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緣起
在小班教室的走廊區域,擺放著該班幼兒親手種植的各種植物,每名幼兒負責一盆專屬植物的養護工作。寒假結束后,重返幼兒園的幼兒驚訝地發現,這些植物在假期中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部分植物明顯長高了,葉片更加茂盛;部分植物出現了倒伏現象,原本盛開的花朵也已凋謝。面對這一情景,幼兒經過集體商議后,決定再種植一些新的植物。
二、課程實施
(一)問題一:種子從哪里來?
1.活動過程。幼兒知道種植植物不僅需要泥土和花盆,還需要種子。關于如何獲得種子,幼兒根據各自經驗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滿滿說:“可以買種子。”蕓蕓說:“可以吃一些水果,把里面的籽吐出來當作種子。”在開展區域游戲時,幼兒帶來了之前種植活動中收集的果實,并問道:“這是種子嗎?”筆者沒有直接回答幼兒的問題,而選擇與他們一起學習,鼓勵幼兒自己探索答案。根據悅悅分享的水培豆苗經驗,筆者與幼兒一起開始“浸種”實驗。幼兒觀察、比較種子不同的形態,選出各自喜歡的種子,并將選好的種子放進水培盆里,期待著自己的種子快快發芽。
第二天,幼兒一到班,便激動地描述種子的變化。有的幼兒說:“我的豆子變大了。”有的幼兒說:“它的皮變黑了,破了。”還有的幼兒說:“這顆豆子長毛了。”在觀察、記錄種子的變化時,有的幼兒發現了種子浸泡后的變化,有的幼兒猜想著種子在水里的感受,有的幼兒發現自己的種子沒有變化,還有的幼兒思考著下一步的種植計劃。最終,變大、冒芽的豆子成了幼兒的選擇。他們帶來花盆、泥土,將豆子種了下去。由此,課程“豆豆和苗苗”便開始了。
2.支持策略分析。第一,創設開放性問題情境,筆者沒有直接回答幼兒關于“種子從哪里來”的問題,而是通過創設開放性問題情境,鼓勵幼兒基于自身經驗進行思考和表達。這種策略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進了他們主動學習和思考。第二,引導幼兒觀察與發現。在“浸種”實驗中,筆者沒有直接告知幼兒哪些能發芽,哪些不能發芽,而讓幼兒通過親自動手操作來發現種子的不同形態及在水中的變化。這種策略鍛煉了幼兒的觀察能力和比較能力,培養了幼兒的科學探究精神。第三,記錄與分享。筆者鼓勵幼兒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和感受,并通過語言描述等方式進行分享。這種策略不僅幫助幼兒鞏固了學習成果,還促進了他們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了他們的表達能力。
(二)問題二:“芽芽”去哪兒了?
1.活動過程。幼兒發現水培盆里的豆種在繼續生長,花盆里的豆種卻沒有變化。有的幼兒開始著急:“怎么我的種子還沒發芽?”有的幼兒想看看豆種到底有沒有繼續生長,便把豆種從土里挖了出來。“小白芽去哪兒了?”筆者把問題拋回給幼兒,引導他們進行討論。幼兒紛紛發表自己的想法。“豆種為什么還沒發芽?我們可以把豆種掏出來看看嗎?”“不能掏出來,掏出來它會死的。”“多澆點水就行了。”“澆太多水會淹死的。”“掏出來以后還要放進去。”“天氣暖和一點才能發芽的。”最后,幼兒選擇耐心等待,那顆被掏出來的豆種被重新放回了土里。
為了讓幼兒在觀察時保持期待,筆者制作了水培瓶,方便幼兒觀察“芽芽”的生長。瓶子里的小白芽每天都在發生明顯的變化,它向下生長,越來越長,越來越多。透過瓶子,幼兒能清晰地看到豆種生根發芽的過程。在種植區的活動中,筆者引導幼兒持續觀察、記錄豆種的變化;在美工區的活動中,筆者指導幼兒用豆子、超輕黏土創作表現豆種生根發芽的作品。
2.支持策略分析。第一,提供適宜的觀察工具。筆者制作水培瓶這一舉措增強了幼兒觀察豆種的直觀性和便捷性。這有助于幼兒形成正確的科學認知。第二,鼓勵問題導向的學習。面對幼兒的疑問,筆者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將問題拋回給幼兒,引導他們進行討論。這種方式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他們主動思考、提出假設并嘗試解決問題。第三,跨學科整合。筆者不僅關注幼兒在自然科學領域的學習,還通過美工區的活動將科學與藝術相結合,這加深了他們對植物生長過程的理解,提高了他們的創造力和藝術表達能力。
(三)問題三:豆苗想往哪里爬?
1.活動過程。3月,豆種已經變成豆苗,豆苗長得越來越快,越來越高,有的豆苗甚至爬上了走廊里的方格網。在活動中,筆者播放了兒歌《種豆》,并帶領幼兒玩手指游戲,閱讀繪本《會爬的豆子》。然后,筆者問幼兒:“你們的豆苗在往哪里爬?”弘朗說:“它爬到門口的網上面去了。”鏘鏘激動地說:“我的豆苗爬到小核桃的豆苗上了。”
2.支持策略分析。第一,觀察與理解。筆者通過細致觀察幼兒與豆苗的互動,了解到幼兒在種植過程中的興趣點、困惑及需求。這種觀察是教育支持的基礎,有助于準確把握幼兒的認知水平和情感狀態。第二,情境創設。筆者利用兒歌《種豆》和繪本《會爬的豆子》為幼兒營造富有想象力和探索性的學習環境。這不僅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還加深了幼兒對植物生長過程的理解,為后續的觀察和討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問題四:豆苗怎么蔫了?
1.活動過程。天氣越來越熱,周末過后,很多豆苗都被曬蔫了。幼兒一到班就拿起水壺“搶救”豆苗。澆完水后,他們遲遲不愿離去,表情凝重,擔心救不活豆苗。筆者提議:“要不要多澆幾次水再看看呢?”幾次過后,幼兒發現,豆苗從“喝水”到恢復原樣需要很長時間。
2.支持策略分析。第一,情感共鳴與引導。面對豆苗被曬蔫的情況,幼兒十分擔憂,筆者雖然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情感變化,但并沒有直接干預或安慰,而是引導幼兒通過實際行動來表達自己對豆苗的關心。這有助于幼兒建立與植物之間的情感聯系,增強幼兒的同理心和責任感。第二,觀察與發現。筆者鼓勵幼兒在澆水后繼續觀察豆苗的變化。這鍛煉了幼兒的觀察能力,培養了幼兒的耐心,讓他們逐漸明白植物生長是需要時間的。通過多次觀察,幼兒發現了豆苗恢復需要時間的規律,這是他們自主學習和發現的重要成果。
(五)問題五:豆苗還能往哪兒爬?
1.活動過程。在幼兒的精心照料下,豆苗越長越高,漸漸地,豆苗的高度超過了原先拉設的繩子,沒有地方爬了。幼兒發現走廊天花板上的鉤子可以用來搭建爬藤繩,但鉤子太高,他們夠不到。這時,筆者讓幼兒想一想還有沒有其他辦法。有的幼兒說:“我們可以用吸管拼成一根長長的小棍子。”還有的幼兒說:“我們還有積木板、塑料繩索。”幼兒在嘗試過程中發現,吸管拼著容易變彎、積木板連接不夠緊密會斷開、塑料繩索無法立起來。筆者提醒幼兒觀察教室,他們發現了教室角落的掃帚和雞毛撣子。經過比較,幼兒發現雞毛撣子比掃帚長,所以決定用雞毛撣子作為輔助工具,最終拿到了鉤子,拉好了新的爬藤網。
2.支持策略分析。第一,激發創造性思維。面對豆苗無處攀爬的問題,筆者沒有直接給出解決方案,而是鼓勵幼兒自由討論解決方法。這有效激發了幼兒的創造性思維,使他們能夠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提出多樣化的解決方案。第二,資源利用與探索。幼兒在尋找解決方案時,想到了吸管、積木板、塑料繩索等資源。筆者沒有限制幼兒的思考范圍,而是鼓勵他們發現身邊的資源,進行創新嘗試。這鍛煉了幼兒的資源利用能力,培養了幼兒的探索精神。第三,實踐與反思。在實踐過程中,幼兒學會了通過試錯來改進方案。筆者在此過程中給予了幼兒足夠的空間去嘗試,同時關注著幼兒的安全和進展,并適時提供必要的支持。
(六)問題六:蟲子來了怎么辦?
1.活動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植物角出現了一群小黑蟲,幼兒開始了滅蟲行動。他們想到了各種滅蟲方法,如用網兜抓、用手拍、用桶扣住、用電蚊液等。幼兒還想到了春游時在綠博園熱帶植物館內看到的黃色誘蟲板,于是筆者購買了一些黃色誘蟲板,將其投放在植物角。筆者還布置了親子調查任務,讓幼兒尋找能在幼兒園安全使用的驅蟲水。幼兒調查后發現,橘子皮水是最安全、合適的驅蟲水,且可以用于施肥。于是,幼兒借來了一些橘子皮水,為豆苗施肥。
2.支持策略分析。第一,鼓勵創意思考。面對蟲害問題,筆者沒有直接給出解決方案,而是鼓勵幼兒發揮想象力,自己尋找滅蟲方法。這激發了幼兒的想象力,培養了幼兒的創新思維,提高了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實踐探索與驗證。幼兒想到的滅蟲方法多種多樣,既有物理方法(如用網兜抓、用手拍等),又有現代科技產品(如電蚊液)。筆者沒有否定任何一種方法,而是鼓勵幼兒通過實踐去探索和驗證這些方法的有效性。在實踐和探索的過程中,幼兒加深了對蟲害問題的理解,學會了通過實踐來檢驗自己的想法。第三,資源整合與利用。幼兒想到了春游時看到的黃色誘蟲板,這體現了幼兒對外部資源的敏感性。筆者積極響應了幼兒的建議,購買了誘蟲板并將其投放在植物角。此外,筆者布置了調查任務,讓幼兒尋找驅蟲水,進一步擴大了資源利用的范圍。
(七)問題七:葉子為什么黃了?
1.活動過程。小黑蟲的問題解決了,幼兒又遇到了新問題——豆苗的葉子變黃了。有幼兒提出:“豆苗蔫了,是不是因為沒有澆水?”幼兒連續澆了幾天水,發現豆苗的葉片還是黃的,他們問道:“豆苗是不是生病了?”筆者帶領幼兒查閱資料,進行探討,發現蟲害對植物的影響很大,并在此過程中了解了不怕蟲的植物,為制訂新學期種植計劃做好準備。雖然種豆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最終豆苗給幼兒帶來了小驚喜——結出了豆莢。僅有的幾個豆莢,讓幼兒感受到了收獲的喜悅。
2.支持策略分析。第一,進行信息搜集與探究。面對幼兒的困惑,筆者帶領幼兒查閱資料,這是提高幼兒自主學習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的重要方法。通過查閱資料,幼兒不僅加深了對植物生長的理解,還學會了尋找并利用外部資源解決問題。第二,關注可持續發展。在解決了當前問題后,教師還引導幼兒思新學期未來的種植計劃,并一起調查了解不怕蟲的植物。這種前瞻性的思考有助于幼兒規劃未來的活動,增強他們的可持續發展意識。
三、課程實踐感悟
大自然是我們的知識寶庫,是我們的活教材。在小班生成課程“豆豆和苗苗”中,筆者時刻關注幼兒在種植中遇到的問題,及時給予適當的支持,鼓勵他們主動思考、大膽探究、親身實踐、積極反思,不僅激發了幼兒對植物生長的興趣,還促進了他們的深度學習和自主發展。
(作者單位:南通市市級機關第二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