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經濟模式的不斷創新,新業態已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根據2023年第九次全國職工隊伍的調查結果,目前全國職工總數為4.02億人左右,其中新業態勞動者達到8400萬人,占職工總數的21%,新業態勞動者成為職工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新業態去勞動關系化、流動性強和不確定性大等特征也對社會保險制度及管理模式提出了巨大挑戰,新業態從業者的社會保險參與度相對不高,且保險項目參與比例差異明顯,其中工傷保險、失業保險、生育保險的參保缺口較大,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的參保比例相對較高。因此,從新業態從業者參保意愿角度提出解決對策與措施,對于提升從業者的權益保護具有積極意義。
為深入探究新興業態工作者參與社會保險的意向,本研究整理了人民智庫通過線上渠道及微信公眾號發布的新興就業形態勞動者調查問卷結果,共計回收有效問卷4420份。在性別分布上,男性占比75.4%,女性占比24.6%;在年齡結構方面,20歲及以下群體占比1.6%,21歲至25歲群體占比21.0%,26歲至30歲群體占比37.3%,31歲至35歲群體占比28.7%,36歲至40歲群體占比8.3%,41歲至50歲群體占比2.4%,51歲至60歲群體占比0.5%,60歲以上群體占比0.2%。依托此問卷調查,本研究旨在多角度剖析新興業態工作者的特點,為增強其社會保險參與積極性提供理論支撐。
●參保率
根據人民智庫的問卷結果,在新業態從業者群體中,僅有不到三成的受訪者與平臺或工作單位簽訂了正式勞動合同,這表明大部分新業態從業者并未獲得與傳統就業者相匹配的社會保險待遇。由于新業態的靈活性以及平臺經濟的特性,許多從業者以自由職業者或兼職的身份從事工作,這直接影響了他們在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方面的參保率,使得他們難以享受到應有的保障。
●年齡結構
根據問卷數據,新業態從業者中,35歲及以下的受訪者人數占比高達88.6%。這一數據充分表明,青年群體已成為新業態從業人員的主力。他們具備較強的接受新技術和新模式的能力,能夠迅速掌握并應用互聯網、移動支付等新興技術。這種高比例的青年從業者在新業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們的新觀念和創造力為新業態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教育背景
新業態從業者的教育背景呈現出多樣性的特點。有數據顯示,網約配送員多數為高中及以下學歷,而超過65%的網絡主播從業者受過大學教育,電子競技員八成擁有大學學歷。這反映出新業態在人才結構上的多元化和層次化,新業態的職業領域不再單一地依賴于傳統的學歷門檻,而是更加注重個人技能、創新能力和專業知識的應用。
●職業待遇
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收入偏高,但內部差距和波動顯著。調查數據中,最多受訪者(38.6%)月收入5001~8000元,其次為8001~10000元(24.4%)。更高收入區間占比遞減,20000元以上僅2.1%。78.1%月入超5000元,39.5%超8000元。收入存在兩極化和波動問題。70.3%的受訪者指出職業收入分化,53.9%的受訪者反映收入不穩定。快遞員等職業內部差距小,網絡主播等自由職業者差距大,網絡主播收入離散度最高。
●企業角度
第一,企業應建立健全社會保險制度,為從業者提供全面保障。包括按照國家法律法規要求,為新業態從業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用,涵蓋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等多個方面。例如,自2022年7月1日起,人社部等部門在北京、上海等7個省市開展了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旨在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保障。參與試點的平臺企業如曹操出行、美團、餓了么等,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繳納了職業傷害保障費,覆蓋了615萬名勞動者。
第二,企業應加強與政府部門、保險公司的合作,為新業態從業者提供定制化的保險產品。根據從業者的工作特點和需求,企業可與保險公司合作,開發針對性強的保險產品,滿足從業者的保險需求。例如,北京地區的外賣平臺已經開始參照工傷保險建立的新型社保制度,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職業傷害保障。通過這種合作,企業能夠為從業者提供更加貼合其工作特點和需求的社會保險產品。企業應充分發揮與政府部門和保險公司的合作優勢,共同為新業態從業者提供更加符合其需求的保險產品,保障其合法權益。
第三,企業應加強從業者的社會保險意識教育,提高其參保意識。在北京等地的試點中,雖然職業傷害保障已經覆蓋了大量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但許多騎手對自己的參保情況并不了解。因此,企業需通過內部培訓、宣傳欄等形式,向從業者普及社會保險知識,使其了解參保的重要性。同時,企業還可邀請社保專家進行講座,解答從業者在參保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高其參保能力。
第四,企業應關注從業者的職業發展,為其提供晉升空間和培訓機會。企業可通過內部培訓、崗位晉升等機制,幫助從業者提升自身素質,增強其對企業的歸屬感和忠誠度。同時,企業還可為從業者提供職業發展規劃,使其在企業內部實現長遠發展。例如,在北京的一些外賣平臺,盡管從業者面臨高強度的工作壓力,但平臺通過提供晉升通道和培訓機會,幫助從業者提升自身能力,鼓勵員工積極參與社會保險,從而增強其對企業的忠誠度和歸屬感。這種做法有助于從業者將個人發展與企業目標相結合,提高其參保意愿。企業應關注從業者的職業發展需求,通過提供晉升空間和培訓機會,幫助從業者實現自身價值,從而提高其參保意愿。
●從業者角度
第一,從業者應主動了解社會保險政策,提高參保意識。從業者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如網絡、書籍、培訓等,學習社會保險相關政策,了解參保的好處和必要性。例如,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針對網約車司機等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定期舉辦社保知識講座和在線培訓,幫助從業者深入了解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險政策,從而提高他們的參保意識。通過深入了解社會保險政策,從業者可以更好地認識到社會保險對于個人和家庭的重要保障作用,提高參保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二,從業者應積極參與社會保險的辦理和繳納。從業者應主動了解參保流程和所需材料,按照規定辦理社會保險登記,按時繳納社會保險費用。以上海為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在入職時,可以通過企業或相關部門了解參保流程和所需材料,及時完成社會保險登記和費用繳納。
第三,從業者應加強自身權益保護意識,關注社會保險政策動態。從業者可以通過關注政府網站、新聞媒體等途徑,了解社會保險政策的變化和調整,確保自身權益得到保障。在廣州,許多新業態從業者通過關注政府官方網站和新聞媒體來掌握社保政策的最新動態。例如,廣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網站定期更新社保政策信息,幫助從業者及時了解政策變化,確保自身權益得到保障。
第四,從業者應積極加入行業協會或組織,維護自身權益。從業者可以通過加入行業協會或組織,與其他從業者交流社保問題,共同推動社會保險制度的完善和發展。在北京,網約車司機等新業態從業者通過加入工會組織,與平臺進行平等協商對話,推動行業規則的制定和權益保障的提升。例如,北京市豐臺區的網約車司機參與了由工會組織的活動,增強了在社保領域的議價能力和社會影響力。通過加強行業協會或組織的作用,從業者可以更好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保險制度的完善和發展。
總之,為了維護企業和新業態從業者的合法權益,化解新經濟企業勞動用工潛在風險,在現行社保政策框架下,企業可根據不同用工形態及從業人員特點,靈活選擇、優化組合參保方式,一方面降低企業用工風險,另一方面增強從業人員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單位 青海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