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聚焦于中職語文小說閱讀鑒賞,以《語文(基礎模塊)上冊》中的《荷花淀》為例,從以下方面深入探索教學實踐:緊扣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圍繞專題主題“理想與信念”,采用“知理想、識信念,品語言、賞手法,寫心得、傳精神”三段式教學,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從課前初探至課中深入,再至課后拓展,從而引導學生樂于閱讀,喜于欣賞,陶冶情操,提升素養,實現“文”與“道”的融合。學生在閱讀鑒賞中體悟冀中人民的革命熱情,從《荷花淀》的詩意之美中汲取精神力量,勇于將自我融入社會,展現追夢精神。
[關鍵詞] 荷花淀" 中職語文" 學科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 I1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30-0125-04
中職語文課程學科核心素養包含“語言理解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發現與鑒賞、文化傳承與參與”四個方面[1],課程目標旨在通過閱讀欣賞等教學實踐活動,讓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得到持續發展,能夠自覺弘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提升人文素養,為適應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提供支撐。小說是中職語文閱讀與欣賞的文學體裁之一,如何引導學生樂于閱讀、喜于欣賞、陶冶情操、提升素養?本文以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統編教材《語文(基礎模塊)上冊》第一單元“中華革命傳統作品”第三篇文學作品——小說《荷花淀》為例,試從以下幾方面探索中職小說閱讀賞析的有效教學實施,以便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
一、《荷花淀》文學探析,深度解讀文本精髓
1.課文概況
《荷花淀》系當代作家孫犁之手的一篇短篇小說,摘錄于《白洋淀紀事》文集之中,荷花淀是白洋淀內一處別具風情的水域。《荷花淀》作為孫犁匠心獨運之作,專為頌揚白洋淀地區人民特別是女性而撰,成文于1945年春季。該小說以冀中地區農村婦女,特別是以水生嫂為典型,描繪她們在抗日戰爭時期送親人參軍的情景,并以冀中抗日根據地的軍民抗爭歷程為宏大背景。通過細膩筆觸,小說刻畫了一系列勤勞質樸、情感真摯,同時兼具勇敢智慧與積極態度的農村青年女性形象,高度贊揚了這些女性對生活的熱愛、對祖國的深情以及她們樂觀向上的精神面貌。全文結構分明,自然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講述水生參軍及與妻子的深情話別;第二部分敘述探夫未果,歸途中偶遇敵情的緊張時刻;第三部分則是巧遇丈夫,并協助其擊退敵人的英勇故事。
2.課文特征
2.1“詩化小說”詩情風格
課文體現出孫犁“詩化小說”的特征,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品,作者通過描寫平凡的日常生活、白洋淀的美麗風光和美好人性,展現人物的精神面貌,發掘人物的高尚情操。文筆細膩婉約,具有清新、雋永的抒情風格。[2]這一獨特風格對當代文學產生極大的影響,造成一個數量相當可觀的河北作家群,主要有作家劉紹棠、叢維熙、韓映山、房樹民等,被當代文壇譽為“荷花淀派”,與“山藥蛋派”(趙樹理風格)齊名。[2]
2.2語言美,言語對話簡潔樸素
用簡潔樸素的對話展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例如水生嫂與水生話別時的語言,表現了水生嫂復雜的心理:一方面,她希望丈夫留在身邊,表達了對丈夫安危的擔憂;另一方面,在國難當頭的嚴峻時刻,她懂得保家必須衛國的道理,又為丈夫第一個報名參軍去打鬼子感到自豪。這些描述勾勒出了一位勤勞質樸、深情愛著丈夫、能明辨是非且深明大義的年輕女性形象。作者運用清新自然、簡潔質樸且富有韻律感的對話語言,巧妙地將民族解放的崇高使命,與她們簡單而真摯的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融為一體。同時,這些女性展現出的高尚民族氣節,也與她們對伴侶的深情厚愛緊密相連、交相輝映。
2.3人情美,細節描寫生動傳情
例如,文中“女人的手指”震動了一下,許是給葦眉子劃破了手,但手指的“震動”正是心靈“震動”的反應,表現了水生嫂的震驚、不舍、依戀等復雜的情感。此外,課文中“她把一個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這個動作看似簡單,實則將水生嫂的心理活動刻畫得非常細膩,看似平靜如水,實則內心翻滾,只以此“吮”的動作平復情緒,刻畫了水生嫂的深明大義和堅強勇敢。再如“你有什么話囑咐我吧……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著淚答應了。”臨別永訣,充分展現出夫妻間的信任。[2]
2.4環境美,景物描寫如詩如畫
課文的景物描寫有三處:一是開頭小院子及白洋淀夜景;二是第二部分中午時分的水面風光;三是第二部分結尾處,荷花淀的荷葉與荷花箭。作者這樣描寫景物,能起到三個方面的作用:一為人物提供背景,鑄立人物形象;二是情景相融,抒情味濃;三是推動情節發展,人物形象鮮明。三者相輔相成,詩情畫意,化景為情。讓人在情境中感受水鄉游擊戰的特點,于平淡中見深情,于詩情畫意中更感受環境美;在詩情畫意中讓讀者體悟贊美冀中人民抗擊敵寇、保衛家園的革命熱情。
二、學情診斷精準把脈,點面結合生成畫像
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才可以讓教育教學富有成效。筆者本課的教學對象為2024級新能源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學生,全男生班,根據學生平時表現與學生成長而形成的在線大數據分析學情如下:
1.知識基礎
據問卷星調查,72%的學生對小說不陌生,但真正對小說文體及何為“詩化小說”尚未形成清晰的認識,僅5%的學生對此類小說作品有一定的了解。85%的學生不喜看文章,談文色變。
2.認知能力。
學生思維活躍,喜歡思考問題,樂于表現自我。結合平時觀察發現,大部分學生習慣感性認知,理性認知存在短板。
3.學習特點
超星平臺動態數據顯示,98%的學生喜歡數字化、碎片化、智能化、可視化的學習, 84%的學生愿意在課堂中參加討論、交流,78%的學生愿意通過小組協作開展學習。
三、因材施教明目標,聚焦素養攻重難點
1.教學目標
梳理故事情節,理清作者寫作思路;體會小說景物描寫、人物對話的特色及其對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情節、刻畫人物性格、表達主題的作用;領略小說充滿詩情畫意的言語美、環境美與人情美,感悟冀中抗日根據地人民的革命精神與人性美。
2.教學重點
深入探討角色塑造,領略其中如詩般絢爛、如畫般細膩的景致描繪;領悟并分析鮮活傳神的人物對話在推動情節發展中的作用。
3.教學難點
全面理解并把握小說“詩化小說”的整體藝術特色與風格韻味。
四、單元專題聚焦任務,技術賦能素養課堂
“應提高信息素養,并積極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學方式的轉變。”[3]融合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語言藝術形式(朗誦、演講等),沉浸式完成小說閱讀任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及職業素養。
1.課前:初探勝境
第一,自主閱讀課文,為小說的三個部分各擬一個小標題。第二,資源共享,線上造境:上傳關于《荷花淀》的數字資源,學生進行沉浸式綜讀小說。運用網絡查詢有關荷花淀的圖片、介紹等資料以及小說創作的時代背景。第三,互動探究,線上啟智:發布前測任務,驅動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班級進行小說場景演繹,按照小說的人物角色,分角色同學之間互相交流朗讀。依據平臺測試,了解學情、為課內學習做好鋪墊。
2.課中:漸入佳境
2.1知理想,識信念
創設情境,詩意導入。《荷花淀》沒有“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沒有“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沒有“刀光劍影、血肉橫飛、槍林彈雨、烈火硝煙……”,也沒有“痛苦、災難血腥……”,小說以美的情境開篇,系詩意情景。因此,以蘇軾贊揚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唐代著名山水詩人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的詩意導入課文。詩意帶領學生一起走進荷花淀,感悟作者把自然與人情描寫得越美,越能顯出戰爭的殘酷,也更珍惜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明責任,懂擔當。
2.2品語言,賞手法
第一,角色朗讀,整體閱讀。發揮中職學生好奇心理、朋輩引領示范作用。將前置學習的分角色朗讀在課堂中進行現場表演,學生在情景表演中開心閱讀課文,掃除學生不喜看文章的習慣,在快樂中了解小說概況。懂得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能夠復述小說概況。第二,借助微視頻,品析語言。通過播放北京師范大學學生參賽的《荷花淀》情景表演優秀作品,讓學生在前面自己角色朗誦的基礎上再次深入探索小說的語言和手法,借此把握《荷花淀》小說體裁的詩化藝術手法以及簡潔樸素的語言風格,從而在藝術鑒賞中獲得審美體驗,提升思維水平。
2.3寫心得、傳精神
李澤厚說:“中國文學以抒情勝。”[4]文學與人的情感世界、與人的精神生命是息息相依的。小說等文學作品,不僅是表征、反映客觀世界的符號系統,更是一種情感的釋放、生命的釋放。在教學中,教師可充分調動學生記憶中的情感經驗,將它與作品所蘊含的情感對應起來,側重從實踐的角度,設計相應的讀、賞、析、演、寫等活動,觸景生情,緣文想情,將自我融入社會中,思考在當下如何確立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追求,并將其外化為切實的行動。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借鑒課文的表達方式,將自己的聽聞、思考和感悟說出來、寫出來,并與同學交流。以下為學生感悟習作:《葦海筑夢——紅色交響華章》:
“百年過后,中國可好?”“山河依舊,國泰民安。”一段段經典傳頌的英雄故事,一本本歷久彌新的紅色書籍,傳遞了不朽家國魂,鼓舞后世。有風起云涌時,國民覺醒,愛國人士上下求索;有南湖紅船邊,建黨偉業,中國革命煥然一新;有上山下鄉期,磨礪青年,改革開放,中國發展走向世界……筆尖所及皆為華夏,五星閃耀皆是信仰,以歲月之名,有山河為證。
初識《荷花淀》,是在那堂令人心動的語文課上。老師以文字為舟,引領我穿越至烽火連天的白洋淀。那一刻,我仿佛被一股無形的力量牽引,沉醉于荷花淀那無與倫比的環境之美、情節之美與情感之美。它如同一位跨越時空的智者,以文字為媒介,點燃了我心中的燈塔,讓我在“厚德弘技”的廣闊航道上揚帆起航,恰如古人所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上一秒還沉浸于《荷花淀》這篇戰爭小說的絕唱之中的我,下一刻已坐在學校的汽車實訓場中。作為一名汽修專業的中職生,技藝是我的立身之本。在實訓室中,我以雙手磨礪技藝的鋒芒,為未來的職業道路鋪設堅實的基石,未來為汽車安全保駕護航。然而,技藝之路并非坦途,每當我遇到瓶頸與挑戰,水生嫂等一群人面對困難時的勇敢與堅定便浮現在眼前。她們雖平凡,卻以非凡的勇氣詮釋了真正的堅強,這份精神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我前行的道路,激勵我克服學習中的重重難關,追求卓越。記得那天實訓課老師給我們出的題目是檢測汽車換擋發生抖動問題。組員們拆裝十多次后都放棄了。下課后,我依然在場地不斷調試,最后發現是自動變速槍的一個密封圈破裂,導致油壓不夠造成的故障。這是我首次獨立完成設備故障修復的任務,它讓我初次體驗到了身為一名維修學子的自豪感。在“厚德弘技”的道路上,我堅信,唯有技能精進,方能服務社會,實現自我價值。[3]
《荷花淀》的畫卷在我眼前徐徐展開,那是一幅抗戰時期白洋淀的壯麗史詩。水生嫂等一群平凡而偉大的女性,以勤勞的雙手編織著生活的經緯,用不屈的信念守護著家園的安寧。在實訓課上,當我為疑難雜癥心生煩躁時,我就會想起水生嫂他們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依然能夠保持平靜的心態去保家衛國,不惜犧牲自己,隨時準備犧牲的大無畏精神。我就慢慢地沉靜下來,一步步去鉆研完成。如同月下編席的水生嫂,雖身處亂世,卻心懷家國,那份寧靜與堅韌,宛如一股清泉,潤澤著我年輕的心田。
除了專業技能的提升,我還熱衷于社團活動與社會實踐。作為學校的主持人,我主持過一二·九愛國運動大合唱、經典誦讀比賽等,每一次登臺,我都仿佛站在歷史的交匯點上,用聲音傳遞正能量,點燃同學們的愛國熱情。同時,我還投身于志愿服務,為師生排憂解難。這些經歷不僅鍛煉了我的溝通能力與組織協調能力,更讓我深刻體會到“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喜悅與滿足。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價值與快樂,也收獲了成長與蛻變。
在課余,我還曾有幸參與學校組織的紅色文化宣講活動,走進社區、鄉村,將水生嫂們的故事娓娓道來,傳承紅色文化。當我看到聽眾們眼中閃爍的淚光與堅定的目光時,我深知,紅色文化的力量是無窮的。紅色文化如同一股強大的力量,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讓我們在時代的洪流中,始終保持著堅定的信念與方向。[4]
“紅色精神如星火,代代相傳燃心間。”又是一年蘆花飄飛、葦葉兒黃的季節。水生和水生嫂與荷花淀的故事,已經載入史冊,成為永恒的經典。而我,作為一名汽修少年,也繼續追逐德技并修,匠心筑夢。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將以更加堅定的步伐,行走在“厚德弘技”的道路上,如《荷花淀》中的水生嫂等平凡的英雄人物一般,勇敢無畏、堅韌不拔地奮斗,為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奉獻青年的底氣、骨氣和朝氣。讓心中的燈塔永遠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讓青春在奮斗中綻放光彩!
以上學生閱讀鑒賞習作獲得中職文明風采閱讀紅色經典小說筑夢征文及演講一等獎。
3.課后——學無止境
語文核心素養、思政相融合,信息技術全融入,打造有情、有趣、有用、有為的四有課堂。一為拓展運用,悟讀創新:學習結束后, 完成“兩個一”活動,完成一篇閱讀心得,錄播一段心得演講視頻;參加一次中職生文明風采筑夢閱讀紅色經典比賽,以一帶多,以點帶面,讀經典作品,以匠心筑夢,展語言之美,揚愛國之情。二為反思改進,述事承志:基于課堂教學智慧評價系統CSMS和學校教學大數據平臺等,運用AIGC智慧教學助手精準分析對標教學大數據分析平臺、學生成長在線平臺等反饋的全過程評價和增值評價結果,映照《荷花淀》學習成效,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發展。
五、結語
綜上所述,中職語文小說閱讀鑒賞教學需緊密結合文本,從學生實際出發,立足現實需求。我們應采用信息化等多種教學手段,以“形”為引導,以“美”為突破,以“情”為紐帶,以“周圍世界”為源泉,全面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這樣,不僅能有效保證語文教學的“文”與“道”相融合,還能讓學生在閱讀鑒賞中深刻體悟冀中人民的革命熱情,感受《荷花淀》小說的詩意之美,從中汲取精神力量。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將明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追求,勇于將自我融入社會,并外化為切實行動,展現出明擔當、懂責任、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的精神風貌。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 教材發展研究所.教師教學用書(語文基礎模塊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3] 倪文錦.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解讀(202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4] 李澤厚.《美學三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
(特約編輯 范" 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