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引領了小學藝術課程革新,其著重強調藝術教育應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緊密結合學生學習特征、身心發展特點優化課堂教學,從審美、情感、實踐等方面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全面凸顯藝術課程的育人價值。在此背景下,小學美術教育肩負著更重要的使命。本文以人美版二年級下冊“假如我是巨人”為例,通過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德育元素,設計環環相扣、層層遞進的教學活動,旨在為小學美術教學創新、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一、教材分析
“假如我是巨人”是人美版二年級下冊第9課,其素材源自英國作家喬納森的《格列佛游記》,借助大人國與小人國的故事場景,讓學生感知人物比例的巨大差異,從而領悟大小對比的藝術表現方式。本課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主要將德育置于首位,引導學生從中外故事里探尋巨人特質,進而遷移至生活中普通人的類似特征,感悟不同時代和領域的巨人群像。同時,教材運用大與小、部分替代整體的對比手法展現生活中的巨人形象,落實學科基本技能。此外,教材融入真實的生活情境,將美中育德、育美于心的理念融入全程教學,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
二、學情分析
二年級學生已對形、色與肌理等美術語言有了初步認知,且有一定色彩基礎,對美術興趣濃厚。“假如我是巨人”一課旨在讓學生突破常規,借想象把自己視作故事主角,更真切地表達自身感受。另外,二年級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應基于學生實際學情,積極引導,在培養學生美術技能的同時注重德育滲透,讓學生在個性化創作中展現美好品德,呈現獨特想法,以此培養學生成為德藝雙馨的小小創作者。
三、教學目標
1.審美能力:欣賞巨人故事,從中領會大小對比產生的差異,能從故事及身邊人物中發現巨人的外形與能力特點,以提升審美感知。
2.創造能力:運用大小對比的撕貼添畫手法,創作出“假如我是巨人”的有趣故事畫面,展現獨特創意。
3.綜合運用能力:通過故事情境和扮演巨人等活動,自主探究并掌握大小對比、部分代替整體的方法,提升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4.文化素養:在感受巨人個子高、本領強、品行好等特點的過程中,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樹立與人為善、我為人人的責任擔當意識,加強文化理解與傳承。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故事及生活情境的感悟之中,尋覓巨人的特點。學習大與小、部分代替整體的對比處理關系。
難點:使用大與小對比、部分代替整體的方法進行“假如我是巨人”的創作。
五、教學過程
(一)故事啟航,映照現實
1.尋覓巨人足跡
導入環節:教師以引人入勝的語調向學生緩緩展開一段奇妙旅程的序幕:今天,讓我們搭乘想象的翅膀,一同飛進一個充滿奇幻色彩的故事世界。請大家閉上眼睛,想象自己正置身于一部精彩絕倫的電影場景中。隨后,教師播放《圓夢巨人》的精彩片段,畫面中,一位身材魁梧的巨人悄然踏入尋常百姓家,這一幕瞬間吸引了所有學生的注意力。
互動探索:影片結束后,教師鼓勵學生分享自己從故事中捕捉到的獨特之處。當學生提及巨人時,教師順勢引導:沒錯,正是這位與眾不同的巨人讓我們印象深刻。那么,你們認為巨人有哪些顯著的特點呢?學生回答“個子高、體型龐大”,教師給予肯定,并在黑板上記錄下這一特點。
接著,教師帶領學生跨越時空,走進中國古代神話的殿堂,探索《盤古開天辟地》《女媧補天》《夸父追日》等傳說中的巨人形象,引導他們發現巨人不僅身形巨大,還擁有超凡的本領,再轉向《好心眼兒巨人》《城里最漂亮的巨人》等現代故事,讓學生感悟巨人內心世界的溫柔與善良,即關懷他人、品行高尚。
2.發現身邊的巨人
情感共鳴:教師話鋒一轉,將話題拉回現實:其實,在我們身邊也有許多這樣的“巨人”,他們或許沒有高大的身軀,但他們的行為和精神卻如同巨人一般令人敬仰。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特殊時期的守護者——醫生、護士、警察,以及日常生活中默默付出的父母、親人、教師,讓學生感受到這些平凡人身上不平凡的力量和擔當。
榜樣引領:為了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視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系列代表不同領域成就的“巨人”形象,包括弘揚紅巖精神的英雄人物、推動航空科技發展的科學家,以及在體育、國防等領域默默奉獻的普通人,并強調每個人背后都有一個值得學習的故事、一種值得傳承的精神。
結語導入新課:正是這些在不同領域發光發熱的“巨人”,構成了我們豐富多彩的世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假如我是巨人”這一課,用我們的畫筆和想象,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巨人形象,表達我們對這些偉大精神的敬仰和傳承。
(設計意圖:通過故事的引導、現實的映照,從外形特征到精神品質,再到身邊具體可感的榜樣力量,引領學生實現對“巨人”概念的多維度理解,此過程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在潛移默化中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二)開啟巨人視角下的創想之旅
情景模擬——變身巨人:教師引領全體學生起立,共同朗讀課題,同時巧妙地運用蹲下的動作營造出一種“縮小世界,放大自我”的奇妙氛圍,讓學生化身為擁有房屋般高度的巨人。
視頻探索——巨人眼中的世界:教師播放《格列佛游記》電影版中關于橋梁、城市、街道等場景的視頻片段,讓學生以巨人的視角站立觀看。隨著畫面的流轉、視角的改變,學生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切實感知到原本熟悉的景物在巨人眼中變得渺小。
創意激發——巨人的力量與善行:觀看視頻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作為個子高、本領強的巨人,他們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幫助那些處于困境中的人們?為了讓學生的思考更加具象化,教師可以展示堵車和水災的圖片。學生紛紛展開想象,如有的提出可以幫助堵車的人們挪動車輛,有的則設想自己變成立交橋來疏通交通,還有的學生想到用巨人的力量將洪水吸入體內,再運送到大海中,以保護家園免受災害侵襲。教師在一旁傾聽,給予鼓勵性的點評,肯定學生樂于助人的品質和創新思維。
深入拓展——巨人的無限可能: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教師提出開放性問題:作為巨人,你還擁有哪些高強的本領,能夠為人類做些什么好事呢?學生展開更廣泛的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如地震時封住裂縫,阻擋隕石撞擊地球……教師對這些想法給予高度的贊揚,稱贊學生不僅是擁有強大力量的巨人,更是心懷善念、勇于擔當的守護者。
(設計意圖:讓學生以巨人的視角重新審視周圍的世界,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同時,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和事件,引導他們思考如何運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他人、守護家園。教師的鼓勵性點評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責任感和擔當意識,讓他們在創想的過程中不僅收獲了知識和技能,更形成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價值觀。)
(三)合作探究,構建巨人形象
鋪墊階段:教師首先展示一系列小朋友繪制的巨人作品,這些巨人形象各異,有的正在講故事,有的在跳繩、拍球、游泳,甚至講課或玩滑板,以此激發學生對巨人的興趣與創作欲望。隨后,教師提出合作探究任務,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分析這些作品中的巨人特征及其所從事的活動。
合作探究階段:(1)分組觀察與討論。學生兩人一組,根據導學單上的圖片,識別出誰是巨人,并闡述理由,同時介紹巨人在畫面中的具體活動。(2)展示與交流。各小組輪流展示他們的發現與理解。例如,學習小組1指出某幅畫中正在講故事的巨人,通過對比其與周圍人物的身高差異來確認其巨人身份;學習小組2則注意到某幅畫中只露出巨人的一只手,但根據手的巨大尺寸和滑板在畫面中的占比,推斷出巨人體型龐大。
方法總結與拓展階段:(1)對比分析法。教師引導學生總結,通過對比巨人與周圍環境的大小關系,可以直觀地看出巨人的高大。同時,鼓勵學生思考還有哪些方法可以表現巨人的龐大。(2)部分代替整體法。學生K提出,某些作品中只畫了巨人的身體部分,這種以部分代替整體的手法能讓人想象到巨人的龐大。教師對此進行肯定,并板書“部分、整體”作為表現手法之一。(3)多角度表現法。教師引導學生對比圖片,發現還可以通過改變巨人的站立姿勢(如站立、倒立等)來增加畫面的豐富性和生動性。(4)撕貼添畫的“我是巨人”創作實踐。學生根據所學的表現手法,結合自己的想象,進行撕貼添畫的創作。有的學生先撕出巨人的大致輪廓,再通過添畫細節展現巨人的獨特形象;有的學生巧妙運用對比,將巨人與周圍的小物件形成鮮明的大小對比;還有的學生大膽創新,以獨特的站立姿勢和動作表現巨人的強大力量。教師在學生創作過程中巡回指導,鼓勵學生發揮創意,勇敢表達自己心中巨人的模樣。
(設計意圖:通過合作探究,讓學生在觀察、分析、討論的過程中自主發現表現巨人形象的多種方法,并且引導學生展開創作實踐,掌握部分代替整體、改變方位等創作技巧,于潛移默化中培養創新思維和審美能力。)
(四)作品展示與評價小結
作品展示與自我介紹:在課堂的尾聲,教師組織學生輪流上前展示自己的“我是巨人”作品,并簡要介紹自己的創作理念與作品內容。例如,有的學生展示了一座巨人立交橋,旨在緩解城市交通壓力;還有的學生創作了救火巨人的形象,強調巨人在災難面前的無私與勇敢;更有的學生構想了一個能用巨大頭顱阻擋太空飛行物的巨人,展現出非凡的想象力。
相互評價與觀點交流:教師引導其他學生對這些作品進行評價。學生通過對比觀察,紛紛表達自己的看法和喜好。有的學生被作品中有趣的故事所吸引,有的學生則對作品中強烈的大小對比表示贊賞……
學習收獲與情感升華:在評價環節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反思本節課的收獲。如學生表示,通過本課學習,掌握了運用大小對比的方法來表現巨人的技巧,并深刻認識到巨人不僅身材高大,還擁有強大的本領和高尚的品行。教師借此機會鼓勵學生,雖然他們現在還是小孩子,但每個人都是成長中的巨人,只要努力學習、積極進取,就能在各自的領域做出不平凡的成績,成為真正本領高強、品格高尚的巨人。
(設計意圖:通過自我展示與同伴互評,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鍛煉其清晰表達創意的技巧,并提升對藝術作品的審美鑒賞力。)
六、教學反思
在本次以“假如我是巨人”為主題的小學美術教學實踐中,我收獲頗豐?!肮适聠⒑剑痴宅F實”部分,通過尋覓巨人足跡和發現身邊的巨人,有效地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但在教學中,對于故事的講述節奏把控還可以更精準,以便讓學生更充分地理解巨人的內涵。“開啟巨人視角下的創想之旅”環節,我利用視頻探索和創意激發等活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想象力。然而,在引導學生將創意與實際生活中的善行相結合時,部分學生的理解不夠深刻,后續需要提供更多具體案例和引導?!昂献魈骄?,構建巨人形象”階段,學生在合作中積極探索,但在合作的有效性和分工的明確性上還有提升空間?!白髌氛故九c評價小結”環節雖然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和自我表達,但還可以增加更多學生之間的互動和深度討論,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審美判斷和語言表達能力。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不斷改進,更好地實現美術教學中的美育與德育融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