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金融科技在中國的持續創新與深化,已成為推動產業結構轉型的重要力量。金融科技對產業結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直接效應,體現在提升金融服務效率、降低成本以及促進新興技術的應用,進而直接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二是間接效應,通過促進金融業發展、擴大消費以及提升企業融資能力,間接推動產業結構的升級。實證分析方面,基于對中國地級市金融科技發展水平進行測算,采用了雙向固定效應模型,檢驗結果顯示,金融科技對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金融科技的推動效應更加顯著。同時,文章通過替代變量、滯后效應檢驗等方式,驗證了結果的穩健性。通過中介效應分析,進一步證實了金融科技對金融業發展、消費擴大和企業融資的積極作用,從而間接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
[關鍵詞] 金融科技;產業結構升級;中介效應
[中圖分類號] 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211(2024)05-0069-15
一、引言
金融科技在中國的發展經歷從快速崛起到創新深化的過程,并在支付、信貸、財富管理等多個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成為推動金融業改革和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力量。中國的金融科技起步于21世紀初,伴隨著互聯網和移動支付的興起。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巨頭通過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等支付平臺的推出,推動了移動支付的普及,使得金融服務的便捷性和可及性大大提高。到21世紀10年代,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成熟和移動設備的廣泛使用,金融科技逐漸從支付領域擴展至信貸、財富管理、保險等多個金融服務領域。在此期間,數字普惠金融在中國農村和偏遠地區得到了迅速推廣。金融科技通過提供線上信貸和移動支付服務,有效彌合了傳統金融體系在基層服務上的空白,使得大量中小企業和個體經營者獲得了急需的資金支持。
近些年,金融科技進入創新深化和產業融合階段。中國的金融科技公司開始深入應用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前沿技術,推動了金融服務模式的進一步創新。例如,區塊鏈技術在供應鏈金融、跨境支付以及資產數字化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提高了交易透明度、效率和安全性。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在智能投顧、風險管理、反欺詐等方面的應用,顯著提升了金融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的發布標志著中國金融科技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規劃明確金融科技發展的總體思路、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實施保障,旨在推動金融科技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規劃中提出加強金融科技與實體經濟的聯動,特別是在制造業、物流、農業等傳統產業中的應用,是推動產業數字化轉型、提高經濟整體效率的重要途徑。通過引入金融科技手段,這些傳統行業能夠優化資金運作、提升管理效率、加強風險控制,并推動整體生產流程的數字化和智能化,從而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優化。
在制造業,金融科技可以通過供應鏈金融、智能投融資平臺以及大數據風控等手段,解決傳統制造業面臨的融資難、資金鏈緊張等問題(Cho和Chen,2021)。供應鏈金融利用金融科技,通過對供應鏈各個環節的數據分析和資金流動管理,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支持。這不僅降低了融資成本,還提升了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資金周轉效率。智能化的融資平臺還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制造企業的生產和銷售數據,自動生成精準的信貸評估模型,從而為企業提供定制化的金融服務,提升其資金運作的靈活性。在農業領域,金融科技的引入對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減少農戶資金壓力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農業供應鏈金融,金融機構可以借助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動態監控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數據,合理評估農戶的信貸風險,為農民提供貸款和保險服務,幫助他們更好地管理財務。在物流行業,金融科技同樣可以帶來顯著的效率提升。通過區塊鏈技術,物流企業可以實現更加透明、可追溯的交易流程,減少信息不對稱和交易糾紛。區塊鏈在物流中的應用,特別是在貨物跟蹤和供應鏈管理中,能夠確保每一個環節的數據真實可信,從而降低風險并提升交易效率。
本文深入探究金融科技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機制,具有很強的理論意義。本文的創新之處在于:一是從技術視角構建了“金融科技與產業發展”的技術框架,通過深入分析金融科技與產業結構升級的關系,拓展對科技金融更深層次的理解。二是本研究使用互聯網大數據和搜索引擎功能,構建衡量地級市金融科技發展水平的指標,更能準確反映各城市金融科技發展情況,為金融科技與服務業發展關系的實證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三是本文深入探討了金融科技發展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機制,特別強調了金融業發展、消費和企業融資三個重要渠道,揭示了金融科技如何通過不同渠道間接影響產業結構升級。這種多維度的中介路徑分析深化了對金融科技在促進產業升級過程中的作用機制的理解,增強了研究的理論深度和實證分析的嚴謹性。
二、文獻綜述與理論分析
(一)直接機制
在現代經濟學研究中,科技創新與產業結構之間的關系始終是一個備受關注的領域。許多學者認為,科技創新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動力,通過持續的技術變革和創新活動,科技創新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業升級的路徑和速度。科技創新不僅通過引入新方法、新產品和新服務,改變現有的市場結構和消費者行為,還通過推動新產業的崛起,促使傳統產業進行調整和轉型(許恒等,2020)。產業的演進速度和方向深受技術進步的性質和發展速度影響,那些能夠快速采納并整合新技術的產業往往能夠引領經濟增長并在全球競爭中占據領先地位(趙宸宇等,2021)。此外,產業間的協同效應使得科技創新不僅僅局限于單一行業的進步,它往往帶動多個行業的突破。例如,數字技術的發展不僅徹底改造了信息技術產業,還深刻影響了醫療保健、金融、教育等眾多領域。Cainelli和Leoncini(1999)的研究表明,不同產業中的技術創新行為存在差異,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與特定的產業環境相互影響。牛沖槐等(2012)發現了區域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之間的互動關系及其作用機理,發現二者存在顯著的正向互動關系。
具體到金融科技領域,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整合現代金融業務與尖端科技,已對全球經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金融科技不僅革新了傳統金融服務的供給方式,還通過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優化資金配置以及促進產業的轉型升級,對整個經濟體系尤其是產業結構的演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研究金融科技如何影響產業結構,以及其背后的機制,對于理解當前經濟發展的趨勢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新結構經濟學理論指出,經濟增長依賴于要素稟賦結構的不斷升級,這種升級推動著產業結構的優化,并促進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林毅夫等(1994)在其理論中提到,不同階段的經濟發展需要不同的金融發展模式,而金融體系必須與其服務的產業結構相匹配,才能實現經濟的最優發展狀態。金融科技的出現和發展,通過提升金融資本的配置效率,為各類產業提供了更靈活、更高效的金融服務,從而推動了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與升級。特別是通過數字技術與金融的結合,催生了數字金融的興起,這不僅彌補了傳統金融的諸多不足,還極大地降低了融資成本,提高了融資效率,推動了金融行業要素稟賦的升級,從而為實體經濟的高效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楊子榮和張鵬楊,2018)。
雖然金融科技賦能下的新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傳統金融服務的“馬太效應”,但其顯著提高了金融效率,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轉型,特別是在區域經濟中發揮了數字金融高地的虹吸效應(田秀娟和李睿,2021)。數字金融通過擴大金融服務的覆蓋面,以信息流帶動資金流,有效解決了金融機構在服務中小企業和小額貸款時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及成本收益失衡的問題。與此同時,金融科技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提高了儲蓄向投資轉化的效率,進一步優化了資本配置結構,使得大量的社會儲蓄能夠更高效地轉化為生產性投資,推動經濟增長(劉姝璠等,2021)。
此外,金融科技不僅通過技術上的突破推動產業結構升級,還通過改變傳統產業的運營模式,促進了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例如,區塊鏈技術在供應鏈管理中的應用,不僅提高了供應鏈的透明度,還增強了各環節之間的信任和協同,使得供應鏈從傳統的線性模式向更加靈活的網絡模式轉變(朱東波和張相偉,2023)。同時,金融科技通過推出移動支付、P2P借貸、數字貨幣等創新金融服務,不僅為金融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還催生了相關技術和服務的進一步發展(胡歡歡和劉傳明,2021)。這一過程促進了跨行業合作,加速了新型商業模式的涌現與經濟形態的轉型,使得全球金融市場的一體化進程進一步加快,資本的自由流動與全球資源的優化配置也得以推進。綜上所述,金融科技通過提升金融效率、優化資金配置和促進產業協同,極大地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未來,隨著金融科技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將為全球經濟增長注入更多活力與動能。因此,提出假設1:金融科技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二)間接機制
1.金融發展
金融科技的迅猛發展通過降低金融服務成本、提升服務效率和豐富金融產品種類,顯著推動了金融行業的轉型升級,并對產業結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薛熠和張昕智,2022;王紅建等,2023)。首先,金融科技通過數字化和自動化的解決方案取代了傳統的金融服務模式。隨著線上銀行和移動支付的普及,金融服務逐漸減少了對物理銀行網點的依賴,大幅降低了運營成本。例如,微眾銀行的每位客戶的年均IT運維成本僅為3.6元人民幣,遠低于傳統金融機構20~100元的戶均成本,展現了數字金融的成本優勢。其次,金融科技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幫助金融機構提供更加個性化的金融產品,精準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創造了新的盈利點和收入來源。同時,自動化和數字化手段的應用縮短了融資周期,大幅提升了金融服務效率(Rainer等,2018)。金融科技的這些創新不僅為創新型企業和新興產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還推動了產業結構向更加多元化和高效化方向發展。通過技術手段,金融機構能夠推出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金融產品,例如面向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定制化信貸和保險產品。這不僅滿足了不同客戶群體的需求,還增強了金融市場的競爭,推動了整體金融服務質量的提升。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
假設2:金融科技通過促進金融行業發展,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2.促進消費
金融科技不僅提升了支付系統的效率,還通過提供便捷的消費信貸服務和提升消費者的信任度,直接促進了消費的擴大,進而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首先,金融科技通過在支付和清算領域引入區塊鏈技術,加速了交易處理,提高了透明度和安全性,降低了交易成本(李華,2018)。移動支付的普及,如二維碼支付,為用戶提供了更加靈活且安全的支付體驗,這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電子商務和數字經濟的發展。支付方式的便捷性不僅促進了消費市場的繁榮,還為跨境支付、公共交通、醫療健康等領域的廣泛應用提供了可能,進一步拓展了市場空間和應用場景(Yao等,2017)。
其次,金融科技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能夠對消費者的信用狀況進行精準評估,為之前無法進入信貸市場的消費者提供了信貸機會,使更多人有機會參與消費和借貸活動(Pil和Duk,2018)。金融科技通過分析消費者的歷史交易數據、行為模式和偏好,能夠提供更加精準的信用評估,從而為消費者提供更高額度的貸款,降低違約風險。這種基于數據驅動的信用評估方法不僅提升了貸款的可獲得性,還促進了消費者的借貸消費,推動了整體經濟活動的增長(王正位等,2020)。
最后,電子商務、移動支付與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極大地提升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并促使商家在營銷模式和業務結構上不斷創新。這種融合推動了消費市場的升級,帶動了物流、支付服務等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使得整個消費生態系統更加高效和智能化。金融科技通過釋放消費需求,推動了產業結構向更加多元和現代化的方向轉型。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
假設3:金融科技通過促進消費擴大,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3.企業融資
金融科技通過提供更加高效的融資渠道,為中小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直接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李嬡嬡等,2017)。在傳統金融體系中,信息不對稱和風控成本高使得中小企業難以獲得足夠的融資支持,金融機構往往為此設定較高的融資門檻。然而,金融科技借助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有效地緩解了這些問題。通過分析企業的非傳統數據來源,如線上交易記錄、社交媒體行為等,金融科技平臺能夠更精準地評估企業的信用風險,使得融資決策過程更加快捷和準確。
這種精準的信用評估為中小企業和創新企業提供了更多的融資機會,特別是那些傳統信貸體系難以覆蓋的企業。通過金融科技平臺,中小企業能夠以較低成本獲得資金支持,推動企業的快速成長和創新活動。此外,金融科技還通過區塊鏈技術簡化了貸款審批流程,減少了人為操作風險,縮短了融資時間,進一步提高了金融服務的效率。這種融資便利化和成本降低直接推動了企業的創新投資和技術升級,使新興產業得以更快發展。金融科技通過增強企業獲取資金的能力,促進了創新型企業的發展,并推動了整個產業結構向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方向轉型。在這一過程中,金融科技為產業結構的優化提供了堅實支持,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設:
假設4:金融科技通過促進企業融資,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三、實證設計
(一)主要變量
被解釋變量。產業結構(Structure),作為生產要素與配置效率間的關鍵轉換器,不僅影響不同產業間要素的配置,也涉及這些要素的協同作用。本研究采納干春暉(2011)提出的產業高級化水平和產業合理化水平的測量方法,尤其關注產業高級化水平,以更精準衡量產業結構升級情況。該指標通過計算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產值之比,反映產業結構向“服務化”發展的程度。
解釋變量。構建金融科技(Fintech)指標對于研究金融科技發展對微觀企業行為的影響至關重要。因此,本文借鑒李春濤(2020)的研究方法,根據《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22—2025年)》,《中國金融科技運行報告(2022)》等政策文件及會議,提取出與金融科技相關的關鍵詞,如:NFC 支付、差分隱私技術、大數據、第三方支付、多方安全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認知計算、融合架構、商業智能、身份驗證、深度學習、生物識別技術、數據可視化、數據挖掘、數字貨幣、投資決策輔助系統、移動互聯、移動支付智能客服、智能數據分析等關鍵詞。將這些關鍵詞與中國所有地級市或直轄市匹配,在百度新聞高級檢索中分年份(2015—2022年)搜索,通過網絡爬蟲技術,將同一地級市或直轄市層面的所有關鍵詞搜索結果數量加總,最終得到衡量地級市或直轄市級別的金融科技發展水平指標。
機制變量。金融發展程度指標為全市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余額總額除以地區生產總值,社會消費水平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除以地區生產總值,企業融資則使用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取對數。
控制變量包括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人口規模、財政投資力度、貿易依存度、人力資本水平。其中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為樣本城市每年生產總值增長率,人口規模為樣本城市年末戶籍人口以萬為單位取對數,財政投資力度為全市固定資產投資除以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后取對數,貿易依存度為全市貨物進口額加上貨物出口額后除以地區生產總值,人力資本水平為全市普通本專科在校學生數除以年末戶籍人口數。
城市層面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城市社會經濟調查司編著的《中國城市統計年鑒》。剔除缺失和異常的數據,得到最終樣本涉2015—2022年2228個地級市樣本數,表1顯示了城市層面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
(二)模型設定
依據以上理論分析,為了檢驗金融科技發展對產業結構的影響,本文設定了如下基本檢驗模型:
·····式(1)
其中,i代表城市,t代表時間,為各地級市產業結構高級化。代表金融科技發展,為一系列控制變量,分別度量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人口規模、財政投資力度、貿易依存度和人力資本水平,代表不被觀測地區效應,代表不被觀測時間效應,為誤差擾動項。
(三)描述性統計
基于對金融科技發展水平的綜合測算,我們揭示了兩個顯著特征。首先,覆蓋統計時間段的數據顯示,各地級市的金融科技水平呈現出穩定的年度增長態勢。這一趨勢可能映射了金融科技領域中持續的創新活力和技術進展,同時反映出政策推動和市場需求的不斷增長。特別是在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服務的領域,技術的突破為金融服務的廣泛普及和深度優化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其次,觀察同一年份的數據時,顯而易見的是,東部沿海地區的金融科技發展水平普遍高于內陸及其他地區。這一差異可能源于東部沿海地區更高的經濟發展水平、更開放的經濟環境以及更強的創新能力。這些地區通常具備更為成熟的市場體系、豐富的資本資源和先進的技術基礎設施,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金融科技的發展。此外,東部沿海地區聚集了眾多金融科技企業和研發機構,形成了創新的集群效應,促進了技術的交流和知識的共享,進一步加速了金融科技的整體發展。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基準回歸分析
按照基本檢驗模型,進行實證檢驗,結果列示在表2。其中第(1)列展示了金融科技水平與產業高級化指數的回歸結果。第(2)列展示增加了時間固定效應和省份固定效應的回歸結果,第(3)列的結果為進一步考慮控制變量后的回歸結果,第(4)列為考慮個體固定效應的回歸結果。以上結果顯示,在不同檢驗條件下,系數均為正,且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產業結構高級化與金融科技水平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金融科技的發展能夠顯著促進產業結構高級化。驗證了前文提出的假設1。對比系數的變化,可以發現,隨著檢驗的約束條件加強,即在引入更多控制變量或采用更嚴格的模型設定時,這種正相關關系的系數值呈現出減小的趨勢。說明模型中引入的控制變量對產業結構高級化有一定的影響,從而導致系數值的減小。
(二)內生性和穩健性檢驗
為檢驗上述結果的穩健性,本文從以下方面進行檢驗。一是替換解釋變量,二是對核心變量滯后處理,以控制模型可能存在的內生性問題。
1.替換解釋變量
借鑒袁航和朱承亮(2018)的方法,采用產業結構層次系數表示,即從份額比例上的相對變化刻畫三大產業在數量層面的演進過程,具體計算公式為:
·····式(2)
式(2)中表示i地區m產業在t時期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反映出從最初以第一產業為主導逐步過渡到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占據優勢地位的比例轉變,體現了產業結構高度化的量化內涵。使用新的產業結構升級指標進行回歸檢驗,結果列示在表3,第(1)列和第(2)列分別為不考慮控制變量和考慮控制變量,其余與基準回歸一致。回歸結果均在百分制的顯著性下為正,說明在更換了解釋變量后,金融科技發展依然顯著促進產業結構高級化。
2.滯后核心變量
在探索金融科技對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影響時,本研究深入考慮了金融科技應用效果在經濟體中滲透的時間滯后性。這種滯后性不僅涉及技術應用的成熟過程,還包括市場對新興金融技術的接受和適應。為了精準捕捉金融科技對產業結構的影響,研究采用了產業結構變量滯后一期的回歸檢驗方法。回歸結果如表4所示,第(1)列和第(2)列分別代表不考慮和考慮控制變量的情況,其他條件與基準回歸保持一致。在百分之一的顯著性水平下,即便在產業結構變量滯后一期后,金融科技的發展仍顯著促進了產業結構的高級化。這一發現揭示了金融科技影響的非即時性,是一個逐漸積累和顯現的過程。這一發現表明,金融科技的影響不是瞬時的,而是一個逐漸累積和顯現的過程。綜上,通過采用多種方法、不同的變量設置以及多樣化的樣本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本研究對金融科技與產業結構高級化關系的分析展現出了高度的穩健性。這不僅為理解金融科技在現代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證基礎,也為相關政策制定和實踐提供了有力的指導和參考。
(三)異質性分析
在探討中國各地區城市金融科技發展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時,本研究采納了國家統計局的地區劃分標準,將樣本城市精細劃分為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這種區分充分考慮了中國地域間發展的差異性,反映出各地區在經濟發展水平、市場成熟度和創新能力上的顯著差異。東部地區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擁有更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更成熟的市場環境。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區則處于發展追趕階段,展現出獨特的發展特征和潛力。這種地區間的經濟差異性對于理解金融科技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回歸分析結果匯總于表5,其中各列分別代表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的回歸結果。這一區分不僅揭示了金融科技對產業結構升級影響的地域差異,也為理解中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格局提供了深刻的洞見。
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在顯著性水平百分之一以下,中國東、中、西部各地區的金融科技發展均對產業結構升級產生了正面影響。這一發現凸顯了金融科技作為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因素的普遍性,無論是經濟較發達的東部地區還是加速發展的中西部地區。
在東部地區,金融科技的發展通過提升金融服務效率、促進資本市場成熟和創新企業融資能力,加速了產業結構優化和高技術產業發展。而中西部地區金融科技的推廣和應用,更多體現在提高金融服務覆蓋面和深度,促進當地經濟多元化和產業升級。金融科技通過提升金融服務的可及性和有效性,有助于縮小區域間發展差距,推動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為中西部地區產業升級提供動力。
盡管金融科技對各地區產業結構升級均有積極影響,但地區之間差異依然顯著。從東部到西部,金融科技對產業結構促進作用的強度逐漸減弱。東部地區憑借成熟市場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和豐富資本資源,使得金融科技更快融入經濟體系,加速產業高級化。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區在金融科技基礎設施、人才資源和政策支持方面相對落后,限制了其在促進產業升級方面的潛力。此外,東部地區產業基礎堅實,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與金融科技的融合度高,能有效利用金融科技帶來的創新和便利。而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相對傳統,金融科技滲透和應用可能需更長時間改變傳統產業模式,影響產業升級效果。地區政策環境和市場需求的差異也對金融科技發展產生影響。東部地區開放創新環境更可能吸引金融科技投資和人才,促進其快速發展。相反,中西部地區在這些方面可能面臨更多挑戰。
(四)中介機制分析
如前文所述,金融科技發展可通過金融業發展,促進消費和企業融資等方式改變產業結構。所以本部分使用中介效應模型驗證以上三個渠道是否為金融科技發展影響產業結構升級的機制。中介效應模型設定如下:
·····式" " " " " " " "(3)
Structureit ·····式" "(4)
·····式" " " " " " " " (5)
Structureit ·····式" " " " (6)
·····式" " " " " " " " (7)
····式" " " " " " " (8)
其中,i代表城市,t代表時間,Finance衡量金融業發展,Consume衡量消費,Loan衡量貸款,其余變量定義與式(1)相同。結果列示在表6。第(1)列和第(2)列為對金融發展程度的機制檢驗。金融科技發展能夠促進金融業發展,同時金融科技發展通過提升金融業發展,從而提升產業結構。金融科技的發展通過引入創新技術,如區塊鏈、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極大地提高了金融服務的效率和質量。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成本和風險,還提高了金融市場的透明度和包容性。因此,金融科技的發展直接推動了金融業的整體進步,為經濟提供了更為高效和創新的金融解決方案。其次,金融科技通過促進金融業的發展,進一步對產業結構產生了積極影響。金融業的發展為各行各業提供了更加豐富和靈活的融資渠道,特別是對于那些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金融科技的發展降低了融資門檻和成本,從而激發了更多的創新活動和投資。這種金融支持不僅有助于現有產業的升級改造,還促進了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從而推動了產業結構向更高效、更創新的方向轉變。此外,金融科技與金融業的相互促進關系,還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加穩健和可持續的動力。金融科技的創新推動了金融業的轉型升級,而金融業的發展又為金融科技的應用和普及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和更多的實踐機會。這種良性循環不僅加速了金融科技的發展,也為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創造了有利條件(Da和Hellmann,2002)。
第(3)列和第(4)列為對促進消費的機制檢驗。首先,金融科技發展能夠促進社會消費,同時金融科技發展通過促進消費,從而提升產業結構。金融科技如移動支付、在線信貸平臺和個人財務管理應用等,極大地簡化了消費流程,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的安全性和便捷性。這些技術的應用使得消費者更加傾向于進行電子交易,從而刺激了線上消費市場的增長。此外,金融科技還通過提供更加靈活和多樣化的支付和融資選項,增強了消費者的購買力,特別是在促進大宗消費和投資消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其次,金融科技對消費的促進作用進一步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隨著消費市場的擴大和消費模式的變化,企業需要適應這些變化,通過創新產品和服務來滿足新的市場需求。這種需求的變化促使企業投資于新技術和研發,特別是在電子商務、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領域,從而推動了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的發展。同時,這也促使傳統產業進行數字化轉型,以提高效率和競爭力。金融科技通過促進消費的同時,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消費的增長直接帶動了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同時也刺激了就業和創新,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支持。在這個過程中,金融科技不僅作為一個獨立的產業推動了經濟增長,也作為一個跨行業的催化劑,促進了各行各業的發展。
第(5)列和第(6)列為對促進融資的機制檢驗。金融科技發展能夠促進企業融資,同時金融科技發展通過促進融資,從而提升產業結構。金融科技,通過其創新的融資渠道、高效的資金管理系統以及先進的風險評估技術,不僅為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提供了更加便捷和低成本的融資途徑,還在更廣泛的層面上推動了經濟結構的轉型和升級。金融科技對企業融資的促進作用進一步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隨著融資渠道的拓寬和融資成本的降低,企業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能夠更容易地獲得資金支持,加速其研發和市場擴張。這種資金的流動不僅促進了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也推動了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升級,從而促進了整個產業結構向更高效、更創新的方向發展。此外,金融科技通過改善企業融資環境,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企業融資的便利化直接促進了投資和消費的增長,進而帶動了國內生產總值的提升。同時,這也刺激了就業和創新,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支持。在這個過程中,金融科技不僅作為一個獨立的產業推動了經濟增長,也作為一個跨行業的催化劑,促進了各行各業的發展。
五、結論與啟示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金融科技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轉型的重要力量。文章通過回顧現有文獻,梳理了科技創新與產業結構的關系以及金融科技在產業結構升級中的潛在作用。
在理論分析部分,從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兩個角度深入探討了金融科技對產業結構的影響。直接效應主要體現在金融科技通過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降低成本和促進新興技術的應用,直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間接效應則通過中介路徑展開,金融科技通過促進金融業發展、擴大消費和提高企業融資能力,間接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升級。金融科技不僅提供了新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還通過優化金融體系的運行模式,增強了市場的整體活力和創新能力。
在實證分析方面,文章基于對中國地級市的金融科技發展水平進行測算,采用了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實證檢驗了金融科技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結果顯示,金融科技對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在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金融科技的推動效應更加顯著。同時,文章通過替代變量、滯后效應檢驗等方式,驗證了結果的穩健性。通過中介效應分析,進一步證實了金融科技對金融業發展、消費擴大和企業融資的積極作用,從而間接推動了產業結構的優化。異質性分析發現,東部地區由于其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更成熟的市場環境,金融科技的促進效應更為顯著。這一現象揭示了金融科技在不同地區經濟發展中的異質性影響,以及其在區域經濟均衡發展中的潛在作用。從金融科技發展的角度,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是加強金融科技底層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培養數字經濟時代的復合型人才,組建金融科技人才梯隊,推動金融科技可持續發展。首先,需要加強金融科技底層技術的研發和應用。這包括對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等核心技術的深入探索和創新,以及這些技術在金融服務中的實際應用和效果評估。通過這些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可以提高金融服務的效率和安全性,促進金融市場的透明度和包容性,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其次,培養數字經濟時代的復合型人才和組建金融科技人才梯隊至關重要。這要求在教育和培訓體系中融入金融科技相關的課程和實踐,培養具備跨學科知識和技能的人才。這些人才不僅需要掌握金融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的知識,還應具備國際視野和創新能力,能夠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解決中。同時,建立與新時代相適應的人才激勵與保障政策,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允許企業設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的薪酬和考核制度,優化企業人才市場結構,激發人才的創新能力,從而促進金融科技的可持續發展。綜上所述,通過加強金融科技底層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培養和組建金融科技人才梯隊,可以有效推動金融科技的可持續發展,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支撐。這不僅需要政府、企業和學術界的共同努力,還需要構建一個開放、包容、創新的金融科技生態系統,以實現金融科技與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和共同進步。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更有效地促進金融科技的發展,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為構建更加高效、更加均衡的經濟體系提供支持。
二是在數字化和信息化時代背景下,加強金融科技與實體經濟的結合,創造新的業態和模式,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金融科技的融合不僅可以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務,還能夠促進新的商業模式和產業形態的產生,從而推動經濟結構的優化和升級。首先,金融科技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可以通過提供創新的金融服務來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例如,利用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金融機構能夠更準確地評估信貸風險,為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提供更加精準和高效的融資服務。此外,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可以提高供應鏈金融的透明度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從而促進實體經濟的流通和發展。其次,金融科技的發展還可以促進新業態和新模式的創造。例如,通過金融科技平臺,可以實現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個性化定制,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金融需求。同時,金融科技還可以促進跨行業的融合,如結合電子商務、共享經濟等新興業態,創造出新的商業模式,為實體經濟注入新的活力。此外,金融科技與實體經濟的結合還有助于提高經濟運行的效率和質量。通過金融科技的應用,可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降低經濟運行的成本。同時,金融科技還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應對市場變化,提高其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三是在當前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借助金融科技的發展加強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支持,并同時加強金融風險的識別與防范,是實現經濟穩定增長的關鍵策略。金融科技,通過其創新的技術和應用,不僅能夠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加高效、靈活的金融服務,還能夠提升金融系統對風險的識別和管理能力,從而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金融科技的發展為實體經濟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金融服務渠道。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金融機構能夠更準確地評估信貸風險,為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提供更加精準和高效的融資服務。這種服務的優化不僅降低了企業的融資成本,還提高了資金的使用效率,從而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金融科技在提高金融服務效率的同時,也極大地增強了金融風險的識別和防范能力。通過對海量數據的分析和處理,金融科技可以幫助金融機構及時發現和預警潛在的風險點,從而采取有效的風險控制和管理措施。此外,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還可以提高交易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降低欺詐和操作風險。金融科技的發展還有助于優化金融資源的配置。通過更加精準的風險評估和信用評級系統,金融資源可以更有效地流向那些具有高增長潛力和創新能力的企業和行業,從而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文獻綜述:
[1]Alt R, Beck R, Smits M T. FinTech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J]. Electronic markets, 2018, 28: 235-243.
[2]Cainelli G.,Leoncini R.Externalities and Long-term Loc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Som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Italy[J]. Revue D’economie Industrielle,1999,90(1):25.
[3]Cho T Y, Chen Y S. The impact of financial technology on China’s banking industry: An application of the metafrontier cost 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J]. 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21, 57: 101414.
[4]Heo P S, Lee D H. Evolution of the linkage structure of ICT industry and its role in the economic system: The case of Korea[J].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development, 2019, 25(3): 424-454.
[5]Yao M, Di H, Zheng X, et al. Impact of paym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s on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industry: A focus on China[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8, 135: 199-207.
[6]干春暉,鄭若谷,余典范.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1,46(05):4-16+31.
[7]胡歡歡,劉傳明.科技金融政策能否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J].國際金融研究,2021,(05):24-33.
[8]李嬡嬡,尚朝輝,金浩.金融創新與房地產業動態耦合協調發展[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38(6):35—43.
[9]李春濤,閆續文,宋敏等.金融科技與企業創新——新三板上市公司的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20,(01):81-98.
[10]李華.金融科技創新中保險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之完善[J].南京社會科學,2018,(11): 93-98.
[11]林毅夫,蔡吩,李周,等.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2]劉姝璠,張榮光,鄧江晟.科技金融、高新技術產業與產業結構升級[J].統計與決策,2021,37(02):145-149.
[13]牛沖槐,張帆,封海燕.科技型人才聚集、高新技術產業聚集與區域技術創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9(15):46·48.
[14]田秀娟,李睿.數字技術賦能實體經濟轉型發展——基于熊彼特內生增長理論的分析框架[J].管理世界,2022,38(05):56-74.
[15]王紅建,張科,李青原.金融科技的經濟穩定器作用:金融加速器理論的視角[J].經濟研究,2023,第58卷(12): 4-21.
[16]王正位,周從意,廖理,張偉強.消費行為在個人信用風險識別中的信息含量研究[J].經濟研究,2020,第55卷(1): 149-163.
[17]許恒,張一林,曹雨佳.數字經濟、技術溢出與動態競合政策[J].管理世界,2020,36(11):63-84.
[18]薛熠,張昕智.數字經濟時代金融科技推動金融業發展的機理研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 104-112.
[19]楊子榮,張鵬楊.金融結構、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基于新結構金融學視角的實證檢驗[J].經濟學(季刊),2018,17(02):847-872.
[20]袁航,朱承亮.國家高新區推動了中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嗎[J].中國工業經濟,2018,(08):60-77.
[21]趙宸宇,王文春,李雪松.數字化轉型如何影響企業全要素生產率[J].財貿經濟,2021,42(07):114-129.
[22]朱東波,張相偉.數字金融通過技術創新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了嗎?[J].科研管理,2023,第44卷(7): 73-82.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Fintech Promo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Zhang Endian, Li Zhan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nomics,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200020)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deepening of fintech in China,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in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impact of fintech o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wo aspects: First, the direct effect is reflected in improving financial service efficiency, reducing costs, and promoting the application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thereby directly promoting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econd, the indirect effect indirectly promotes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b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expanding consumption, and enhancing the financing ability of enterprises. In terms of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calcul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fintech in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China, a two-way fixed effects model is adopted.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fintech has a significant promoting effect on the sophistic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Especially in th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eastern regions, the promoting effect of fintech is more significant.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alternative variables, lag effect tests, etc., the article verifies the robustness of the results. Through mediation effect analysis, it is further confirmed that fintech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consumption expansion, and enterprise financing, thereby indirectly promoting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Key Words:Fintech;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Mediation effect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現代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與聚變理論研究”(項目編號:21FJLB014);2024年度上海市軟科學基金研究重點項目“上海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4692100800)。
[作者簡介]張恩典,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數字經濟與科技創新;李湛,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投資管理與科技創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