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雙減”政策的提出,各個學校在教育教學方式上都在進行改革和完善,尤其關注課堂教學成效。同時,《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提出核心素養表現之一:模型建構,促進學生從解題能力轉向解決問題能力、認識數學知識轉向理解數學本質、機械化淺表學習轉向深度學習進階,這既是數學學科的育人目標,也是核心素養導向下核心內容教與學的追求。
新一輪課改和“雙減”政策落地,減輕學生學習負擔的同時,減“量”不減“質”,且指向育人,這對一線教師的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圍繞“模型建構”的教學研究,以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數學“兩步連乘解決實際問題”一課為例,進行了數量關系模型建構的教學探索,具體分教學前測、嘗試建模、學習建模、反向建模、回看建模這五個部分展開,從條件出發解決實際問題是本節課的學習路徑,通過畫圖,用學生自發的自我解釋機制來推動數量關系的化繁為簡(每份數×份數=總數),化隱為顯(數形結合,讓思維可視),提高教學實效,活化學生思維,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平臺。
一、教學前測:把握真實學情
在開展“兩步連乘解決實際問題”課堂教學之前,筆者通過解讀新課標、教材分析、學生前測等方式進行調查與研究,了解學生對用兩步連乘解決實際問題的已有認知,發現學生更善于借助畫圖來建構模型,從而解決實際問題,這為接下來的教學提供了有力的資源和策略。
二、嘗試建模:從解決問題開始
(一)巧用對比,激活經驗
問題1:同學們,圖2、圖3、圖4中的情境你們熟悉嗎?會列算式嗎?(這個環節不要求學生計算結果,說出算式即可)
問題2:大家都想到了用乘法算,都是怎么想的?你能用簡潔的數學語言表達其中的數量關系嗎?(生活語言)
問題3:在這些情境中,每箱24個、每桶18千克、每個教室放6盆,在數學上都表示每份的數量,我們可以叫做“每份數”(板書:每份數)。我們還發現了有12箱、30桶、20個,這些表示有這樣的幾份,也就是“份數”(板書:份數)。那么我們可以怎樣算出總數呢?(請學生說一說:每份數×份數=總數)(數學語言)
這三個情境各不一樣,起初學生會用生活語言表達數量關系,后來,大家都發現了一個共同的數量關系,都是用每份數×份數=總數。教師順勢追問:“看來,這個數量關系真重要,能不能用它來解決更復雜的問題呢?”在學生原有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引發新的思考。
(二)變式追問,引發猜想
師:同學們,趕緊看看,哪里不一樣了?
學生回答。
追問:簡單的問題變復雜了,這樣復雜的問題,你們還會解決嗎?你能列出怎樣的數學算式呢?能不能想到不一樣的方法來解決呢?
學生可能的想法:
1.5×6=30(盆) 30×4=120(盆)
2.5×4=20(個) 20×6=120(盆)
3.6×4=24(盆) 24×5=120(盆)
第一、二種方法是學生比較容易想到的,也能用合乎邏輯的數量關系來解釋,第三種方法個別同學想到,但根據條件“每個教室放6盆和有4層”無法直接解釋,這是兩個沒有直接關系的信息。由此,教師將活動要求定位在讓學生畫圖解釋自己的算式,讓思維可視。
三、學習建模:由已知條件能得到什么
(一)畫圖分析,說清道理
活動要求:
1.畫一畫:看著教學樓模型,畫一畫,第一步要求的是什么?
2.想一想:算式的第一步求的是什么?
3.說一說: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說一說。
交流:
從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學生自主體會兩步連乘解決實際問題,要先找兩個有直接關系的條件,建模生成新信息,再思考新信息和第三個條件是否有關聯,再建模生成新問題……問題解決的過程就在建構模型:了解問題情境—明確條件關聯—尋求解決方法—求得解答并檢驗,畫圖法便于學生理解數量關系,順利展開模型建構。
(二)情境轉譯,活化思維
原型:
果園里每行有4棵果樹,有6行果樹,一共有多少棵果樹?
轉譯:
1.果園里每行有1棵梨樹、3棵桃樹,有6行果樹,一共有多少棵果樹?
2.果園里每塊果樹地有3行果樹,每行有4棵,有2塊這樣的果樹地,一共有多少棵果樹?
從條件出發解決實際問題是本節課的學習路徑,通過畫圖,用學生自發的自我解釋機制來推動數量關系的化繁為簡(每份數×份數=總數)、化隱為顯(數形結合,讓思維可視),提高學生情境轉譯能力,活化學生思維。
四、反向建模:還可以從問題想起
(一)看清問題,識別干擾性信息
圖5中題的改編讓學生意識到,我們在解決問題時,不僅要厘清信息之間的關系,還要瞄準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從而啟發學生運用綜合法策略時還要關注所要解決的“問題”,脫離解題“舒適區”。
(二)立足問題,尋找所需條件
情境:學校要給這幢教學樓的每個教室放一些花,每個教室放的盆數同樣多。請你幫忙算算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師:現有的信息能解決問題嗎?你認為還需要補充些什么信息?(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出示條件:有幾層,每層幾個教室,每個教室放幾盆花。)
此問題由教材改編而成,學生對用兩步連乘解決問題已經積累一定的經驗,對其中數量關系的模型構建已經比較熟練。從問題想起,可以幫助學生調動這些經驗,反向建構模型,解決生活中的“真”問題。這是兩種策略的轉化,也是兩種策略交替、綜合使用。
五、回看建模:積累問題解決的經驗
適時組織回頭看,內化解決一類問題的經驗:了解問題情境—明確條件關聯—尋求解決方法—求得解答并檢驗,靈活運用畫圖法,用圖式表征思維模型,便于學生理解數量關系,順利完成一類問題的模型建構,豐富、完善認知結構。
編輯: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