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數與運算”領域要幫助學生感悟數的運算以及運算之間的關系,體會數的運算本質上的一致性,形成運算能力和推理意識。回顧“數與運算”領域,有的運算之間具有運算的一致性,如整數和小數的加減法,但有的運算之間看起來就像獨立的個體,學生感受不到它們的聯系,如分數除法與整數、小數的除法。那么,如何打破這些看似孤立的運算之間的壁壘,架構一致性的通道呢?對此,筆者就分數除法與整數、小數除法的一致性展開了探究,力求構建完整的數學知識網絡,以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剖析核心概念,尋找運算一致性的源頭
計數單位是數的核心概念。在數與運算中,加法運算即相同計數單位上的數量相加,減法運算是加法運算的逆運算,即相同計數單位上的數量相減。在進行加減法計算時,它們的計數單位保持不變。乘法運算可以看作加法運算的簡便算法,乘法運算的一致性體現為,計數單位與計數單位相乘為積的計數單位,計數單位上的數量與計數單位上的數量相乘為積的計數單位的數量。而除法運算是乘法運算的逆運算,計算規則是先將計數單位統一,再將計數單位上的數量相除。可見,數與運算領域的核心概念也是計數單位,其本質是計數單位之間的計算。筆者認為,教師在教授分數除法時可以從分數的計數單位出發,體現除法運算的一致性。
二、基于教材和學生認知,探究分數除法的算法一致性
在教授分數除法的教學內容時,教師需要關注教材的呈現方式和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以學生的眼光看待教材內容的呈現形式,并探索能體現分數除法運算一致性的方式,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一)解讀分數除法運算在教材中的編排
分數除法是小學階段“數與運算”領域的最后一部分內容。在教材中,分數除法單元一般細分為三個課時,即分數除以整數、整數除以分數和分數除以分數。每種類型都是教師先通過數形結合的形式直觀解釋算式意義,再讓學生從觀察比較中歸納得出計算方法。
(二)分析整數、小數、分數除法在教材中的算理
整數除法是整數乘法的逆運算,計算的過程是整數乘法和減法的綜合運用。小數除法是利用轉化的思想,通過“商不變的規律”,將小數除法轉換為除數是整數的除法進行計算。分數除法是通過“顛倒相乘”轉化為分數乘法來計算。關于分數除法,教材中呈現了兩種思考方法:一種是平均分,利用計數單位說理;另一種是包含除,根據分數乘法的意義進行思考。兩者都無法解釋分數除法的算理。從教材上看,分數除法和整數、小數除法之間似乎有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無法體現運算一致性的基本思想。
(三)審視分數除法的認知起點
分數除法教學是在學生已經掌握整數、小數的四則運算及分數的加、減、乘法的計算方法,形成一定的數感和運算能力的基礎上開展的。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聯系《九章算術》中關于分數除法“有分者,通之”的記載,即經分術,教師可以用通分的方法在分數除法和整數、小數除法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實現除法運算的一致性。例如,整數除法:80÷20=(8×10)÷(2×10)=8÷2。小數除法:8÷0.2=(80×0.1)÷(2×0.1)=80÷2。分數除法:÷=(8×)÷(6×)=8÷6。從三類除法中可以看出,除法運算的一致性可以體現在計數單位統一后,計數單位上的數量相除。
三、開展單元整體教學,體會除法運算的一致性
新課標提出:“改變過于注重以課時為單位的教學設計,推進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體現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以及學習內容與核心素養表現的關聯。”基于單元整體和運算一致性的考慮,筆者將分數除法的三個部分(分數除以整數、整數除以分數、分數除以分數)整合起來,打破教材的原有結構,嘗試重組教學,具體過程如下。
(一)學習任務一:學習同分母分數除法,初步感知除法運算的一致性
筆者先帶領學生學習同分母分數除法,讓學生初步感知除法運算的一致性。在具體教學中,筆者創設以下問題情境:“量杯里有升果汁,玻璃杯的容量是升,量杯里的果汁倒入玻璃杯能倒滿幾杯?”之后,筆者引導學生理解題意。學生發現可以用包含除法的意義來解釋:能倒滿幾杯,也就是求升里有多少個升。
在探索實踐中,學生發現可以運用數形結合思想,在圖形中找到計算結果;也可以將分數化成小數,但這種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還可以運用“算除想乘”方法,思考多少乘等于。此外,可以根據分數的意義,因為都是平均分成10份,只需要看9份里面有幾個3份。通過比較,學生發現同分母分數的分數單位是一樣的,只要分子相除就可以得到計算結果。
在計算同分母分數除法時,學生想到了多種計算方法。重新審視這些方法,筆者發現:在數形結合的方法中,學生明確了除法是將總數平均分的意義;在“算除想乘”的方法中,學生認識到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這兩種方法說明數學知識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將分數轉化成小數和整數的方法中,學生初步感受到分數除法和整數、小數除法的聯系,體會到除法運算的一致性,即計數單位統一時,計數單位的數量相除的本質屬性。
(二)學習任務二:學習異分母分數除法,深入體會除法運算的一致性
分數除法不僅有同分母分數的除法,還有異分母分數的除法。筆者讓學生寫出異分母分數相除的例子,并讓學生思考該如何計算異分母分數除法。由于已經學習了同分母分數的除法,并積累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用通分的方式解決的知識經驗,學生很快就想到了可以先通分再分子相除。例如,÷=÷=56÷15=。之后,筆者列出除法算式“÷= ”,并詢問學生:“這樣的分數除法如果還用剛才的方法先通分再計算,你覺得怎么樣?”部分學生表示計算量特別大。于是,筆者引導學生只寫出算式不計算,如÷=÷=(2×72)÷(5×71)==。
在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時,學生有了通分計算的經驗。當遇到異分母分數除法時,他們自然會想到先通分再計算。通分的過程也就是將計數單位統一,這體現了除法運算的一致性。
(三)學習任務三:比較歸納,換角度體會除法運算的一致性
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筆者先列出了以下三個算式,讓學生觀察和比較并說說自己的發現。算式一:÷=÷=(5×7)÷(3×8)==×
=。算式二:÷=÷=(3×3)÷(2×4)=
=×=。算式三:÷=÷=(2×72)÷(5×71)==×=。在比較中,學生發現原來不計算的算式中也隱藏著被除數和除數,從而得出分數除法的簡便計算方法:被除數除除數等于被除數乘除數的倒數。
回顧學習分數除法的過程,學生從同分母分數除法中學到了只要分子相除的計算方法,在異分母分數除法中發現了“被除數乘除數的倒數”的計算方法。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發現還有分數除以整數和整數除以分數這兩種情況,并讓學生明白只要把整數看成分子是1的分數,就可以轉化為分數除以分數。因此,除法運算都可以統一用“被除數乘除數的倒數”的方法,這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了除法運算的一致性。
(四)課后拓展:提升素養,深刻領悟除法運算的一致性
分數除法中還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思維方式,但這些思維方式的難度不同,學生的能力和水平不同,如何讓學生充分理解這些思維方式是教師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為此,筆者根據分數除法的算理與算法,精心設計了主題作業,其框架圖如圖2所示。
主題作業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將課堂教學與課后作業相結合,學生會更加關注分數除法的算理與算法,體會除法運算的一致性,并在實踐中靈活運用。
結語
有學者認為,數學史可以作為數學教學的指南。筆者根據《九章算術》中對分數除法的記載重新整合教材,通過聯系整數、小數除法引導學生探索出同分母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然后引導學生將異分母分數通分轉化成同分母分數再計算,最后讓他們比較歸納出分數除法的簡便算法,體現了除法運算的一致性和算理與算法的統一性,使學生養成了用聯系的眼光看問題的思維習慣,幫助學生構建了完整的知識網絡。分數除法這一內容蘊藏著許多可以探究的方向,教師在教學時需要抓住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推進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認清知識的本質,體會數與運算的一致性,引導學生自主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