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大單元教學將課程內容系統整合,設計出一系列學習任務,建構學習任務群,加強知識間的內在關聯且促進知識的結構化。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需要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情境教學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利用模擬或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體驗和應用語文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其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本文旨在探討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中的應用,分析其提升學生語言能力的效果,并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
一、構建真實活動場景,奠定大單元情境基礎框架
(一)創新設計理念
以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舐犢情深”為例,本單元教學設計以“愛的編年史”為核心概念,通過構建一條“時光隧道”,讓學生仿佛穿越時空,親歷父母之愛的每一個時刻,從而深刻理解“舐犢情深”的內涵。
(二)教學設計概覽
1.開啟時光隧道,啟動愛的探索之旅
活動名稱為“愛的時光隧道啟動儀式”,利用AR(增強現實)技術或虛擬現實設備,創建一個虛擬的“時光隧道”。學生佩戴設備后,仿佛置身于一個充滿愛意的歷史長廊,兩旁是父母與孩子共同度過的溫馨瞬間,以3D影像的形式展現。教師作為“時光導游”,引導學生穿越隧道,逐一介紹每個場景背后的故事,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和學習興趣。
2.漫步愛的編年史,深度體驗課文情境
活動一:“母愛如水,細水長流”(見表1)
活動三:“愛的雙重奏,‘精彩’與‘糟糕’的交響”(見表3)
二、聚焦課時教學目標,靈活設計課時內情境
(一)單元概覽與情境設計思路
單元主題: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成長的足跡”。
課時目標:以第六單元第一課《小英雄雨來》為例,本課時的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具體情境體驗,深入理解雨來的英雄形象,感受其愛國情懷,同時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課時子情境創設
子情境一:雨中初見,英雄初印象
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雨天的音效,配合一幅細雨蒙蒙中蘆葦蕩的畫面,營造出故事發生的背景氛圍。教師緩緩講述:“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有一個名叫雨來的孩子,他生活在一片廣闊的蘆葦蕩岸邊……”引導學生閉眼聆聽,想象自己置身于那個場景中,隨后請幾位學生分享自己腦海中浮現的雨來形象,初步建立對雨來的英雄初印象。
子情境二:智斗鬼子,英勇顯身手
教師組織學生利用教室空間布置簡易場景,如用桌椅搭建“鬼子據點”,用藍色布幔模擬“蘆葦蕩”。學生選取課文中雨來智斗鬼子的經典段落,通過分角色朗讀或情景劇表演的形式再現這一場景。學生分組準備,每組選取不同角色進行排練。表演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注意人物語言、動作和神態的刻畫,力求還原雨來的英勇形象。
子情境三:傳遞心聲,情感共鳴時
在教室一角設置“心聲墻”,上面貼有雨來內心獨白的紙條或卡片。這些獨白可以是課文中的原句,也可以是學生對雨來心理活動的想象和補充。學生輪流上前選取一張紙條或卡片,朗讀上面的內容,并分享自己讀后的感受。教師引導學生將雨來的情感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聯系,思考自己在面對困難時會如何選擇和行動。通過情感共鳴,學生加深了對雨來英雄形象的理解和認同。
子情境四:續寫故事,成長之路長
假設雨來的故事并未結束,他在經歷了與鬼子的斗智斗勇后又面臨新的成長挑戰。教師提供幾個續寫故事的開頭或線索,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個開頭或線索續寫故事。學生發揮想象力,結合自己對雨來性格和品質的理解,創作出富有創意和深度的故事。完成后,學生進行小組展示和分享,教師給予積極的反饋和建議。
三、實施具體實踐活動,豐富大單元情境細節內容
(一)引入階段:VR穿越體驗
1.準備階段
教師提前與VR技術提供商溝通,確保設備數量足夠且內容符合五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選擇或制作適合本單元的VR體驗內容,包括威尼斯水城風光漫游、非洲大草原生態探索等。教師在教室中設立VR體驗區,確保空間寬敞、光線適宜,并準備好必要的輔助設備。
2.實施階段
教師簡要介紹VR技術的原理和即將體驗的異國風情內容,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期待。學生分組輪流佩戴VR設備,進入虛擬世界進行體驗。每組體驗時間控制在5~10分鐘,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充分感受。在體驗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特定細節,如威尼斯的運河、非洲的動物種類等,為后續學習做鋪墊。
3.分享與反饋
體驗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分享,談談自己在虛擬世界中的所見所感。教師收集學生的反饋,了解他們對異國文化的初步印象和興趣點,為后續教學提供參考。
(二)互動學習:跨文化小偵探
1.謎題設計
教師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一系列跨文化交流的謎題或任務,確保難度適中、內容豐富。謎題可以涵蓋不同國家的節日習俗(如印度的排燈節、西班牙的斗牛節)、建筑風格(如法國的哥特式建筑、中國的四合院)、歷史事件(如埃及的金字塔建造、意大利的文藝復興)等。謎題的形式可以多樣化,包括選擇題、填空題、連線題、圖片識別等。
2.分組與探究
學生根據興趣或教師指定分組,每組負責解決一個或多個謎題。小組內部分工明確,有的負責閱讀課文尋找線索,有的負責查閱資料補充信息,有的負責整理答案準備匯報。教師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支持,鼓勵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
3.匯報與展示
小組代表上臺匯報解決方案和探究過程,其他同學可以提問或補充。教師對各組的匯報進行點評和總結,強調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意義。
四、尊重學生差異,打造課后個性化學習情境
(一)故事收集階段
教師提供一系列可靠的書籍、網站、紀錄片等資源的鏈接或名稱,并簡要介紹每個資源的特點和適用對象;推薦《中華英雄傳》系列書籍作為歷史英雄故事的來源,或分享央視紀錄片《國家記憶》作為現代愛國事跡的觀看渠道;教授學生篩選和評估故事的真實性、代表性和感染力,強調要查閱權威資料驗證故事的真實性,選擇具有廣泛代表性和深刻內涵的故事,注重故事的情節起伏和情感表達,確保能夠打動人心;設定一個明確的時間框架,如兩周內完成故事收集和整理工作;鼓勵學生合理安排時間,分階段完成任務,定期(如每周一次)檢查學生的進度,了解他們2tNE+Hgjjp7mYzEw29Rn2+lv0CebMaN90ZTicBZWtvE=的收集情況和遇到的困難;提供必要的幫助和鼓勵,如協助解決資源獲取問題、提供寫作指導等。
(二)準備分享內容
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搜集到的資料,選擇一個最打動人心的故事進行準備。教師鼓勵學生選擇與自己生活經歷或情感體驗相近的故事,以便更好地傳達情感。學生可以口頭講述,配合PPT展示關鍵圖片和文字說明;也可以是剪輯視頻,展示故事的關鍵場景和人物形象;還可以錄制音頻加背景音樂,營造氛圍等。教師提供詳細的分享技巧指導,如如何開頭吸引聽眾注意(可以使用引人入勝的引言或設置懸念),如何設置情節起伏(通過描述關鍵情節和轉折點吸引聽眾興趣),如何高潮迭起(通過情感高潮或緊張情節讓聽眾產生共鳴),以及如何結尾點題(總結故事主題并強調愛國情懷)。
(三)分享展示
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和學生需求確定分享的平臺和順序。學生可以在線上微信群、QQ群等社交平臺進行遠程分享;也可以在線下課堂進行面對面分享。分享者按照預定順序上臺分享自己的故事,注意控制時間并保持自信的姿態和語言表達,適當的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增強表達的感染力。分享結束后,教師設置問答環節供聽眾提問或發表感想。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應精心策劃大單元教學活動,巧妙運用情境創設策略,引領學生由淺入深地探索學習之旅。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著重把握單元內學習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系,促進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框架。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緊密結合,學以致用,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編輯: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