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的有效落實,標志著我國教育進入新階段。在此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師被賦予了新的使命,需要摒棄傳統單一的教學理念,將減輕學生學業負擔與考試壓力作為教學工作的核心導向之一,致力于教學結構的優化與育人功能的強化,并創造性地設計學科作業體系。文章從設置多元作業目標、設計分層作業、合理應用技術手段、有效開展實踐活動、融入作業評價等五個方面提出“雙減”政策下增強初中生物學作業高效性的策略,以期實現由“育分”到“育人”的轉變,促使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雙減”政策下增強初中生物學作業高效性的意義
(一)有利于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初中生物學課程內容具有較強實踐性與趣味性。在“雙減”政策下,教師設計初中生物學作業時需要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并營造自由開放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在自主探究和深度思考的過程中,實現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在經過長時間的訓練與指導后,學生可以完善自身的知識認知體系,并獲得知識遷移和知識應用的能力,從而為他們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學生通過完成教師設計的探索性作業,可以加深對初中生物學課程內容的理解,豐富知識儲備,增強創新意識,進而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二)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生命觀念
在“雙減”政策的積極引導下,學生可以獲得更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學生通過完成教師設計的生物學作業,可以加深對自然科學的認識與了解,逐漸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念,獲得健全的人格。在自主探索與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生物特征、生物進化過程等知識,并在不斷思考與交流的過程中,逐漸理解生命的意義,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念。
二、“雙減”政策下增強初中生物學作業高效性的策略
(一)設置多元作業目標,實現學生全面發展
在“雙減”政策下,初中生物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以提高教學效率、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為出發點,調整作業結構,引導學生自主完成作業。基于此,在布置作業環節,教師需要摒棄“唯成績論”的教學觀念,關注學生的發展需求,設置多元化作業目標,使其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獲得綜合素養的提升,實現自身全面發展。
以蘇教版初中生物學七年級上冊(2012年版)“人和動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為例,學生需要通過課堂的學習與探索,熟練掌握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結構及其臨時玻片標本的觀察方法,并在實踐操作中提高實踐能力,培養團隊協作精神。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初中生物教師應設計多元作業。鑒于學生在課前已掌握植物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相關知識,具備一定的基礎與實踐能力,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定自主探索型作業目標,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比分析“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結構”與“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玻片標本”實驗在材料使用方面的差異,以加深學生對人和動物細胞結構與植物細胞結構異同點的理解,豐富其知識儲備,并促進其科學素養的提升。這類基于學生認知基礎和學習能力實際情況設計的作業活動,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其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
(二)設計分層作業,關注學生個性發展
在設計作業時,初中生物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設置分層作業(基礎性作業、提高性作業、拓展性作業),以幫助學生逐步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節奏,進而收獲良好的學習體驗。
以蘇教版初中生物學七年級下冊(2012年版)“人體的消化與吸收”為例。在設計作業時,教師應緊密結合教材內容,設計分層作業。首先,教師可以設置基礎性作業,要求學生準確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構成及主要消化腺的功能,掌握小腸的結構特征,并概述食物的消化與吸收過程。其次,教師可以設計提高性作業,要求學生參與“食物在口腔內的化學性消化”實驗活動,利用試管、燒杯、溫度計等工具,探究淀粉在口腔內的化學性消化過程,并填寫實驗報告,以此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總結概括能力。最后,教師可以設計拓展性作業,要求學生運用簡易材料,自主設計并制作小腸結構模型,結合所學知識探究小腸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師在初中生物學作業設計中踐行分層作業理念,對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教師應依據學生的實際狀況,靈活調整作業內容與作業形式,引導學生主動尋找適合自己的作業模式,逐步提高其學習能力,提升其思維品質,從而增強作業的高效性。
(三)合理應用技術手段,提高作業完成效率
目前,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被廣泛應用。在設計作業時,初中生物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自主、高效地完成作業,這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生物學知識得以以生動、有趣的形式展現,這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主動完成作業。在學生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教師應扮演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為學生明確探索的方向,促使學生高效完成作業任務,從而確保“雙減”政策的深入實施與有效落實。
以蘇教版初中生物學七年級上冊(2012年版)“植物的呼吸作用”為例,該課聚焦植物在呼吸過程中消耗氧氣并產生二氧化碳的現象。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內容,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思考:“人與動物通過呼吸維持生命活動,那么植物是否也需要呼吸?如果需要,它們是如何進行呼吸的呢?”然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自主搜集學習資料,直觀感受植物的呼吸作用,為課程的順利進行打下堅實基礎。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借助信息技術尋找模擬植物呼吸的實驗視頻,深入探究“植物體的所有活細胞是否都具備呼吸作用”的問題,以加深學生對植物呼吸系統的認識與理解。同時,教師可以建立線上交流互動平臺,鼓勵學生在完成預習作業的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及時與同學或教師進行交流討論,從而打破思維局限,實現有效預習。
(四)有效開展實踐活動,豐富學生體驗
初中生物教師應多設計實踐探究性作業活動,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活動,讓他們在互動交流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由于初中生物學課程內容的實踐性強,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需要秉持精簡理念,合理安排書面作業與實踐作業的比例,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驗探索,從而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以蘇教版初中生物學七年級上冊(2012年版)“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為例,該章節聚焦光、水、溫度等因素對生物生存的影響,旨在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和實踐能力,同時激發他們愛護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情感。因此,在布置作業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親近自然,親身體驗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微妙聯系,以豐富其實踐履歷,增強其學習參與感。在具體實施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回顧“我們周圍的生物”章節內容,啟發他們思考:“不同生物對環境的需求是否存在共性或差異?”然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多樣化的環境探索活動,使他們深刻理解生物的生存依賴于特定的環境條件,只有滿足這些條件,生物才能茁壯成長,完成其生命周期。例如,教師可以設計“探索影響鼠婦分布的非生物因素”的作業任務,鼓勵學生自由組隊,基于課堂上學習的鼠婦適宜生存條件知識,自主尋找鼠婦并設計對照實驗,以此探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增強他們的合作精神,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最后,教師要向學生強調,完成作業后應將鼠婦放歸自然,以增強他們的生態保護意識,促進其健全人格的形成與發展。
在“雙減”政策下,設計實踐性初中生物學作業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緊跟時代步伐,持續優化教學策略,確保學生在作業探究過程中享受學習樂趣,獲得全面發展。
(五)融入作業評價,重視學生主體地位
作業評價能夠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其創新思維能力。在初中生物學作業設計環節,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創新作業評價方式,吸引學生自主參與評價活動,充分了解自身的優勢與不足,從而使學生更好地完成作業任務,推動高效作業方案的順利執行。作業類型應豐富多樣,包括但不限于書面作業、個人作業、小組作業及實踐探索作業等,以全面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為此,教師應積極探索多元化的作業評價方式,以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
以蘇教版初中生物學八年級上冊(2012年版)“人類的起源和進化”為例。在設計作業時,教師應將作業評價作為核心環節貫穿始終,采用正向激勵的評價策略,激勵學生主動回顧教材內容,歸納總結人類的起源、現代類人猿與人類的相似性,以及人類進化歷程中的關鍵階段,從而提高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并促進其主體意識的覺醒。教師將作業評價融入作業設計,有助于實現教學評三者之間的緊密銜接與和諧統一,引導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與實踐探索能力的同步發展。
結語
在“雙減”政策下,初中生物學作業設計應緊密圍繞“減負減壓,提質增效”原則,依據學生的具體學習狀況及成長需求,精心策劃多元化的作業方案,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讓他們在愉悅的學習環境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進而促進自主學習意識的覺醒與創新思維能力的提高。同時,教師應努力持續提升專業素養,提高教育能力,積極運用信息技術為作業內容增添活力,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更加高質高效地完成作業任務,從而推動素質教育的有效落實。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市康居路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