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德育對培養學生道德品格、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具有重要意義。德育評價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環節,能夠指導德育實踐、增強德育效果、促進學生道德發展等。文章闡述鼓勵對小學德育評價的價值,分析小學德育評價中存在的問題,探究實施鼓勵性評價的策略,以期有效增強小學德育評價的效果。
【關鍵詞】鼓勵評價;小學教育;德育評價;評價標準;評價方法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度福建省教育系統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立項課題“新時代小學德育成效評價體系建設研究”(項目編號:JSZJ23047)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仁增(1976—),男,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金古小學。
小學階段是學生個人道德發展和行為方式形成的關鍵階段,在此階段實施德育具有重要意義。德育評價是小學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有效落實德育評價,能夠提高德育工作質量,促進學生道德品格發展和良好行為方式的形成。為了增強德育評價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教師應積極探究科學、系統、有效的小學德育評價方式。其中,鼓勵性評價是一種常用的德育評價方式,對小學德育評價具有重要價值。
一、鼓勵對小學德育評價的價值
(一)提升學生道德水平
小學階段是學生自我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的學生非常渴望得到教師和家長的肯定與認可。在小學德育評價中,教師可以通過實施鼓勵性評價,使學生發現自身的優點與長處,增強學生的信心,讓他們逐漸學會積極踐行道德規范,并持續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比如,面對一名誠實守信的學生,教師可以進行鼓勵性評價:“誠實是非常可貴的品質。你是一名誠實的孩子,希望你能夠保持。”這樣的鼓勵能讓學生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堅信自己的道德選擇。
(二)促進學生踐行道德
鼓勵作為正向且積極的反饋,能更好激發學生內在動力,促使學生參與各項道德學習,學會積極面對各類事情、勇敢解決各類問題。比如,對于部分關心集體、幫助同學的學生,教師可以進行鼓勵和表揚:“你的行為很棒,老師為你感到自豪。”這樣能夠讓學生領會自身的行為是正確的、有價值的,進而更加積極主動在生活中發揚這種良好道德行為。
(三)引領學生個性發展
小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具備獨立人格,而且受到不同家庭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不同學生之間的道德發展水平差異較大。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通過實施具有鼓勵性的德育評價指導學生發揮優勢和特長,引領學生的道德發展。例如,有的學生具有書法、繪畫等天賦,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精進技能,通過書法和繪畫等形式傳播正確的道德觀念。
(四)營造道德教育氛圍
鼓勵不僅能對學生個體產生積極的影響,而且還能影響其他學生,對其他學生具有示范和引領作用。教師可以通過鼓勵一些在道德品格、行為習慣等方面表現優秀的學生,從而在班級中樹立道德榜樣,營造積極向上的道德教育氛圍,學生在這種氛圍中相互學習、互相督促、共同進步。比如,在班級管理中,教師定期組織“道德小標兵”等評選活動,表揚并獎勵優秀的學生,在班級中樹立道德榜樣,打造積極向上的班風。
二、小學德育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一)評價標準不夠明確
部分教師運用的評價標準通常比較抽象、籠統,通常缺乏明確和具體的指標要求,因此導致評價結果受主觀因素影響較大。比如,教師通常運用“優秀”等模糊詞匯評價學生的道德品格,未能具體說明相應的表現。同時,部分教師運用的評價標準忽視學生道德行為、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發展,難以準確、全面、系統反映學生的道德狀況。比如,教師引入的評價標準不夠細化,缺少多元化的評價內容、個性化的評價用語等。
(二)評價方法有待改進
教師通常根據學生道德與法治等學科的考試成績,以及最終行為表現進行評價,對學生日常行為表現、道德品格發展過程的評價較少。這樣的評價通常難以反映學生在道德學習、道德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和困難,因此教師難以提供科學有效的點撥與指導,從而影響德育效果,不利于學生道德品質的發展[1]。
(三)評價主體較為單一
在評價主體方面,當前的小學德育評價主體是教師。學生、家長、社區和社會組織人員較少參與其中。單一的評價主體容易受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容易導致評價結果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難以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道德發展狀況。同時,對于德育評價,學生通常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缺少表達自身觀點和相關意見的機會,不利于學生深入反思。
(四)評價結果運用不佳
在評價結果的運用上,部分教師不能及時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和家長,這導致家長難以了解學生的道德發展情況。此外,在運用評價結果的過程中,部分教師通常只是對學生進行獎懲,未能有效基于評價結果改進教學方法,調整和優化教學內容,難以有效發揮評價結果的重要作用,影響整體德育評價的成效。
三、基于鼓勵的小學德育評價的策略
(一)確定完善的評價標準
1.明確具體的評價指標
教師在確定評價標準時,應注重轉化抽象的道德概念與要求,將其轉化為具體、可操作的評價指標,如誠實守信、關愛同學、尊重師長、孝親敬老、遵守記錄等。教師還要針對每項指標細分行為表現,劃分評價等級[2]。
例如,教師根據《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本校的德育目標,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從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等方面確定評價標準,并細化每一方面的評價指標與等級。其中,道德認知是對現實道德關系和道德規范的認識,分為道德印象的獲得、道德概念的形成、道德思維能力的發展;道德情感是與道德觀念和行為相關的情感,分為對待公共利益的態度、人權尊重情況、責任感、共情能力等;道德行為是指上述提到的行為表現。針對這些指標,教師可以設置A、B、C三個評價等級。
2.體現多元化的評價內容
教師確定評價標準時,應涵蓋德育的各項內容,從而更好評價學生的道德發展情況。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的學習情況、日常行為表現、參與活動的情況等,確定多元化的評價內容。
例如,當教師要評價學生關愛他人的思想品德時,不僅要考查學生是否理解了關愛他人的概念與意義,還要通過日常觀察、訪談等方式明確學生是否在生活中關愛同學、幫助弱小,在參與活動時是否有關愛他人的行動。
3.關注學生個體的差異
在確定評價標準時,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個性和發展需求,結合不同學習層次、不同性格類型的學生的特點確定評價標準,從而對學生進行針對性評價。
例如,對于學習能力較強、日常行為表現出色的學生,教師可適當提高評價標準,鼓勵學生繼續努力提升道德品質,在生活中發揮榜樣作用;對于學習情況與平時表現不如人意的學生,教師應適當降低評價標準,多給予他們鼓勵與支持。
(二)運用多樣的評價方法
1.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
對于小學德育評價,教師既要進行過程評價,也要進行結果評價,將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有機結合,以此提高評價效果。教師通過課堂觀察、作業批閱、日常行為記錄等方式,認識學生道德學習過程的方法、態度與參與度,明確學生日常表現[3]。教師結合學生考試情況、品德測查等,考查學生道德發展情況。
在道德與法治等學科的考試中,或者在品德測評中,學生取得較好成績,教師應實施鼓勵性評價。部分學生能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與同學合作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樂于幫助同學解決學習問題、生活難題,誠實守信,愛護環境,積極參與環保和關愛老人等集體活動。教師也應對這些學生實施鼓勵性評價。
2.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
定性評價是指基于學生道德品質和行為表現情況實施的描述性評價,包括學生的自評和互評,以及教師的評語等;定量評價通過量化指標評價學生道德表現,包括考試情況、行為表現等。教師要注重兩者結合的評價。
例如,在知識競答、道德主題宣傳、拔河比賽等集體活動中,有學生積極幫助本組同學,體現團隊合作精神,教師應對其說:“你做得非常好,我相信你后續還會做得更好。”教師還要根據學生參與這些活動的成果,對表現出色的學生打上A級或給予90以上評分,以此讓評價更為準確。
3.書面評價與肢體語言評價相結合
教師在評價過程中,不僅要對學生進行口頭評價,還要運用書面評價與肢體語言評價。教師要根據德育相關項目,為學生寫下鼓勵性的評語,要求學生閱讀與感受,或者通過各類肢體語言給予學生肯定,發放一些物質獎勵等。
例如,在德育主題宣傳活動中,針對學生的書法、繪畫、手抄報、微視頻等作品,教師可以進行口頭表揚,并為每名學生寫一段評語,肯定學生的努力,鼓勵學生積極進取。教師還可以運用點頭、微笑、擁抱等肢體語言實施評價,并為表現出色的學生頒發榮譽證書及獎品,從而激發學生提升自我的動力。
(三)引領多元主體參與
1.學生自評與互評
針對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道德品格的發展情況,教師先要引領學生自評與互評。學生對自己、對同學的了解程度更深,可以更好參與自評和互評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客觀評價自己,公正評價他人。
例如,針對道德主題的學習情況,結合一個月或一學期的行為表現,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客觀的自我評價,說說自己的收獲和不足,明確后續的發展方向。在學生自評后,教師引領小組同學之間互評,要求指出同學的優點與不足,增強評價效果。
2.家長與社會評價
教師還要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系,引領家長關注孩子在家中和社會中的道德表現,及時與教師交流,對孩子進行客觀評價。社區工作人員、志愿者和相關的單位人員也要參與評價,根據學生道德實踐活動的表現進行評價。
例如,教師可以指導家長評價學生的日常表現,如在家是否早睡早起、經常做家務、關心父母等,從而促使學生規范自己的日常行為。再如,關于社會評價,社區工作人員可以結合學生參與關愛老人、環保宣傳等情況,評價學生是否形成敬老、環保等正確的思想觀念,從而促使學生規范自己的社會行為。
3.教師總結性評價
教師要綜合學生的具體表現,根據多元主體的評價情況,對學生的道德思想形成、行為表現情況進行總結性評價。教師要運用鼓勵性的語言,增強學生信心,提升學生成就感,避免用批評、諷刺、指責等消極的評價語言[4]。
例如,在對一名積極向上、道德表現良好的學生進行總結性評價時,教師可運用鼓勵性的評語:“你是一名積極上進的學生,你樂于助人、誠實守信、尊敬師長,能腳踏實地做事。希望你繼續努力,更上一層樓。”對一名成績不如人意,但參與活動積極的學生評價,教師可運用引導性的評語:“你關心集體,熱愛勞動,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是一名熱心的好孩子。老師相信你在今后的學習中也能積極主動,這樣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四)合理化運用評價結果
教師應根據評價情況,將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學生的家長,使其認識學生道德發展情況。教師還要運用線上線下的多種方式,與學生及其家長進行交流。對于評價結果的運用,教師應與學生一起制訂個性化的成長計劃。
例如,教師可通過個別談話、開班會、家長微信群通知、班級公告欄展示等方式,對表現優秀的學生進行表揚與激勵,對表現不如人意的學生提出改進意見,并進行跟蹤指導。教師還要根據評價結果,優化后續的德育。比如,針對誠信等方面有問題的學生,教師可通過開展專題研討活動,加強對應教育,制訂個性化成長計劃。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實施小學德育鼓勵性評價,對促進學生道德發展與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落實鼓勵性德育評價的策略,促進學生養成熱愛祖國、孝親敬老、誠實守信、助人為樂、保護環境等道德行為習慣。這樣的評價策略,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有利于培養具有遠大理想、良好道德品格及正確行為習慣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劉鴻.淺析小學班主任德育中實施“鼓勵賞識”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8(30):196-197.
[2]趙衛軍.小學德育教學中對話的導入與價值分析[J].甘肅教育,2020(13):19.
[3]謝麗艾.獎章激勵評價機制對提高小學德育工作成效的實踐研究[J].求知導刊,2022(23):101-103.
[4]陸生寧,徐大群.德育評價與小學生習慣養成教育:以南京市芳草園小學陽光兒童卡為例[J].江蘇教育,2018(3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