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培東老師的課看似松散閑淡,實則緊湊細密;看似輕盈緩慢,實則沉實快捷;看似綿軟低回,實則剛正高揚;看似淺易顯豁,實則由淺入深、別有洞天。他以文本為依托、以學習為中心、以成長為原則,在教學設計和課堂推進中不露痕跡地使用了許多技巧。
如果只用一個詞語來概括肖老師的課堂特色和教學藝術,那就是由淺入深。這種由淺入深的教學藝術是如何實現的呢?筆者認為,閃回、層進和入出,作為其精湛教學藝術的三個重要方面,共同打造了其由淺入深的教學路徑,令人仿佛行走在林蔭道中,一路看到鮮花次第而開。下面以肖老師《我的白鴿》閱讀教學一課為例,對此進行闡明和論述。
一、閃回藝術
閃回本為電影藝術的一種表現手法,多指用閃回的短暫形象來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情感起伏和精神狀態。肖老師常用一個句子或畫面統攝全課,教學中多次回到這個句子或畫面,我們可以用閃回來指稱這種教學藝術。其具體做法是:先找出承載著課文主旨或意蘊、人物思想或情感的重點語句、細節,進行初解或初探,然后在教學各環節的最后階段回到這個句子或畫面,讓學生一次比一次深入地進行理解或探索。需要強調的是,肖老師的閃回并不只是一種簡單的重復、突出或強調,而是要達到比上一環節所作的理解或探索更加深入的教學效果,這是一種以意統攝、由淺入深的閃回藝術。
就《我的白鴿》一文來說,肖老師找到的重點語句是課文的最后一句“這一刻,世界對我來說就是白鴿”。這句話內蘊十分豐富,確實是理解文本主旨和人物情感的關鍵。
執教時,肖老師以標題“我的白鴿”切入,通過它作為一個短語在文中的第一次出現設問,帶領學生迅速聚焦課文最后一段,在多次朗讀之后鎖定最后一句,同樣多次朗讀,邊讀邊第一次提出與該句理解有關的問題:“初讀文章,你讀到最后的這一句,你是怎么理解的?”學生的回答深淺不一。肖老師總結說:“同學們都能從這句話中讀出作者和白鴿的深情。”可見,在這一教學環節,學生順利實現了教師希望他們獲得的對這個重點語句的第一層理解。
接下來,在“梳理‘我’與白鴿的相處過程及心緒變化”教學環節,肖老師借助一張思維導圖引導學生邊默讀課文邊完成空格填寫,繼而給出答案,然后師生分任務讀梳理成果(老師讀白鴿的情況,學生讀“我”的心緒)。思維導圖上本沒有關于白鴿飛翔這一文本內容的梳理任務,但在師生分任務讀的推進過程中,到了最后階段,肖老師自然而然地要求學生再讀最后一句,也就是文末作者情感升華點和高潮處。于是學生再一次齊讀“這一刻,世界對我來說就是白鴿”。此處雖然沒有要求學生對這一句進行分析,卻以朗讀的方式閃回,讓學生明白這一句是作者心緒變化的高潮。
進入描寫雛鴿“丑陋”(第11 段)和幼鴿“本真之美”(第16 段)的教學環節,在對兩個段落中關于雛鴿之丑陋和幼鴿之美麗的細致描寫以及此后的抒情議論文字進行多次朗讀和品鑒之后,肖老師說:“紙箱里的破殼而出,墻頭上的轉來轉去,再到文章最后一段天空中的飛翔,整個過程我們就讀出來了。我們再回到最后一段,想象這四只飛翔的白鴿,讀讀最后一句。”學生在齊讀“這一刻,世界對我來說就是白鴿”之后,肖老師要求學生聯系白鴿的成長、“我”與白鴿的相處過程及心緒變化,再一次思考這句話的含義。這一次,學生的回答走向深入,思想開始觸及人性、生命、成長以及我們的世界等。對此,肖老師的總結是:“白鴿凈化了他的心靈世界,白鴿給他帶來了詩意和理想的人生境界,這就是‘我’的世界。”“由人與鳥關系的推進、情感的相融,可以看出作者對這個世界,對他所追求的美好境界的向往。”顯然,在這一教學環節,學生同樣順利實現了教師希望他們獲得的對這個重點句的深度理解。
最后一個環節是指向讀寫策略的總結環節,肖老師頗具匠心地引用教材單元學習任務三中的一句話:“在記敘時,不要只從動物一方面來寫,而要注意扣住人和動物這兩個方面,寫出自己的感受和情感。”教師帶領學生齊讀,讀時巧妙地把“寫”字改為“讀”字,并強調“扣住人和動物這兩個方面”,強調閱讀這類文章,要舉一反三,要讀鳥,更要讀人,同時不著痕跡地把讀寫一體的學科認知滲透給學生。在這個環節,肖老師兩次閃回到“這一刻,世界對我來說就是白鴿”一句,并以學生齊讀該句作結,課堂迎來動人的高潮,且一氣呵成,止于所當止。
就這樣,肖老師以“意”統攝全篇內容和形式,也以“意”統攝全課教與學,通過對文本內容的梳理概括、對細節描寫和抒情議論表達的品讀分析,在各個教學環節不斷豐富并加深學生對“意”的認知,引導學生逐漸接近、真正走進并深刻領悟“意”的真諦。這一閃回藝術使文本的“言”“象”“意”三要素既彼此獨立,又相互交融,也把學生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學習歷程和認知變化清晰地呈現出來,歷歷可見,便于教師捕捉、把握和引導。
二、層進藝術
層進即循序漸進,也就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小見大、由輕到重、由簡單到復雜、由具體到抽象,層層推進、環環相扣。循序漸進作為一種讀書法,由南宋大儒朱熹提出,為其讀書法第一條。肖老師顯然深得其精髓,在某種程度上,他的教學閃回藝術追求的,正是指向文本主旨和課堂整體的層進式教學。不僅如此,他在每一次朗讀、每一個問題的提出和回答、各個教學環節的內部層級、環節與環節之間的關系層級等各個教學細部都追求循序漸進,這就使得層進成為其教學藝術的重要方面。
肖老師非常重視朗讀,如讀課文標題、讀重點句子、讀重要段落,齊讀、個讀、接力讀、分角色讀、分任務讀,師生同讀等。這是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投身其中的學習活動,而肖老師又將每一次朗讀活動都處理為一個層進的學習過程,從讀對語音和節奏,到讀出對象的特點和人物的精神,讀出場面感和畫面感,通過朗讀引導學生小步探索、步步深入。
在《我的白鴿》閱讀教學課的導入環節,肖老師要求學生讀課文標題,從讀出題目到提出“這篇文章為什么不叫作《四只白鴿》或者《兩代白鴿》,而是《我的白鴿》呢”這一問題之后的重讀題目,其間的變化正是從聲音到意義的變化、從短語到情感的變化。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我的白鴿正從東邊飛翔過來,沐浴著晚霞的橘紅”一句以及描寫兩代白鴿飛翔的最后三個段落,在學生一遍又一遍的朗讀中,白鴿的形象凸顯,山原河川的畫面顯現,人文歷史的風云變幻呈現于其中,而作者的情感也飽含于其中。至于“這一刻,世界對我來說就是白鴿”一句,更是在每一次閃回時學生一遍又一遍的朗讀中,呈現出其豐富、深刻的意義和博大、浩蕩的氣象。
如此,肖老師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從讀開始,到讀結束,其間正是一個通過老師的提問、學生的答問以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而推進的讀中有析、讀中有悟的層進式學習過程。在每一個教學環節,肖老師一開始提出的問題總是非常簡單,極大地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隨著問題難度的逐漸變大,對學生思維活動和思維品質的要求也漸漸提高。
而肖老師的教學推進,又總是順著學生的答案往前,每一個教學環節內部的層級也就自然而然且有章有法地鋪展開來。
在這個過程中,肖老師一直貼著語詞設問,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感;貼著文本設問,喚醒學生對細節的敏感,進而在文本“言”“象”“意”三要素上均有所習得;貼著學生設問,慢慢引導他們,提升其學習興趣、理解能力、認知水平和語文素養。
至于肖老師整節課的設計,就標題設問進入文本,自然而流暢地切入教學第一環節對“意”的初讀與初探環節。隨后,通過第二環節對文本內容的分類梳理,以及第三環節對描寫、抒情和議論等表達方式所呈現的重要內容進行深入的品讀分析,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對“意”的探究,并獲得最后的深刻領悟。這一教學過程既通過閃回藝術而實現,更經由層進藝術而顯得別開生面又無跡可求。
三、入出藝術
南宋陳善在《捫虱新話》一書中提出:“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肖老師對此也是深有會心,并通過其教學藝術在課堂教學中完美地運用和實現。
難以進入文本,是當前電子時代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上的最大障礙,也是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面對的最大難點。除了充分利用漢字音形義兼備、能夠以聲傳情的特點,通過多種類、有層進的朗讀活動讓學生親近文字和文本,肖老師還有很多學理性和藝術性兼備的教學妙招。一開始,肖老師通過對“飛翔”“折轉”“飛去”“掠過”“飛過”“直飛上”等相互呼應的一組語詞在語義表達上的細微之處進行區分,把學生帶進畫面。接下來,對“哦!那是兩只多么丑陋的小鴿,碩大的腦袋光溜溜的,又長又粗的喙尤其難看,眼睛剛剛睜開,兩只肉翅同樣光禿禿的,它倆緊緊依偎在一起,靜靜地等待母親或父親歸來哺食”這一細節描寫的品析尤為精彩。其中,通過“哦”的朗讀讀出小白鴿的丑陋帶給人物內心世界的觸動,通過“光溜溜”和“光禿禿”的比較勾勒出生動的畫面,通過分析“又長又粗的喙”和眼睛的樣子深入這一畫面,使得小白鴿形神兼備地呈現在學生眼前。此后,肖老師又帶領學生欣賞“轉來轉去”“瞅瞅”“沒有一根雜毛”的幼鴿。如此,巧妙地把學生帶入文本,讓學生如在目前,而且“見得親切”。
“見得親切”是入書法,而“用得透脫”是出書法。在這節課的最后,肖老師說:“讀這樣的文章,我們要融進生命體驗去思考這個世界,反思我們自己,要從人與鳥之間的關系中去讀出更多更深的內涵。”“文章的理解,淺也罷,深也罷,都需要我們在不斷的閱讀當中慢慢地豐富,形成自己的閱讀思維。”“愿每一刻,世界對我們來說就是白鴿,就是斑鳩,就是小河,就是田園,就是生命,就是我們與大自然共處的美好境界。”從閱讀“這一篇”的反思和總結,到閱讀與成長的關系,再到對世界的關切,“用得透脫”也是層進的,在不斷延展中引導學生走向語文的廣闊天地,走向人生的廣闊天地。
如上,既是大道至簡,風輕云淡,又是精工細作,抽絲剝繭,肖老師由淺入深的課堂教學,是通過巧妙而又精湛的教學藝術向前推進并最終得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