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統一是編輯加工的基本要求。編輯應做好數字、量和單位、譯名、體例格式、用詞等方面的統一工作,充分注意事物發展變遷過程中產生的差異、不同學科和專業概念術語的差異、不同性質出版物表達習慣的差異、同一機構或人物同時存在多種稱謂的差異、精確表達與模糊表述的差異,秉持“規范為基,立足權威;專業為重,因境制宜;原則為先,兼顧例外;靈活為宜,杜絕機械;達意為要,勿施刀斧”等策略方針,避免陷入統一工作的誤區。
【關 鍵 詞】編輯加工;統一;誤區;編輯原則
【作者單位】單遠舉,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中圖分類號】 G232.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4.19.010
所謂統一,即在稿件的編輯加工過程中,要求同一稿件中的人名、地名、書名、事物名、相關材料和數據,以及體例格式等前后一致(叢書、套書、合作稿件等更要注意)[1]。《出版專業實務·中級》明確提到,規范統一是編輯加工的重要內容[2],可見,統一是稿件編輯加工的基本要求。妥善處理編輯加工過程中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問題,對提高編輯加工質量至關重要。因此,統一工作需要引起格外重視。
一、編輯加工中的統一工作要點
1.數字的統一
稿件中漢字數字與阿拉伯數字交叉混用不僅煩瑣混亂,有失規范,也影響讀者的閱讀體驗。因此,數字形式的統一非常必要,這是編輯加工中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出版物上數字用法》(GB/T 15835—2011)明確指出了適用阿拉伯數字與漢字數字的具體場合,如非公歷紀年、已經定型的含漢字數字的詞語、概數等場合適用漢字數字(如康熙五年、七上八下、十幾個等),用于計量、編號、定型的含阿拉伯數字的詞語適用阿拉伯數字(如20m、表4—2、4G手機等),但是在具體編輯工作中也存在使用阿拉伯數字與漢字數字均可的場合。
一般認為,阿拉伯數字醒目,更強調數據統計意義,而漢字數字更顯典雅莊重。這種情況下,編輯在進行數字形式的統一時應遵循得體、局部統一的原則。
2.量和單位的統一
以計量單位千米/公里、千克/公斤為例。雖然千米(cm)、千克(kg)屬于國家推薦使用的法定計量單位,但是考慮到公里、公斤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與接受度,國家允許在一定范圍內繼續使用。既然如此,同一書稿中千米/公里、千克/公斤同時使用時,就需要保持前后統一。
一般情況下,科普出版物、教科書應使用標準國際單位千米與千克,其他通俗大眾出版物原則上使用千米/公里與千克/公斤均可,但是需要前后統一,不宜混用。而在“三農”讀物中,使用公里、公斤更接地氣。
3.譯名的統一
出版物中,外國人名、地名、機構名等專名的譯名在同一書稿中應保持前后統一,并根據有關工具書(如《外國地名譯名手冊》《英語姓名譯名手冊》《世界地圖冊》)或約定俗成的原則,力求在同類叢書中達到一致。權威工具書未收錄的,可以結合相關專業譯名手冊和譯音表按照音節翻譯。如法國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涂爾干亦譯作迪爾凱姆、杜爾凱姆,同一書稿中若同一人出現多種譯名,一來有失規范,二來也令讀者困惑。因此,編輯在進行編輯加工時,應確保譯名的前后統一。仍以涂爾干為例,若直接引文或者某出版單位已經出版的譯著選擇了其他譯名則另當別論,否則應保持原貌,予以尊重。
4.體例格式的統一
體例格式的統一屬于形式統一的范疇,是編輯加工的重要內容。做好體例格式統一工作,既可以使書稿脈絡清楚、層次分明,也可以使全書更具整體性與協調性,給讀者以美的享受與體驗。
體例格式的統一具體包括注釋,參考文獻,標題層級與字體、字號,圖表標題、字體、字號,英文正斜體等的統一[3]。體例格式的統一要遵循出版規范、同類別同形式、區別有秩不失邏輯的原則。如果在進行參考文獻的編排時采用作者—年份制,那么就應按照《信息與文獻 參考文獻著錄規則》(GB/T 77142015)關于作者—年份制的規定執行,不宜另搞一套,標新立異。
5.用詞的統一
鑒于漢語用詞的豐富性與活潑性,“用詞的統一”明確反對將一般用詞定型化、刻板化,而是提倡當同一稿件中諸如煩瑣/繁瑣、唏噓/欷歔這類推薦詞形與非推薦詞形互見時,雖然兩個詞形原則上都可以使用,但宜選擇其一予以統一,而且提倡優先選擇推薦詞形。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所說的非推薦詞形并非第一批異形詞(如“含胡”)。第一批異形詞已經被淘汰,因而在現代漢語中不應繼續使用。
二、編輯加工中的統一誤區
編輯在進行編輯加工時,必須具備靈活性與思辨性,切忌不分青紅皂白盲目統一,甚至簡單地一鍵替換,輕者可能有損語言的豐富性與準確性,重者可能造成嚴重的出版事故。編輯在開展稿件統一工作時,要充分觀照以下幾種不可隨便統一的情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避免陷入盲目統一的誤區。
1.事物發展變遷過程中產生的差異
事物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在編輯加工過程中,編輯應該對同一部稿件中的地域名稱、機構名稱、人物身份、數據等的歷時性變遷有充分的認識,避免刻舟求劍,因盲目統一而犯低級錯誤。
(1)地域名稱
地名沿革是一個歷史過程,同一個行政區劃在不同歷史時期經常有不同稱謂。在編輯工作中,當出現某地名的不同稱謂時不宜盲目統一,而應結合具體語境進行分析判斷。如“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開幕。”此案例中“北平”不能直接統改為“北京”,因為當時名稱即為北平,此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才決定將北平改名為北京。可見,編輯切不可武斷而為,以免犯下低級錯誤。
(2)機構名稱
機構名稱的歷史變遷也需要引起編輯的格外重視,若不注意時間節點,不加思辨與審慎地判斷即盲目進行稿件內容的統一,勢必會造成嚴重的史實錯誤。如“1949年10月1日,周恩來被任命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1956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指示李克農,委托項與年專程赴廣東邀請莫雄參加國慶觀禮活動。”此案例中,前后分別出現了“政務院”與“國務院”,編輯若不清楚我國從政務院到國務院的歷史沿革脈絡,潛意識中就可能會將其定性為書寫錯誤,而將政務院統一修改為國務院,定會貽笑大方。
2.不同學科與專業概念術語的差異
不同學科與專業對同一現象有時會有不同的術語表達[4]。編輯在進行編輯加工時需要特別留意,避免削足適履,生硬地進行統一。如醫學術語“腦卒中”又稱“腦血管意外”,是由急性腦部血液循環障礙引起的疾病,俗稱“中風”。但是“中風”習慣用于中醫領域,而“腦卒中”為西醫術語。在同一部書稿中,若同時出現醫學術語“腦卒中”和“中風”,編輯應根據稿件中講述的具體學科領域與語境,靈活選擇對應的術語,而不能一刀切地予以統一。
3.不同性質出版物表達習慣的差異
不同性質的出版物在內容、文風、表達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5],如通俗大眾讀物主張淺顯易懂,科普圖書力求嚴謹準確,童書要求充滿童趣。編輯需要避免“以不變應萬變”,生產“千書一面”的八股文。面向“三農”的讀物宜接地氣,應盡可能用富有鄉土氣息且淺顯易懂的語言,不能為了刻意追求所謂的嚴謹性和專業性而犧牲語言的真實性和可讀性。如“今年是我種植韭菜的第二年,引進了優質新品種,種植面積由原來的5畝擴展至20畝。目前,韭菜已進入收獲期,畝產1000公斤左右,可以收割四茬,預計今年韭菜總收入將超過20萬元。”在此案例中,編輯不宜按照科普讀物的要求,將“畝”“公斤”等單位統一換算或替換為“平方米”“千克”,否則廣大農民讀者就會覺得莫名其妙。
4.同一機構或人物同時存在多種稱謂的差異
同一部稿件中經常會出現同一機構或者人物稱謂五花八門的問題,編輯原則上要做好統一工作,避免誤解與混亂,但是也不宜千篇一律,應根據稿件具體情況靈活處理。
(1)全稱和簡稱
在編輯加工中,同一機構全稱與簡稱交叉使用的現象屢見不鮮,此時稱謂的統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社科院/社科院為例。在崇尚嚴謹的學術書中,一般提倡在首次出現時使用中國社會科學院全稱,后面括注簡稱,簡潔明了。但是在采訪性質的文章中,由于文章已經交代了采訪對象的背景,并不會產生歧義,加之采訪語言的豐富性與親和性,編輯沒必要刻意統一,否則會使語言流于生硬、刻板。
(2)人物姓名與字號、雅稱
文史類書稿中,對同一人采取多種稱呼的現象很多見。如北宋理學家張載,字子厚,世稱“橫渠先生”,作者在行文中多寫作張載,間或稱作橫渠先生,這是語言豐富性的體現,也是增強語言表現力與生動性的常用寫作技巧。此時,編輯不能不分青紅皂白,一統了之。
5.精確表達與模糊表述的差異
語言有多種表現形式,對同一事物既可以精確表達,也可以模糊表述,各有適用場景與語境。眾所周知,表格中的統計數據一般要求嚴謹準確,尤其是進行經濟數據統計時,甚至要求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有效數字,如15566.53萬元、5663.56平方米等。但正文復述或評價該數據時,采用“約15566萬元”“5663平方米左右”的模糊表述并不會影響作者的表達意圖。在該語境下,不能簡單粗暴地將這種合理的差異定性為不一致而強行統一,盲目追求完全沒必要的嚴絲合縫,否則語言就會流于刻板,喪失其豐富性。
三、編輯加工中統一誤區的規避策略
在實際編輯加工過程中,統一工作的操作不當造成了很多匪夷所思的錯誤,編輯在進行編輯加工時應嚴格秉持“規范為基,立足權威;專業為重,因境制宜;原則為先,兼顧例外;靈活為宜,杜絕機械;達意為要,勿施刀斧”的策略方針,避免陷入統一工作的誤區。
1.規范為基,立足權威
“規范為基”,即在進行稿件統一工作時,編輯要以出版規范和相關標準為出發點,做到持之有故、有據可依,而不能以一己認知隨心所欲。“立足權威”,是指當稿件出現人名、地名、機構名、數據及其他資料前后表述不一致時,編輯不能武斷地一統了之,而是要通過《現代漢語詞典》《辭海》《世界地圖冊》《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中國統計年鑒》等權威工具書查核確認相關信息后據以修改、統一。這也是編輯的基本職業素養。如在進行地名規范統一時,編輯不能僅滿足于形式的簡單一致而不顧及內容的準確性,必須以專業的權威工具書為依據。如稿件中出現“得克薩斯”與“德克薩斯”并用,經查《世界地圖冊》《辭海》等權威工具書,發現二者均采錄“得克薩斯州”,據此可統一規范為“得克薩斯”。
2.專業為重,因境制宜
“專業為重”,是指編輯在進行稿件統一時,要充分考慮書稿內容的專業性或學科領域,以及個別名詞、術語等在不同專業領域的差異性。如前文提及的“中風”與“腦卒中”,就分別適用于中醫與西醫學科領域。“因境制宜”,是指編輯要充分注意語境的適切性,須根據語境的需要與作者的意圖靈活進行稿件的統一,切忌強行統一而滋生水土不服之弊。
3.原則為先,兼顧例外
“原則為先”,是指稿件的統一應在遵循編輯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展開,如多就少改、不損原意、切忌錯改等。“兼顧例外”,是指編輯要考慮出版規范和相關標準未顧及的場合,或者出版規范規定的特殊情況,不能搞一刀切。如《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漢語文出版物應當符合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規范和標準,這是原則性要求。但是也規定了例外的情形,如姓氏可以保留使用異體字,活字印刷術發明者畢昇即為適例。《現代漢語詞典》還專門給“昇”字出了詞頭,明確指出“昇”可用于人名。若編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簡單地將畢昇的“昇”作為異體字對待,統一簡化為“升”,不僅有違大家的歷史認知,也可能引發不必要的爭議。
4.靈活為宜,杜絕機械
“靈活為宜”,是指編輯進行稿件統一時,應充分理解與掌握出版規范與標準的尺度、適用的范圍,如不能把科普讀物的硬性要求延伸至大眾讀物。如“三農”讀物中將“斤”統一換算為“千克”,就會讓農民讀者一頭霧水。“杜絕機械”,是說編輯要加強思辨和判斷力,避免機械統一。如前文提到的“德克薩斯”和“得克薩斯”混用,應統一為“得克薩斯”。但美國有個著名企業“德州儀器”,“德州”即指得克薩斯州。鑒于“德州儀器”已約定俗成,是專有名詞,編輯不能自作聰明地統改為“得州儀器”。這充分體現了統一的靈活性與辯證性。
5.達意為要,勿施刀斧
“達意為要”,是指編輯進行稿件統一,應清晰、完整地表達作者的意圖,不能有損語意的傳達。“勿施刀斧”,即在不違背出版規范、不損害文意表達的前提下,盡可能選擇簡潔、省力、高效的處理方式,切莫大動干戈,徒增負累。這是編輯加工中的一項重要要求。如稿件中經常遇到“做出”與“作出”交叉使用的情況,實際上,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二者基本沒有明顯的用法區別,擇一使用即可。只不過政府文件或公文中習用“作出”,此類稿件宜尊重慣例。
四、 結語
統一工作是稿件編輯加工的一項重要內容,不但有助于提高編輯加工質量,還可以實現書稿內容與形式上的和諧,給讀者帶來良好的閱讀體驗。在編輯加工中,編輯不但要對統一工作要點爛熟于心,還要洞若觀火,針對稿件中事物發展變遷過程中產生的差異、不同學科和專業概念術語的差異、不同性質出版物表達習慣的差異、同一機構或人物同時存在多種稱謂的差異、精確表達與模糊表述的差異等特殊情況,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避免陷入盲目統一的誤區。
|參考文獻|
[1]西北大學出版社. 圖書編校規范簡明手冊[M]. 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3.
[2]國家新聞出版署出版專業資格考試辦公室.《出版專業實務·中級》[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
[3]黃一九,劉堤地. 科技編輯工作手冊[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4]穆勵生,王大慶. 科技編輯工作百問百答[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
[5]胡姣. 掌握編輯加工要點,提高圖書編校質量[J]. 出版參考,2021(4):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