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學歷史常態課要以立德樹人為價值追求和根本內涵,始終恪守學生本位,通過在樸素的課堂開展有效的教學,聚焦核心素養導向,優先用好教材資源,有效創設歷史情境,確保教學評有機貫通,以此推動學生學習方式轉變,讓學習真正發生,進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常態課 有效教學 樸素課堂
針對粵東西北地區教師普遍存在的對課標教材理解不透、育人和教學方式滯后等問題,2021年以來,廣東省教育研究院組織開展“走進粵東西北教研幫扶活動”,統籌構建“教學專題調研—線上集體備課—線下集體磨課—同課異構—專題講座—教研沙龍—二次教研”的教研活動路徑,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走進鄉村,走近學生,努力提升粵東西北地區教育教學整體水平。
在中學歷史教研幫扶的過程中,老師們認為活動展示的課例仍然是團隊協作完成的作品,迫切需要優質的常態課例,尤其是山區的“麻雀學校”,教師基本“單兵作戰”,無法實現團隊協作。我們深知,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在課堂,尤其是常態化的課堂教學。基于此,本文圍繞“中學歷史常態課”談談自己的思考,以求教方家。
一、常態課的主旨和價值追求
一直以來,關于常態課的研究和探討從未停歇。雖然學界對常態課的定位、重要性以及策略等達成了一定的共識,但部分教師仍存在認識的誤區以及價值追求的偏頗,因此必須厘清誤區,明確價值追求。
在日常教學中,迫于某些壓力,教師組織開展的課堂教學往往存在著備課不深入、目標不清晰、組織隨意化等現象,而教師們往往認為這就是常態課。事實上,常態課不意味教師教學的隨意性,更不意味著教師可以不理會課標要求,不研判學情,不把握教材的內涵和關鍵問題。可以說,我們目前所說的常態課,大部分根本沒達到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因此,筆者認為常態課要立足學生本位,其主旨是通過在樸素的課堂開展有效的教學,推動學生學習方式轉變,讓學習真正發生,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而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其價值追求和根本內涵是立德樹人。
所謂“樸素的課堂”,筆者認為,其指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的樸素大方,不追求花里胡哨、無序熱鬧,但是簡約而不簡單,指向學生素養的達成,凸顯歷史學科思維邏輯;“有效教學”即旨在追求和提高教育效益的教學,其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性質的教育中具有不同的內涵。“教育效益有兩種:一種是顯性的,有可能是眼前一時的效益,如一堂課所教知識技能的記憶、一次考試或競賽的成績等等;一種是潛在的,不斷成長乃至讓學習者終身受用的效益,又叫效能。有效教學當然不排斥任何一種效益。”[1]。基于此,筆者認為,有效教學應是教師在堅持學生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下,在弄通課標,研透教材,讀懂學生的基礎上,以評價為牽引,指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進行深度學習,進而養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激活常態課的關鍵
眾所周知,常態課是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更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主陣地。遺憾的是現實中的常態課,和我們預想的還有一定的差距。筆者認為,要激活中學歷史常態課,實際上就是在教師指導下,在樸素的課堂開展有效的教學,充分發揮歷史學科育人價值,幫助學生拓展歷史思維,盤活歷史智慧,養育學生核心素養。
1.始終恪守學生本位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要以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為教學的本位、重點,以調動和發揮學生歷史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核心,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實質性線路,以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為中心展開。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應用、教科書的整合與教學資源的利用等都要圍繞著學生自主活動來組織,真正實現以學生學習活動作為整個教學活動中心的學習中心課堂。”[2]《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也指出:“以學生為本,充分考慮學生學習歷史、認識歷史的特點,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活動,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實現歷史課程育人方式的變革。”[3]基于此,我們的課堂教學要始終堅持學生本位。相較于展示課、比賽課等課堂教學形式,常態課更應該始終恪守學生本位,因為常態課大多是基于持久的良好的師生關系而組織開展的,這是它的最大優勢。
教師在講授《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一課時,要考慮到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了《秦統一中國》和《秦末農民大起義》等相關內容,并掌握了一定的歷史學科學習方法和能力。基于學段銜接的考量,如果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指導過學生以思維導圖作為學習工具進行學習,那么我們就可以設計如下的學習任務:
請同學們閱讀教科書,并結合初中所學知識,從“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角度,在學案上繪制主題為“秦鞏固中央集權和統一”的思維導圖。
事實上,相較于初中生,以上的設計已對高中生的思維進行了拓展,要求學生從從“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的角度繪制思維導圖,這也契合了統編高中歷史教科書學科體系和學術體系的要求。當然,如果學生在任務中使用學習工具不當,教師進行必要的指導是必不可少,否則,可能就只有任務,沒有效果,實屬雞肋。
2.聚焦核心素養導向
核心素養的提出,直指當前歷史教學的癥結,它要求教師必須要轉變觀念,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發展為教學目標和設計靈魂,將歷史學習的過程,轉化為涵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過程。可見,不論常態課還是展示課,都要回歸歷史學科本質,以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發展為教學目標,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育人價值。在現實的常態課教學中,教師往往停留在知識的講授中而無法自拔,抑或心懷素養,目中無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逐漸被遺忘。因此,在常態課教學中,我們要首先確保教學目標的核心素養導向。
在講授《秦統一中國》一課時,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了解秦統一的基本史實,還要引領學生,從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形成的視角,探究秦朝統一的必然性以及重大歷史意義,進而養育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為此,我們可以從發展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目標出發,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通過復習教材,結合其他史料,概括秦國具備的統一六國的條件,認識秦國統一六國是歷史的必然。(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通過讀圖,結合相關史料,指出統一后秦朝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并分析為什么秦朝是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通過閱讀教材,概括秦國向秦朝轉變的主要路徑和手段,理解秦朝統一以及國家治理為后世奠定了基礎。(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通過閱讀教材,結合相關史料,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分析秦朝建立的歷史意義,認識到沒有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大一統國家在政治制度上就沒有保障;沒有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各地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不能順利地溝通交流,國家的政令也很難順暢下達。(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3.優先用好教材資源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如何構建基于史料研習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運用史料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基于史料研習的教學,不僅是教師在教學中要運用史料闡釋歷史,更重要的是要設計以史料研習為基礎的學生探究活動,通過活動,引導學生學會搜集、整理、辨析、運用歷史材料來解釋歷史。”[4]史料是進行歷史教學的前提和基石,也是一線教師心中的“攔路虎”,部分老師經常為了搜集史料,尤其是心儀的史料而勞心費神。歷史教科書是學生獲得歷史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理解歷史、涵養家國情懷的重要途徑,因此教科書一般都會提供有價值、可讀性強的典型史料,以幫助學生學習,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徐藍教授曾指出:“統編高中歷史教科書……從縱向與橫向的學習專題設計中強化學生的時空觀念;……從對歷史的敘述中增強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和歷史解釋能力,涵養其家國情懷;……從功能性欄目的設計中綜合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5]可見,教科書和教師用書已經提供了比較典型的史料,教師大可不必翻箱倒柜。
教師在講授《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秦國統一的歷史必然,教師可以使用教科書的史料,設計如下環節:
韓國派遣水工鄭國游說秦王嬴政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嬴政采納鄭國建議后,發覺這是韓國的陰謀,于是下令驅逐所有其他諸侯國的人。為此,李斯上《諫逐客書》,促使嬴政改變了主張,網羅了天下英才。其理由是: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產于秦,可寶者多;士不產于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5頁“學思之窗”
(秦)其固塞險,形勢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勝也。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汙,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順,古之民也。及都邑官2111d6355df383156ff573afd44e33e1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國,觀其士大夫,出于其門,入于公門,出于公門,歸于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觀其朝廷,其間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0頁“問題探究”
請同學們閱讀教科書第15頁“學思之窗”和第20頁“問題探究”的史料,并結合教科書第一目“秦的統一”,概括秦國統一的條件,并從國家治理的角度認識秦國統一的歷史必然性。
因此,優先選用教材史料,用好教材史料,設計有效的任務和問題,保持教學樸素大方風格,不僅可以減輕教師負擔,簡約但不簡單,而且能事半功倍,提升常態課的有效性,更好地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教師也要用好教材的功能性欄目。如教師在講授《秦統一中國》一課時,可以利用教材中的“讀地圖”欄目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在講授《秦漢時期的科技與文化》一課時,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學史崇德”欄目培養學生追求崇高理想和獻身偉大事業的精神。
4.有效創設歷史情境
教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動力,是學生學習的認知基礎,也是學生深度學習、智慧學習的先決條件。“歷史是過去的事情,為了促進學生了解、感受、體會歷史的真實境況和當時人們所面臨的實際問題,需要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6]。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核心素養達成為目標來創設情境,設法引領學生在真實而有意義的歷史情境中展開學習活動,體悟、理解和探究歷史。
為了讓學生感受秦統一的偉大歷史意義,在講授《秦統一中國》一課時,教師可以秦“半兩錢”為例,創設真實而有意義的歷史情境。除了展示教材中的《統一貨幣示意圖》等圖片材料外,還可以展示如下材料:
半兩錢的形制為外圓內方,為歷代王朝所沿用。半兩錢是用重量作為貨幣單位的錢幣,其重量剛好是半兩。那時,1斤16兩,1兩24株,半兩就是12株。1株相當于現在的0.65克。出土的秦朝半兩錢大小、輕重不盡相同,但銅錢上的字,風格一致,鑄造工藝相同。
——《澳門歷史教材·試行版·中國歷史》
在學習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感悟歷史,更要引領學生在情境中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歷史。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后動手仿制戰國時期的各國貨幣,讓學生感受并討論半兩錢相較于其他貨幣的優點。廣州的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嶺南金融博物館,走進博物館,對話文物,在歷史傳承中體悟統一貨幣的歷史意義,進而認識秦統一的偉大。
5.確保教學評有機貫通
教學評的有機貫通是確保教學有效的關鍵一環。尋求教學評的有機貫通,說到底就是三者之間的同步優化和共振效應,確保目標、教學、學習和評價的一致性。因此,不論常態課抑或是展示課,在教學中都要確保評價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評價的方式要契合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需要,以適應課堂教學模式、學習行為模式、測量評價模式在傳承中的創新。
教師在講授《秦統一中國》一課時,可以將活動的大任務細化成問題鏈,并將問題鏈和目標一一對應,在生生互評、教師即時評價中實現教學評的有機貫通。
活動三:秦國如何轉變為秦朝?
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從“統一”“建立中央集權制度”“鞏固統一”三方面,概括秦國向秦朝轉變的主要路徑和手段。
1.秦朝建立后,為加強對全國的有效統治,創立了什么制度?
2.“皇帝”是指?他的權力和地位?
3.中央有哪些機構?它們各有哪些職責?是何關系?
4.地方有哪些機構?它們各有哪些職責?是何關系?
5.中央和地方是什么關系?
6.這一制度在當時帶來怎樣的影響?能否實現有效統治?為什么?
總之,在中學歷史常態教學中,應將立德樹人作為核心價值追求與核心要義,始終堅守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通過構建樸實無華的課堂環境,實施高效的教學策略,著重圍繞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優先利用好教材內的優質資源,并創造性地設置歷史情境,確保教學評價與教學過程的緊密結合與相互促進。這樣的教學實踐旨在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積極轉變,使學習真正發生并深入,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進一步增強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果。
【注釋】
[1]任蘇民:《新時代有效教學研究的理論構建——兼論葉圣陶教育思想在新時代的借鑒與發展》,《中國教育科學》2020年第1期,第60頁。
[2]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0—51頁。
[3]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第3頁。
[4]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2頁。
[5]徐藍:《歷史核心素養統領下統編高中歷史教科書的編寫》,《課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9期,第33—39頁。
[6]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第5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