、三、四、六單元由固定的閱讀和寫作部分組成外,穿插著名著導讀、綜合性學習、口語交際等部分。第五單元則由三個任務組成,表現為活動探究部分,任務一為閱讀與思考,可以看出,整本教材在每一單元的編排都體現出語文這一學科的閱讀性;任務二和任務三是在閱讀任務一的基礎上進行排練、演出與評議。情境模擬的形式不僅可以增加盲生對課文的認識,更能促進其語文素養的成長。對綜合多維發展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全方位、多層次、立體的教育價值。
語文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教學過程是從教師備課時的語文文本到學生生活,再從授課時的學生生活回到語文文本的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在整個過程中,不僅需要做到生活概念化,更需要做到概念生活化。以第三單元的寫作專題為例,學生需要以《家鄉的名片》為題,寫一篇關于家鄉的景點、物產、名人或民風民俗等的文章以體現家鄉的某種文化、風貌或精神。這就要求教師因勢利導提問:“我們的家鄉有些什么亮麗的名片?”引導學生進行頭腦風暴,結合自己日常生活經驗做出回答。只有把生活與語文、語文與客觀世界有機聯結起來,才能確定寫作的具體內容,做到所謂的“言之有物”,緊接著搜集資料、理出文章框架并展開寫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的是,生活情景的創設與運用必須防止學生過度沉迷于情境而偏離學習目標。要牢牢把握創設情境的目的,使學生在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上有所提升。
在教學過程中應提供給學生多種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傾聽與說話能力,初步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掌握初步的寫話和習作能力,養成良好的溝通習慣和文明的交流方式。教學中可靈活取材、擴展訓練,即在課堂上指導學生依托本節課的課程內容,練習仿寫、改寫、擴寫等。教科書提供的不同內容體裁除了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教學過程中也應該采用不同的練習方式,如聽、說、讀、寫、議、辯、交流、討論、角色扮演、操作嘗試、問題探究、展示分享等練習內容,教師可充分利用這些練習內容,強化語言實踐,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盲校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教學過程要綜合考慮諸多方面,著重增強內容間的有機聯系與整合,提高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為了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言生活技能,教師可以把課堂教學擴展到課后,深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語文實踐是一種學科實踐,可以通過目標導向實現,即利用學科的概念、理念和工具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相比于傳統意義上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目標”,基于學科實踐的目標則表述為“學習目標”,強調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基于學科實踐的學習目標,在“背誦”“識別”“嘗試使用”等詞上體現出對語言文字的運用,從而在設定目標時把語文的實踐性落實到位,這是基于九年級學生的水平而設定的可達到的合理目標,目標體現突出遷移運用,突出學科實踐,用語文的方式學習語文。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