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是為社會培養新時代人才的重要場所,而新時代人才不僅需要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還需要接受足夠的思政教育。在如今體教融合的背景下,思政教育需要滲透進教育體系中的各個環節,為教育事業貢獻出新興力量。如今課程思政教育已經引起了眾多教師的關注,許多課程都已經與思政相結合,力求發揮良好的育人作用。其中,高校排球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深刻的時代內涵和價值,女排精神已經成為當前高校排球課程思政教育的核心價值引導。但目前高校排球課程思政教學中仍然存在重視程度不夠高、思政課時較少、學生缺乏興趣、教學模式老舊等問題,本文將對排球課程融入思政教學的重要性進行簡單陳述,并對提出的這些問題一一嘗試進行解決。
關鍵詞:體教融合;高校體育;排球;思政教學
課題項目:校級課題,《課程思政融入大學公共體育排球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課題編號:JG01223054。
一、引言
當今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專業技能素質上,對人才的思想品德、道德立場、思想高度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只有在專業和思政角度上都得到充足的正確培養訓練,才能滿足如今社會的要求,為社會發展貢獻新時代力量。
二、體教融合的相關概念概述
體教融合是當今高校為了加強對學生在新時期的全面素質教育,同時提升學生強健的身體素質水平。在新時期,將思政教育與高校排球課程有效融合,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充分利用體教融合的作用,全面推進當前高校排球課程中思政教學的全面改革,對推動我國高校排球課程高質量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當前我國的教育改革中,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已經成為當前教育工作的一個重點項目。眾多高校對學生的相關教育開始采取了各類培養措施,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如今的高校要嘗試對教學模式進行改變,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查漏補缺,完善教育體系,加強對大學生思想素質的培養力度。[1]另外,如今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過程中,實踐能力也被重視起來,高校不再只看重理論教育而忽視實踐應用技能的培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更加注重大學生的職業道德,側重培養大學生的正確價值觀,促使學生能將自己的職業素質在未來運用進相關的社會建設事業中,為社會發展提供新時代動力。
三、高校體育課程融入思政教學的重要性
(一)培養學生體育競技精神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絕大多數學生都只接受過理論教育,思想、素質、實踐、體魄等方面的教育存在比較大的漏洞。尤其是在以往應試教育的大環境影響下,學校和家長等多方認為,只要考試成績名列前茅,身體素質和思想素質就不用太過看重,這直接導致了上一代學生的身體素質普遍偏低,對體育競技知識也知之甚少。在如今的學校課程中,需要重點開設排球項目,并將思政教育融入其中,如此能夠使學生們對排球項目的相關專業知識、競技規則、體育精神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利于培養學生們的體育意識,使他們即使離開了競技場,也能夠將這種精神融入其他方面,這對學生未來的人生將會造成深遠的影響。[2]
(二)培養學生愛國精神
我國如今處在和平環境中,新一代人們對戰爭、饑荒、災禍的認知程度已經有了不同程度的淡化,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學生,他們從書本上學習到了各種歷史知識,但并沒有實際體驗,對國家的感情還屬于一種骨子里的熱血,并沒有得到充分的落實。而體育競技是在如今我國和平環境下最容易彰顯愛國精神的一個渠道。無論是在奧運會、亞運會、世界錦標賽等國際賽事中,還是在一篇一篇被報道的新聞中,運動健兒們對國家的感情是具有巨大落地感的。將思政教育融入高校排球課程,培養學生們的愛國精神,讓學生們在競技碰撞中體會運動員的苦難,也能激起他們內心的勝負欲,培養他們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對新一代學生們愛國精神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增強學生頑強拼搏的精神
體育運動并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在運動過程中,學生們會面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和挫折,也許會迎接連續幾十幾百次的打擊,這對磨煉學生們的意志、提高學生們的毅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可以在課堂過程中向學生介紹專業運動員在遇到挫折后,在運動生涯差點結束時,是如何重新站起來樹立信心,最終重新站上賽場的故事,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思考,鼓勵他們頑強拼搏,提高毅力,養成不輕易放棄的習慣,對他們在未來走入社會面臨困難時能夠以良好的心態嘗試解決問題提供更好地培養平臺。[2]
(四)培養學生正確的規則觀念
高校的學生們雖然已經成年,但絕大多數還沒有走入社會,仍然具有不同程度的叛逆性。體育運動是具有嚴格規則的領域,良好的體育競技能讓學生在對抗過程中體會規則的作用,明白規則的重要性,減輕他們對規則的抵觸心理,不再一味地反抗規則,而是學會辨認規則、遵守規則、利用規則。“不以規矩,不成方圓”,這句我國自古流傳下來的話是對每一位學生的教導,而高校排球課程與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也是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這句話的有效途徑,能夠使學生在合理的規則束縛下充分成長,讓其在合理范圍內擁有更高的自由。
四、當前高校排球課程思政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對排球課程思政教育重視程度不夠
到了大學,體育課程大多不再受以往“考試成績”的影響,擁有了自由度更高的發揮空間,學生們也能得到更多樣化的運動項目體驗。但很多高校中仍然存在對排球項目不夠重視的問題,排球課程思政教育更是無從談起,學生們似乎都更加關注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項目,學校對排球相關教育也沒有給予足夠的硬件設施和專業人員培養,使得學生們對排球的認知大多都停留在新聞報道中的中國女排賽事結果上,沒有得到實地體驗。[3]如果排球課程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學生無法得到專業充分的相關教育,無法體驗到真正的排球競技,那么即使是對中國女排的勝負結果也只會是一個數字而已,并不會深刻地體會到其中的困難與榮譽,對其中包含著的競技精神、愛國精神更是無法落實。
(二)排球課程中留給思政教育的課時太少
有一部分高校在規劃體育課程時為排球留出了與其他幾項球類運動基本相等的時間,這對排球課程的展開具有非常大的推動作用。但同時,即使擁有了足夠的課程時間,大部分教師也會選擇將課堂時間更多地留給排球相關知識的傳授和學生的實戰對抗,極少數情況下才會對學生開展相關的思政教育滲透。排球課堂時間被專業技能的培養大大占用,學生們從課堂上接受到的教育也只是排球專業知識,其中的精神方面并沒有被啟發,學生們的思想也沒有被觸動,導致他們無法將排球運動與思想道德連接起來,自然也就無法在排球課堂上開展思政教育,對當下兩者融合的教育目標并沒有提供有益的推動。
(三)學生對排球思政教育普遍興趣不夠高
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普遍擁有了比高中更多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大部分學生對于體育運動都會選擇跑步、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似乎極少有學生會表現出對排球的興趣。這背后的原因離不開學校對排球項目的不重視,以及學生對排球的不了解,即使是中國女排的大型賽事,能夠全程觀看比賽過程的學生也占少數,與籃球、足球等賽事的觀看人數完全不是一個等級,這也就直接導致了學生們對排球了解程度的止步不前,對排球課程思政教育更是提不起興趣。[4]針對這一點,學校與教師應及時作出改變,從學生們感興趣的點切入,力求激起學生對于排球的興趣,增強他們的認知,從而對排球思政教育也起到間接性的推動作用。
(四)思政教育缺乏創新意識
在我國教育界的歷史上,思政教育的占比并不在少數,在大多數地區,思想品德從小學開始就已經被列入學生的必學課程名單中,甚至可以說我國的思政教育已經走過了很長的歲月。相應的,常年的思想教育已經促使我們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思政教學模式。一提到思政教育,學生對其第一印象就是“偉光正”的思想品德課,老師對其第一印象就是苦口婆心的勸導和零零碎碎的知識點,這樣的傳統教學模式明顯已經不適用于當今社會的思政教育,需要學校和教師共同進行創新。[4]只有創新出一套適合現代排球課程思政教育的教學模式,才能使學生從傳統觀念里跳脫出來,接受新型教育,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已經發展了如此長時間的思政教育在當代擺脫桎梏,再次煥發出新生。
五、體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排球課程思政教學創新策略
(一)引入新型技術,提起學生學習興趣
如今各類網絡新興技術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適合應用于教學過程中的技術也層出不窮,在高校排球課程中,教師應對現代化先進技術進行充分了解和有效運用,達到線上線下雙管教學,從而更好地為學生線下的學習訓練提供便利。就教學目標來說,教師可以提前將教學目標分享到線上平臺,再將相關理論內容通過錄播或課件形式分享給學生,使其能夠提前接觸到本方面理論知識,將課堂上的時間更多留給實踐。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將情景化的教學環境帶入課堂,比如:通過新興的VR技術實現全息投影,使學生自由穿梭在線上和線下兩個層面的教學環境中,擁有更加多元化的教學渠道。[5]
除此之外,學校還應該加強排球場館的建設,為學生提供客觀條件優秀的學習場地,還要同時加強相關思政教育的滲透,如:在場館內宣傳排球活動、創立校內體新聞頻道等,將排球思政教育融入進排球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一點一滴中體會體育競技的魅力,培養他們的體育精神。
(二)增加思政課時,給足教育創新平臺
前文提到,當前許多學校即使開設了排球課程,也沒有為思政教育留足時間,學生的思政水平仍然沒有得到大幅度地提升。針對此問題,最明顯的解決辦法就是有意識地增加思政內容在排球課程教學中的比重,以最直接的方式加強思想教育,但要注意的是,加強思政比重并不代表以傳統灌輸式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說教,如此不僅不會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還很可能會激起他們的抵觸心理,取得完全相反的效果。[6]教師應該將思想教育滲透進排球課程的細節當中,在學生意識不到的地方引導他們進行思考,大學生已經擁有一套自己成系統的思考方式,具備了足夠的思考主動性,教師只需要進行適當引導,學生們就會自行發散思維,依靠自主思考得到的思政教育遠遠比灌輸式說教更加具有效果。
(三)提高教師能力,培養新型教育人才
教師是提升學生各方面水平的關鍵因素,當前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物質生活逐漸富足,體育教師也要緊跟時代腳步,在提高自己體育專業能力的同時積極接受政治理論的學習,鞏固自身,掌握當下時事熱點,為學生們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有主動性,有改革創新的意識和能力,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學體系,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的同時還可以幫助提高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認識。[6]學校要為教師提供定期的相關培訓,幫助教師能夠有組織有方向地發揮創新精神,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最終創造出效果上佳的“體教融合”教學模式,不僅結合了排球課程的教學要點,還能結合此階段學生的身心特征、個性差異與思想狀態,提高排球課程思政教育的教學質量。
(四)利用評價工具,完善相關教學反饋
良好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能夠幫助教師及時掌握教學進度,能夠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和不足以便查漏補缺,也有助于學校對整體教學方向進行宏觀把控。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應包括專項素質和思想素質兩方面,不僅要對學生本階段的專業水平進行考核評價,更需要對其相關道德進行充分地了解,明確新型教育模式對學生產生的效果是否符合預期。[7]例如:對學生的學習態度、事件觀點、思考結果進行教師評價和匿名同學互評,充分了解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所思所想,充分展現出體育與思政教育融合而產生的教學結果,以供后期的調整或加強,最終促進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
六、結語
身體素質是開展一切工作的前提條件,如今的年青一代需要更好的身體素質來扛起國家社會未來的重擔,在這同時,他們也需要接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成為專業素質、思想素質、實踐能力、個人修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人才。
參考文獻:
[1]孔楊.體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排球課程思政教學創新的探索[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36(1):55-57.
[2]何鄭陽,馮浩然,韓佩軒.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和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9(15):2.
[3]紀慧慧,張靜.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與課程思政理念的有機融合研究[J].當代體育,2022(25):3.
[4]劉向,陳燁,冉寧培.“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排球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20,000(003):169.
[5]王舜.“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研究[J].體育視野,2021(5):95-96.
[6]舒鋮.基于“課程思政”的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研究[J].時代人物,2023(7):0177-0179.
[7]王治坤“課程思政”視野下高校排球教學策略研究[J].青少年體育,2020(11):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