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古典詩詞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其意象運用、情感表達和藝術技巧對當代創意寫作具有重要啟發意義。通過分析漢代至唐宋古典詩詞中的意象系統、抒情特征和藝術手法,探討其在現代創意寫作中的創新應用路徑。研究發現,古典詩詞的意象表達可轉化為當代寫作的隱喻系統,其抒情方式可融入現代敘事結構,聲律之美亦可轉化為現代韻律節奏。在傳承傳統詩學精神的基礎上,創新性地將古典詩詞的藝術特質融入當代創意寫作實踐,既能豐富寫作技巧,又能賦予作品深厚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 古典詩詞" 創意寫作" 傳統傳承" 藝術創新" 意象轉化
[中圖分類號] I2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30-0113-04
古典詩詞承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積淀和藝術智慧,其中蘊含的創作理念、表現手法和美學追求,對當代創意寫作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從《古詩十九首》到漢樂府民歌,從建安風骨到盛唐氣象,古典詩詞展現出豐富的藝術形態和深邃的人文精神。在全球化語境下探討古典詩詞的現代轉化,對推動中國當代文學創作的民族化發展具有積極意義。本研究聚焦古典詩詞的藝術特質及其在當代創意寫作中的創新應用,以期為中國特色的創意寫作理論建設提供新的思路。
一、古典詩詞的藝術特質解析
1.意象系統的構建
古典詩詞中的意象系統如同一座精心布局的藝術園林,將物象與情思完美交融。《古詩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營造出生機盎然的春日意境,草的青翠寄托著思婦對遠方游子的眷戀;“迢迢牽牛星”借天上星宿抒寫人間相思,將宇宙之浩瀚與情感之細膩巧妙結合。漢樂府民歌——《西洲曲》通過“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構建起完整的空間意象序列,以梅花為媒介,連結相隔兩地的情人心事[1]。《敕勒歌》中“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以自然意象勾勒北國草原的壯闊景象,“風吹草低見牛羊”一句將動態與靜態、近景與遠景融為一體,展現出草原生活的真實畫面。劉琨《重贈盧諶》中“握中有懸壁,本自荊山璆”以玉石為意象,暗喻人才的珍貴;“朱實隕勁風,繁英落素秋”又以花果飄零象征人生際遇,構建出多層次的意象體系。《涉江采芙蓉》中芙蓉、芳草的意象群以及“還顧望舊鄉”的視覺意象,共同編織出游子思鄉的情感圖景,體現出意象選擇和組合的精妙匠心。
2.抒情方式的多樣性
古典詩詞的抒情藝術呈現出豐富的層次和獨特的韻味,體現了中國傳統詩歌特有的審美追求。項羽的《垓下歌》“力撥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以豪邁直白的筆觸抒發悲壯情懷,將個人命運與時代際遇融為一體。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則以婉轉含蓄的筆法,通過“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的夸張描寫,既展現佳人的絕世容顏,又暗含深遠寄托。張衡的《四愁詩》借“東望”“南望”“西望”“北望”的空間轉換,層層推進思念之情,以空間的遼闊襯托情感的深邃。虞姬的《和項王歌》短短四句,既寫楚歌四起的緊張氛圍,又抒發生死相隨的赤誠之心,將個人情感與歷史場景完美結合。《明月何皎皎》中“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將思婦輾轉難眠的心緒細膩呈現,通過行動描寫烘托情感。漢樂府《長安古意》由繁華景象寫到“昔時金階白玉堂,即今唯見青松在”的滄桑之感,以景物變遷寄托人生感慨,展現出抒情方式的深層轉化。《古詩十九首》中“涉江采芙蓉”一篇,更是將情感融入采芙蓉、望舊鄉等具體行動中,創造出情景交融的抒情境界。
3.語言技巧的精妙性
古典詩詞在語言運用上展現出極高的藝術造詣,體現了獨特的語言美學追求。劉邦在《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中運用排比句式和聲韻和諧,營造出恢宏氣勢,展現出語言的音樂美。宋之問的《度大庾嶺》“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以工整對仗的形式,既表達離愁別緒,又顯示語言匠心,將南北意象對舉,巧妙傳達游子思緒。漢樂府《長安古意》通過“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的細膩描摹,勾勒出長安城的繁華景象,語言既華美精致又富有節奏感[2]。駱賓王《于易水送人》“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用極其精練的語言,將千年慨嘆濃縮于短短數字之中。辛延年《羽林郎》“頭上藍田玉,耳后大秦珠”通過精準的詞語選擇,勾勒出胡姬的精致形象;“男兒愛后婦,女子重前夫”則以對偶句式道出深刻人生哲理。《古艷歌》“煢煢白兔,東走西顧”用疊字和動作描寫創造出生動意境,展現出語言的靈動之美。這些精妙的語言技巧,不僅體現了古典詩人對文字的深刻理解和巧妙運用,更凝結著中華民族獨特的語言智慧。
二、當代創意寫作的困境鏡像
1.創作理念的局限
市場化環境下的創意寫作呈現出明顯的理念窄化趨勢。暢銷書市場中,《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等青春文學作品過分追求感官刺激和情感共鳴,缺乏對生命本質的思考;《誅仙》《斗破蒼穹》等玄幻小說陷入套路化創作,人物塑造程式化、情節設置模式化,難見對人性深度的探索。網絡文學平臺充斥著“總裁文”“重生文”等類型化作品,如《豪門隱婚:腹黑總裁專寵妻》《重生之都市修仙》,創作思路趨同,內容同質化嚴重。都市職場小說如《杜拉拉升職記》《浮沉》雖反映現實生活,卻往往停留在表層敘事,未能深入挖掘都市人的精神困境。暢銷作品《三體》《長安的荔枝》雖獲得市場認可,但同類作品創作依然傾向于概念創新和故事設計,對人文關懷和終極思考的關注不足。這種創作理念的局限,導致作品難以達到藝術高度和思想深度的統一。
2.表現手法的瓶頸
當代創意寫作在藝術表現上呈現出技巧單一化的明顯特征。網絡小說《武動乾坤》《完美世界》等作品大量采用第一人稱視角的流水賬式敘述,場景描寫堆砌直白的感官詞匯,如“電光火石”“驚天動地”等陳詞濫調反復出現。青春文學《小時代》系列中的情感表達過分直白,充斥著“他深深地看著我”“我的心跳加速”等表層描寫,缺乏藝術韻味。科幻小說《人工智能》《未來簡史》等作品中的未來場景描繪,往往以冷冰冰的技術細節和科學術語堆砌,如“量子計算”“神經網絡”等專業詞匯的羅列,缺乏人文關懷[3]。都市言情小說《遇見未知的自己》《蔓蔓青蘿》等作品中的對話呈現出明顯的口語化傾向,遍布“完全不懂”“太可怕了”等網絡用語,語言缺乏精雕細琢。這種表現手法的貧乏,嚴重影響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3.文化積淀的缺失
文化底蘊不足已成為制約當代創意寫作發展的瓶頸。青年作家劉同的《誰的青春不迷茫》《當我足夠好,才會遇見你》等作品,雖然描寫青春故事細膩感人,但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層引用,如“明月幾時有”等古典詩詞意象的隨意化運用。網絡小說《誅仙》《凡人修仙傳》等玄幻作品雖借鑒道家思想,卻未能真正把握其文化內涵,創造出的“修真世界”缺乏文化底蘊。都市職場小說《歡樂頌》《你是我的榮耀》等作品熱衷于融入時尚元素和現代生活方式,卻忽視了對傳統文化精神的傳承。懸疑推理小說《長夜難明》《死無對證》等作品在故事構架上大量借鑒西方偵探小說模式,缺乏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和審美特征。這種文化積淀的缺失,導致作品難以形成獨特的文化魅力和精神高度。
三、古韻新聲:傳統詩詞的現代轉化
1.創作理念的傳承與突破
古典詩詞蘊含的思想精髓為當代創意寫作提供了創新基礎。《古詩十九首》中“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的生命思考,啟發當代作家劉慈欣在《三體》中創造性地將個體生命投射到宇宙維度,探索人類文明的存續問題。《長安古意》描繪繁華背后的興衰,激發作家馬伯庸在《長安的荔枝》中創新性地將歷史細節與現代商業邏輯結合,展現社會運行機制。《四愁詩》的情感表達,啟發張悅然在《告別天堂》中突破傳統言情模式,通過碎片化敘事重構現代人的情感圖景[4]。科幻作家郝景芳在《北京折疊》中借鑒《楚辭》探索終極命題的精神,創造性地將社會分層與空間重構相結合,開辟了現實主義與科幻創作的新路徑。這種理念創新不僅傳承了古典精神,更賦予其鮮明的時代特色。
2.藝術表達的繼承與創新
古典詩詞的藝術手法在當代創意寫作中迸發出新的生命力。年輕作家張曉嬌在《海暉大廈》中借鑒《敕勒歌》的空間營造技巧,創新性地將現代寫字樓的垂直空間與人際關系的疏離感相結合,構建出獨特的都市意境。科幻作家陳楸在《人生算法》中吸收《迢迢牽牛星》的意象表達,創造性地將人工智能與傳統相思意象融合,形成科技與人文的新型對話。懸疑作家周浩暉在《死亡通知單》系列中借鑒《長安古意》的細節刻畫,創新性地將傳統詩詞意象融入現代犯罪現場,增強了作品的文化張力。網絡作家辰東在《誅仙》中對《楚辭》神話體系進行創造性轉化,構建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玄幻世界觀。這些創新嘗試展現了傳統藝術手法在現代語境下的無限可能。
3.文化意蘊的傳統與變革
古典詩詞的文化積淀在當代創意寫作中呈現出新的表達形式。作家董宏猷在《大泰興》中創新性地將《涉江采芙蓉》的江南意象與現代商戰題材結合,展現傳統文化在當代語境中的新生命。嚴歌苓在《陸犯焉識》中借鑒《羽林郎》的人物刻畫手法,創造性地塑造了具有傳統文人氣質的現代知識分子形象。科幻作家韓松在《地鐵》中對《長安古意》的空間意象進行現代轉化,創造出地下世界與地上社會的雙重敘事結構。寶樹在《重明鳥》中創新性地將《楚辭》的神話元素與現代生物技術相結合,開創了科幻創作的新維度。這種文化創新既保持了傳統底蘊,又實現了時代表達,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標識。
四、傳統與現代的創新對話:典型案例啟示
1.科幻創作中的傳統詩學轉化
現代科幻文學對古典詩詞的創造性轉化開辟了傳統詩學的新維度。劉慈欣《三體》將《詩經》中以“維天之命,於穆不已”的天命觀巧妙植入宇宙文明發展主題,通過三體文明與地球文明的交互,展現出對生命存續的深層思考。作品中“黑暗森林”理論蘊含著《楚辭》式的終極追問,將遠古詩人對天地宇宙的觀照轉化為現代科幻的宏大敘事。郝景芳《北京折疊》借鑒《楚辭》探索人性本質的精神內核,將空間折疊與階層固化相結合,創造出獨特的未來寓言。作品中空間重構的想象與《天問》中對宇宙奧秘的追索形成呼應,將傳統詩歌的形而上思考轉化為現實議題的深度批判。這種創新性轉化不僅豐富了科幻小說的文化內涵,更展現出中國傳統詩學在新時代的生命力。
2.歷史題材中的古典詩意重構
歷史題材創作中的詩意重構為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馬伯庸《長安的荔枝》將《長安古意》中的繁華意象與宮廷政治巧妙融合,通過運送荔枝的細節刻畫,重現了盛唐氣象。作品繼承了古典詩詞細膩入微的筆法,將“玉輦縱橫過主第,金鞭絡繹向侯家”的場景感轉化為生動的歷史敘事。董宏猷《大泰興》融入《涉江采芙蓉》的江南意象,通過商戰故事展現傳統文化元素在當代語境中的新生[5]。小說中的商業謀略與“蘭澤多芳草”的詩意意象交相輝映,構建出獨特的美學風格。作品將傳統詩詞中的空間意象與現代商業敘事相結合,既保持了古典文學的韻味,又賦予了歷史題材新的時代內涵。
3.都市書寫中的傳統意境創新
當代都市書寫對古典詩詞的創新轉化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完美對話。嚴歌苓《陸犯焉識》借鑒《羽林郎》的人物刻畫手法,塑造了知識分子陳樹泉的復雜形象。作品將“頭上藍田玉,耳后大秦珠”的精細描摹轉化為現代人物的心理刻畫,展現出知識分子在時代變遷中的精神圖譜。張曉嬌《海暉大廈》創造性地將《敕勒歌》中“天蒼蒼,野茫茫”的空間感轉化為現代寫字樓的垂直景觀,通過空間的層疊變化呈現都市人的精神疏離。小說將傳統山水意境與現代都市空間相融合,既保持了詩詞的藝術韻味,又呈現出當代都市生活的獨特質感,實現了古典美學在現代語境中的創新表達。
五、詩心今譯:創新實踐的得失觀照
1.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失衡
當代創意寫作中普遍存在著對傳統詩詞機械性移植的問題。網絡小說《琉璃美人煞》中隨意堆砌“明月”“清風”“楊柳”等古典意象,卻未能把握其文化內涵,造成意象與情節的生硬嫁接。都市言情小說《錦繡未央》表面模仿古典詩詞的辭藻堆砌,實則缺乏對傳統美學的深刻理解,使作品陷入形式主義的泥沼。解決之道在于深化對古典詩詞的理解與把握,如作家遲子建在《額爾古納河右岸》中將鄉土意象與古典詩詞意境有機融合,既保持了傳統韻味,又彰顯現代氣息。創作中應注重傳統與現代元素的有機統一,避免簡單拼貼和表面化處理,實現文化傳承的創造性轉化。
2.創新實踐的方法偏差
創新方法的偏差導致許多作品未能真正實現藝術突破。類型小說《蓬萊》過分追求形式新奇,將古典詩詞意象與科幻元素生硬結合,造成藝術表達的不協調。網絡文學《浮生若夢》在語言轉化上照搬古典詩詞用語,與現代敘事格格不入,失去了語言的自然美感。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把握創新的內在邏輯,如閻連科在《受活》中創造性地將傳統詩詞的意境與現代敘事手法融為一體,開創了表現手法的新可能。創作實踐中應著重對傳統藝術精神的現代轉化,在對傳統的深刻理解基礎上實現創新突破,避免造成為創新而創新的形式主義傾向。
3.審美體驗的失真走樣
當代創意寫作中的審美失真現象集中體現在創作理念、表達手法和文化內涵三個層面。網絡小說《傾世皇妃》在運用古典詩詞意境時,為迎合市場需求,將高雅的傳統意象與網絡口語、現代俚語雜糅使用,造成審美品位的錯位。這種刻意迎合導致作品失去了傳統詩詞所蘊含的文化品格和藝術格調。暢銷書《宮鎖心玉》雖然借鑒了古典元素,卻過分強調感官刺激和情節沖突,忽視了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使作品陷入文化內涵空洞化的困境。這種審美偏差的破解之道在于重建創作標準,如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成功實現了傳統美學與現代審美的有機融合。作品既保持了傳統詩詞的藝術品位,又呈現出鮮明的時代氣息,為當代創意寫作提供了有益借鑒。創作實踐中應堅持正確的審美導向,在傳承傳統文化精髓的同時,創造符合當代審美需求的優秀作品。
六、結語
古典詩詞在當代創意寫作中的傳承與創新,是一個動態發展的復雜過程。從意象系統的構建到抒情方式的多樣性,從語言技巧的精妙到文化意蘊的傳承,古典詩詞為當代創意寫作提供了豐富的藝術資源。通過對《三體》《北京折疊》《長安的荔枝》等當代優秀作品的探究分析,展現出傳統詩學在新時代煥發出的生機與活力。盡管當前創作實踐中仍存在理念窄化、手法單一、文化失真等問題,但創新性的實踐探索已經開辟出諸多可能性:科幻創作中的詩學轉化、歷史題材中的詩意重構、都市書寫中的意境創新等。未來,隨著對傳統詩詞認知的深化和創新方法的完善,中國創意寫作必將在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中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為世界文學提供獨特的中國經驗和東方智慧。
參考文獻
[1] 牛云龍.我國古典詩詞的傳承與發展[J].文化產業,2024(27).
[2] 蘇瑜,盧文軍,謝慶,等.以詩為媒以文通心共話文化傳承與發展[N].鄭州日報,2023(1).
[3] 龔江麗.講好中國故事:新時代中華古典詩詞的對外傳播路徑[J].漢字文化,2023(15).
[4] 徐蕙璇,范曉玲.論古典詩詞對當代流行音樂歌詞創作的影響[J].文化月刊,2023(11).
[5] 李健.古韻新編后繼有人——初中生古典詩歌創作教學的一點嘗試[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11).
(特約編輯 楊"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