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民運動會每4年一屆,與奧運會同年舉辦。今年在巴黎奧運會上,上海的40名奧運選手勇奪6金4銀3銅,取得上海奧運參賽歷史最好成績,彰顯了新時代的中國力量。參與上海市第四屆市民運動會的1100萬人次,也在屬于阿拉自己的“奧運會”中生動詮釋了“健康上海,人人來賽”的賽會主題。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市民運動會舉辦期間,組委會通過信息化平臺賦能,進一步提升官方網站、小程序、賽事管理等信息化平臺的服務能級,不斷完善參賽服務體驗,體育運動更是借助“科技”這把金鑰匙,開啟無限可能。
在本屆市民體育運動會上,有很多充滿科技感的項目,其中無人機足球項目的報名人數總是名列前茅,共吸引了105支隊伍的參與,成為最受關注的項目之一。這項運動起步時間不長,看起來不過是在普通無人機外包上一層足球外殼的運動,但其科技感獲得了青少年青睞。
2024年11月17日,在無人機足球公開賽上,正在讀初中二年級的“學霸”劉子齊與隊友合作,將隊伍帶入決賽。“我練了大概一年,越練越覺得有趣。”小劉說,自己比較瘦弱,身高也沒有優勢,所以在足球籃球和羽毛球等項目上,不占優勢。一年前的某個周末,路過一個競技體育的活動時,他感覺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舞臺。
作為隊伍防線中堅的他,如國足陣中的申花雙星蔣圣龍和朱辰杰一樣,通過無線電遙控球形無人機的方式,防守己方球門的同時,穿越對方球門得分,雙方空中的博弈演繹現代版的“蹴鞠”,他還獲得“鐵衛”的雅號。劉子齊和隊友的成功,也成為一個范例,給更多學生帶來新的運動和發展選擇。
另一項極具科技感的運動是翼裝飛行體驗。利用VR穿戴設備及定制開發的虛擬賽道游戲,參賽者仿佛身處浩瀚天際,體驗著騰空飛行的奇妙感覺。這不僅是一次體能的考驗,更是一次心靈的洗禮,參賽者在虛擬與現實的交疊中,充分感受到了科技體育的魅力。
模擬賽車項目也備受追捧。賽事規則主要通過專用的軟件系統和設備,使體驗者可以感受到風馳電掣般的駕駛快感。這款模擬賽車系統力求真實再現駕駛體驗,嚴謹的比賽規則和高度還原的駕駛感受讓體驗者仿佛置身國際頂尖賽車場。
除了項目上的科技體育融合,每步科技作為賽事運營單位,其首席運營官應煒驊介紹,他們也正用耳目一新的辦賽方式提升市民運動體驗與參與熱情。上海市第四屆市民運動會賽事活動舉辦時間基本貫穿全年,自上而下建立總決賽、選拔賽、基層競賽三個層級的競賽體系,覆蓋人群更全面,項目設置更豐富,競賽體系更完備。
應煒驊告訴《新民周刊》,相比上一屆市民運動會,這屆運動會在數字化功能上進行了優化。根據組委會的要求,進一步提升官方網站、小程序、賽事管理等信息化平臺的服務能級,集成賽事填報、賽事報名、新聞宣傳和信息發布等功能,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報名參賽、信息咨詢、成績查詢等服務。
由每步科技開發的“來滬動|人人來賽”小程序,主要分為四大板塊,包括競賽總決賽、活動板塊、賽事預告和最新資訊。點開2024年12月12日報名的“賽事預告”,參賽者可以報名上海市第四屆市民運動會閔行區顓橋鎮乒乓球田園片區預賽。同時,參賽者還能在小程序上同步看到個人參賽的所有數據,這些數據會存儲在一網通辦的“電子政務”里面。
“2020年上一屆運動會只提供了賽前基礎的賽事發布和報名功能,對于賽事信息審核和評估監管,都是沒有的。今年我們完成了賽前、賽中、賽后的完整閉環。賽場上的黑科技還可以實現賽事資料的留存、導出以及信息比對。賽事本身的數據化管理因此變得更為快捷,也給參賽選手帶來更好的體驗。”應煒驊介紹在賽場應用過程中,市民運動會每年都會參加第三方評估機構評估,以前檢查員是現場拿紙質單據打分,單據整理后上傳,特別耗時。現在是分打好后,檢查員只需在后臺簽字上傳即可。
目前,市民運動會官網平臺推進賽事規范化管理,共申報9100項賽事。市民運動會小程序報名人數近40萬人次。在官網發布市民運動會總決賽各單項賽事競賽規程、業余等級(段位)評定辦法和評估評獎辦法等文件,便于辦賽單位和參賽運動員查看。
自2016年第二屆市民運動會開門辦賽,所有賽事活動均面向社會公開招標,鼓勵企業、社會組織承辦賽事活動。據組委會介紹,本屆市民運動會共有408家企業、社會組織參與競標,經過專家評審,有241家單位中標,涌現了一批有專業辦賽資質和能力的市場主體,其中也不乏運動科技企業。
其中,尚體健康科技作為第四屆市民運動會上海室內健身嘉年華的承辦方,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介紹,今年的嘉年華依然以室內馬拉松為主線,在今年7月底到8月初,楊浦區內9家市民健身驛站率先拉開了“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的序幕。在為期兩周的活動中,吸引到了600多名熱愛跑步的市民報名參賽。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6平方米,全市共有在冊社會體育指導員63198名,上海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50.5%。
“比賽時,室內馬拉松跑步機,十幾臺機器可以同時將數據傳輸至后臺,包括跑步公里數,打分成績等。炫酷的騎行項目,也聯動了智能App‘樂動天下’,騎行場景可以變換森林、雪地、城市等賽道,完賽前幾名成績可顯示在大屏幕上。”尚體健康科技公共事務部總監余晨潔表示,本屆市民運動會不少參賽人員是來自長者運動健康之家和市民健康驛站的會員,在日常運動中,不管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都享受到了科技賦能帶來的紅利。
上午9點多,殷行社區運動健康中心已有不少老人前來打卡。門口一塊大屏幕上顯示目前中心的實時運營數據。截至9月9日,長者運動健康之家累計服務161606人次,市民健康驛站累計服務295404人次,陽光康健驛站累計服務32846人次。上海對長者運動健康之家的探索已經進階到“3.0版”。
殷行社區運動健康中心的運營方是尚體健康科技。據余晨潔介紹,殷行社區運動健康中心是上海市首家“全齡友好”的社區運動健康中心,不僅能提供適合全人群的運動項目,還有專業的社區運動健康師,根據每個人的健康狀況,提供個性化的飲食和運動建議。
一樓設有長者運動健康之家、殘障人士陽光康健驛站、社區運動健康師服務站、智慧健康驛站等功能區域,二樓設有市民健身驛站、青少年運動健康驛站、普拉提等區域,全年齡段全人群的健康運動需求都可以在這里找到落腳點,實現運動健康服務的閉環。

“老年人首次鍛煉前,通過AI體測一體機進行身體檢測,比如,采集肺活量、身高體重、新陳代謝、體脂率、靜態心率、握力等健康數據,開展風險篩查,建立健康檔案,自動生成個性化運動方案。如果用戶腿部力量不足,則建議每周做多少組腿部訓練。一些慢性病問題,則由社區健康師介DZvFyJXychlynBY5hfXRIA==入,細化運動方案,幫助其恢復。”
余晨潔說,長者之家運動健康中心的所有器材均配備了智慧屏幕。只要用戶注冊了等級會員,通過人臉識別、手機掃碼等操作,就可以實時看到自己的運動時長、運動消耗量等。用戶還可以授權子女或親友綁定親情賬號,考慮到有些老人是孤老,所以也可以授權給親友或監護人,對方可第一時間掌握老人運動情況的反饋。“鍛煉一個月需再做一下體測,測量心率和血壓,主要保證當天的身體情況穩定,再進行一天的鍛煉。”
70多歲的陳應復經朋友介紹,來這里體驗了一把臥式健身車。“在剛開始使用臥式健身車的時候,你可以先嘗試沒有阻力的擋位,這樣可以更好地鍛煉到關節的活動度,特別是你的髖關節和膝關節的聯動。”社區運動健康師李汝駿建議道,“當你找到了騎行感覺后,可調大騎行阻力,讓腿部輕微感受到發力,從而體能獲得提升。”
對于行動不便的特殊人群,中心還特地設置了專屬運動空間。最大的特點是在適老化基礎上,做了適殘化改造。通過輪椅律動平臺機械輔助的振動,就能進行被動鍛煉,實時掌握運動數據,從而促進殘障人士肌肉運動和腸胃蠕動,預防便秘、肌肉萎縮、骨質疏松等癥狀。“目前殷行有350多名殘疾人會員,只要出示殘疾證,即可免費鍛煉。”
今年8月8日是我國第16個全民健身日,這一天,上海市近800處公共體育場館、社區市民健身中心、市民球場、市民健身驛站等對市民免費開放。同一天,“全民健身與奧運同行”體薈魔都“全民健身日”主題文化沙龍暨全民健身600指數發布儀式在上海大世界舉行。
據《2023年上海市全民健身發展報告》顯示,過半上海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全民健身“600指數”總體較高,達486.7分。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6平方米,全市共有在冊社會體育指導員63198名,上海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50.5%。
健身組織方面,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在民政部門注冊的體育社會組織1327個,體育健身團隊74478個,每萬人擁有體育健身組織30.5個。全市共有社區體育俱樂部數量160個,街鎮覆蓋率為74.4%。應煒驊介紹,今年最大的變化是對服務對象的下沉,由以前的只服務街鎮逐漸下沉到各個社區。
“以前服務對象只服務到街鎮,目前,上海有1萬多個健身團隊,由社區進行管理。比賽是在社區內進行的,報名入口不能按照賽事提交,我們從報名了做了很多簡化。由健身團隊隊長在小程序上發布活動公告、具體信息,健身團隊團員和感興趣的社區居民均可報名。”應煒驊說。
四平路街道活力健身操舞團成立于2006年5月,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推廣健身和舞蹈活動。活力四平健身操舞團負責人徐作林告訴《新民周刊》,今年舞團參加了健身舞大賽預賽、決賽等,他們認為,健身團隊是最基層的體育社會組織,是提升“全民健身服務送達最后500米”的重要基礎。
應煒驊注意到,社區健身團隊中老年人占73%,參加的屬性比較隨意,明年他們將進行適老化改造,一方面設置現場報名服務,不用提前報名,現場參與的積極性更高;另一方面,為每個老年參賽者生成一個參賽碼,注冊一次即可一站式快捷報名參賽。“參加任何活動時,把二維碼拿出來,掃碼信息,就可以實時同步,更加方便。”
賽事“黑科技”頻頻推陳出新,新興的“智慧場館”模式也為科技體育打開了另一扇窗。
記者從洛合體育了解到,運營方通過“九回共享運動場”小程序的后臺數據,不僅能在第一時間看到客流分布情況,更能知曉當天的運動服務人次、用戶運動時長、分時段入場人次比例及活躍用戶年齡分布等精細化數據分析。用戶還可根據運動排行榜,看到自己的運動時長。洛合體育董事長、上海市籃球協會副會長戴富祺說,這不僅錯開了人流運動高峰,還能提前知曉信息,避免跑空。

當你進入智慧球場,又是另一番高科技在線的景象。整個智慧球場將全部與視頻監控中心聯網,管理員不用進場,即可遠程遙控廣播和燈光。如果你有充電、購物、求助等服務需求,還可通過視頻通話,一鍵傳達訴求。2021年,線上智能化遠程管理系統,曾協助警方找回失物80多起,抓獲失竊近20起,應急受傷處理10多起等,為市民營造了更安全快捷的無人化運動空間。
下午4點半,在徐家匯體育公園,智慧體育的便捷也隨處可見:打開手機應用或小程序,市民可隨時查看場地空閑時段并進行預約;各場館“刷臉”可入,并會自動完成計時計費;網球館內,一場酣暢淋漓的球賽后,只需拿出手機,就能回看自己的比賽表現。
上海體育學院教授陳錫堯提出,一座城市的運動活力不僅體現在大型體育場館,還體現在城市角角落落、各個社區的小型體育場地,它們是離市民最近的、最方便可達的場地。上海應該盤活更多場地資源,引入專業的管理團隊,打造更多運動場景,讓人們感受到運動氛圍。
當運動與科技結合,既有高大上,也有小而美,體育場地建設的“上海探索”依然有潛力可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