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的價值在于精神滋養和文化熏陶。古詩詞具有傳達中國本土文化的屬性,因而它的思政因子也非常明顯。小學古詩詞教學從詩詞的言、意、象出發,獲得文化認同,感受家國情懷,喚醒人生價值,奏響時代號角,這是古詩詞教學的思政價值所在。以詩教人,讓學生在“如鹽入水,潤物無聲”中成為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現代兒童。
《禮記·經解》引孔子的話:“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詩》教”真正的目標是培養“為政以德”的君子。小學語文教材中編入了一定數量的古詩詞。這些古詩詞具有傳達中國本土文化的屬性,因而它的思政價值也十分明顯。通過學習古詩詞,學生可以獲得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自豪感,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增強家國情懷。在小學古詩詞課堂中,教師要根據“詩教”的理念,積極拓展詩詞教學的內容,找到適切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古詩詞的閱讀與欣賞中感受到古詩詞中“言”和“意”的轉換規律,有目的、有步驟地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的發展。
一、在詩詞學習中獲得文化認同
文化自信,是對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自覺接納、衷心熱愛,是對中華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心、持久信念、崇高信仰。《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核心素養,將文化自信列于核心素養之首,具有深刻的時代背景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往往容易進入古詩詞的“內容”教學。但是古詩詞最大的特征是用漢語言文字來表達。只有真正從“文”的層面閱讀故事,才能從文字走向文本,進而感受文化。
如《尋隱者不遇》的“隱者”形象,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成了重大影響,具有獨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化的象征。教師在教學時,需要從“言”的角度讀好這首五言絕句,讓學生感受一問三答的表達奧秘;從“象”的角度,讓學生感受詩人賈島借助“松”的高潔、“云”的自由自在、“采藥”的生活方式、“此山中”的無蹤覓跡等諸多“象”的塑造,建構“隱者”整體文化意象。在補充系列“隱者”有關詩句后,幫助學生形成對“隱者”的立體文化認知,為以后深層次認知隱者的“無道則隱”“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的精神和價值符號提供文化自信的基礎。
再如柳宗元的《江雪》,教師帶領學生體會“千萬孤獨”的藏頭詩形式,讓學生了解古人的“文字游戲”,感受古人在創作詩歌的時候,會有意識地挖掘漢字的特有屬性。這時候教師再引出古詩詞中的“藏頭詩”“藏尾詩”“回文詩”等特殊詩歌形式,既能讓學生感受到游戲的樂趣,也能調動學生對漢字文化的興趣,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傳承。教師將王之渙的《涼州詞》改為“黃河遠上,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樣的句子與原詩句“一字之差”,但是讀起來別有情趣,有助于激發學生探究古詩詞的興趣,感受漢語言文化的魅力。
古詩詞中的文化認同往往還和詩詞的“物象”相關。如在《芙蓉樓送辛漸》的學習中,“一片冰心在玉壺”中“冰心”和“玉壺”就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蘊。教師通過“壺”的甲骨文,讓學生觀察字形,感受“壺”的造型,指導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寫好漢字。接著理解“玉壺”就是“玉做成的壺”,學生進一步感受玉代表的文化意蘊。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了解了玉在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都有重要的價值。有的學生說,父母給自己戴了玉佩,是想讓自己健康平安;有的學生說,媽媽戴著玉鐲,既是裝飾品,也是父母愛情的見證;還有的學生說,《山海經》中寫到“君子服之,以御不祥”。玉還可以起到逢兇化吉的作用。這時候教師引出俗語“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是古人對道德品質的追求。當洛陽的親友問起王昌齡的消息時,王昌齡會說“一片冰心在玉壺”;當朝堂之上的同僚好友勸說王昌齡低頭認錯時,王昌齡會說“一片冰心在玉壺”;當王昌齡夜晚孤獨一人在異地他鄉時,他依然會對自己說“一片冰心在玉壺”。在教學中,“冰心”和“玉壺”這具體的物象就成為王昌齡精神品格的象征。當學生在生活中再次見到玉的時候,他們不僅會想到“黃金有價玉無價”這句話,還會想到一個人,那就是王昌齡,想到一種精神品格“一片冰心在玉壺”,從而讀懂王昌齡的剛正不阿,讀懂王昌齡的不屈不撓,讀懂王昌齡的初心不改。詩人以冰心、玉壺自喻,既是文化的傳承,也是心靈的慰藉。
二、在詩詞學習中感受家國情懷
“文化自信”在小學古詩詞課堂落地生根,需要學生在具體的詩詞學習中獲得。家鄉江蘇歷史悠久,物產豐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張繼的《楓橋夜泊》描寫了蘇州寒山寺以及姑蘇城外的夜景,是描寫江蘇景色的經典之作。《四時田園雜興》的作者是吳縣人,詩中描寫的是蘇州一帶的農村田園生活場景。白居易的《憶江南》描繪了江南春色。此外,《泊船瓜洲》《芙蓉樓送辛漸》《次北固山下》都與鎮江有關。搜集與家鄉有關的古詩詞,與教材內容形成結構化的學習路徑,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同時,感受家鄉厚重的歷史,激發熱愛家鄉的情感。
一是開展“小小考古家”學習活動。學生借助具體的任務表,查閱資料,篩選網絡資源,結合史料實物記錄古詩詞的題目、朝代與作者;搜集古詩詞創作的故事背景,摘抄古詩詞的原文;對古詩詞的字音、字義進行考證;嘗試說一說古詩詞的大概意思;在理解的基礎上為古詩詞配上插圖,然后將這些學習的過程全部記錄在學習單上。通過這樣的研究性學習,學生既能夠在真實的場景中搜集資料,又能完成對古詩詞的初步理解。如淮安地區的學校,在實踐活動中帶領學生前往淮安周恩來紀念館、里運河文化長廊、韓信故里,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感受歷史文化,引導學生觀察古跡中的碑刻、匾額等,注意上面是否有古詩詞,并記錄下來。教師指導學生借助網絡資源查閱與淮安歷史文化相關的內容,篩選出與淮安地區緊密相關的古詩詞,作為進行拓展學習的古詩詞文本。
二是開展“小小朗讀者”學習活動。學生將古詩詞的“言”轉換為古詩詞的“聲”,有助于感受詩詞所描繪的人象、物象、事象和景象,打開“語言文字”與“詩人心靈”同頻共振的通道。教師讓學生講述這首詩詞與家鄉的故事,在“考證”中形成對古詩詞的理解與賞析。如乾隆與“下江南”的故事、張繼和寒山寺的故事、詩人袁枚和沭陽的故事、王維筆下的古泗州。朗讀指導中,教師要基于學生對古詩詞“言”的理解,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畫面,讓古詩詞中的“象”和生活中的“景”進行聯系。如劉邦的《大風歌》雄渾豪放、氣勢磅礴,最能代表家鄉徐州的氣象。教師在朗讀中指導學生把握詩歌的節奏和停頓,表達詩歌的情感。還可以將《大風歌》和李清照的《夏日絕句》進行比較,讓學生感受兩人的英雄氣概。教師補充劉邦歷史地位的相關資料,讓學生了解這首詩不僅是對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家鄉文化的一種傳承和弘揚。
三是開展“小小導游員”學習活動。學生設計家鄉的游覽路線,運用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學習的游覽順序,將這些古詩詞與家鄉的景物、地點、人物、事象勾連起來,讓學生在讀中、行中、走中閱讀,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如設計“跟著李白游江蘇”學習活動。在金陵(今南京),李白寫下了《登瓦官閣》。教師借助唐朝時期金陵地圖,讓學生圈畫出“鐘山”“淮水”“瓦官閣”“鳳凰樓”等,跟隨李白的腳步,來到秦淮河,在閱讀《長干行》的時候,了解成語“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出處;來到鳳凰臺,一起感受“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的景色;來到黃鶴樓,體會李白和孟浩然深厚的情誼;來到揚州西靈塔,感受當時繁華都市揚州的勝景;來到蘇州,一起和李白去感嘆“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的唏噓,還可以跟隨李白的腳步到溧陽,到鎮江焦山。
四是開展“小小設計師”學習活動。古詩詞源遠流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綜合應用不同課程內容開展跨學科學習,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詩人、了解家鄉。如圍繞“李白”開展探究活動。在“李白的志趣”學習中,學生結合教材中李白的詩詞內容,分組開展“李白與月”“李白與酒”“李白與游”“李白與友”的主題學習,然后根據梳理的內容設計“李白人生時光隧道”。學生經過交流探討,小組合作,形成了少年時期的“鐵杵成針”、辭親遠游階段的黃鶴樓送別、長安入仕時期的《峨眉山月歌》《子夜吳歌·秋歌》、壯志未酬階段的金陵(南京)之行等時光軸,圍繞這些時光軸的關鍵事件進行情景劇表演。
家鄉江蘇景色優美,歷史厚重,人文底蘊深厚。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經歷了不同情境下角色的轉變,是對古詩詞學習經驗的喚醒與重構,能夠在古詩詞學習中發展深厚的家國情懷。
三、在詩詞學習中喚醒人生價值
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就是用“課程”來培養人,來教育人。課程思政不是灌輸政治理念,而是在潛移默化中喚醒學生的人生價值,讓學生過一種積極明亮的生活。古詩詞教學中不適合直接出示古詩詞的“意”,而是要讓學生在具體的“言”“象”轉換中感受古詩詞蘊含的“意”。
如在古詩《詠鵝》的教學中,通過朗讀故事,學生會將古詩詞的“言”轉換為具體的“象”,這是第一學段教學的任務。通過積極的語言建構,學生對駱賓王觀察到的鵝有了直觀的認識,這是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第一階段,就是從“言”到“象”的轉換過程。如果這首詩的教學僅僅停留于此,不進一步從“象”轉換到“意”,則無法從“成人”的角度感受優秀文學作品背后的教育價值。在進入高年級以后,當學生再次閱讀《詠鵝》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運用從“象”到“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感受這首詩中可能包含的育人價值。如“白鵝定律”中,大白鵝在水面悠閑地“浮綠水”,但是我們看不到的是它的腳掌在水下不停地“撥清波”。這樣的“意”就是告訴學生一個普通的道理:讀書如同“白鵝定律”一樣,成績好的同學表面上看似波瀾不驚,但背后卻隱藏著努力和學習。在生活中,并不是每個人都有著天賦異稟,而是都在腳踏實地。
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如果只停留在“知識的傳授”,只是停留在文字、藝術層面,那也還不夠,而是應該更多地滲入學生全面發展、真正育人的過程中。優秀的文學作品背后,是那些優秀作家們積極達觀的人生態度、仁人愛物的廣闊情懷,如何把這些營養輸送給學生,是小學古詩教學中教師需要著重思考的。
如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的學習。辛棄疾出生于金政權統治的山東,他的志向是恢復中原,他寫這首詞時,居住在江西上饒,才華沒有地方施展,他就把滿腔熱情投入詩詞創作中。在這首詞中,學生往往獲得“相媚好”的感覺,大兒子勤勞、二兒子手巧、小兒子可愛,顯得十分的和諧、美好。辛棄疾的詞中這類題材很多,就是寫閑適生活,寫園林的營造,而且寫得滋味盎然。這些日常,原本是很無聊的,所以他后來說“老合投閑,天教多事,檢校長身十萬松”,他說老天不讓我帶部隊,現在讓我帶著十萬松樹,把這個松樹當成他的部隊,所以在《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又說“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這樣學習,學生才能從詩詞的表面物象走向詩人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作者辛棄疾的人生目標,確立人生的價值追求。
再如學習于謙的《石灰吟》,教師借助石灰的冶煉“千錘萬鑿”“烈火焚燒”“粉骨碎身”等步驟,結合于謙的“挑燈夜讀,無情陷害”“慷慨就義,精神長存”“流芳百世,必然歸宿”“嚴峻考驗,積聚能量”等事跡,在一一對應中感受于謙的人生價值。從“象”的角度,學生看到了石灰從石頭到石灰的過程,于謙以石灰為喻,寄托了自己的志向。學生探究石灰“清白”的過程,就是感受于謙人物形象的過程;學生體悟于謙人物品質的過程,也是不斷喚醒人生價值的過程,在體會詩詞的“言”和“意”中走向了精神的滋養。
四、在詩詞學習中奏響時代號角
江蘇省小學古詩文誦讀教學觀摩研討活動中,宿遷市中小學教學研究室曹智勇主任指出:“學習古詩有一個很重要的角度,那就是個人與時代的關系。”只有將個人與時代的關系闡述清楚,我們才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古人,同時能夠更好地理解我們自己和時代的關系。
如在小學教材中關于李白的古詩約5首,如果我們不理解李白所處的盛唐時代,那就無法真正理解為什么會有這樣一個李白。古代文學史上有一個概念叫“盛唐氣象”。盛唐氣象可以有很多正面、積極的形容詞:浪漫、積極、濃郁、壯大,各種各樣的褒義詞。那么,之所以會形成這樣一個時代,它有很多原因,包括經濟的發展、城市的繁榮以及君王對文學的提倡。理解了這個時代,我們才能夠理解李白。李白的詩歌中表達的那種抬頭走上坡路的人生狀態,就是這個時代的反映。我們所讀到的李白的形象,是盛唐氣象的代表。教材中關于杜甫的詩歌約4首,在“安史之亂”之后,杜甫的整個人生,包括詩歌創作都有質的飛躍。我們把李白和杜甫作比較,就可以看到時代對于作家的影響。反過來看我們這個時代對學生的理想、對人的精神的塑造也是一樣的。
如杜甫的《春望》描繪了詩人在戰亂時期的所見所感,表達了深厚的愛國情懷和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在學習這首詩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以下問題:詩人杜甫在這首詩中表達了哪些情感?他是如何看待國家命運的?詩中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什么現象?這對我們理解歷史有什么啟示?作為新時代的學生,我們應該如何從這首詩中汲取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通過討論和思考這些問題,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詩詞背后的時代背景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同時,教師結合當今時代的發展,引導學生認識到自己作為新時代少年的責任和擔當,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和時代使命感。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討論:在當今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下,我們作為學生應該如何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環境,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將來投身國家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樣的學習和討論,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的時代價值,還能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主義精神。
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把課堂本身具有的積極的育人因素激發出來,使其“如鹽入水,潤物無聲”,把這門課本該有的內在的育人因素加以強化。古詩詞是屬于過去的,但是它的生命力是頑強的,它反映的精神更加應該屬于當下和未來。學習古詩詞,不是要去學做古代人,做和古人具有完全一樣的世界觀的人,而是要通過古詩詞的學習,在思政價值的加持下,引導學生做一個現代的人,有現代的人生觀念、有現代的社會胸懷的人,真正成為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的現代學生。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