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長江經濟帶環境分權對碳減排的影響

2024-12-04 00:00:00秦婕金曉雨
上海經濟 2024年5期

[摘要] 探尋碳減排路徑是學術界重點關注的研究話題。在碳減排路徑中,合理地劃分環境事務管理權力是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的關鍵。文章利用2003—2020年長江經濟帶108個地級市的面板數據,采用空間杜賓模型研究了長江經濟帶環境分權對碳減排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從整體上看,環境分權對長江經濟帶碳排放具有顯著促進作用,即環境分權程度越高,對碳減排的抑制作用越強。分區域看,環境分權對長江經濟帶碳排放的影響具有異質性,能夠顯著促進中游地區碳排放,顯著抑制下游地區碳排放。此外,地方政府競爭在環境分權對碳減排的影響中體現為遮掩效應,對環境分權和碳減排起重要作用。基于以上結論,文章提出應該因地制策設定環境分權水平、合理引導地方政府競爭、推進環境保護協同治理機制。

[關鍵詞] 環境分權;碳減排;空間杜賓模型;長江經濟帶

[中圖分類號] 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211(2024)05-0056-13

一、引言

環境分權制度始于20世紀90年代,是現代環境治理體系中的關鍵制度安排。在中國式分權制度下,中央政府將環境事務管理權限逐漸下放到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利用自身的信息優勢,提高環境治理的效率。2007年,無錫市太湖爆發藍藻危機,為解決水污染問題,無錫市政府首次嘗試“河長制”,并取得顯著成效。作為一種典型的環境分權制度,“河長制”制度的全面實施意味著地方政府環境治理的主體地位逐漸明晰?!笆奈濉币巹澲忻鞔_提出要健全現代化環境治理體系,形成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分級治理格局,從法律法規、資金投入等方面對現代化治理體系提出更高要求。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我國于2020年提出“雙碳”目標,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3年,中國碳排放量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31.5%,中國作為全球碳排放大國,降碳幅度更大,實現時點更為緊迫(顧恬瑋,2023)。如何有效控制碳排放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要課題。由于減排目標的層層分解,在“雙碳”目標實施過程中,中央將環境事務的管理權力逐漸下放到地方政府,發揮地方政府在微觀層面的環境治理績效。因此,在中國式分權模式治理下,合理地劃分環境管理權限,是有效解決碳排放的基本前提和制度保障。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區域,是我國的經濟重心和重要的生態寶庫。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長江經濟帶地區“化工圍江”、重污染產業高度密集等問題愈發突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降污減排重要性不言而喻。長江經濟帶沿線11省市碳足跡占全國的30%(李世祥,2022),面對長江流域環境保護的嚴峻形勢,環境分權能否破解長江經濟帶碳減排的困境,促進地區經濟綠色高質量發展?回答上述問題,對節能減排和環境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環境管理制度是學術界的熱點話題。環境聯邦主義理論認為環境管理權力的最優配置是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關鍵(Millimet D L,2013)。學術界爭論的焦點在于,環境污染是由中央政府統一管理,還是由地方政府各自治理。地方政府應當擁有多高程度的環境管理自主權,其實質是環境分權與環境集權之爭。環境集權的擁護者普遍認為,中央政府統一對環境環境污染進行管理能規避地方政府重經濟發展而輕環境治理的風險。中央政府統一對環境進行治理的集權模式能夠避免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由于存在委托代理關系而產生的信息成本差異,減少環境治理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Gray W B,2017)。且環境分權模式下的管理權力下放和官員職務穩定容易導致政府與企業形成合謀(梁平漢,2014),地方政府為了經濟利益放松對環境治理的監管,企業為了尋求放松的環境規制獲得更多的收益而向地方政府官員行賄(龍碩,2014),進而影響企業的排污行為以及環境治理的水平,加劇環境污染程度。環境分權的支持者認為,分權模式更有利于環境治理和改善環境質量。在當前中國的環境治理體制下,中央政府制定環境治理政策,地方政府負責實行中央政府下達的指令并接受中央政府的監督。環境分權有助于地方政府發揮信息優勢,改善生態環境質量(陸鳳芝,2019;Goel R K等,2017)。此外還有學者在分析“河長制”這種典型的環境分權制度之后,認為環境分權能使環境績效得到正面提升,對經濟績效和社會績效均具有雙重性(沈滿洪,2018)。

環境分權水平的高低意味著地方政府擁有環境管理自主權的高低,地方政府利用環境管理權力如何制定相應的產業、環境等政策,影響著當地的環境治理,進而影響碳排放強度。一方面,環境分權使地方政府能夠因地制策,制定與當地經濟發展相匹配的環境發展戰略。另一方面,為追求經濟發展,地方政府間可能會出現競爭行為,降低排污標準以吸引企業入駐與投資,加劇碳排放問題。因此,關于環境分權對碳減排的影響,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兩種觀點,一種是“促進論”,一種是“抑制論”。持“促進論”觀點的學者們從多種視角對環境分權促進碳減排進行了分析研究。一些研究基于“河長制”這一環境分權典型政策的角度發現環境分權相對于環境集權而言,碳減排效應更加明顯,環境分權在降低環境污染水平、提升環境質量中發揮重要作用(李強,2018)。此外,學者們還將環境分權、污染物以及研究區域細分,從環境職能、污染物、地理區位的角度揭示減排效果的異質性(馬本等,2022)?!耙种普摗闭J為環境分權容易造成扭曲的激勵制度,無法對碳排放形成有效約束(陸遠權,2016)。有學者從地方政府與企業間的關系出發,認為地方政府的腐敗可能會削弱環境分權的透明度,從而導致環境污染進一步惡化(Zhang M,2020)。環境分權對環境污染及經濟效率的影響不顯著,環境分權的減排增效機制路徑有待完善(李強,2023)。在中國式環境分權管理模式下,中央政府的環境治理目標具有整體性,需要考慮環境可持續發展,而地方政府則更加關心自身短期的經濟增長,二者目標不一致造成環境治理過程中信息不對稱。地方政府了為了達成短期經濟增長的目的,一方面會象征性執行中央環保政策,改變支出偏好,更傾向于經濟性支出,降低環保性支出,影響環境治理水平。基于此,本文提出研究假設:

假設1:環境分權對長江經濟帶碳減排具有抑制作用。

在環境分權制度背景下,中央政府將環境治理納入地方政府政績考核評級,使得地方政府將環境標準作為競爭的重要手段。已有文獻從地方政府競爭的視角討論了環境分權對環境治理以及碳減排的影響機制。部分學者認為在地方政府“因地施策”的前提下,環境分權有助于碳排放的治理(孫麗文等,2022)。在中國式環境分權制度下,迫于政績考核和晉升壓力的地方政府競爭吸引力了更多外商投資的流入(陳剛,2009),大大提升了地方政府爭奪外商直接投資的積極性(鄧玉萍,2013)。地方政府競爭模式從“為增長而競爭”向追求“綠色低碳發展”的轉變能夠提升碳排放績效(胡久凱,2022)。也有部分學者認為地方政府的競爭抑制了綠色發展效率的提升(何愛平,2019)。在地方政府的影響下,環境規制會更容易引發“逐底效應”和“綠色悖論”現象,促進碳排放(張華,2014)。地方政府在競爭壓力下可能使高能耗企業進入,加劇碳排放強度(李治國,2022)。基于此,本文提出第二個研究假設:

假設2:地方政府競爭會抑制碳減排,環境分權通過地方政府競爭抑制碳減排。

綜上所述,有關環境分權以及碳排放的研究成果十分豐富,學者們從環境分權典型政策、環境污染物分類、環境治理目標等多個角度分析了環境分權對碳減排的影響。但相鄰地區之間存在相互聯系和相互依賴的關系,多數文獻只探討了環境分權對當地碳減排的影響,忽視了碳排放在區域之間的流動性,關于環境分權對碳減排影響的空間溢出性相關文獻稀少。本文在“雙碳”背景下,選擇長江經濟帶地級市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空間計量模型,探討環境分權對碳減排影響的空間溢出性、影響機制及區域差異,期望為優化分權體系、促進長江經濟帶環境治理提供可參考的政策建議。

三、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

基于各地級市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選取2003—2020年長江經濟帶108個地級市的面板數據作為研究對象,數據均來源于《中國城市統計年鑒》,缺失數據利用各地級市和各省統計年鑒補齊。其中,能源、工業、農業等數據主要來源于各地級市統計年鑒中的能源、工業、農業等部分,并結合《中國能源統計年鑒》、《中國工業統計年鑒》等將缺失數據利用插線法和線性趨勢法進行計算補充。

(二)變量選擇

被解釋變量:碳排放強度(C),采用單位GDP的CO2排放量表示。借鑒叢建輝(2014)對碳排放核算的方法,本文采用范圍法來測度CO2排放量。范圍1是指城市轄區內所有直接排放,包括能源活動、工業生產過程、農業、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廢棄物處理。范圍2是指發生在轄區外的與能源有關的間接排放,包括電力、熱力。范圍3是指不包括范圍2的其他間接排放。城市總的CO2排放量即為三種范圍排放量之和。碳排放強度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1)

解釋變量:環境分權(ed)。環境分權是指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下放環境治理權力,使地方政府在環境管理事務中擁有自主權和決策權(張華,2017)??紤]到長江經濟帶地級市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借鑒冉啟英(2021)的方法,采用長江經濟帶各地級市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分布情況來衡量環境分權度,主要基于以下原因:1.不同層級政府間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分布情況能夠反映環境分權管理體制的本質。2.環境分權本質上屬于管理分權,不同層級政府間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人員變動更能反映環境管理體制的變動。由于環境分權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經濟規模的影響,因此本文借鑒白俊紅(2017)的做法加入經濟規??s放因子,以避免經濟規模帶來的影響。環境分權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2)

其中,LEit為i市t年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數;LPit表示i省t年年末總人口數;GEit為中國第t年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數;GPt表示中國第t年年末總人口數;[1-(GDPit /GDPt )]為經濟規??s放因子。

控制變量:經濟發展水平(pgdp),以地級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表示。人口密度(people),用地級市年末戶籍人口數與行政區面積之比衡量。產業結構(ind),以地級市第二產業生產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表示。科學技術水平(tech),用地級市科學技術支出占生產總值的比重衡量。

機制變量:地方政府競爭(ws),以外商直接投資額表示,并按照當年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將美元換算為人民幣。地方政府競爭主要表現為經濟上的競爭,外商直接投資成為地方政府搶占經濟資源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借鑒孫麗文(2022)的做法,以外商直接投資額表示地方政府競爭程度。

此外,對部分變量取對數和標準化處理,得到變量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

(三)全域空間相關性檢驗

考慮到區域之間碳排放的流動性,一個地區的碳排放強度可能受到鄰近地區碳排放強度的影響,如果忽視這種空間自相關性,在估算結果時可能會產生偏誤,因此需要建立空間計量模型。檢驗變量空間相關性是否存在是選用空間計量模型分析環境分權對碳排放影響的前提。本文主要采用指數法對長江經濟帶碳排放強度的全域空間相關性進行檢驗。Moran's I 指數的表達式為:

(3)

其中,n代表地區總數,即長江經濟帶108個地級市;Wij為空間權重矩陣;Yi和Yj表示第i個空間單元和第j個空間單元的屬性。Moran's I 指數的取值范圍為-1到1,若其為正值,表示空間存在自相關,且數值越大相關性越強;若其為負值,表示空間存在負相關,空間相鄰單元之間不具有相似的屬性;若其為0,則表明隨機分布,不存在空間自相關??臻g權重矩陣描述了個體之間的關聯程度,本文選用經濟權重矩陣w。

(4)

其中Gi代表 2003—2020年i市的人均GDP均值,Gj表示 2003—2020年j市的人均GDP均值。

如表2所示,2003—2020年長江經濟帶各地級市碳排放強度的全域Moran's I 指數均在1%水平下顯著,表現出較強的空間自相關性。

(四)空間計量模型選擇與檢驗

空間滯后模型(SAR)基本形式:

Y=ρWy+Xβ+ ε" " " " " " " " " " " " " " " " " " "(5)

其中,Y為被解釋變量矩陣;X為解釋變量矩陣;ρ為空間效應系數,它反映了空間單元之間的相互關系;β為參數向量;Wy為空間矩陣;ε為隨機誤差向量。

空間誤差模型(SEM)基本形式:

Y=Xβ+ε,ε= λWε+u" " " " " " " " " " " " " (6)

其中,λ為空間誤差相關系數。

空間杜賓模型(SDM)基本形式:

Y= ρWy+Xβ+WX_γ+ε" " " " " " " " " " " " "(7)

其中,X_為n×(Q-1)矩陣,是一個可變的解釋變量矩陣;γ為(Q-1)×1的參數向量。

如表3所示,SAR和SEM的LM檢驗、R-LM檢驗均在1%的顯著水平下通過了檢驗,說明SAR和SEM模型均適用。進一步通過LR檢驗發現,檢驗結果拒絕了SDM退化為SAR和SEM的假設,同時,Hausman檢驗拒絕適用隨機效應的原假設。因此,本文采用時間個體雙固定的空間杜賓模型??紤]到分析對象的區域和時間特性,本文在空間杜賓基本模型上加入控制變量以及時間個體效應,采用如下更具體的形式:

(8)

其中,Ci,t表示i城市第t年的碳排放強度,α0為常數項,edi,t表示i城市第t年的環境分權水平,wi,t表示空間權重矩陣W的元素,Controli,t為一系列控制變量合集,μi表示個體固定效應,λt表示時間固定效應,εi,t為隨機擾動項。

(五)影響機制檢驗模型

基于前文的研究假設,環境分權可能通過地方政府競爭影響碳減排。因此,本文借鑒溫忠麟(2014)的方法,利用中介效應模型來檢驗環境分權是否通過地方政府競爭影響碳減排,基本步驟為:首先,將解釋變量與被解釋變量進行基準回歸;其次,將解釋變量對中介變量進行回歸,檢驗二者是否具有相關性;最后,將解釋變量、中介變量同時對被解釋變量進行回歸。根據以上步驟,本文設置中介效應模型如下:

(9)

(10)

式(8)、式(9)和式(10)構成了本文完整的效應檢驗模型。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基準回歸結果及空間溢出效應分解

表4報告了空間杜賓模型下長江經濟帶環境分權對碳排放強度的回歸結果以及空間溢出效應的分解??臻g杜賓模型基準回歸結果顯示,環境分權對碳排放強度的影響顯著為正,即環境分權程度越高,地區碳排放強度越大,對碳減排具有抑制作用,這與前文的假設1相吻合。地方政府短期的經濟效益目標與中央政府的長期治理目標不一致,再加之地方政府間的競爭壓力導致環境分權制度并未發揮顯著的環境治理作用,反而促增了碳排放強度,損害環境治理成效。控制變量中,經濟發展水平、人口密度、產業結構和科學技術水平對碳排放的影響顯著為負。由于存在空間溢出效應,某個解釋變量的變化不僅會影響本地的被解釋變量,同時也會影響鄰近地區的被解釋變量,估計值難以準確反映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因此,需要進一步將空間效應分解為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來估計環境分權對碳排放的影響(Lesage J,2009)。其中,直接效應反映本地區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間接效應則衡量了本地區解釋變量對鄰近地區被解釋變量的影響。

在直接效應中,環境分權和其他控制變量對碳減排影響的直接效應與基準回歸結果一致,說明環境分權和其他控制變量在本地區對碳減排有影響??刂谱兞恐?,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能夠顯著降低碳排放強度,這是因為較強的經濟水平能夠增加環境治理方面的投入,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環境治理政策的完善,從而降低了碳排放強度,提高環境治理水平。人口密度對碳排放強度有顯著的抑制作用,隨著城市人口規模擴大,人口密度增加,居民生產生活方式發生轉變,勞動力池等聚集經濟的形成使城市資源得到有效配置,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強度。產業結構(第二產業占比)同樣對碳排放強度有顯著的抑制作用。2002年黨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新型工業化的概念。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區別于傳統工業,新型工業利用現代信息將工業設備更新并進行技術改造,使工業制造業逐步實現高端化、綠色化,改善工業用能結構,促進碳減排。同時,在創新發展的引領下,科技水平進步極大提升企業生產效率,加快節能減碳技術研發和推廣,改變居民生活方式,促進碳排放強度降低。

在間接效應中,環境分權對碳排放強度存在負向的空間溢出效應,但不顯著。本地區環境分權程度提高,會使相鄰地方政府進行政策模仿,短期內對碳排放有抑制作用。控制變量中,經濟發展水平、人口密度、產業結構均對碳排放強度存在正向的空間溢出效應,科學技術水平對碳排放存在負向的空間溢出效應。可能的原因是,本地區經濟發展產生的集聚效應,吸收了鄰近地區高質量要素,使得鄰近地區要素流失,不利于鄰近地區碳排放治理??茖W技術作為知識要素,具有較強的外溢性,本地區科學技術水平進步能夠帶動相鄰地區科學技術水平發展,從而提高鄰近地區企業生產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形成碳減排效應。

(二)穩健性檢驗

為了檢驗結果的穩健性,本文采用以下方法對回歸結果進行穩健性檢驗:1.替換空間權重矩陣。將經濟權重矩陣替換為地理權重矩陣。2.剔除部分樣本。借鑒王軍(王軍,2023)的方法,在研究樣本中剔除長江經濟帶省會城市,避免省會城市由于經濟與政治的優勢性導致的回歸結果偏差。3.替換變量。選擇未經經濟規模縮放因子調整的環境分權作為解釋變量。由表5穩健性檢驗結果可知,無論是替換空間矩陣、剔除部分樣本或者替換變量,解釋變量環境分權均對碳排放產生顯著性的正向影響,與前文研究結果相比,系數方向與顯著性水平均未發生變化,證明前文研究結果是穩健的。

(三)影響機制檢驗

由表6機制檢驗結果可知,環境分權顯著促進了地方政府競爭,地方政府競爭顯著降低了碳排放強度,即促進了碳減排,這與假說2相反。這說明地方政府競爭在環境分權與碳減排之間存在遮掩效應,根據溫忠麟(溫忠麟,2014)提供的計算遮掩效應的方法,通過計算得出地方政府競爭的遮掩效應占直接效應的比重約為1.91%,該效應未能大于1,所以該效應并未轉變環境分權對碳排放的促進作用。在環境分權對碳排放強度單獨進行回歸時,總效應為0.02,這是被地方政府競爭這一變量“遮掩”后的結果。在控制地方政府競爭這一變量后,直接效應變為0.017,從側面可以看出地方政府競爭在環境分權與碳減排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地方政府競爭的遮掩效應體現在降低碳排放強度,在合理的地方政府競爭的過程中,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管理經驗促使企業綠色生產技術水平得到提高,從而降低碳排放強度,因此環境分權對碳排放強度的促進作用變小,即正向影響系數變小。

(四)異質性分析

由于長江經濟帶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稟賦等存在差異,因此本文將長江經濟帶地級市樣本分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部分,分析環境分權對碳排放影響的異質性。如表6所示,環境分權對下游地區碳排放強度有顯著的負影響,對中游地區有顯著的正影響,對上游地區的影響不顯著。

上游地區經濟發展方式相對粗放,工業污染企業占比較高,因此環境分權對碳排放的影響作用不顯著。相較于下游城市發達的第三產業,上游城市的產業主體仍然是以第二產業為主,且第二產業內部轉型升級較慢。產業結構相對落后使得上游地區第二產業比重增加引起碳排放增多。此外,上游地區人口密度較小,適當增加人口密度可以促進城市交通、公共設施等要素的空間配置與使用效率,因此增加人口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對碳排放形成抑制作用。

中游地區城市發展水平差距較大,地方政府對經濟趕超的需求較大,環境分權不僅不利于改善環境治理,反而會導致導致中游地區地方政府“逐底競爭”,放松對環境污染的監督與治理,增加地區的碳排放強度。中游地區相較于上游地區,人口密度較大,相應的能源利用效率已經得到提升,如果人口密度增長超過特定值,可能會增加能源消耗需求,增加碳排放。此外,中游地區高校眾多,科學技術人才聚集,科研活動相對活躍,研發和推廣新技術需要以資源消耗作為支撐,可能導致碳排放量增多。

下游地區城市發展水平整體較高,環境治理系統健全,地方政府能夠因地制策,將環境分權制度落到實處,減少碳排放。下游城市經濟發展水平高,地方政府對環境治理工作較為重視,因此對碳排放的治理效果最好。下游地區在發展第三產業的同時,第二產業內部結構調整也較快,傳統工業制造業逐步轉型升級,實現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因此提升下游地區第二產業比重能夠顯著降低碳排放強度。

五、結論與建議

本文以2003—2020年長江經濟帶108個地級市為研究對象,實證分析了環境分權對長江經濟帶碳排放的影響,并進行了穩健性檢驗、機制檢驗和異質性檢驗,研究結論表明:從整體上看,環境分權對長江經濟帶碳排放具有顯著促進作用,即環境分權程度越高,對碳減排的抑制作用越強,這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目標不一致以及地方政府的競爭性壓力有關。分區域看,環境分權對長江經濟帶碳排放的影響具有異質性,能夠顯著增加中游地區碳排放,即抑制了中游地區碳減排;顯著減少下游地區碳排放,即促進了下游地區碳減排。此外,地方政府競爭在環境分權對碳減排的影響中體現為遮掩效應,對環境分權和碳減排起重要作用?;诒疚睦碚摲治龊脱芯拷Y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因地制策調整環境分權水平

從本文的研究結論可以看出,長江經濟帶不同區域的環境分權政策對碳排放的影響是不同的,各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環境污染程度等存在差異,因此在制定環境治理政策時應避免“一刀切”。2007年,江蘇省無錫市的太湖出現藍藻污染事件,無錫市政府為了解決太湖藍藻危機,首次提出“河長制”的環境分權管理制度。由此可見,長江經濟帶下游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環境管理經驗豐富,環保系統制度較為完善,環境治理權限下放有利于減少碳排放,應適當提高下游地區環境分權力度,讓相關部門管理人員更好地發揮環境治理的作用。中游地區環境分權程度過高,地方政府更加重視發展經濟而忽視了對環境治理的約束,存在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的矛盾,需要進一步推進中游地區環境分權的結構性改革,擴大政府在環境治理中的支出范圍。上游地區環境分權對碳排放無顯著影響,環保監督缺失、政策法規不完善限制了環境分權的政策效應。因此,要完善上游地區環保法治體系,加強人員和政策監督,保障環境治理順利進行。

(二)科學分工,厘清多元治理主體

中央政府作為環境政策的制定者,除了監督和協調企業和社會的行為外,還應加強對企業和社會在生態環境價值方面的理念引導。地方政府是環境政策執行者,但地方政府“重經濟發展,輕環境治理”的現象頻發,應將環境治理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統一發展的方向引導,加大環境治理建設在官員晉升考核中的比例。同時中央政府要進一步提高對地方政府間惡性競爭行為的監督和管理,健全地方政府環保責任機制(汪克亮等,2021)。社會公眾是良好生態環境的受益者,同時也肩負著宣傳教育、自身建設、公益訴訟等職能。因此,社會力量應發揮宣傳作用,積極動員并實踐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

(三)推進環境保護協同治理機制

長江經濟帶地區城市在制定環境保護措施上有很大差異,且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大多由當地政府獨立編制,缺乏與其他地方政府間的交流,協同治理機制有待完善。基于此,應在地方政府部門間以及各地政府間推進環保協同治理機制。在地方政府部門間,建立部門對話機制,對環境治理相關工作進行統一溝通與協調,減少溝通成本和信息不對稱問題。各地政府之間應積極推進跨省市協作,整合既有的環境治理機制和力量,加強與環保建設優勢地區的合作,避免低水平、同質化建設。此外,要為相關企業、社會組織以及個人搭建環境治理的平臺,例如組織環保創新活動、交流研討等活動,提升公眾在環保建設中的參與感,發揮監督反饋、環保教育等更多作用。

參考文獻:

[1]Goel R K, Mazhar U, Nelson M A, et al. Different forms of decentralization and their impact on government performance: Micro-level evidence from 113 countries[J]. Economic Modelling, 2017, 62: 171-183.

[2]Gray W B, Shadbegian R J. ‘Optimal’pollution abatement—whose benefits matter, and how much?[M]Distributional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 policy. Routledge, 2017: 339-363.

[3]Lesage J, Pace R K. Introduction to Spatial Econometrics. New York, CRC Press, 2009:22.

[4]Millimet D L. Environmental federalism: a survey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J]. Case W. Res. L. Rev., 2013, 64: 1669.

[5]Zhang M, Tan S, Pan Z, et al. The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and nonlinear relationship analysis between land resource misallo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vidence from China[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2, 321: 115873.

[6]白俊紅,聶亮.環境分權是否真的加劇了霧霾污染? [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7, 27 (12): 59-69.

[7]陳剛.FDI競爭、環境規制與污染避難所——對中國式分權的反思[J].世界經濟研究, 2009,(06): 3-7+43+87.

[8]叢建輝,劉學敏,趙雪如.城市碳排放核算的邊界界定及其測度方法[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4, 24 (04): 19-26.

[9]鄧玉萍,許和連.外商直接投資、地方政府競爭與環境污染——基于財政分權視角的經驗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3, 23 (07): 155-163.

[10]顧恬瑋,彭建.基于自然的碳達峰、碳中和解決方案:關鍵議題[J].生態學報, 2023, 43 (09):3384-3391.

[11]何愛平,安夢天.地方政府競爭、環境規制與綠色發展效率[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9, 29(03): 21-30.

[12]胡久凱,王藝明.地方政府競爭模式轉變與碳排放績效——來自地級市政府工作報告的經驗證據[J].經濟學家, 2022, (06): 78-87.

[13]李強,唐幼明.行政督察背景下環境分權能否實現減排增效的雙重紅利?[J]. 南開經濟研究,2023, (10): 165-184.

[14]李強.河長制視域下環境規制的產業升級效應研究——來自長江經濟帶的例證[J].財政研究, 2018, (10): 79-91.

[15]李世祥,康契瀛.碳中和背景下長江經濟帶碳足跡測算——基于省際及產業部門的實證分析[J]. 生態經濟, 2022, 38 (09): 37-42+70.

[16]李治國,楊雅涵,趙園春.地方政府競爭促進了地區碳排放強度嗎? [J].經濟與管理評論, 2022, 38(02): 136-146.

[17]梁平漢,高楠.人事變更、法制環境和地方環境污染[J].管理世界, 2014, (06): 65-78.

[18]龍碩,胡軍.政企合謀視角下的環境污染:理論與實證研究[J].財經研究,2014, 40 (10): 131-144.

[19]陸鳳芝,楊浩昌.環境分權、地方政府競爭與中國生態環境污染[J].產業經濟研究, 2019, (04):113-126.

[20]陸遠權,張德鋼.環境分權、市場分割與碳排放[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6, 26 (06): 107-115.

[21]馬本,胡天貺,趙康.中國地方環境分權與制度變遷——多級分權度測算與污染治理效應評估[J].管理評論, 2022, 34 (05): 304-317.

[22]冉啟英,王健龍,楊小東.財政分權、環境分權與中國綠色發展效率——基于地級市層面的空間杜賓模型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 2021, 35 (01): 54-65.

[23]沈滿洪.河長制的制度經濟學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8,28 (01): 134-139.

[24]孫麗文,朱正,任相偉,等.環境分權能否抑制碳排放?——基于地方政府競爭視角[J].華東經濟管理, 2022, 36 (04): 60-70.

[25]汪克亮,王洋洋,趙斌.地方政府競爭、FD與污染排放效率[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 23 (05): 1-15.

[26]王軍,郁智文.環境分權如何影響城市的碳排放強度——基于城市異質性分析 [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3, 25 (03): 41-52.

[27]溫忠麟,葉寶娟.中介效應分析:方法和模型發展[J].心理科學進展, 2014, 22 (05): 731-745.

[28]張華,豐超,劉貫春.中國式環境聯邦主義:環境分權對碳排放的影響研究[J].財經研究,2017,43(09): 33-49.

[29]張華. “綠色悖論”之謎:地方政府競爭視角的解讀[J].財經研究, 2014, 40 (12): 114-127.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on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Qin Jie, Jin Xiaoyu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ongqing, 401320)

Abstract:" Exploring the path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s a research topic that the academic community focuses on. In the path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the reasonable division of environmental affairs management power is the key to achieve carbon peak and carbon neutralization.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108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rom 2003 to 2020, this paper uses the spatial Durbin model to study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on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The results show that, on the whole,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ha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that is,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the stronger the inhibitory effect on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From a regional perspective,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on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s heterogeneous,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middle reaches and significantly inhibit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lower reaches. In addition, local government competition has a masking effect on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on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level of 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should be set according to local policies, the competition of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be reasonably guided, and the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ould be promoted.

Key Words:Environmental Decentralization;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Spatial Durbin model;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項目名稱:企業互動視角下中國環境政策的微觀資源配置效應研究,項目號:19CJY020)。

[作者簡介]秦婕,重慶理工大學經濟金融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區域與產業經濟學。金曉雨(通訊作者),重慶理工大學經濟金融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環境經濟學、產業經濟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性色在线视频精品| jizz亚洲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 日本高清免费不卡视频|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色悠久久久|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欧美国产另类| 日本久久久久久免费网络|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 免费看的一级毛片| 亚洲欧美人成人让影院|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中文成人在线| 高清国产在线|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久久青草视频| 在线视频亚洲色图|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 国产精品制服|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APP|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网| 婷婷激情五月网|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伊人电影| 日韩毛片免费观看| 青青操视频在线| 婷婷亚洲最大|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亚洲专区第19页| 成年网址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91无码国产视频|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亚洲天堂精品视频| 思思热精品在线8| 亚洲欧美成人网|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666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久久成人网|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频| 国产久草视频| 久久国产热| 国产在线精彩视频二区|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91无码网站| 国产精品冒白浆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 久久夜色精品| 玖玖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毛片在线看网站| 亚洲无码91视频| 精品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制服丝袜无码每日更新| 毛片视频网| 精品少妇人妻无码久久|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l| 亚洲美女视频一区| 在线观看亚洲国产| 日本不卡在线|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久久国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