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樂是一種善于表達細膩、含蓄情感的器樂體裁,指由幾件樂器演奏的小型器樂曲。由于其規模較小、情感豐富,因此室內樂作品往往十分注重挖掘每件樂器本身所具有的表現潛力,并運用多種創作手法將其加以發揮,由此使得不同樂器的獨特的風格特色能夠在室內樂作品中得以充分展現與有效突出。作為一名單簧管演奏者與教師,筆者對于“單簧管在室內樂作品中的應用”這一問題饒有興趣,故而以梳理單簧管的發展脈絡為“綱”,以分析具體的音樂作品為“要”,將室內樂的幾種典型形式作為立足點,將幾部經典的室內樂作品作為切入點,通過分析其中對于單簧管的應用,進而以小見大,對單簧管在室內樂作品中的應用方式進行理解與思考。
一、單簧管的發展歷程
單簧管,又稱黑管、克拉管或豎笛,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木管樂器。由于該樂器具有極其豐富多變的音樂表現力,故一直享有管弦樂隊中的“演說家”和木管樂器中的“戲劇女高音”等美譽。
在現代管弦樂團的編制中,單簧管與長笛、雙簧管、大管合稱為木管組的四部和聲體系,但由于單簧管的音色較之其他三者更為靈活多變,因此常常在樂團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事實上單簧管卻是一種“大器晚成”的樂器,它不僅是所有木管樂器中出現時間最晚的,而且還經歷了一個較為坎坷的發展歷程。
(一)創造初期
17世紀末、18世紀初是單簧管問世的時期。據記載,第一支單簧管由德國工匠約翰·克里斯多弗·丹尼爾創造。丹尼爾以擅長制造長笛而出名,而單簧管的出現純屬一次“意外”。事情源于在一次偶然的過程中,他將法國牧笛“沙路莫”進行了改造,繼而對此產生了新的想法,并由此開啟了他的改造之路。經過不懈努力,歷時約20余年,丹尼爾終于在1700年成功制造出了歷史上第一支單簧管。然而,由于技術的局限,創造于初期的單簧管大多還是保留了“沙路莫”的特點,其原始音色也與古代小號十分相近,因此當單簧管最初在樂隊中得以應用時,只是發揮著代替小號使用的作用,并沒有形成自己獨有的特色。
(二)改革時期
自產生伊始,單簧管就一直在坎坷中不斷探索,發展至今已經歷了數次改革。首先,丹尼爾的兒子在最初的單簧管的基礎之上,將單簧管由最初的兩個音鍵進行創新,逐步發展,并且成功制造出了具有三個音鍵的單簧管,隨后又加長了其管身的長度,由此極大地改善了單簧管的音色。此后,單簧管演奏家弗里茨·巴爾托德進一步為單簧管的發展做出貢獻,他在之前的基礎之上將單簧管逐步完善,使得單簧管的音色變得更加悅耳動聽。緊隨其后出現的一個人物是約瑟夫·貝爾,他不僅制造出了具有6個音鍵的單簧管,而且還組織創辦了第一所專門從事單簧管教育工作的學校,并且培養出了許多單簧管演奏方面的人才。繼而出現的人物名為依萬·牟勒,此人在6個音鍵單簧管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將單簧管擴展成為了13個音鍵,在筆者看來,這是一次跨越式的改革,因為此舉不僅極大地豐富了單簧管的音色以及音樂表現力,同時也進一步推動了單簧管在演奏方式、方法方面的進步。然而,雖然13鍵單簧管成就巨大,但它仍然存在著缺陷與局限性,這一點引起了隨后出現的約欣特·克羅塞與莫林豪爾二人的注意,他們對于單簧管進行了改革與完善,同時補充、發展了波姆體系的機械裝置,并一直延續至今,因此,現今的單簧管雖然已獲得完善發展,也出現了許多種,但大多仍為波姆式。
(三)成熟時期
在經歷了前期坎坷、漫長的摸索階段之后,單簧管的發展終于迎來了曙光,至此進入了一個穩步、快速的發展時期。此外,隨著制作工藝與演奏技術的日臻成熟,現今的單簧管已發展成為一種獨立、完善、有著自己獨特風格的樂器。它所擁有的遼闊寬廣的音域是其他樂器所無法比擬的,它所擁有的豐富的藝術表現力同樣也是其他樂器所無法企及的。直至今日,單簧管已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家族,囊括著許多不同的種類。其中,高音單簧管高亢嘹亮,音質特殊,易于辨認,在交響樂團的演奏過程中主要起著突出主題、渲染氣氛的作用;中音單簧管音色較為柔和,主要用于鋪墊情緒,增強作品的色彩;低音單簧管則主要負責表達作品中憂郁、驚悚等一系列情緒。
二、單簧管在木管五重奏中的應用
木管五重奏是一種將單簧管、大管、雙簧管、長笛與圓號五種管樂器組合在一起進行合奏的藝術形式,作為室內樂的主要形式之一,木管五重奏多年來一直深受廣大聽眾的歡迎。然而,這一獨特的音樂表現形式的確立卻經歷了一個異常漫長與艱辛的過程,經過眾多作曲家的不懈探索與努力,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最典型的木管五重奏由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以及圓號五種風格各異的管樂器組成。與弦樂四重奏與銅管五重奏相比,木管五重奏的演奏難度無疑更大一些,其主要原因在于五種樂器不論從材質、形質來看,還是從音色、音高來看,都大相徑庭。這樣的組合雖然能夠給聽眾帶來異常豐富的聽覺感受,但卻給作曲家們帶來了一個難題——如何才能夠使這些風格各異的樂器融洽配合、和諧發聲呢?在筆者看來,其背后的玄妙離不開“單簧管”這一樂器的襯托與支持。
單簧管是一種潛力極大的樂器,其音域十分寬廣且各有特色,具有著極其豐富多變的音樂表現力,最高音區尖銳敏感,高音區明亮清晰,中音區甜美柔和,低音區厚實有力。它能和具有很強穿透力的雙簧管相配合,產生優美的旋律(如貝多芬《單簧管三重奏Op.11》);也能和以“木管中的花腔女高音”著稱的長笛相搭配,演奏婉轉的曲調(如圣桑《塔蘭泰拉舞曲Op.6》A大調,長笛、單簧管與管弦樂團所作);亦能和沉穩莊嚴的巴松“和諧相處”,共同演繹獨具韻味的樂章(如米哈伊爾·格林卡《d小調“悲愴”三重奏》為單簧管、巴松及鋼琴而作)。更巧妙的是,單簧管的魅力不僅僅在于它能夠與某一樂器相互碰撞與融合,產生不同的“化學反應”,更在于當多種樂器相遇時,它能夠自由穿梭于各個樂器之間,并發揮著“潤滑劑”的作用,填充、協調著每個部分,使樂器與樂器之間更加貼合,樂句與樂句之間更加緊湊,樂段與樂段之間更加飽滿。
縱觀古今中外所有的木管五重奏作品,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當數丹麥作曲家卡爾·尼爾森的《木管五重奏Op.43》。該部作品由三個樂章構成,誕生于1922年。其中對于單簧管作為一種重要的“過渡性”樂器,頻繁應用于該部作品的各個部分。
在第一樂章中,以大管、圓號以及雙簧管為主,他們擔任著主要角色,負責呈示主題的工作。長笛等樂器則通過各種形式的變化,起到輔助發展的作用。而單簧管在第一樂章的出現頻率雖然較低,但它的存在卻必不可少,因為單簧管這一功能多元化的樂器能夠有效地填充音樂的短暫“空白”,并弱化由不同樂器所具有的風格各異的音色所帶來的強烈對比,緩和沖突與矛盾,使音樂的銜接更加流暢與自然。
第二樂章由小步舞曲構成,與第一樂章所不同的是,該樂章中吹奏第一主題的任務落在了單簧管的身上,在大管的伴奏下,該主題細膩優美,緩緩流淌。隨著音樂的進行,發展的重任交到了長笛的手中,伴隨著雙簧管的柔聲伴奏,呈現了一個古樸典雅的新主題,而此時的單簧管則悄無聲息地進入,并與其他樂器共同構成了一個結構短小的賦格段落,進一步突出、強調并且深化了此處的音樂風格。
第三樂章與第一、第二樂章的風格均不相同,它主要由一系列變奏發展而成。在第一變奏中,以圓號與大管兩種樂器構成卡農的形式為主,單簧管主要起到輔助的作用;在第二變奏和第三變奏中,雙簧管與長笛的不同音色和特點得到了充分展現,而單簧管則用于烘托這兩種樂器,通過這種方式將它們的特性發揮到極致;在第四變奏中,作曲家將單簧管與其他四種樂器置于了同等的重要地位,并為五種樂器設計了一個精美的小全奏,進而將整個的音樂發展推向了一個短暫的高潮;在第五變奏中,單簧管一改從前的形態,不再只是充當襯托的角色,而是在其他樂器為其提供伴奏的基礎上,獨當一面地擔任著主要的角色;第六變奏與第七變奏平穩變化、發展,其中單簧管主要發揮連接與調和的作用;在其后的幾次變奏中,單簧管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不僅在第十變奏中與長笛配合融洽,共同呈現出一組活潑靈動的裝飾性樂句,而且還在最后一次變奏中,以進行曲的風格帶領著其他樂器共同吹奏出恢弘的音響,并一步步引導著音樂走向結束。
三、單簧管在單簧管五重奏中的應用
單簧管五重奏是室內樂的另一種獨特形式,它是在弦樂四重奏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筆者認為,單簧管的加入,能夠在兩個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其一,單簧管的應用打破了原先由弦樂器組所營造的平靜與祥和,能夠有效制造沖突,形成對比,進而為音樂注入新的生命力與活力;其二,單簧管獨特多變的聲音色彩能夠進一步襯托弦樂的音響效果,進而加強音樂整體的和諧性與統一性。
根據筆者多年的演奏及教學經驗,莫扎特《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K.581)》是將單簧管應用得最為充分的一個典型范例。該部作品不僅僅是莫扎特唯一的一首由四個樂章構成的室內樂作品,更是一部代表著他木管室內樂創作巔峰的經典之作。在這部作品中,莫扎特深入挖掘了單簧管本身所蘊含的潛力,探索了其與弦樂器之間相互配合的各種可能性。
第一樂章刻畫了一幅幽深靜謐的森林場景。單簧管與弦樂同音齊奏第一主題,逐漸發展為琶音進行加以補充,并與隨后轉入的兩把小提琴旋律共同構成了具有激烈情緒的發展部的基礎。第二主題的風格與第一主題不同,帶有憂郁氣息,單簧管在再現部中擔任主角,在其最具表現力的音區上進行發展。
在第二樂章中,單簧管的應用及其與弦樂之間的融洽配合被作曲家體現得更為突出,尤其是單簧管在此樂章中奏出的白日夢般的沉思旋律,更是精妙非凡。為了進一步體現單簧管這一樂器獨特的魅力,作曲家有意將弦樂聲部的織體處理得十分單薄,有的弦樂器甚至被安排于靜默不語的狀態。然而,月盈則虧,水滿則溢,為了音樂的整體平衡,此處的單簧管偶爾也會扮演“配角”,協同弦樂器演奏著高低起伏、如夢似幻的旋律。
第三樂章由生動活潑的小步舞曲構成,單簧管在此處的應用雖不像第二樂章那樣頻繁,但它的每次出現都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優雅的蘭德勒舞中,單簧管奏出一串連綿的琶音,與緊隨其后的大提琴聲部共同構成了該部作品最難演奏的段落之一。
第四樂章是一首變奏曲,由一個飽含純真氣質的主題構成。第一、第二、第三變奏極具獨創性,但單簧管在其中只扮演著次要的角色;直至發展到第四變奏后,單簧管與中提琴、小提琴之間開始產生競爭,它們交相輝映,不斷推動著音樂向前進行。
結語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單簧管以其“厚德載物”的寬廣胸懷不斷包容、承載與烘托著其他樂器的發展。其獨具特色的聲音屬性、豐富多變的表達方式,能夠在室內樂作品中起到豐富音樂色彩、提高音樂表現力以及增強音樂動力性發展等重要作用。也正因其本身所具有的巨大潛力,單簧管已越來越多地被廣泛應用于眾多室內樂以及其他體裁的音樂作品之中。
郭蔣帥博士,沈陽音樂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李欣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