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學生的學業評價以課程目標和學業質量標準為依據,構建素養導向的綜合評價體系,發揮評價與考試的導向、診斷功能和教學改進功能。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學科學作為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和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學科,其學業評價體系的構建尤為重要。傳統的小學科學學業評價側重知識記憶和簡單應用,難以全面反映學生在科學探究、問題解決和創新思維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構建一個能夠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全面評價學生科學素養的評價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文章基于教科版小學科學教材,探討了深度學習視域下小學科學學業評價的意義、原則和構建路徑,以供參考。
一、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科學學業評價的意義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師將小學科學學業評價指向深度學習尤為重要。深度學習不僅關注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還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消化、應用和創新。教師通過實施基于深度學習的學業評價,能引導學生更好地將所學知識與實際情境相結合,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首先,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科學學業評價體系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統的評價方式往往以考試成績為主,忽視了學習的真正意義。而基于深度學習的評價方式更加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鼓勵學生主動探究、合作交流,這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其次,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科學學業評價體系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深度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掌握科學知識,還要學會如何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指向深度學習的評價方式能夠提高學生在科學探究、實驗操作和數據分析等方面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再次,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科學學業評價體系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傳統的評價方式往往注重知識的再現,而基于深度學習的評價方式則強調知識的創新和應用。通過深度學習,學生能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
最后,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科學學業評價體系有助于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傳統的評價方式往往以考試成績為唯一標準,這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而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科學學業評價體系更加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能讓教師及時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從而更全面、更準確地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二、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科學學業評價的原則
(一)綜合性原則
在深度學習視域下,教師在構建小學科學學業評價體系時應注重學生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的綜合發展,同時秉持“全面評價、全員參與、全員監控”這一綜合性原則。教師在實施評價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要關注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情況。通過多方位、多因素、多指標的綜合性評價,教師可以全面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與不足,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學業評價的作用。
(二)過程性原則
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科學學業評價體系強調學習過程的重要性。在構建小學科學學業評價體系時,教師應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參與度、合作態度、問題解決策略等。因此,學業評價應貫穿整個學習過程,而不是以學習結果為主要判斷標準。通過過程性評價,教師可以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從而推動深度學習的發生。
(三)發展性原則
在構建小學科學學業評價體系時,教師應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宗旨,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善于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并鼓勵學生在原有基礎上不斷提升自己。同時,評價結果可以用于指導學生的學習方向,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優勢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
(四)真實性原則
在構建小學科學學業評價體系時,教師應注重評價內容與實際生活、科學實踐之間的緊密聯系,遵循真實性原則。教師可以設計與真實世界相關聯的科學探究項目、實驗活動等,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展示其知識應用能力,并通過科學的學業評價體系考查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和應用情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基于深度學習的小學科學學業評價體系的構建路徑
(一)構建評價體系框架
教師應在深入分析教材內容的基礎上,構建小學科學學業評價體系框架。首先,教師要明確學業評價的總體目標,即通過深度學習理念,實現對學生科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科學素養的全面評估。其次,教師應根據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這三大領域的特點,分別設定具體的評價指標,以確保評價內容的全面性和科學性。最后,教師應設計涵蓋知識掌握、技能應用、情感態度、創新思維等多個維度的學業評價體系,以全面反映學生在深度學習視域下科學學習中的表現。同時,為了確保評價體系的公正性和客觀性,評價標準要明確、具體且具有可操作性。具體而言,基于深度學習理念,教師可以構建學業評價體系框架,如表1所示。
(二)開發深度學習評價工具
為了實施上述評價,教師應開發一系列符合深度學習理念的評價工具,如實驗操作識別與評估系統、智能問答系統、學習過程追蹤分析工具等。教師可以利用圖像識別和動作捕捉技術開發實驗操作識別與評估系統,以實時評估學生在科學實驗中的操作,確保學生能夠正確理解實驗原理并熟練掌握實驗技能;也可以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開發智能問答系統,以便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即時反饋,同時評估學生的問題提出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還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開發學習過程追蹤分析工具,教師通過學習平臺上記錄的學生行為數據,深入分析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效率和知識掌握情況。
例如,針對“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理解”這一項評價指標,教師可以利用深度學習算法、圖像識別和動作捕捉技術開發一個實驗操作識別與評估系統,以實時監控和分析學生在科學實驗中的操作。學生需要在實驗平臺完成一個關于運動和力的關系的實驗,如利用滑軌和力傳感器探究物體在不同的力的作用下的運動狀態。該系統可以通過攝像頭捕捉學生的操作細節,并利用深度學習模型精準識別學生是否規范設置了實驗裝置、是否準確讀取了數據及是否正確應用了力的測量方法。同時,該系統可以分析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動作流暢度和準確性,如施力的平穩性、數據記錄的正確性等?;谶@些分析,該系統能客觀評估學生對實驗原理的理解程度及實驗技能的掌握情況。教師利用該系統能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全方位、實時的評估,從而有效指導學生學習,提高教學質量。
(三)實施評價與反饋
評價工具開發完成后,教師要在實際教學中進行應用和測試。通過收集、分析學生使用評價工具的數據,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和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此外,教師應基于評價結果及時向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反饋,以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強項和弱項,并指導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改進。同時,教師應根據評價結果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教師要確保學生熟練掌握評價工具的使用方法。以“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理解”評價指標為例,教師可以先進行一次簡短的培訓,讓學生了解如何通過評價工具進行自我評估和反思。然后,教師可以在一個或多個課程周期內,指導學生使用評價工具進行自我監控和評估。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后臺管理系統實時追蹤學生的答題情況和學習進度。評價工具能夠記錄學生的答題時間、正確率及錯誤類型,為教師提供豐富的數據支持。通過這些數據,教師可以及時發現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而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彌補不足,突破學習難點。評價工具還能生成個性化的學習報告,這些報告不僅有助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還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評價工具可以通過數據分析,識別學習效果較佳的學生,并分析其學習策略。教師可以將這些策略分享給其他學生,促進學習經驗的交流與傳播。教師還可以根據評價結果調整課程設計,如增加互動環節、引入更多實際案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提高其課堂參與度。
通過實施評價與反饋,教學過程將變得更加動態和靈活,教師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而且是學生學習中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學生則能在科學的自我評估和反思中,逐步提高學習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這種教學評價模式,不僅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作者單位:泉州市豐澤區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