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已在科創之路上走過三十個寒暑。
我1993年參加工作,某天,教導主任把我叫住,塞過來一份文件,內容是關于縣將舉行的科技創新大賽。當時青少年創新作品簡稱為“三小”作品,即“小制作”“小發明”“小論文”。這份文件開啟了我的科創之路。
我的上班之路要經過一個小市場,經常能見到一種像狐貍的小動物,鼻梁上有一道白線,土話叫它“白鼻梁”,樣子很可愛。當時,我靈光一閃:就做個動物標本吧。
此項工程最大的難點是要購買防腐的砒霜。這毒物是嚴格管控的。后由學校出具證明,經一位主任在公安局工作的同學一番周旋,終于也落實了。
剝皮是最考驗耐心的,要用解剖刀將皮毛與肌肉一點一點剝離,尤其在指(趾)間、眼眶處,皮膚特別薄,容不得半點急躁。單單“這波”操作,就耗了一整天。弓著腰站一天下來,腰酸背疼。
上防腐藥要異常小心。第一次接觸劇毒砒霜,我心里很害怕,甚至有幾分“悲壯”的感覺。當時戴著帽子、眼罩、口罩、手套,穿著防護服、防護鞋,全副武裝,現在想起那樣子,覺得挺好笑的。
那時,標本義眼沒有現賣的,只能自己燒制。沒有高溫噴燈,就借。將一塊碎玻璃放在熊熊烈焰上,不久就熔成一顆圓圓的小珠,趁小珠冷卻前,插進一根鐵線,一只動物標本義眼就燒成了。
取樣、處死、剝皮、防腐、支架、填充、縫合、裝眼、固定……經一通繁雜操作,一只活靈活現的動物標本就呈現在眼前。我當天穿了一件白大褂實驗服,塞文件給我的那位主任說了一句:“偉勝干什么都有模有樣?!蹦翘鹈鄣母杏X,至今猶存。
標本制作完成后,給它粘上標簽:山獾。
送評前,“山獾”在學校展示了一段時間,師生贊美之聲如潮。“山獾”榮獲了當年創新大賽的縣級一等獎,后聽說送市、省參賽了,接著就沒有下文了,“山獾”也不知所蹤。因當時沒有要求拍像做展板,所以“山獾”連一張相片都沒留下,只余一張三十年前發黃的證書。
1998年,我才首次有機會親臨市賽現場,帶著指導學生的創新項目《雉(標本)》參賽。那時是不要求學生到現場的,作品也沒有展板。每個縣區展位約十來平方米,上頭有個門楣,寫著縣區名稱,里面放著幾張長桌,蓋著薄絨紅布,作品就放在上面展出。場館內及周邊沒見到氣球、標語、擺件、宣傳畫之類的東西,與現在的規格相比,算是十分簡陋了。
我們屬于鄉鎮學校,早期輔導學生進行“三小”創作,思路與制作都很簡單,偏重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創新思維。例如,一位學生在雨后聞到學校戶外垃圾桶散發難聞的氣味,該學生通過觀察得知,臭味是雨水與垃圾混合發酵引起的。據此靈感,學生創新了作品《改良垃圾桶》。改進方法:在垃圾桶內加裝一塊濾網,讓垃圾與液體分離,產生臭氣的問題就解決了。又如,2015年的雨水特別充沛,關于山泥傾瀉引起災難的新聞很多。一天,有位學生帶了個自制模型過來找我,說她的模型能夠在發生山泥傾瀉時發出警報,模型是用小木條拼湊而成,很簡陋。經我進一步輔導,該同學的作品《山泥傾瀉報警裝置》獲得了惠州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不過后來,這種原生態的創新模式就慢慢落伍了,取而代之的是工程技術、數控、AI技術等高大尚元素和豪華的外觀設計。
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每年舉行一次,一般在十月中下旬。九月開學不久,我們就會將往屆的一些作品展板在學校的小廣場展出,以此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
創新大賽的內容隨著時間發生著變化。從2010年第九屆惠州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開始,增加了科技實踐活動、科教制作和科技教育方案三個競賽項目,后來又陸續增加了輔導員發明項目和科幻繪畫。大大豐富了科創競賽內容、提高了師生的參與度。
科技實踐活動讓我感到很新奇,卻不知從何下手。因當時正值盛夏,夜間房外的青蛙“呱呱”地歡歌,聲音各異,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長有短,聽聲而辨,應該是不同種類。我靈機一動,何不組織學生調查一下家鄉蛙類的種類呢?我與班主任李老師成立了一個科技探究小分隊。組織學生通過查閱文獻、采樣鑒定、走訪參觀等方式,得到了很多研究成果,該科技實踐活動《龍門縣兩棲動物種類調查》榮獲當年縣級一等獎。經多年努力,科技實踐活動逐漸成為學校開展第二課堂的主要形式。這是我和李老師合作的第一件科技實踐類作品。李老師因家庭變故,生活很不如意,離崗休養了,我每翻看舊作,心仍覺戚戚。
2012年,我入選廣東省“新一輪“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師從佛山教育大家劉志偉老師,劉導師執教于佛山九江鎮初級中學,該校校園文化頗具特色:以科技創新統領全局,雕塑、墻報、橫幅皆與科技相關,就連廁所通道、廁所內部,也全是與廁所有關的科技宣傳內容。校道兩旁的草坪上,放置了很多精美的牌子,展示師生的科技創新作品,課間,很多師生駐足牌子前指指點點、議論評述:科技創新已然成為師生學習生活的一部分。劉導師經常對我說,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成果要與團隊成員分享;對家鄉有用的研究才具有強大生命力……跟崗3年,劉導師的創新思想、團隊意識、本土化方向對我影響甚大。
2013年,縣教育局組織了“科技創新進校園”活動。我作為青少年科技創新輔導員,身負重任,熱血沸騰,使出渾身解數,恨不得將自己多年的經驗心得全部傳授給孩子們。尚記得我在輔導課上常舉的一個案例:住宿生經常要提水上樓,一般的水桶是沒有桶蓋的,水常常會晃出,濺在學生的褲管或鞋上,造成很多不便。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徐新同學想到用不透水的雨傘布,裁剪成水桶蓋的形狀,邊緣套上橡皮筋,利用其伸縮特性,能適用于大小不一的水桶。這樣就成了創新作品《防溢水水桶蓋》,用料僅一布一筋,作品榮獲了當年縣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輔導課的尾段,我在講臺上擺出一個凳子,提出問題:這個凳子有什么不完善的結構,你有什么改良的方案?學生異想天開、天馬行空的思維一下迸發,教室里頓時炸開了鍋。輔導課在雷鳴般的掌聲中結束,很多學生圍在講臺邊,久久不愿離去。輔導課題目叫《創新之路你我同行》,在縣里連續開了16場。
2019年,我工作室的研究課題《龍門縣小型觀賞魚資源開發及其教學應用》開展得如火如荼,經多年探索,摸索出一套拍攝魚的方法,在很多場合做學術報告,都得到了同行專家的好評。有老師提議,不如組建拍攝家鄉魚興趣班,將這項技術傳授給學生。尚記得,學生用黑油漆噴涂攝影缸時,個個搞得滿臉黑斑,像個花貓;用紙箱裁剪遮光罩時,全部趴在地上,認真地測量、裁剪、粘貼,一副心無旁騖的樣子;為了捕捉一個精彩鏡頭,在黑暗中的魚缸前目不轉睛地守候幾個小時。換取的成果是一張張活靈活現、美艷動人的相片、一次次心靈的洗禮。2021年我輔導科技實踐活動《拍攝家鄉原生小型魚》榮獲市級一等獎?;葜菔须娨暸_在《聯播訪談(老師好)》中,報道了該項成果。此后,該賽事的科技實踐活動競賽項目取消。想不到,巔峰之作,也成了絕版之作。
經我鼓勵,參與科教制作的同事逐漸增多,有一年,翟老師、廖老師、何老師也蠢蠢欲動,摩拳擦掌。縣賽前夕,何老師的作品還未完成,面臨較大的困難,他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我和翟老師立馬伸出援手:翟老師重設方案、全程指導;我東奔西跑,購買原料……一直忙到深夜。一通操作下來,作品如期完成,大家都樂開了花。我們四項作品均榮獲縣賽一等獎,獲得參加市賽的資格。我們四人攜帶作品到了惠州市競賽場館,布展完畢,站在高高的舞臺中央,我們并肩而立,喜笑顏開,伸出鉸剪手,留下了難以忘懷的珍貴一刻。那之后不久,何老師轉行了,廖老師榮休了。
兒子讀四年級時,一天,他跑到我面前,昂著小臉說:“陳老師(班主任)說你搞小發明很厲害,你也指導我做一個吧。”我一聽就知道是學校分配任務了,非常高興地說:“可以啊,你多觀察,看看生活中有什么問題,如何解決?!苯又遗e了幾個成功的小發明案例。兒子半懂不懂地走開了。過了幾天,兒子對我說:“老爸,我覺得課室講臺很凌亂,我想發明一個收拾講臺的東西。”接下來,就是設計、選材、組裝、調試……幾通操作,創新作品《講臺收納盒》就成形了。該作品獲得當年縣賽一等獎,送市參賽。兒子在惠州市的競賽現場,表現出很強的自立能力,從領取飯票、排隊打飯、落座就餐,到現場布展答辯都顯得很從容,自然收獲了不少點贊。這都得益于他從三年級開始就加入學校的足球隊,經常有外出比賽的鍛煉機會。經艱苦比賽取得獎牌是兒子最開心的時刻,他把獎牌掛在脖子上,學著電視上頒獎的情景,把獎牌放在嘴上咬著,有時還會模仿鴨子一搖一擺地走路,臉上始終洋溢著甜蜜的笑容。如此情節,連續上演了好幾年,直到兒子讀初三才暫停。
科教制作的巔峰時刻在2023年。我的作品《人體神經調節PLC演示模型》一路過關斬將,在校、縣、市、省級競賽均獲一等獎,并通過了國賽初賽。正賽現場在武漢舉行,一路舟車勞頓,三場展示答辯,終于到了公布結果的頒獎環節,獲得了一枚銅牌。頒獎晚會相當隆重,開始是話劇表演,展現了我國老一代科學家為了國家和人民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不畏艱辛,勇攀高峰的情景,相當感人。頒獎的最后環節是齊唱會歌《祖國不會忘記》,數千名同道中人,忘情高歌“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國不會忘記不會忘記我”……那一刻,我感到自己為青少年科技教育付出的三十載是值得的,獎項已不再重要。
三十載風雨洗禮,大專生磨練成了特級教師、廣東省名教師工作室主持人和華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校外導師。不怕起點低,心有夢,腳不輟,終有成。這是三十載科創經歷給我的一點啟示吧。
(作者單位:廣東龍門縣龍城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