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公共空間是主要承擔村民的日常生活、活動交往、休閑娛樂、行政聚集等諸多活動的空間載體,具有精神滿足、歸屬認同等情感特征。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公共空間作為村莊的重要場地,應該注重物質形態和文化精神空間的提升。以廣西蒙山縣北樓彭保村的公共空間的建設背景和現狀,分析該村落公共空間的現實形態,從美學角度探討該鄉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的優化路徑,進而提升村民的生活質量。
[關 鍵 詞]鄉村公共空間;鄉村景觀;鄉村振興;鄉村美學;人性化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36-0033-03
文獻著錄格式:黃月梅.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優化策略研究:以廣西蒙山縣北樓彭保村為例[J].天工,2024(36):33-35.
基金項目:2023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鄉村振興背景下廣西北樓村藝術鄉村優化設計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23KY0975)。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推行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讓生態美起來、環境靚起來,再現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村美人和的美麗畫卷。”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本項目的研究將圍繞廣西蒙山縣北樓彭保村展開,通過對鄉村公共空間景觀優化并進行治理,能夠激發鄉村創新發展活力,調動更多參與者的積極性。
一、鄉村公共空間景觀相關概念
公共空間的概念十分泛化,建筑學、社會學、人類學和政治學等不同學科領域均有各自的定義。對建筑學而言,廣義上的公共空間是屬于兩人或兩人以上的活動區域及周邊環境,狹義上的公共空間主要是相對于建筑空間的戶外空間和場所。鄉村公共空間不僅是社會生活的重要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鄉村振興和建設美麗鄉村的重點體現空間,更是鄉村社區凝聚力和身份認同感的象征。鄉村公共空間布局形態與景觀設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村民長期自然發展而成的日常活動、休閑社交場所,如村口、洗衣碼頭、地坪球場、大樹、石頭、祠堂等,都與村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關。根據《中國鄉村發展報告》顯示,良好的公共空間設計能夠提升村民的生活質量,促進社區內部的交流與合作。在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鄉村景觀公共空間扮演著愈發重要的角色,需要特別重視其規劃設計和建設。
公共空間景觀是指通過藝術手段, 結合特定公共空間的特點和人文歷史背景創作的公共藝術作品。鄉村公共空間景觀設計不僅關注空間的物質形態,更注重其社會功能、文化傳承、生態價值、經濟效益等價值。
二、廣西蒙山縣北樓彭保村概況
(一)地理自然條件
廣西蒙山縣北樓彭保村坐落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蒙江河流環抱村莊,自然生態良好。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如何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同時進行景觀設計優化,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在北樓彭保村的公共空間景觀設計中,應堅持因地制宜和生態可持續性原則,避免過度開發對原有的河岸自然環境造成破壞。
在進行景觀設計時,可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通過提升鄉村景觀設計,實現其生態價值和美學價值,還可以將本土客家文化元素融入公共空間的景觀設計之中,打造具有客家地方特色的景觀空間。
(二)民俗文化概述
該村在廣東梅州的黃氏客家族群的世代相傳下,保留了許多的客家民俗文化。每逢傳統節日,家家戶戶都會自帶祭祀品自發前往祠堂,舉行莊嚴的祭祖儀式,除了春節,他們在婚喪嫁娶、傳統節日,如清明、中元節等,都有自己獨特的慶祝習俗。
三、場地調研與問題分析
(一)場地概況
這幾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北樓彭保村的公共空間景觀環境得到了明顯的改善,籃球場、村口等都成為村民日常休閑娛樂、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本文中的公共空間主要以靠近河岸的公共空間地塊作為切入點進行分析。
該場地的南側道路兩旁曾是村民用泥磚構筑的牛棚,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村中已經無人養牛,這些牛棚逐漸轉變為存放肥料與雜草的場所。由于長期缺乏維護,已淪為危房。在鄉村振興規劃中,這片建筑被拆除,并改建為生態停車場。該地塊因為兩條路“丁”字的交叉形成了三個大地塊,三個地塊內部景觀相對單一,公共空間較為缺乏,植物綠化形式較為單一,缺少管理與維護。
(二)現狀問題分析
1.景觀空間形式單一
地塊周邊建筑立面以毛坯的紅磚為主,形式不一,無顏色變化,建筑形式雜亂,缺乏整體性,居民的日常活動主要集中在鄉村振興議事亭、自建鐵棚和碼頭周邊,村民的活動空間有限。閑置空間未能有效利用,大片的草地空間利用率低,使得村民缺乏交往空間,空間活力低下。
2.場所功能類型簡單
該空間作為村莊的核心公共區域,不能滿足村民的實際需求,且功能單一。環境單調,缺少針對不同年齡人群設計的活動設施。涼亭的欄桿和座椅舒適度不足,亭內大多擺放著村民捐贈的舊沙發和舊桌子,供日常娛樂和休息使用,與整個亭子缺乏協調性。缺乏為兒童和老人提供的戶外健身活動場地,且相關配套設施尚不完善。
3.景觀綠化種類單一
東側的江邊主要作為洗衣碼頭使用,這里的生態環境優美,視野遼闊。碼頭部分區域經過硬化處理,并設有花壇和樓梯,但遺憾的是,植被稀疏,未能完全實現設計之初的預期效果。區域內的綠化植被種類單一,大面積的草地缺乏管理,導致雜草叢生,缺乏組團的綠化植物供人欣賞。原有的植物有紫荊花、桂花、木棉、月季、冬青以及村民自發種植的枇杷樹,比較分散。
4.道路交通安全隱患突出
通往涼利方向的沿河道路與村莊內部道路構成了“丁”字形交叉路口,有效地滿足了村莊內外的交通需求。河岸5米寬的水泥道路解決了汽車進出的難題,同時也為村民提供了沿岸運動和散步的場所,滿足了他們日常生活的休閑需求。然而,不足之處在于缺乏人車分流機制,其他村莊的車輛在經過公共空間的交叉路口時往往不減速,導致在涼亭及周邊空間聚集的老人和兒童有時難以迅速避讓,從而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隱患。
5.人性化設計考慮不全面
在該公共空間設計中,雖然已經考慮到了村民的休閑娛樂、交流的需求,但對不同年齡層次和特殊群體的需求考慮仍不夠全面,周邊缺乏兒童游樂場地設施和村民的戶外健身活動設施,使得這部分群體難以充分享受公共空間帶來的便利。同時,沿河岸道路邊上缺乏足夠的座椅,使得長時間活動的村民難以找到休息的地方。鄉村振興議事亭作為主建筑,旨在為民眾提供日常的娛樂和休閑場所,便于進行交流。然而,由于缺乏適當的防風措施,該亭子在冬季鮮有人停留。
6.場地內空間活力低下
因缺乏吸引人的場所和設施,照明和標識系統不完善,該空間的使用率一直不高,村民沒有進行定期維護和管理,景觀環境視覺體驗感較差。同時,缺乏系統的景觀設計,缺乏文化元素的創新融入,村民參與空間的互動性不強,導致空間活力不足。
四、景觀優化提升策略研究
(一)景觀設計思路
根據村民需求,結合村內的人文民俗特征,引入多元化的景觀設計元素,原有的“丁”字路形成的三個地塊通過景觀廊道和景觀造景的手法,讓單一的空間連貫而富有層次。每個地塊都可以設計不同的景觀設計主題,如健身休閑區、兒童游樂區、客家文化展示區等。同時,可以利用地理優勢和生態優勢,在碼頭北面沿河視點較好的岸邊設計觀景平臺、休憩平臺,使得空間更加豐富、更有情趣。
(二)功能分區
結合該地塊原有的場地條件,對內外環境進行考究,道路分成的三個地塊可以劃分為四大功能區:休閑親子游樂區、文化民俗展示區、休閑運動區、濱河步道觀景區。
1.休閑親子游樂區+民俗文化廣場展示區
為兒童提供安全又適合家長看管的游樂環境,結合議事亭邊上的喬木,在附近設計適合不同年齡段兒童的游樂設施,如沙坑、秋千、滑梯等。另外,地塊面積較大,把靠近濱河道路的地塊劃分為民俗文化廣場展示區,場地內通過植物圍合,利用景觀雕塑、地面鋪裝、建筑立面展示客家民俗文化,喚起村民內心深處的記憶。
2.休閑運動區
在南面地塊設計休閑健身器材和棋盤景觀桌凳,在空地設置互動雕塑藝術裝置,滿足村民的日常鍛煉需求,滿足人們的休憩和娛樂需求。
3.濱河步道觀景區
碼頭處原有的石頭河壩可以繼續保留,為該區域的景觀增添自然韻味。結合蒙江的生態河道設置休閑步道,根據周邊的場地植物和地勢,設置觀景臺、休息亭和景觀椅凳、公共藝術裝置等景觀小品,滿足人們休憩和觀景的需求。
(三)內部交通流線設置
保留原有主干道的設計,主要根據周邊主干道的關系優化三個地塊的內部道路,如河岸步道可以通過顏色區分劃分人行步道,形成人車分流;在兒童游樂區道路遠離主干道,沙坑附近適合鋪設木質平臺,既滿足了行走需求,又滿足了家長看護、休息的需求,其他游樂區可以鋪設橡膠地墊或者水泥。文化民俗廣場與主干道相接,可以使用磚材、石材或防腐木進行鋪裝。休閑運動區和村莊道路相連,可以鋪設水泥、石板等,以滿足其功能需求。優化內部道路和外部道路關系,在涼亭附近劃分停放自行車、摩托車和電車的位置,以免村民隨意停放車輛,影響過往車輛行車安全。
(四)豐富綠化種類與層次
為了改善景觀綠化種類的單一現狀,可以結合鄉村的地域環境,增加一些觀光植物。還可以通過種植烏桕、銀杏等季相變化的植物,讓空間色彩變得豐富。適當添加枇杷、蟠桃、木瓜等,讓村民在欣賞美麗景觀的同時,也能品嘗新鮮的水果。此外,為了提升生態效益,可以引入一些本地的野生花卉和藥用的草本植物,如野菊、路邊菊、車前草、地膽頭(別名草鞋根)、燈盞菜、蒲公英等,這些植物不僅可以作為觀賞的地被植物,也具有藥用價值。在設計中,可以考慮不同主題的綠化區,為確保兒童安全,在兒童游樂區周邊種植色彩鮮艷、有趣味性、無刺無毒的植物,在休閑步道兩旁可以種植一些有香味的玉蘭、茉莉等,讓村民散步或者坐在涼亭中都能獲得良好的嗅覺體驗。
(五)提升人性化設計水平
優秀的設計往往都是從細節上體現對人文關懷的深刻理解,尊重客家文化和傳統民俗,就地取材,設計互動性的景觀,如公共花園、互動裝置藝術,鼓勵村民參與,滿足不同年齡段村民的使用需求。在安全方面,利用太陽能裝置,滿足夜間的照明,使用耐久、防滑的鋪裝材料,減少村民跌倒的事故。在設計時應充分考慮無障礙性,以滿足老年人、兒童以及使用輪椅或嬰兒車人士的需求。特別是在兒童游樂區,應增設洗手設施,以防止兒童直接下河洗手,保障他們的安全。明確相關指示牌的設置,方便村民和孩童輕松識別,并定期維護更新,保持信息的準確性和清晰度。提升公共設施的服務覆蓋數量,如景觀燈、垃圾桶、景觀桌凳,通過一系列細微的設計,確保鄉村公共空間對所有村民特別是弱勢群體的友好性和包容性。
(六)藝術融入鄉建,提升鄉村文化藝術氛圍
在鄉村建設的過程中,通過融合村莊的民俗文化特色,在圍墻及建筑立面的設計中融入以客家文化為主題的雕塑與壁畫,以此敘述村莊的歷史演進與故事傳說。在公共空間的規劃上,可以將動物、植物或客家文字符號等元素融入半浮雕式的景觀小品中,在主要景觀節點安置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雕塑與裝飾物,以此強化空間的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傳承的趣味性和參與感,激發空間活力。藝術元素的巧妙融入,不僅美化了環境,也促進了當地文化的傳播。
此外,該空間周邊建筑和圍墻都是很好的展示空間,可以通過立面改造和藝術融入方式,讓周邊建筑變得統一。還可以考慮在草地和綠化中設置一些與客家文化相關的藝術裝置,整體提升該空間的文化氛圍和藝術品位,使得客家文化在空間中得到展示和延續。
五、小結
本文聚焦于廣西蒙山縣北樓彭保村的鄉村振興議事亭及其周邊公共空間景觀設計的優化,通過對蒙山縣北樓彭保村景觀的現狀進行實地調研與深入分析,提出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基于此,提出了一系列景觀優化設計策略,以滿足村民對該公共空間的多樣化需求。展望未來,我們計劃持續優化公共空間,加強多方合作,并探索創新設計方法,致力于將北樓彭保村塑造成為鄉村振興的典范。
參考文獻:
[1]楊保軍.城市公共空間的失落與新生[J].城市規劃學刊,2006(6):9-15.
(編輯: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