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化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構建互動型課堂,豐富教學情境和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學知識、長技能,同時培養學生的實踐素養,促進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本文以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我們當地的風俗”教學為例,從“資料搜集活動、合作探究活動、導游體驗活動、課堂辯論活動、課堂建議活動”五個方面對活動型課堂的教學設計進行研究。
一、風俗我知道
在“風俗我知道”課時學習中,教師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傳統的風俗習慣,包括十二生肖、尊老敬老、節日風俗等,豐富學生對民間風俗的認識,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風俗文化的理解和傳承能力。為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系列課堂學習活動,打造活動型課堂。
(一)資料搜集活動:十二生肖
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十二生肖的圖片,引導學生回顧生活中十二生肖的含義,引出資料搜集活動。
教師:十二生肖是傳統風俗中的內容,我們常常聽到“今年是牛年,今年是馬年,今年是你的本命年,我屬虎,我屬猴”等。那么老師問大家:你是屬什么生肖的呢?你知道中國傳統的屬相有多少個生肖嗎?你能不能背出十二生肖的順序?
基于以上問題,教師展示出課堂活動的主題和任務。
活動主題:十二生肖。
活動任務: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調查各個成員的生肖,并選擇三個生肖進行資料搜集,如生肖的排列順序、寓意、特點等;各小組將資料搜集完后進行整理,并進行小組匯報。
隨后,教師指導學生劃分小組完成活動任務。
學生小組一:鼠在十二生肖中排在首位,寓意是聰明、靈活;牛排在第二位,寓意是勤勞、堅毅;虎排在第三位,寓意是勇猛、威武。
學生小組二:兔的寓意是靈巧、富有同情心;龍的寓意是高貴、神秘;蛇的寓意是聰明、機智。
學生小組三:馬的寓意是奔放、自由;羊的寓意是和平、仁愛;猴的寓意是機智、活潑。
學生小組四:雞的寓意是勤奮、自信;狗的寓意是誠實、忠誠;豬排在十二生肖的末位,寓意是和諧、幸福。
基于學生的匯報,教師講解:十二生肖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符號之一,代表了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傳統。十二生肖起源于古代中國,代表了不同動物的特征與象征意義,并與農歷年份相對應。人們常常通過十二生肖來預測吉兇禍福,也用來說明人的性格特征和命運走勢。十二生肖已成為中國文化風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人們代代相傳,并融入節日、習俗等各個方面。
(二)合作探究活動:尊老敬老
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給老人祝壽的圖片,并提問: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很多風俗體現了尊老的美德。你的家鄉是怎樣給老人祝壽的呢?這些風俗寄托了我們對長輩怎樣的美好祝愿?
基于以上問題,教師展示課堂活動的主題和任務。
活動主題:尊老敬老。
活動任務: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合作探究,互相分享哪些風俗體現了尊老敬老的美德。各小組推選一種風俗,介紹該風俗的主要內容及寓意8OCDf+qrgENQzdCmFm8Pig==。
隨后,教師指導學生劃分小組完成活動任務。
學生小組一:我聽爸爸說過,壽宴上會擺放壽桃,一般是八個小桃,一個大桃,取“八仙祝壽”,暗含“長久”之意。
學生小組二:在我家,老人壽辰當天親友們會聚在一起。老人看到晚輩圍繞在身邊就特別開心,體現了全家和和美美、幸福長久。
學生小組三:在我的家鄉,壽星要吃“長壽面”,面條綿長,表示長壽;晚上則安排酒宴,壽星坐在正位,接受親友和晚輩的祝賀。
基于學生的匯報,教師補充:尊老敬老一直被視為一項重要的傳統美德和社會風俗,體現了對長輩的尊重和關愛,強調家庭和社會對老年人的關懷和支持,如尊重長輩,包括言語舉止、禮節待人等方面都應當表示尊敬;孝順父母,強調子女要盡孝道,尊敬父母,照顧年邁的父母;照顧老人,在家庭和社會中,老年人常常被視為家庭的重要成員,子女們會盡力照顧年邁的父母等長輩,確保他們的安康和幸福。
(三)導游體驗活動:端午風俗
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人們慶祝端午節的圖片,并提出問題: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習俗,最傳統的習俗是掛艾草、包粽子、賽龍舟,當然還有很多地區有不同的習俗,如果現在讓你當一名小導游,邀請你的朋友去你的家鄉過端午節,你會怎樣介紹你們端午節的習俗呢?
基于此問題,教師展示課堂活動的主題和任務。
活動主題:小導游體驗。
活動任務: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尋找不同地區的端午節習俗,對該習俗展開學習,并以小導游的身份梳理講解的內容。
隨后,教師指導學生劃分小組完成活動任務。
學生小組一:山西解州在端午的時候,人們都會戴艾葉,稱為“去疾”。
學生小組二:江西建昌府端午節的時候會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
學生小組三:廣東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后,潑灑于道,稱為“送災難”。
基于學生的匯報,教師講解:中國有許多重要的傳統節日,如春節、端午節和中秋節等,不同節日的風俗寄托了人們不同的愿望和情感,如除夕有貼對聯、貼窗花的習俗,寓意來年順順利利;中秋節吃月餅,寓意團團圓圓;冬至的時候祭祖,寓意緬懷祖先功德,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但是,相同的節日各地會有不同的慶祝方式,這就形成了有差異的節日風俗。
二、風俗在變革
風俗在變革重點引導學生認識風俗應隨著人們的生活需要而變化,學會多角度、動態地看待事物,理性看待風俗的演變,從而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傳統意識,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課堂辯論活動:風俗的利害
教師首先為學生介紹廣東潮汕地區“拜老爺”風俗的現狀:目前在潮汕地區,“拜老爺”都是老一輩的人在拜,年輕人已經對“拜老爺”的流程十分陌生,也不喜歡這些煩瑣的風俗習慣,他們大多希望能夠簡化“拜老爺”的流程和減少“拜老爺”的時間。
教師:不同人對潮汕“拜老爺”的風俗有著不同的看法,那你認為“拜老爺”的風俗有哪些利害呢?是否需要淘汰或者加以變革呢?
基于以上問題,教師展示課堂活動的主題和任務。
活動主題:課堂辯論賽。
活動任務: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課堂辯論活動,各小組自由發言,分享自己的觀點。
隨后,教師指導學生劃分小組完成活動任務。
學生小組四:我個人認為“拜老爺”不僅是一種習俗,更是一種傳承。“拜老爺”可以讓后輩銘記先輩的事跡,時刻以先人的美德訓誡自己、激勵自己。
學生小組五:我覺得“拜老爺”不是不能拜,但是沒有必要過于頻繁,每月初一、十五再加上大大小小的節日,不僅花時間,還浪費錢。
教師:在你的家鄉,你認為還有哪些風俗需要變革?
學生小組六:低俗的婚鬧、女人不上桌、天價彩禮等。
教師小結:隨著社會的發展,有些風俗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不再適應社會的發展,這就需要淘汰或者加以變革。
(二)課堂建議活動:風俗在優化
教師為學生創設情境:有的風俗不僅陳舊落后,還會帶來許多嚴重的后果,對于這樣的風俗,我們應該加快淘汰或變革,讓新風俗引領潮流。如清明時節掃墓祭祖、感念祖恩、激勵后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風俗,但清明節的時候,因為祭祖而引發的火災問題數不勝數,嚴重影響人們的人身以及財產安全。
教師:如果讓你對清明節的祭祖活動提建議,你覺得我們應該怎樣文明祭掃呢?
學生小組一:可以用鮮花代替燒紙祭拜,既環保又不會出現火災的情況。
教師:清明時節悼念革命先烈,也是小學生的常規活動,說一說你們開展過哪些文明祭掃活動。
學生小組二:烈士陵園掃墓、革命先烈故事會、抄寫紅色詩、清明詩歌朗誦等。
基于學生的回答,教師補充講解: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傳統的風俗雖然被保留下來,卻存在很多不合理或者不安全的因素,我們可以在繼承舊風俗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充分的繼承和變革,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達到移風易俗樹新風的意義,讓新風俗引領潮流。
三、風俗到身邊
風俗到身邊環節是引導學生對一些優良的傳統風俗展開研究,體會傳統風俗對人們生活的意義,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為此,教師可以以重陽節為例,組織學生開展重陽節學習活動,打造活動型課堂。
教師首先創設情境:隨著時代的變遷,也有一些優良的風俗逐漸被人們所遺忘,令人痛心。為了留住這些優良的風俗,國家和社會都在努力。例如,我們都熟悉的重陽節,農歷九月九日,又稱為“雙九節”“老人節”,表示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慶祝重陽節的活動一般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2006年,重陽節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教師:你們能說說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措施對保護重陽節風俗有什么意義嗎?在你的家鄉,重陽節是怎么過的呢?
基于以上問題,教師指導學生展開課堂探究,并匯報探究結果。
學生小組三: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能夠凸顯重陽節在中國傳統節日習俗中的地位,提高人們對重陽節的重視,引導人們尊老敬老,從而讓傳統美德得以傳承。
學生小組四:我們當地的重陽節習俗包括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和插茱萸等。
學生小組五:在假期時,我會和家長一起爬山祈福,也會和爸爸媽媽回老家看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教師小結:傳統風俗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一些封建落后的風俗應該被淘汰,一些風俗需要被變革和改良,還有一些風俗被賦予時代新內容。有一些健康、大眾喜聞樂見的、沉淀了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風俗,我們要努力保護和傳承下去。
綜上所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活動型課堂具有非常突出的實踐價值。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知識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興趣特點的課堂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編輯: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