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筆者通過向家長發放調查問卷、對幼兒園大班教師和小學低年級教師進行訪談及走訪小學周邊的“幼小銜接”機構的方式,對幼兒園家長的幼小銜接觀念現狀進行調研。調查顯示,許多家長特別是獨生子女家庭的家長,普遍存在“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心態,他們雖然重視幼小銜接,但是對幼小銜接的理解存在誤區,如忽略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和連續性、過于關注成績等。文章探討了幼兒園家長的幼小銜接觀念現狀及對策,以供參考。
一、深入調查,透視家長誤區
(一)誤區一:幼小銜接就是拼音算術,忽略學習的整體性
為了客觀、全面地了解家長對幼小銜接的看法,筆者所在團隊設計了調查問卷并發放給家長填寫。筆者所在幼兒園共有大班幼兒162名,調查共發放問卷162份,回收143份,有效回收率約88.3%。問卷顯示,86.6%的家長會為上大班的幼兒報拼音、數學補習班。在訪談中,有家長表示:“幼兒園不教拼音和算術,不給孩子報班怕孩子小學跟不上。”由此可見,這些家長在幼小銜接中更偏重“智”的培訓,忽視了幼兒傾聽、表達等能力的提高,也忽視了幼兒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應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協調發展,而不應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幾方面的發展”,“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教師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避免“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通過走訪培訓機構,筆者所在團隊發現,接受拼音算術培訓的幼兒的學習狀態并不好,有的幼兒懵懵懂懂學習效果不佳,有的幼兒甚至出現抵觸心理。大班幼兒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階段,家長應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循序漸進地幫助幼兒學習知識和積累經驗,以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二)誤區二:幼小銜接從大班開始,忽視發展的連續性
筆者所在團隊利用家長會的時間,隨機采訪了部分幼兒園家長。超過80%的受訪家長認為,幼小銜接最重要的時期在大班。事實上,幼小銜接是一場持久戰,整個幼兒園時期都要為幼兒升入小學和今后的成長做準備。很多家長在幼兒進入大班的下學期開始焦慮,并采取一些行動,忽視了幼兒在該年齡階段應有的學習品質與學習習慣的培養。
二、聚焦育人目標,家園攜手助力幼兒成長
幼兒從幼兒園升入小學,是人生的一次重要事件。面對環境變化、學習方式轉變等情況,幼兒和家長都難免出現緊張、焦慮等情緒。因此,家長和教師共同努力幫助幼兒做好“銜接準備”具有重要意義。筆者所在幼兒園在教育部印發的《幼兒園入學準備教育指導要點》(以下簡稱《要點》)的指導下,聯合家長、小學、社區多方力量,形成多方攜手助力幼兒順利度過幼小銜接期的良好局面。
(一)轉變觀念:家園攜手形成教育合力
幼小銜接工作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應貫穿幼兒園保育保教工作的全過程,并在大班階段重點采取一些針對性措施。幼兒園與小學教育的核心差異在于教育模式:幼兒園倡導以游戲為本,寓教于樂;小學則以課堂為主,注重知識傳授。幼兒在游戲與生活中積累的經驗,是小學學習的基礎。筆者所在幼兒園注重在游戲與日常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學習品質,如主動性、專注力、抗挫力、探索精神及創造力,以確保銜接的順暢。
幼兒園通過多種渠道,如家長園地、家訪、家長會及專題講座等,積極與家長溝通,引導家長樹立正確的幼小銜接觀念,避免過早進行知識灌輸,向家長強調教育應尊重幼兒的自然成長規律,鼓勵家長通過游戲促進幼兒的深度學習與全面發展。同時,教師會結合幼兒的日常行為表現,與家長共同分析幼兒的個性與特點,明確其優勢與待提升之處,為家長提供科學的育兒建議,以幫助家長深入了解幼兒,預見入學后可能面臨的挑戰,并攜手家長制訂幼兒個性化成長計劃,共同促進幼兒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
(二)四大準備:科學育兒銜接有方
《要點》從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學習準備這四個方面,對幼兒入學前的準備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筆者所在幼兒園聯合幼兒家長從這四點出發,開展了一系列幼小銜接活動,幫助幼兒更加順利地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
1.幼兒園準備方面。幼兒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因此幼小銜接工作應貫穿整個幼兒園階段。小班時期,幼兒園從適應能力和生活能力入手,全程銜接。教師通過營造溫馨環境、組織家長見面會、開展愛心“大帶小”活動和“園家社”同步活動等方法,提高幼兒對周圍環境、新接觸的同伴及生活規律的適應能力,引導幼兒逐步適應幼兒園的環境。
中班時期是幼兒學會傾聽和表達的關鍵時期。幼兒園與家長合力為幼兒營造良好的傾聽環境,同時通過游戲的方式,幫助幼兒提高傾聽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大班時期是幼兒升入小學前十分重要和關鍵的時期。教師抓住一日生活中各個環節蘊含的學習機會,從身心準備、生活準備、社會準備、學習準備這四個方面著手,幫助幼兒做好升入小學的各項準備,具體如下。一是身心準備:開展“我要上小學”主題活動,激發幼兒對小學生活的憧憬;確保幼兒每天都有兩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戶外活動,增強幼兒的體質;在一日生活中,通過區域自主游戲,讓幼兒學會系鞋帶、使用筷子等,并鼓勵幼兒開展畫、剪、貼、粘等美術活動,鍛煉幼兒的手部小肌肉。二是生活準備:逐步調整一日生活作息時間,如將集體上課時間由25~30分鐘逐步延長至30~35分鐘,并將課間休息時間設置為十分鐘;在一日生活中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如自主取餐、放水杯、掛毛巾、疊被子等。三是社會準備:利用自由區域活動,為幼兒創造自由交往的機會,讓幼兒學會分工合作;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指導幼兒舉手提問、輪流發言,養成遵守課堂紀律的習慣;布置一些幼小銜接的小任務,如準備次日入園要帶的玩具、材料和學習用品等。四是學習準備:選擇幼兒感興趣的問題作為集體討論的話題,鼓勵幼兒分享自己的發現和觀點,支持他們進一步探究的想法和行動;組織幼兒圍繞生活和游戲中感興趣的事情進行討論,鼓勵幼兒用圖畫、符號、文字等表征方式記錄自己想法,提高幼兒的前書寫能力;通過統計每天出勤人數、測量記錄身高和體重的變化等方式,讓幼兒體驗運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樂趣。
2.家長準備方面。筆者所在幼兒園在幼兒剛入園時就積極與家長溝通,幫助家長逐步樹立正確的幼小銜接觀。在幼兒上大班后,幼兒園會邀請家長從四大準備入手配合幼兒園的工作,幫助幼兒順利完成幼小銜接。第一,身心準備:發現幼兒對小學的興趣點,觀察幼兒的情緒和心態,多從正面引導,幫助幼兒了解小學生活;保持積極良好的情緒狀態,以感染和影響幼兒,引導幼兒恰當表達情緒;利用周末的時間,帶幼兒參與戶外活動,以增強幼兒的體質,使幼兒保持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情緒。第二,生活準備:引導幼兒早睡早起、按時入園,養成做事不拖延的良好習慣;鼓勵幼兒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并指導他們學習正確的勞動方法;幫助幼兒熟記爸爸媽媽的電話號碼、家庭地址等,教育幼兒遇到危險時要及時求助他人。第三,社會準備:擴大幼兒的交往范圍,在周末、假期時可以帶幼兒外出,鼓勵幼兒與上小學的哥哥姐姐進行游戲,請哥哥姐姐介紹小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給幼兒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務,在幼兒完成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引導幼兒遵守社會規則,并及時糾正幼兒的不良行為和習慣。第四,學習準備:在家和幼兒一起閱讀圖書,每天堅持親子閱讀半小時,閱讀過后,要求幼兒復述故事內容;要求幼兒在與他人交談時不隨意插嘴打斷他人講話,以培養幼兒的傾聽習慣;與幼兒共同制訂生活作息時間表,并監督幼兒執行,以培養幼兒的時間觀念。
(三)多方合作:打造良好教育生態
幼兒園可以進行多方聯動,整合相關教育資源和主體力量,促成幼兒園、家庭、社區和小學建立合作共同體,共享幼小科學銜接信息。筆者所在幼兒園通過與家長溝通,深入了解幼兒的生活與心理狀況,并通過集體班會與個別約談,給予家長科學育兒建議。同時,筆者所在幼兒園與附近小學建立長期合作,組織幼兒參觀小學,讓幼兒熟悉小學的學習環境,以緩解幼兒的入學焦慮。此外,為了確保幼兒順利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筆者所在幼兒園的幼小銜接教研組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與小學緊密合作,邀請小學教師走進幼兒園,讓小學教師了解幼兒的生活與心理,增強小學教師與幼兒之間的親近感,從而有效降低幼兒對小學的陌生感和恐懼感,為其順利入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第一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