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教育中,優秀家訓家風的傳承是極其重要的。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認知能力提高和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良好的家訓家風能夠顯著增強家庭教育的效果,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家訓也稱家誡、家范、宗規、族訓、家語,是父祖對子孫、家長對家人、族長對族人的訓示教誨,也有一些是夫妻間的囑托、兄弟姊妹間的誡勉。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風氣、風格與風尚,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在世代傳承中形成的一種較為穩定的道德規范、傳統習慣、為人之道、生活作風和生活方式的總和,是人們價值觀形成和精神成長的重要起點。回望歷史,家訓家風既有代代相傳的不變基因,又有順時應勢的創新發展,在文化傳承、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家長應做好家訓家風的傳承教育工作,讓家訓家風成為孩子成長的驅動力,這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文章從四個方面探討了初中學段家庭教育中優秀家訓家風的傳承,以供參考。
一、優秀家訓家風的傳承需要明確價值觀形成和精神成長的起點
中國家訓家風文化傳統源遠流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家訓家風既是傳統社會指導、規約家庭成員的行為準則,也是居家生活、軌物范世的家庭教育教科書。早在3000年前,就出現了周文王臨終前給武王傳授治國理政經驗和中和、德治之道的家訓《保訓》。此后經過歷代發展、流傳,傳統家訓資料更是卷帙浩繁。
傳統家訓家風內容極其豐富,涉及各個生活領域,但其核心始終是睦親治家、處世之道、教子立身三個方面。在新時代背景下,對于處于成長關鍵期的初中生而言,優秀家訓家風的傳承需要明確他們價值觀形成和精神成長的起點。
人們常說“禮多人不怪”,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不學禮,無以立”的家訓家風,在當今,講禮儀依然是許多家庭在傳承的重要家訓家風。筆者曾對所在學校的部分家長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所有接受調查的家長都對這一家風表示認同,并且已經對子女實施了相關傳承教育。同時,部分學生持有不同見解,如有學生認為人與人之間應坦誠而不應虛偽,也有學生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需要通過“虛禮”來維持。雖然從成人的角度來看,這些學生的觀點不夠“成熟”,但是從教育者的角度來看,這正是學生價值觀形成和精神成長的起點,是實施家訓家風傳承教育的最佳契機。
針對這一情況,筆者在家校共育的基礎上,通過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了家訓家風傳承教育。例如,筆者設計親子活動,讓學生和家長共同觀看中央電視臺制作的關于家風家訓的節目,了解古人的見面禮節,并思考為什么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會形成這樣的禮儀;組織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在演繹相關角色的過程中,了解人與人之間的見面禮儀,以及為什么需要這樣的禮儀,使學生真切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必須有禮儀作為支撐。筆者通過這樣的家風傳承教育,增強了學生對傳統禮儀的認同感,使學生明白了“禮多”并不是強調“虛禮”,而是強調在相應的場合應當擺出相應的態度,這不僅是個體優秀品質的體現,還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二、優秀家訓家風的傳承應注重學生的體驗和感悟
古人云,“人必有家,家必有訓”。家訓家風決定著一個家庭內部成員的為人處世態度和行為準則,“家風正,家則盛;家風邪,家則衰”,這是對家訓家風最貼切的詮釋。在我國歷史上,很多名人在成長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他們從默默無聞到最終脫穎而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從小接受的良好家庭教育,即家訓家風對他們產生了持續的、良好的熏陶。例如,曾國藩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他本人也十分重視家庭教育,認為家庭的興衰將直接影響國運,若家庭逐漸衰敗,則國運也會逐漸走向衰敗;若家庭和睦興旺,則國家亦將昌盛。這一理念不僅貫穿他的成長過程,還貫穿他的從政生涯。在曾氏家訓中,孝悌、勤儉和虔敬是最重要的三個組分,其對當代青少年依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優秀家訓家風的傳承教育時,應注重學生的體驗和感悟,以增強教育的實效性。
以“勤儉”這一家訓為例。筆者調查發現,不少家庭依然會通過春聯等形式,向家人尤其是孩子傳輸“勤儉持家”的理念。諸如“勤儉持家慶有余”等語句,蘊含著只有“勤儉持家”才能讓生活“有余”的因果邏輯判斷。在實踐“勤儉”家訓家風傳承教育時,筆者并沒有采取強制方式向學生灌輸相關理念,而是積極與家長溝通,在家校共育的基礎上,鼓勵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引導孩子傳承“勤儉”家風。例如,廢舊的物品不要隨手扔掉,而應發掘其價值,并讓孩子參與這個過程;周末指導孩子學習做飯,讓孩子學會控制飯菜的分量,盡量做到“光盤”;鼓勵孩子在春節時書寫并張貼以勤儉為主題的對聯;在孩子做出與勤儉相悖的行為時,及時進行提醒和引導等。此外,筆者定期召開以“勤儉”為主題的班會,并要求學生撰寫相關主題作文,以進一步讓學生感悟勤儉的內涵,養成節約習慣。
三、優秀家訓家風的傳承需要科學的評價機制作支撐
優秀家訓家風的傳承不僅需要“做”,還需要“評”。因此,教師要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通過有效的評價環節讓家訓家風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我國傳統文化認為家庭是社會的基石,有志者應當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而“修身”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因此,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孩子進行優秀家訓家風傳承教育,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如“食不言、寢不語”就是其中一條重要的家訓。在家訓家風傳承教育實踐中,為了向學生滲透這一家訓,筆者在家校共育的基礎上,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引導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取得了較好的教育成效。
具體而言,針對班上部分學生中午在食堂就餐和在教室午休時打打鬧鬧、大聲喧嘩的行為,筆者除了進行統一的教育,讓他們向表現良好的學生學習,還將教育視角延伸到家庭教育領域,以充分發揮家校共育的作用。筆者認為,學生之所以有這些不好的行為習慣,其本質是認知問題。因此,筆者基于家校共育的思路,主動與家長溝通,共同思考如何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就餐和午休習慣。在家校共育過程中,筆者得到了家長的大力支持。部分家長私下向筆者介紹家訓家風傳承教育經驗時表示,孩子吃飯、睡覺的“規矩”應該在家里就立起來,孩子吃飯、睡覺時,家人就應要求孩子養成“食不言、寢不語”的習慣,即使交流,也應當是輕松的話題,同時在表達時要注意克制情緒,盡量不出現大聲笑或說話的情形。這給了筆者極大的信心和鼓舞。在家長的支持下,筆者采用多種教育形式對學生進行相關家訓家風傳承教育,引導學生養成“食不言、寢不語”的良好習慣,使學生認識到保持規范的行為舉止對營造溫馨、和諧的校園環境,以及促進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性。同時,筆者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以增強教育效果。筆者定期召開班會,在學生自評的基礎上,對學生近期的行為舉止進行評價,并對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進行規范。
從初中生的認知特點來看,他們很注重教師的評價,同時對家訓家風有多元化的看法。因此,教師通過評價來激活學生的內在動力,是提高家訓家風傳承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自身對家訓家風的理解,要尊重學生對家風的理解,循序漸進地通過評價增強學生對家訓家風的認同感。家訓家風的傳承是一個逐步累積的過程,循序漸進的教育方式往往比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更容易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四、優秀家訓家風的傳承要做到一以貫之
自古以來,家訓家風的傳承都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真正有意義的家訓家風傳承,需要當事者在漫長的時間中一以貫之地去體驗、積累、提煉和反思,并最終形成適合自己家庭的優秀家訓家風。在當前教育背景下,家訓家風的傳承教育不應局限于一時一地。以禮儀、勤儉等家訓家風為例,不同的家庭可能有不同的表達形式和教育方式。為了增強家訓家風傳承教育的效果,在制定家訓時應征求所有家庭成員的意見,通過協商和溝通,建立明確的家庭價值觀,如誠實、勤勞、節儉、自律、助人、團結等。學校可以通過家校共育的方式,為學生創設落實家訓家風的教育情境。例如,針對部分學生在中午食堂就餐時出現的喧嘩吵鬧行為,學校在教育過程中,不應簡單地以“不守紀律”為名來教育學生,而應延伸至家訓家風,讓學生意識到在食堂吃飯就如同在家吃飯,既要維護溫馨和諧的氣氛,又要遵守基本的紀律和要求。同樣,學校可以號召學生在校園生活中保持“勤儉”的家風。這樣,可以將家庭教育延伸至學校,再進一步將學校教育延伸至家庭,讓學生全時空接受良好家訓家風教育,從而為落實優秀家訓家風傳承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
結語
家風家訓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食糧,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代背景下,廣大初中教師應積極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家訓家風,扎實做好家訓家風的傳承教育工作,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進而達成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作者單位:
重慶市黔江區武陵初級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