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許多課程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體育教學是保障學生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加強對其的改革創新十分有必要。以往體育教學只重視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沒有過多關注學生的心理素質。而將心理素質拓展融入體育教學中,可以很好地彌補該不足,提高學生的環境適應能力,保證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基于此,本文通過文獻資料法、調查走訪法等探究了心理素質拓展應用到體育教學的必要性、可行性與策略。
關鍵詞:心理素質拓展;體育教學;改革
一、引言
在現代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社會各界人士對大學生的素質教育給予了高度關注,尤其是當下高校大學生以“00后”群體為主,受到我國計劃生育政策實施的影響,這部分群體中大部分均為獨生子女,生長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從小到大均擁有較為優質的物質生活,并且也趕上了互聯網快速發展,導致“00”后大學生群體表現出較強的個性化特征[1]。在特定的社會與家庭環境下,導致“00后”群體的適應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不高以及解決問題的水平較低等,與此同時,這部分群體還表現出以自我為核心、協作能力缺乏、心理抗壓能力弱以及敏感性強等特征,這些均會影響到大學生群體未來發展。高等院校在開展體育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心理素質拓展訓練融入其中,進一步改善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素質[2]。心理素質拓展建立在現代大學生心理特征的基礎之上,改變了以往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倡導學生主動融入各種體驗活動當中,在提高體育教學方式多樣性的同時,也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心理素質,進而更好契合現代素質教育要求,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質的專業人才。
二、心理素質拓展概述
素質拓展是德國著名教育家庫爾特?哈恩(Kurt?Hahn)提出來的,以體驗式培訓為主[3]。素質拓展包含了內容多種多樣,心理素質拓展便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種,其以心理訓練為主導,不僅涵蓋了體能訓練與智能訓練,同時也要重點關注參與者的人格訓練和心理訓練,并在活動結束后進行歸納總結,從而不斷完善參與者的心理[4]。心理素質拓展能夠基于相應的任務,觀察每位參與者的完成表現,之后以此為基礎進行評估、分析與總結,針對性地幫助參與者提升自身潛能,提高群體的整體活躍性、團結性與創造性,從而實現對參與者心理的強化。
心理素質拓展一般建立在發生認識理論、群體動力學理論、人本主義理論與高峰體驗理論等相關理論基礎之上[5]。
第一,基于發生認知理論可知,在實際進行拓展訓練過程中,在處理不同問題時參與者往往能夠不斷完善自身認知,這便是逐步同化的過程。在親身體驗以后與其他參與者進行溝通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了解到其他人的思維理念,從而明白自身在認知方面的差異,這不僅是適應環境的過程,同時還是再學習的過程。
第二,基于群體動力學理論可知,團隊各成員之間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當群體中某個部分發生改變,必然會導致其他某部分的改變。在進行心理素質拓展時,創設良好的心理氛圍可以提高各個成員的團結性,并為各成員心理發展提供良好的幫助。
第三,基于人本主義理論可知,由于心理素質拓展倡導學生親身體驗,將學生作為活動開展的中心,主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相比較于僅包含心智,忽視情感與體驗的填鴨式教學,這種訓練方式更容易提高教學效果。
第四,基于高峰體驗理論可知,高峰體驗過程中參與者可以更好地展現真實的自我,在此期間參與者的身心高度集中,心態是積極樂觀并擁有較高創造性,而情緒十分多樣同時表現出很強的責任感,有助于深層次挖掘其潛能。
三、體育教學引入心理素質拓展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一)必要性
在現代教育改革進一步發展的背景下,在以往教學思維和教學模式的影響下,體育課程教學內容十分的枯燥乏味,同時教學方式也較為單一,考核評估方式不全面,考核結果不具有較高的真實性與準確性,像這樣持續下去,容易降低學生參與到體育教學中的積極性,不利于學生的多樣化發展,從而導致學生的體育意識不強,難以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習慣。相比之下,心理素質拓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和親身體驗,有助于調動學生開展體育學習的能動性與興趣愛好。一些高校在開展體育教學時,并沒有重視管理學生的情緒,一味地將體育考核當成教學的核心,沒有意識到通過體育教學來改善學生綜合素質的意義,造成學生的學習過程較為被動,課程教學效果不理想。
要想有效彌補當下體育教學中的不足,必須將學生視為教學活動開展的中心,打造素質教育模式,優化課程教學方式與方法,這對于院校和老師來說都具有較大的挑戰[6]。而將心理素質拓展融入體育教學中,一方面可以更好契合體育教學素質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彰顯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習慣與運動意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
(二)可行性分析
第一,體育教學是高校教育體系中十分重要的一個公共必修課程,其服務對象是各個專業的學生,相比較于其他課程其覆蓋面更大,能夠在普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7]。為了更好探討心理素質拓展融入體育教學中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筆者通過實踐調查走訪與填寫調查問卷的方式,對9名心理素質拓展老師、22名體育課程老師、52名不同專業輔導員以及220名在校學生進行走訪與調查,讓其準確填寫調查問卷,之后對數據進行分析與整合,得到如圖1所示的調查結果。從中可以看出,有41.3%的受訪者非常贊同開展心理素質拓展,很贊同的受訪者有34.7%,贊同的受訪者有16.3%,不贊同的受訪者有5.8%,非常不贊同的受訪者有1.9%。由此可以得出,有92.3%的受訪者贊同開展心理素質拓展,說明在體育教學中引入心理素質拓展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
第二,當下高校十分重視“雙師型”教師團隊建設,許多體育老師已經掌握了心理學與教育學方面的內容,具備了開展心理素質訓練的能力,所以在體育教學中開展心理素質訓練是切實可行的。

四、心理素質訓練視域下體育教學改革的策略
(一)健全拓展訓練課程體系
在實際開展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為了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老師需要逐步健全心理素質拓展訓練體系。除此之外還需要明確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嚴格按照綜合性原則、合理性原則與開放性原則等詳細規劃心理素質拓展訓練的內容。
第一,在創設素質拓展訓練課程體系過程中,第一步要設定合理的課程培養目標。換言之將培養學生成功心理為基礎,將提高學生實踐水平、創新水平以及意志力為核心,致力于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養和團隊精神。
第二,在構建素質拓展訓練課程體系過程中,要詳細規劃課程教學內容,將其劃分成心理健康基礎知識、學習心理輔導、情感引導以及心理素質拓展等多種課程。這些課程當中,心理健康基礎知識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的衡量標準,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態。心理素質拓展課程可以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等。
(二)革新體育教學方式
在體育課程教學中引入心理素質拓展,為課程教學帶來了新的思路與途徑,顛覆了以往教學方式,解決了傳統體育教學中的問題,推動了新教學方式的產生[8]。以往體育教學以灌輸式教學為主,學生學習過程較為被動,相比之下心理素質拓展促進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拉近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想法,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學生開展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另外,以往體育教學要求學生通過死記硬背方式掌握知識與技能,相比之下心理素質拓展采用親身體驗的方式,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下進行協作探討,并相互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更容易讓學生獲得自豪感與滿足感,確保學生健康發展。
在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時,老師要注重改變自身的教學思維,使用合理的教學方法,針對不同類型與水平學生選取相應的教學內容與方法。心理素質拓展并非通過填鴨式方式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基于問題引導、體驗方式等吸引學生主動融入教學活動中,提高學生的組織策劃水平、環境適應能力以及小組協作能力等。比如:使用男女同學協作方式引導大學生正確管理自身的不恰當行為,幫助大學生養成健康的心理與優秀的品德。在體育教學中引入心理素質拓展,基于競爭教學模式,一方面能夠調動學生的競爭意識,另一方面也可以強化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進行體育教學活動時,老師基于游戲教學模式開展“繩房”心理素質拓展。具體來說,老師將班級學生隨機劃分為3個小組,要求每個小組人員將眼睛遮擋住,在規定的時間內分別用多個繩子拼成正方形、三角形以及長方形,3個小組在全部完成任務之后,將各自拼成的圖形組合到一起變成“繩房”,三角形為房頂、正方形為墻體、長方形為房門。通過這樣的心理素質拓展練習,可以幫助學生意識到小組協作的意義與團隊領袖的價值。在實際生活中,只要眾人一條心,相互協作,才可以將任務做好。
(三)優化體育課程考核評估方法
隨著現代社會就業壓力的越來越大,使大學生心理產生了較大的壓力,受此影響大學生對體育教學與鍛煉的重視程度越來越低,將大部分時間與精力用于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上,對體育教學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在體育教學中引入心理素質拓展,全面精準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依照不同學生的心理特征與現狀,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及時消除自身的不良心理與情緒,進而創設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與師生關系。所以,在體育課堂教學完成之后,老師可基于學生自評與學生互評等途徑要求學生對本次心理素質拓展活動進行點評,鼓勵學生踴躍發表自身看法,推動學生不斷發展。老師是課程教學活動的規劃者與輔助者,要對本次教學活動進行歸納性總結與點評,盡可能地給予學生鼓勵性考評,并針對不同學生給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幫助學生逐步完善自己的體育訓練計劃,提高學生開展體育鍛煉的積極性。
四、結語
將心理素質拓展融入體育教學中,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與堅忍不拔的意志,促使學生主動加入體育教學活動中,樂于完成各種體育挑戰。然而,在實際應用中要注重健全拓展訓練課程體系、革新體育教學方式與評估方法,最大程度降低學生體育學習壓力,改善體育訓練氛圍,促使學生形成終身體育意識。
參考文獻:
[1]王暐琦.體能素質拓展訓練引入高校公共體育課堂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22,31(06):98-102.
[2]吳芳.心理素質拓展在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探究——以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科教文匯(中旬刊),2021,(26):174-176.
[3]徐奇,張蕊.高職校應急安全教育與心理素質拓展的必要性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1,(06):141-142.
[4]紀有鵬.戶外素質拓展訓練在高校體育課程思政中的融入策略探析[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21,35(02):77-79.
[5]涂瀟彬.高職體育教學融入素質拓展訓練的必要性與具體路徑[J].教育觀察,2019,8(40):82-83.
[6]葉琳,項俊華,劉筱夢.持續性素質拓展訓練對提升獨立學院學生心理素質的有效性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01):162-164.
[7]彭海濱,張麗玉.大學生心理素質拓展訓練——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一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7,34(11):78-82.
[8]凌柳雄.素質拓展訓練引入體育課堂對學生心理健康及運動素質的影響研究[J].運動,2016,(15):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