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中數學教育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該領域正面對著新一輪的挑戰和機遇。長期以來,統一的課程方式、標準化的教學計劃和標準化的考核程序始終成為高中數學教育的主導方法。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素質教育已經逐步替代了應試教育方式,這也導致高中數學教育的真正意義發生變化。分層教學,作為一種注重個性化的教學策略,有助于滿足各個學者群的學習期望,同時增強了教學成果與學生的學習熱情。本文意在深入探討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分層教學的有效實施策略和方向。
在決定學生如何被區分為各個層級的時候,需要全面考慮兩大因素:首先,根據學生的真實需求來確定他們應該被分到哪個等級。其次,應當重視學生的自尊感,并實施基于自愿的教育原則。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層次時,教師們應該細心地思考并尋找有效的答案。首先,通過對學生進行簡單但全面的問卷調查,教師可以初步了解其興趣愛好和內在能力。然后,教師會基于學生給出的答復結合學生的成績,并根據自愿的原則把他們劃分成A、B、C三個等級。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依據學生不同的個人素質為他們設置各異的學業目標。尤其在高中數學教學的階段,應確保目標的制定有所區別。例如,在教學“集合”中,對A層學生教學的目標是不僅需要學生精通各種知識工具,還應激發學生對學習的好奇之心并為他們進一步拓展課程知識;B級學生在接受教育時的目的在于讓他們明白如何恰當地執行一連串的運算,教師應該探究并提出學生能夠理解的各種問題,從而真正掌握和提升數學技能;C層學生是了解課程內容。
在分配教學時,應當以B層學生為教學重點,同時還需要平衡A班與C班的需求,并著重于激發學生更積極地參與教育活動。在課堂上,應減少對復雜問題的講解,在課后為C層的學生單獨講解。教學過程中應當始終遵循從簡單到復雜、由淺入深的逐步遞進,以逐漸走向一個上升的方向。課程長度不宜過大,但差距也不能過大,要確保C層的學生“吃得飽”,既A層學生“吃得了”,B層學生“吃得好”,C層學生獲得了基礎的認識,并且能夠及時得到輔導。從舊知識到新知識過渡應當是一個流暢、自在以及明確的層級模式。
隨著新的高中數學課程標準逐漸落地執行,它在“觀察”“思維”和“調研”這幾項教學活動中都展現了切實的效用,豐富了授課材料,但家庭作業卻被遺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依照每位學生的獨特性,按照課程內容布置家庭作業,以確保課后完成的家庭作業具備高質量。例如,對于A層學生來講,教師可以提供一些開拓思維的思路,提升學生的創造性和學習數學的能力,從而讓他們不斷提升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對于B層的學生而言,在教師評定作業問題的同時,也可以為他們布置一些通常遇到的適中的難題,幫助他們增強處理這些問題的技巧。對于C層學生來講,能夠進行一些規范的基礎練習,然后依據個人學習的進度逐漸提高練習的難度。
傳統教學方式常常通過運用一種統一標準來評估每位學生的教學效果,或者僅僅依賴考試成績來單獨評價學生的學習系統。實際上,學生應根據自己的需求在不同層面采納不同的評價準則,評估的手段需要是多元化及全方位的。在評定學生和教師的成績時,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子,如學生成績、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等。相對A、B、C三個水平的學生制定不同的目標不但增強了這些水平的學生的競爭力,同時也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進步,從而增強了對學習的信心。
當高中數學課程開始采納層次化的教學方法時,這無疑增加了高中數學老師的工作量。教育者不僅需要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職業志向,還要全心全意地為了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面對學生各種各樣復雜的學習需求,應當深入研究學生的特性并采取合適的授課策略,確保每名學生都能從中學習并獲得有益的體驗,從而增強整體的教育成效。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中學附屬蘇州灣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