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學科學習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所設置的六大學習任務群之一,旨在引導學生學會在語文實踐活動中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中提高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通過整合語文與其他學科的關聯,幫助學生學會運用多學科知識和思維方式解決依靠單一學科所不能解決的問題,促進學科育人價值的具體轉化。跨學科學習的課堂不是為了融合而融合,而是通過學科關聯拓寬學生的思維,讓課堂成為全面育人的主陣地。
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第九課《古詩三首》圍繞單元人文主題“連續觀察”選編。其中《暮江吟》一詩亦詩亦畫,不僅在連續觀察上用詞生動精準,在畫面呈現上亦是盡顯藝術之美。課堂上,筆者以語文學科為主體本位,融合美術、音樂、科學等學科,引導學生加深對詩文的理解。本文將以《暮江吟》一詩的跨學科課堂教學為例,通過對跨學科學習限度、梯度和效度的探究,淺析跨學科學習在培育全面發展的人這一維度的作用。
一、“跨”有限度,關注學科獨特性
每一門學科對學生的整體發展而言,都有其獨特的價值,且無可替代。課堂上的跨學科學習要有限度,結合其他學科進行課堂教學時要認清學科的主體性,在保持學科獨特性的同時促進學科融合,而不是將課堂雜糅成熱鬧的反客為主的“大雜燴”。學科的主體性是其獨立性和完整性的體現,每門學科都有其獨特的研究對象、理論體系和方法論。如果在跨學科學習中忽視了這些本質屬性,就可能導致學科界限模糊,甚至喪失該學科的核心價值與功能。因此,跨學科學習應當建立在對各學科深入理解的基礎之上,避免淺嘗輒止。既是語文課堂,就要強化語文在課堂上的獨特與不可替代,避免在交叉融合過程中喪失了語文本真。
(一)融合音樂,奠定情感基調
《暮江吟》一詩堪稱詩人煉字的典范之作。全詩圍繞“可憐”二字,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寫了江山晚照的秀麗景色。課堂導入部分,筆者通過播放《暮江吟》一歌,配上場景視頻奠定全課基調,讓課堂在音樂中開篇,引導學生在樂聲中感受傍晚江邊的美麗景色,繼而以此基調為起點,使學生通過朗讀感受詩人當時心情的舒適、愉悅。
在詩歌《暮江吟》的教學中融入音樂是一種創新的嘗試,它能夠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審美鑒賞能力。這種跨學科的學習方式,可以讓學生在多重感官的體驗中更全面地理解詩歌的意境和情感。音樂能夠直接作用于聽者的情感,通過旋律、節奏和音色的變化傳達詩中的情感變化。《暮江吟》中的寧靜、遼闊,可以通過柔和而悠揚的曲調來體現;詩句中的哀愁與沉思,則可以通過緩慢而低沉的音樂來表達。教師可以選擇或創作與詩歌情感相契合的音樂作品,引導學生體會詩中涵義。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先講解詩歌內容,再引入相關音樂作品,在學生朗誦詩歌時配合音樂背景,使其感受音樂如何強化詩歌的情感表達。通過對比有無音樂背景下的詩歌朗讀,學生可以直觀感受到音樂對詩歌情感的加強。最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嘗試為《暮江吟》作曲或選曲,讓詩歌與音樂的結合更加個性化,也更能體現出學生的創造力和審美能力。
這種跨學科的教學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暮江吟》的詩意,還能激發他們對音樂美學的興趣,培養他們在多領域間的聯想與創造能力。通過詩歌與音樂的互動,學生能獲得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
(二)融合科學,突破教學難點
在《暮江吟》一詩的教學中,融合科學元素的跨學科實踐能夠開拓學生的思維。例如,可以通過探討詩中描述的自然現象,如夕陽、江水等,結合物理學中的光學原理來解釋夕陽的紅色和江水的顏色變化。此外,引入地理學知識討論江流的生態和地貌特征,有利于加強學生對自然景觀形成機制的理解。
教師可以設計實驗,如模擬光的折射和反射來闡述“一道殘陽鋪水中”一句的科學背景,或讓學生通過實地考察觀察不同時間段的江面變化,親身體驗并記錄數據,進行科學分析。這種跨學科的教學方式,不僅豐富了學生對《暮江吟》詩歌意象的科學認識,還激發了他們對自然科學的興趣。通過文學與科學的結合,學生能更全面地理解自然界的美學與科學規律。
課堂上,以解詞析句、朗讀感悟為基點,學生自主討論、感受“鋪”“瑟瑟”等詞運用的精準、巧妙,將理解轉化為聲情并茂的朗讀表達出來。詩中“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對于學生而言并不好理解,“可憐”在詩中是什么意思?“九月”是什么時間?為何九月初三的月亮像彎弓一樣?這些問題的提出為課堂的推進增加了難度,此處可恰當引入科學課中關于夜露的形成原因以及月相變化知識的講解,通過明確夜露形成的條件讓學生知道此時九月已是秋天,夜晚已經轉涼,同時通過呈現月相變化圖讓學生清楚月亮陰晴圓缺的原因。教師適時地營造“夜露在月光的映射下猶如一顆顆美麗的珍珠,掛在天上的月兒就如同彎弓一樣”的情景,讓學生感受此時詩人的心情,便也不難理解“可憐”在詩中的含義了。通過學科間的關聯教學,引導學生在理解、感受的基礎上突破關于字義、詞義的難點,讓科學助力學生思維能力的生成和發展。
(三)融合美術,反饋掌握情況
為了更好地檢測學生對本課的掌握情況,隨堂評價采用的是畫詩。《暮江吟》一詩富有畫面感,詩中每一句都能夠通過圖畫的形式展現出來。通過學生對《暮江吟》一詩的描繪,很容易就能夠檢測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掌握情況,尤其是學生對于九月初三月亮的繪制,如當晚月亮的方向、大小,狀如彎弓、拱橋還是玉盤?如果學生在此出錯,說明對于課堂知識的掌握還不夠牢固。此處引入美術學科對語文課堂進行評價檢測是一個好方法。
在《暮江吟》一詩的教學中,融合美術的跨學科實踐能夠極大地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有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詩歌內容,還能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審美能力,使其將文字意象轉化為視覺表現。
如“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所描繪的夕陽晚照下的江面景象,教師可讓學生嘗試將這些文字中的意象以色彩、線條和構圖呈現出來,學生可以通過素描、水彩、國畫等多種繪畫方式表達對詩意的理解和感受。在這個過程中,美術教學不僅幫助學生以另一種形式體會詩歌的意境,還提供了一個平臺讓學生展現個性和創意。然后,教師可以組織一次主題畫展,展出學生的作品,并進行討論。這種互動不僅增加了學生作品的曝光度,也讓學生有機會從同伴的作品中獲取靈感,了解不同的藝術表達方式。
通過《暮江吟》與美術的跨學科教學,學生不僅能增強對詩歌深層次情感與意境的理解,還能在美術活動中發展自己的觀察能力和藝術表達能力。這種跨學科的教學實踐,為傳統文學教育帶來了新的活力,使得學生在享受藝術的同時更加深刻地感悟詩歌的魅力。
跨學科學習要有限度,融合其他學科進行教學起到的是輔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的作用,不能讓課堂丟了語文味,成為“四不像”。語文課堂上的跨學科學習要明確主次,把握限度,讓跨學科為課堂教學環節服務,而不是課堂教學為跨學科提供支架,這無疑是本末倒置。
二、“跨”有梯度,關注思維進階性
語文全冊課程的安排整體呈現循序漸進、螺旋上升趨勢,跨學科學習也一樣。教師要在新課標指導下以單元為整體,在大情境下規劃每課時跨學科學習的內容和方式。本單元設置了“我是大自然的小小觀察員”這一主題學習情境,整合了三個任務進行學習。(見圖1)
(一)定任務梯度,引學習方向
《暮江吟》一詩的學習屬于任務二“走進詩文探觀察”。在設置任務二的時候,筆者以“探”為主線,將課堂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借助音樂談感受,借助科學悟字義,借助美術行評價。一個“探”字是在“學”的基礎上的進階,是跨學科學習在課堂運用的進一步體現。這個由扶到放的過程,是跨學科學習視角下思維進階的一種表現。
(二)明課時梯度,搭學習階梯
每個任務中的課時不是絕對獨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每個課時中學生的能力達成目標也是不同的,但是每一課時中學生的能力都是在之前的課時訓練基礎上產生的。《暮江吟》一詩雖然是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描寫,但關于時間詞的提示并不明顯。詩中時間變化更多地體現在場景的轉換中,這就需要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拓寬語文學習的領域。從殘陽夕照到月亮升起,這也是詩中連續觀察的一種體現。這樣就能將場景變化和時間變化聯系起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詩中的含義,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暮江吟》一課教學中,筆者還設置了“我和九月初三有個約會”的合照任務,農歷九月初三那天,學生和當晚的蛾眉月合了一張影,并將自己當時的感受記錄下來。學生從“學”到身臨其境的“探”,聯結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在此過程中整合了語文和學科實踐,拓寬了思維的廣度。每個任務,既有課時的遞進性,又體現了學科融合的螺旋上升,對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三、“跨”有效度,關注評價有效性
跨學科學習評價體系的對象是學生,因此在構建跨學科學習評價體系時應秉承“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基本理念。教師在開展跨學科學習的語文實踐活動時,要設想學生通過課時、任務群、單元學習后能力得到多大提升,能否學會運用多學科知識和思維方式嘗試解決不同的問題,最終再決定該用什么評價方式來呈現更合適。在《暮江吟》一課的跨學科學習嘗試中,筆者通過搭建評價學習支架,指導學生繪制插圖和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在評價中獲得成長。
(一)搭學習支架,評價有據可依
跨學科學習因其綜合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如何客觀、準確地評估學生在跨學科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過程性評價量表和觀察記錄表,我們可以為跨學科學習的評估提供有力的依據,使評價更加科學、合理。
過程性評價量表主要關注學生在跨學科學習過程中能否將不同學科的知識進行整合,形成新的知識體系,及在跨學科學習過程中是否能夠產生新的想法和觀點。在《暮江吟》一課的教學中,學生要嘗試在課堂上運用科學、美術、音樂等學科知識理解該詩文,在量表中要體現這幾門學科知識和詩文的融合之處,并能夠闡明原因。
觀察記錄表的重要性同樣不容忽視。(見表1)這份表格主要用于記錄學生在課后對月相的觀察,從而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詩句“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意思。將學生的學習延伸到課后,既可調動其探究的積極性,又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可謂一舉兩得。
那么,如何有效地運用這兩種工具來支持單篇詩文的跨學科學習的評估呢?首先,教師需要在布置任務之前向學生明確介紹過程性評價量表和觀察記錄表的使用目的和標準,確保學生對評價體系有充分的了解。其次,教師應當在《暮江吟》教學過程中對這兩種工具進行強化,以保證評價的連續性和全面性。此外,教師還應當鼓勵學生參與到評價過程中,如進行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還可以增加評價的多元性。
通過分析學生課堂學習的評價量表和觀察記錄表,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在跨學科學習中的優勢和不足,從而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反饋。此外,這些數據還可以作為教學改進的依據,幫助教師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更好地促進學生的跨學科學習。
(二)繪插圖導圖,評價有跡可循
在教育評價領域,尋求全面而客觀的評估方法一直是教育研究者的目標。特別是在跨學科學習中,由于涉及多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傳統的評價方式往往難以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成果。因此,通過繪制詩文插圖和思維導圖讓跨學科評價有跡可循這一做法提供了一種創新的視角和方法,能夠使得單篇詩文的跨學科學習評價更加具體、直觀和有效。
繪制詩文插圖是一種將文學與視覺藝術相結合的跨學科活動。學生在閱讀和理解詩歌或散文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理解和創意,將文中的情感、場景或主題等要素轉化為圖畫。這種活動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深入理解,還能提升他們的創造力和審美能力。在評價方面,教師可以通過分析學生的詩文插圖來評估他們對文學作品的理解程度、情感投入以及創造力等方面的表現。在《暮江吟》一詩教學中,學生通過繪制插圖體現自己對詩的理解,教師通過詩文插圖可以直觀了解學生對詩意的理解情況,從而針對性進行反饋評價。
與繪制詩文插圖類似,思維導圖也是跨學科學習評價中的有益工具。在跨學科學習中,學生可以創建思維導圖來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思維導圖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構建知識之間的聯系,促進深度學習,還為教師提供了一個觀察學生如何在腦內整合跨學科信息的機會。
使用這兩種工具進行跨學科評價時,教師可以遵循以下幾個步驟確保評價的有效性:首先,明確評價目標。在活動開始之前,教師需要確定通過這些工具評價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如理解力、創造力、信息整合能力等。其次,制訂評價標準。根據評價目標,教師應制訂具體的評價標準和細則,如在詩文插圖的色彩運用、構圖設計、主題表達等方面設定評價指標。再次,提供示例和指導。在活動之前向學生展示優秀的示例,并提供必要的技術和指導,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繪制插圖和創建思維導圖的技巧。最后,進行多元評價。除了教師評價,還可以引入同伴評價、自我評價等多元評價方式,增加評價的全面性和公正性。
通過繪制詩文插圖和思維導圖,我們為跨學科學習提供了一種有跡可循的評價方式。這兩種工具不僅能夠幫助學生以創造性和直觀的方式表達和整合跨學科知識,也為教師提供了評價學生綜合能力的依據。正確合理地運用這些工具,將極大地豐富跨學科學習的內涵,提高評價的有效性和教育的質量。
《暮江吟》通過融合美術學科對學生的跨學科課堂學習進行評價,同時采用和月亮合影的方式,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感受詩人當時寫下“露似真珠月似弓”的心境,從課堂到生活,從課內學習到課外實踐,這是有效評價的體現。不管是過程性評價還是終結性評價,都要積極參考學生對于完整評價體系的反饋和意見。課后,教師可及時通過師生座談、微信、調查問卷等多種方式收集學生的想法,以便更好地完善評價體系,補充不足之處。跨學科學習課堂的評價要真實反映學生對課堂學習的掌握情況,跟進學生能力的生成和延伸,真正做到“跨”有效度。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應以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創造性地開展語文教學。如何創造性地開展語文教學?跨學科學習課堂的構建無疑是一種創造性的體現。在構建跨學科學習的課堂時,更要關注其限度、梯度和效度,讓學生受益于跨學科課堂,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編輯:趙飛飛
注:本文系2023年“十四五”省級課題“基于成長型思維的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實踐研究”(課題編號:FJJKZX23-70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