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產業協同集聚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有效路徑,對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以2010—2021年山東半島城市群16市的面板數據作為研究樣本,構建固定效應模型和中介效應模型,實證分析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協同集聚對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的影響及作用機制。研究結果表明:產業協同集聚對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發展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知識溢出在兩者的關系中發揮完全中介作用,經過一系列穩健性檢驗后,該結論依然成立。異質性分析結果表明,產業協同集聚對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的作用具有明顯的區域差異性,相較于膠東經濟圈,省會經濟圈產業協同集聚對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的促進作用更顯著,而在魯南經濟圈產業協同集聚會抑制產業鏈現代化的發展。基于此,提出加強對產業協同集聚的引導和規劃;因地制宜推進區域產業協同集聚;支持產業共性基礎技術研發;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機制;完善政策環境和服務體系等建議。
[關鍵詞]產業協同集聚;產業鏈現代化;知識溢出;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
一、 引言及文獻綜述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指出:要“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1,我國產業鏈已邁入現代化發展的新階段。“十四五”規劃明確指出要推動生產性服務業以服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導向,向專業化與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強調要“堅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2,為產業鏈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導。
關于產業鏈現代化,國內學者開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內涵界定、發展路徑、水平測度及影響因素等方面。一是關于產業鏈現代化的內涵界定。盛朝倫[1]較早對產業鏈現代化的內涵進行了界定,強調其實質在于產業鏈水平實現現代化。宋華等[2]從產業鏈的構成要素維度進行解讀,強調在網絡結構、運營流程和價值要素三個維度上進行優化,實現從傳統到先進狀態的轉變。黃群慧等[3]從價值鏈視角理解,認為產業鏈現代化是一個國家提升產業鏈水平,實現在全球價值鏈(GVC)地位升級的過程。二是產業鏈現代化的發展路徑。王靜[4]從協同驅動的視角提出了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提升的共融路徑,強調積極參與全球產業鏈治理、合作與全面布局,并推動產業鏈綠色化發展。張其仔等[5]從突破終端需求、要素供給、區域產業布局和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四個約束層面,探討了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提升的路徑。三是產業鏈現代化的水平測度。張虎[6]、姚樹俊[7]和毛冰[8]等分別從產業鏈基礎、數字化、綠色可持續發展、創新、協同、產業鏈安全與韌性幾個維度構建指標體系,對中國各省份的產業鏈現代化水平進行了測度,結果表明產業鏈現代化總體水平持續上升,同時因省際差異其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性。四是關于產業鏈現代化的影響因素。有學者研究表明,數字經濟、數字化轉型[9]可以直接推動產業鏈現代化發展,也可以通過技術創新和提高人力資本水平[10]、保障安全可控以及推動綠色低碳發展[11]等間接促進產業鏈現代化。
產業協同集聚是指在一定的地理區域內,相互關聯或互補的產業形成具有綜合功能的產業集群[12],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雙輪驅動,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交流、技術合作和市場拓展等方面的協同效應。崔書會等[13]研究認為產業協同集聚可以促進金融業專業化分工,提高勞動力成本,進而減少資本和勞動力錯配。湯長安等[14]研究認為,產業協同集聚能夠促進區域創新能力與生產效率提升,且其具有顯著的空間溢出效應。劉和東等[15]研究發現,產業協同集聚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呈現不均衡特征,對創新能力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存在雙門檻效應,且影響效應邊際遞減。
關于產業協同集聚與產業鏈現代化之間的關聯性研究,現階段鮮有文獻針對兩者間的關系進行直接探討,既有研究主要圍繞產業協同集聚與產業鏈韌性之間關系開展分析。賀正楚等[16]實證研究了產業協同集聚對制造業產業鏈韌性的影響機制。李文龍等[17]實證分析了產業協同集聚、數字經濟對產業鏈韌性的影響。
綜合來看,現有學者大多從產業鏈現代化的內涵界定、發展路徑、水平測度及影響因素四個層面,產業協同集聚的影響效應,產業協同集聚與產業鏈韌性的關系進行研究分析,鮮有文獻將產業鏈現代化與產業協同集聚納入同一框架,實證分析兩者之間的關系。本文選取2010—2021年山東半島城市群16市的面板數據作為研究樣本進行實證研究,探討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協同集聚對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的影響作用,并深入分析知識溢出在兩者間的作用機制。
二、 理論機制與研究假設
1. 產業協同集聚與產業鏈現代化
產業分工是產業鏈固有的根本屬性,隨著業務細化和專業化程度的提升,產業鏈的結構日趨復雜化,導致產業鏈上下游的交易成本劇增,進而制約了產業鏈的發展[10]。產業協同集聚強調,在特定地理區域內相互關聯或互補的異質性產業通過合作交流、資源整合與共享形成產業集群,以實現規模經濟效應,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一方面,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產業協同集聚可以實現相關產業領域的專業人才集聚,形成一個多樣化的“勞動力池”,企業間可以彼此共享具備跨學科知識和多項技能的人才以及各自領域的高精尖人才,這不僅可以節省企業異地搜尋人才和招聘培養人才的成本,還有助于制造業產業鏈中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推動跨行業、跨領域的核心共性技術難題的攻關與突破,為產業鏈現代化發展注入人才活力,提供智力保障。另一方面,產業協同集聚可以縮短企業間的距離,能夠將相關產業企業、供應商、服務提供商等集聚在一起,集聚區內的相關產業可以共享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專業勞動力資源,實現資源的共享與優化配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顯性或隱形交易成本和運營成本,提高產業鏈的整體效率和價值創造能力。
產業協同集聚會對區域外的產業產生顯著的吸引力,使大量人力資源、知識信息和資本等生產要素向集聚區域流動,逐步形成要素市場。要素的有效流動能夠整合產業鏈各環節的資源要素,打破信息壁壘,促進產業鏈上下游聯動發展,從而加速產業鏈現代化進程。產業協同集聚不僅促進生產要素向核心產業匯聚,同時也吸引相關和支持性配套產業加速集聚,通過產業之間的外部經濟關聯以及集聚產業之間的協同效應,增強集群的整體效率和外部經濟效應,同時深化了知識在集群內部的積累與創新[18]。企業間合作帶來的協同效應和外部經濟效應,有利于新技術研發、信息交流氛圍的形成,促進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推動產業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方向升級。集聚區內有限的市場共享也會增加企業間的競爭壓力,進而增強產業鏈內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促使企業更快地響應市場變化,更靈活地調整生產策略,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有助于產業鏈在國際市場上占據更有利的競爭地位。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設1:
H1:產業協同集聚能有效推進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發展。
2. 產業協同集聚、知識溢出與產業鏈現代化
知識溢出主要是指在一個領域或產業中積累的知識、技術或信息,在與其他領域或產業的交流、合作或競爭中無意識地傳播、共享或被吸收的過程,也是一個企業無償使用其他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溢出的研究成果以提升自身效率的過程[19]。在產業協同集聚的環境中,企業更容易接觸到來自不同領域或產業的知識和技術,從而加速知識的傳播和共享,這種集聚模式在高級階段強調技術創新、知識轉移、跨領域合作等復雜的產業協同作用,進而通過知識溢出提高整體競爭力和創新水平,促進產業鏈現代化的發展。產業協同集聚可以通過提升人力資本、信息等高端要素資源的配置效率促進知識溢出,異質性企業間的交流合作與資源共享也會加速知識溢出的產生,通過這種知識溢出可以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的技術交流與協作,縮短產業鏈上下游各環節產業間的技術距離,促進各環節的整合及產業間技術的交叉融合,進而推動產業鏈現代化的發展。
產業協同集聚產生的外部經濟效應主要體現為企業間的知識溢出,通過知識溢出可以推動技術在不同產業之間傳播與融合,進一步激發整個產業鏈的創新活力與發展動力[20]。在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協同集聚的過程中,生產性服務業的人才、先進生產設備和高水平技術集聚后融入制造業,通過產業間的技術融合和共享,不同產業之間的協同效應和知識溢出效應進一步加強,推動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知識溢出帶來的技術傳播和共享使得產業鏈上的企業能夠借鑒和吸收其他企業的先進經驗和技術,更容易地獲取行業內的最新信息和技術,加速知識和技術的擴散與有效互補,有助于制造業技術水平的提升與革新,促進制造業產業鏈向更高效、更高質量方向發展,進而加速產業鏈的現代化進程。基于上述討論,本文提出假設2:
H2:產業協同集聚可以通過知識溢出推動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的發展。
3. 區域異質性
產業協同集聚的形成涉及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動態演變。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產業結構和政策環境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對于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政府在推動產業集群發展中的角色和影響力也會有所不同,政策傾斜的資源稟賦等因素影響要素資源的分配和產業的空間布局,進而導致產業協同集聚水平及其對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的影響存在地域差異性。
地理位置優越、經濟體系開放和物流條件好的地區更容易形成有效的產業協同集聚,這些地區的基礎設施往往更為完善,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更加暢通,有利于產業鏈各環節的高效協同和對市場變化的快速響應。發達地區往往能夠吸引更多的資本和技術等要素資源,形成較為集中的產業集聚區,企業之間的競爭和合作更加頻繁,這些地區的市場機制相對成熟,能夠更快地吸收和應用新技術,推動產業鏈現代化。欠發達地區在基礎設施建設、人才集聚和市場活力等方面相對落后,缺乏足夠的資金和技術支持來進行技術升級和產業轉型,限制了產業集聚的規模和效率。但這些地區往往具有低生產成本和特定扶持政策等潛在比較優勢,地方政府的產業政策、稅收優惠、財政支持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引導資源向特定地區和產業流動,形成產業協同集聚,進而推動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發展。
人才是推動產業鏈現代化的關鍵因素,不同地區在教育資源、人才吸引和培養方面的區域性差異,會導致技術創新和知識傳播在不同的協同集聚區域間呈現顯著的地區差異性。發達地區在經濟發展水平、創新環境以及基礎設施等方面更具優勢,可以為創新型人力資本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更好的條件,進而能夠吸引和培養更多的高科技人才與高技能人才,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從而加速制造業產業鏈的現代化進程。與此同時,發達地區會對欠發達地區產生“虹吸效應”,導致欠發達地區的人才流失,這會減少欠發達地區人力資本的存量[21],影響其產業鏈現代化進程,進一步加劇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設3:
H3:產業協同集聚對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的影響具有區域異質性。
三、 研究設計
1. 研究方法
(1)熵值法
熵值法通過計算各項指標的信息熵來確定權重。這種方法不需要主觀判斷,減少了人為因素的影響,提高了權重確定的客觀性。另外,熵值法能夠有效處理多指標數據,可基于多維度、多層次衡量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水平。計算過程如下:
首先,對每個指標的原始數據進行處理,得到標準化值[Xθij],以表示其相對大小。然后計算各指標所占比重值[Pθij]和對應的信息熵[Ej]。最后,計算指標權重[Wj],并根據各指標占比和對應權重計算得分,即產業鏈現代化水平[ICMiθ]。
[Wj=1?Ejj=1k(1?Ej)] (1)
[ICMiθICMiθ=j=1k(Pθij·Wj)] (2)
上式中,[i]表示年份,[θ]表示城市,[j]表示指標,[k]為指標個數。最終計算所得數值在[0,1]之間,數值越大代表產業鏈現代化的水平越高。
(2)E-G指數
對于產業協同集聚水平的測度,國外學者Ellison等[22]最早進行分析并構建了E-G指數;國內學者陳建軍[23]等根據E-G指數構建了由“協同質量”和“協同高度”兩部分構成的[Θij]指數,以測度協同集聚度;郭然[24]等在[Θij]指數的基礎上引入了矯正系數,以解決由不同產業規模引起的測度干擾。本文借鑒郭然等測度產業協同集聚指數的研究方法,構建如下公式:
[ISAij=1?|θ1IAmi?θ2IAmj|θ1IAmi+θ2IAmj+(θ1IAmi+θ2IAmj)] (3)
[IAmi]、[IAmj]為區位熵指數,分別表示[i]、[j]產業在m城市的集聚度,可以表示為:
[IAij=?ijHj?iH] (4)
上式中,[?ij]為[i]市[j]產業的從業者總數,[?i]為[i]市全部產業的從業者總數,[Hj]為山東省[j]產業的從業者總數,[H]為山東省所有產業的從業者總數。[θ1]為制造業的矯正系數,用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來計算;[θ2]為生產性服務業的矯正指數,用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來計算。
2. 模型設定
本文使用雙向固定效應模型研究產業協同集聚對產業鏈現代化發展的影響,具體模型形式如下:
[ICMmn=α0+α1ISAmn+α2Xmn+?n+μn+εmn] (5)
上式中,[ICMmn]代表[m]城市在[n]年份的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水平;[ISAmn]代表[i]城市在[m]年份的產業協同集聚指數;[Xmn]表示一系列控制變量;[?n]為年份固定效應;[μn]為城市固定效應;[εmn]為隨機誤差項。[α0]表示常數項,[α1]為核心解釋變量(ISA)的回歸系數。
本文以知識溢出為中介變量,采用中介效應逐步回歸法對中介效應進行檢驗,構建如下遞歸方程:
[KSmn=β0+β1ISAmn+β2Xmn+?n+μn+εmn] (6)
[ICMmn=γ0+γ1ISAmn+γ2KSmn+γ3Xmn+?n+μn+εmn] (7)
若[α1]或[β1]的檢驗結果不顯著,則不存在中介效應;當[α1]和[β1]均顯著時,需要進一步觀察[γ1]和[γ2]:若[γ1]不顯著但[γ2]顯著,表明變量間存在完全中介效應;若[γ1]與[γ2]也均顯著,則表明變量間存在部分中介效應。
3. 變量選取
(1)被解釋變量
本文的被解釋變量為產業鏈現代化水平(ICM),借鑒蔡烏趕等[25]的研究成果,基于創新性、高端化、綠色化、安全性4個關鍵維度,構建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的評價指標體系,并采用熵值法計算各項指標的權重,具體指標及權重分配詳見表1。
(2)核心解釋變量
本文核心解釋變量為產業協同集聚(ISA),使用上文構建的公式計算山東省各市的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協同集聚指數來表示。關于生產性服務業的界定,本文基于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生產性服務業統計分類》準則,將其分為6個細分門類: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3)中介變量
本文中介變量為知識溢出(KS),不同產業在某一地區集聚時,會因為空間上的接近而加強相互間的聯系和交流,這種交流主要表現在技術轉移、新專利、新產品、新市場等方面。本文主要從知識產出的量化指標以及知識轉化和應用的情況兩個維度,采用發明專利申請授權量、新產品銷售收入以及技術消化吸收經費與技術引進經費的比值作為測量指標,通過面板熵值法進行權重賦值,最后得到知識溢出的綜合得分。
(4)控制變量
本文選取經濟發展、金融發展、政府支持、教育水平四個變量為控制變量。經濟發展水平(PGDP),使用各市人均生產總值的對數表示;金融發展水平(FIN),通過金融機構貸款余額與GDP的比值表示;政府支持(GOV),即政府對市場的干預程度,采用政府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占GDP的比重來量化這一指標;教育水平(EDU),用地方教育支出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比重衡量。
4. 數據說明
本文選取2010—2021年山東半島城市群16市的面板數據作為樣本,數據主要取自山東省16市的統計年鑒、《山東統計年鑒》和《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對于缺失的觀測值采用線性插補法進行處理。通過方差膨脹因子(VIF)檢驗以判定是否有多重共線性問題存在,檢驗結果表明各變量之間不存在顯著的共線性問題。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及VIF檢驗結果詳見表2。
四、 實證結果與分析
1. 基準回歸
本文使用固定效應模型研究產業協同集聚對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的直接影響,結果如表3所示。R2統計量值均大于0.1,表明模型構建合理。表3列(1)為未添加控制變量和固定效應的回歸結果,列(2)為未添加控制變量但控制了固定效應的回歸結果,列(1)與列(2)的產業協同集聚(ISA)的系數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初步證明產業協同集聚能夠促進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的發展。列(3)至列(6)為逐漸加入一系列控制變量且控制了固定效應的回歸結果,產業協同集聚的回歸系數仍顯著為正,進一步證明了其對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的積極影響。研究結果與假設H1的預期一致,該假設成立。
2. 中介效應檢驗
本文根據構建的逐步回歸法中介效應模型,實證檢驗知識溢出的中介作用,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列(2)顯示ISA的回歸系數為正,并通過了1%水平上的顯著性檢驗,證實了產業協同集聚可以增強知識溢出。列(3)顯示KS的回歸系數為正,并通過了1%水平上的顯著性檢驗,證明知識溢出對產業鏈現代化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列(3)中ISA系數不顯著,這表明產業協同集聚首先要通過知識溢出才能實現對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的影響,即知識溢出在兩者關系之間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結果與假設H2的預期一致,該假設成立。
3. 穩健性檢驗
(1)解釋變量滯后一期
考慮到受政策制度或技術變化等的影響,產業協同集聚對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發展所起的作用可能不會立即顯現,存在一定的時間滯后性,所以將解釋變量滯后一期重新進行回歸估計,結果如表5所示。產業協同集聚回歸系數為正,且在5%的水平下顯著,與前文的實證結論一致。
(2)替換被解釋變量
前文的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發展水平通過使用熵值法測算得到的,為避免變量測算方式對回歸結果的影響,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代替熵值法重新測度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的發展水平,再次進行回歸分析,如表5所示。ISA回歸系數為正,并通過了1%水平上的顯著檢驗,與前文的實證結論一致。
(3)工具變量法
本文以滯后一期的解釋變量作為工具變量,應用二階最小二乘法對回歸模型進行估計,以解決反向因果問題,結果如表5所示。第一階段工具變量和第二階段解釋變量的回歸系數均顯著為正,這表明前文的結論沒有變,即產業鏈協同集聚能顯著促進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發展。綜合上述檢驗可以證明模型具有穩健性。
(4)Bootstrap中介效應檢驗
為確保中介效應檢驗的準確性,本研究使用Bootstrap方法作為擴展分析,對知識溢出的中介效應進行檢驗,結果見表6。間接效應偏差矯正后95%的置信區間不包含0,即間接效應顯著;直接效應偏差矯正后95%的置信區間包含0,即直接效應不顯著。這表明產業協同集聚完全通過知識溢出實現對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的影響,與上文逐步回歸分析得出的結論一致,證實了研究結果的穩健性。
表6 Bootstrap中介檢驗結果
[ Coef. 偏差 Std.Err 95%置信區間 偏差矯正 間接效應 0.0527 -0.0002 0.0212 0.0125 0.0960 無 0.0147 0.0960 有 直接效應 0.0061 0.0003 0.0193 0.0310 0.0470 無 -0.0336 0.0441 有 ]
4. 異質性檢驗
城市發展和地域差異等因素而產生的外生屬性變化可能會改變產業協同集聚作用于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發展的力量大小甚至方向,為研究產業協同集聚對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的影響是否存在區域差異,本文基于山東省政府印發的一系列政策文件1,將山東半島城市群總樣本劃分為省會經濟圈、膠東經濟圈、魯南經濟圈三個子樣本分別進行回歸,結果如表7所示。各地區回歸系數檢驗顯著性大小及方向存在明顯的差異,研究假設H3得以驗證。
回歸結果顯示,膠東經濟圈的產業協同集聚系數為負且未通過顯著性檢驗,這可能是由于東部沿海城市早期便憑借地理優勢、制度基礎和人力資本發展了眾多先進制造業集群,但隨著土地和勞動力等成本上漲,傳統制造業和低端服務業加速向中西部城市轉移[26],削弱了產業協同集聚對制造業產業鏈的正向影響,致使這種協同集聚的促進效應不顯著。此外,在集聚發展初期只注重資源投入而忽視創新要素的有效利用會造成制造業低端鎖定問題,進而對產業鏈現代化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魯南經濟圈的協同集聚系數顯著為負,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為:在集聚初期,產業協同集聚可能帶來正效應,促進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但隨著集聚程度的進一步提高,缺乏對入駐企業的標準,許多企業只是為了獲取政策優惠而入駐,導致集聚區內企業存在地方根植性弱、組織形態與認知差異大等問題,阻礙了產業間的互動融合,且大量企業集聚在有限空間內也會導致資源錯配和擁擠效應,進而阻礙了產業發展[27]。
五、 結論與建議
本文利用2010—2021年山東半島城市群16個城市面板數據,從產業鏈的創新性、高端化、綠色化和安全性四個維度出發,構建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使用修正后的E-G指數測度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協同集聚度,引入知識溢出這一中介變量,探討產業協同集聚對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的作用機制,得出以下結論:第一,產業協同集聚能夠顯著促進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發展。第二,產業協同集聚通過知識溢出推進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的發展,且知識溢出在兩者的關系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第三,產業協同集聚對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的影響具有區域異質性。結合山東半島城市群內三大經濟圈區域發展布局來看,產業協同集聚對省會經濟圈的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對膠東經濟圈的影響不顯著,對魯南經濟圈的影響顯著為負。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本文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1. 加強對產業協同集聚的引導和規劃。地方政府應綜合評估當地的產業基礎和資源稟賦,制定科學可行的產業發展規劃。根據本地產業的核心競爭優勢與發展趨勢,制定相應的產業政策,支持和引導產業鏈上下游產業合理有序地集聚,以促進協同合作和資源整合,提升集聚產生的規模經濟效益。同時,要避免盲目跟風導致集聚過度帶來擁擠效應,確保產業布局的合理性和集聚的有效性。此外,要集中力量培育和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并通過知識溢出發揮其對產業鏈上下游相關聯產業的帶動作用,實現資源共享,促進優勢互補與協同發展,以提升產業鏈整體競爭力和創新力,推動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發展。
2. 因地制宜推進區域產業協同集聚。從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來看,山東省三大經濟圈應根據各自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特點,制定差異化的發展策略,促進各經濟圈產業協同集聚和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的發展。省會經濟圈應繼續深化產業協同集聚,推動制造業產業鏈向更高水平發展,同時發揮濟南作為核心城市的引領作用,通過其在產業、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優勢,帶動周邊地區發展;膠東經濟圈應強化創新驅動,優化產業布局,同時加強區域合作,推動青島、威海、濰坊、日照、煙臺五市一體化發展;魯南經濟圈應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制定科學合理的產業發展規劃,確保產業集聚的質量和效益,避免產生資源錯配和擁擠效應。
3. 支持產業共性基礎技術研發。一方面,鼓勵建立有效的聯動平臺,打造新型關鍵共性技術平臺,促進知識和技術的共享,加強產業鏈內部聯系與協同創新,引導優質資源向產業鏈上下游集聚,集聚各方核心力量協同推進核心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攻克跨行業、跨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難題,提升制造業產業鏈的自主可控能力。另一方面,推動具有技術關聯性的產業協同集聚,使創新成果能夠相互銜接與集成。同時,通過資源的高效配置和專業化分工,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和各環節配套產業間協同發展,進一步完善產業鏈生態體系,促進制造業產業鏈的現代化發展。
4. 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機制。強化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深度融合,建立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推動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以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之間的合作,共建產業創新中心等產業創新聯合體,培養具備跨學科的知識和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完善人才培育體系,以吸引和培養更多人才;確保人才資源的全方位發展,以滿足制造業發展的需求,為制造業產業鏈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同時,要增加研發投入,特別要加大對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和產業核心技術攻關的投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與知識產權保護。加強產學研深度合作,優化科技成果轉化的環境,建立技術轉移和產業化基地,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從而推動產業鏈現代化發展。
5. 完善政策環境和服務體系。優化政策環境,為產業協同集聚和產業鏈現代化提供有利的政策支持;健全服務體系,提升服務效率與質量,滿足企業創新發展多樣化需求。一方面,通過政策激勵和財政支持,鼓勵不同地區之間的產業合作和資源共享,通過技術轉移、勞動力流動等方式加強區域間的協同發展,促進要素資源跨區域、跨行業的順暢流動,充分發揮知識溢出的中介作用,推動實現產業鏈的互補和優化。另一方面,通過制度改革、法律咨詢、市場開拓、金融產業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提高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等方式,建立健全服務體系,為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的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保障。
參考文獻:
[1] 盛朝迅.推進我國產業鏈現代化的思路與方略[J].改革,2019(10):45-56.
[2] 宋華,楊雨東.中國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的內涵與發展路徑探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22(1):120-134.
[3] 黃群慧,倪紅福.基于價值鏈理論的產業基礎能力與產業鏈水平提升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20(5):11-21.
[4] 王靜.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的共融路徑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21(3):144-156.
[5]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課題組,張其仔.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路徑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21(2):80-97.
[6] 張虎,張毅,韓愛華.我國產業鏈現代化的測度研究[J].統計研究,2022(11):3-18.
[7] 姚樹俊,董哲銘.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測度與空間動態演進[J].中國流通經濟,2023(3):32-47.
[8] 毛冰.中國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指標體系構建與綜合測度[J].經濟體制改革,2022(2):114-120.
[9] 鄒夢婷,凌丹,黃大禹,等.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與產業鏈現代化關聯性研究[J].科學學研究,2023(4):634-642.
[10] 張虎,張毅.數字經濟如何影響中國產業鏈現代化:理論依據與經驗事實[J].經濟管理,2023,45(7):5-21.
[11] 邵軍,楊敏.數字經濟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推動機制與路徑選擇[J].南京社會科學,2023(2):26-34.
[12] 劉志彪.生產者服務業及其集聚:攀升全球價值鏈的關鍵要素與實現機制[J].中國經濟問題,2008(1):3-12.
[13] 崔書會,李光勤,豆建民.產業協同集聚的資源錯配效應研究[J].統計研究,2019(2):76-87.
[14] 湯長安,邱佳煒,張麗家,等.要素流動、產業協同集聚對區域經濟增長影響的空間計量分析——以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為例[J].經濟地理,2021(7):146-154.
[15] 劉和東,張桂境.產業協同集聚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2(1):69-77.
[16] 賀正楚,李玉潔,吳艷.產業協同集聚、技術創新與制造業產業鏈韌性[J].科學學研究,2024(3):515-527.
[17] 李文龍,梁帆,魏曙光.產業協同集聚、數字經濟與產業鏈韌性提升研究——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科學與管理,2024(3):45-53.
[18] 高峰,劉志彪.產業協同集聚:長三角經驗及對京津唐產業發展戰略的啟示[J].河北學刊,2008(1):142-146.
[19] Branstetter L.I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 Channel of Knowledge Spillovers? Evidence from Japan’s FDI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5,68" (2):325-344.
[20] 蘇丹妮,盛斌.產業集聚、集聚外部性與企業減排——來自中國的微觀新證據[J].經濟學(季刊),2021(5):1793-1816.
[21] 邢會,李明星,楊子嘉,等.創新型人力資本對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的作用機制——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實證檢驗[J].華東經濟管理,2023(12):34-45.
[22] Ellison G, Glaeser E L.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Dartboard Approac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105(5):889-927.
[23] 陳建軍,劉月,鄒苗苗.產業協同集聚下的城市生產效率增進——基于融合創新與發展動力轉換背景[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3):150-163.
[24] 郭然,原毅軍.互聯網發展對產業協同集聚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J].統計研究,2022(6):52-67.
[25] 蔡烏趕,許鳳茹.中國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的測度[J].統計與決策,2021(21):108-112.
[26] 陳說.產業協同集聚對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研究[D].成都:四川大學,2023.
[27] Hong Y,Lyu X,Chen Y, et al.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Externalities,Local Governments’ Competi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vidence from Chinese Prefecture-level Cities [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0(277):123455.
基金項目: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軟科學)項目“山東省科技成果高質量轉化機制與實現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4RZB0403);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科教產融合試點工程社科專項“新型工業化背景下數字經濟驅動區域工業綠色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24XKY08);齊魯工業大學校級重點教學改革項目“智能制造背景下氣液壓課程項目式教學模式改革”(項目編號:2021zd14)。
作者簡介:汝緒偉,男,博士,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所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區域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數字經濟;鄭心如,女,齊魯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科技創新與管理;王艷英,女,博士,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科技政策與區域創新;薛春麗,女,齊魯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科技創新與管理。
(收稿日期:2024-08-20" 責任編輯:蘇子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