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順應教學改革需求,在對各項教學課程加以優化的過程中,應當高度重視兒科護理實訓課程的改革建設。這是由于兒科護理實訓課程在當前高職院校中的開展情況并沒有達到理想狀態,仍舊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通過實習反饋發現,學生經常出現專業性、職業素養以及心理素質等方面的問題。因此高職院校在改革兒科護理實訓課程的過程中,應當基于以上三個問題的視角,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幫助學生全面發展,通過實訓課程改革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心理素質以及職業素養。
現階段我國人民的物質需求逐漸得到滿足,更加傾向于精神文明上的提升,促使人們對于兒科護理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兒科護理似乎成為當前高職院校更為炙手可熱的專業。但是結合實際而言,高職院校所培養的兒科護理專業人才卻沒有達到理想的高質量人才要求,產生這樣的問題是由于高職院校的實訓課程合理性不足,按照早期教育專業的構建方式創建兒科護理實訓課程,包括職業素養、專業能力等方面與當前階段的社會需求不相符。因此,高職院校應當意識到新時期發展下實訓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1 高職兒科護理實訓課程概述
1.1 課程基本內容
綜合我國當前階段高職院校所開設的兒科護理實訓課程展開調查研究,發現大多數的高職院校在開設兒科護理實訓課程時,以患病兒童護理、新生兒護理以及兒童保健為主創建三個模塊。結合每一模塊中的具體項目來講,在患病兒童護理中主要是包括小兒心肺復蘇、住院患兒護理、小兒頭皮靜脈注射等內容,而在新生兒護理中,則包括了嬰兒喂養、嬰兒沐浴、嬰兒撫觸、光療照法等內容,兒童保健則主要是對小兒展開體格測量。而不同的高職院校其所開設的課程也均有所不同,除了兒童保健中的實訓課程內容每一院校均有所設置之外,在新生兒護理以及患病兒童護理當中的眾多項目均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如部分高職院校經濟條件相對較高,則在新生兒護理的實訓模塊當中,增設了嬰兒健康實訓項目,進而組織學生開展NICU暖箱使用學習以及藍光治療學習等,包括小兒心肺復蘇、頭皮靜脈注射等項目等,均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不同院校的學時均有所不同。
1.2 課程開展意義
在高職院校當中開設兒科護理實訓課程的目的是更好地適應我國不斷上升的醫療衛生水平,以滿足幼兒的臨床護理需求為基準,開展大批量兒科護理人才的高質量培養工作。從某種角度上來講,通過實訓課程,在高職院校與醫院共同合作之下,由高職院校對人才加以培養,進而向各大醫療機構等輸送人才,充分滿足醫院對于護理人才的需求。而通過實訓課程,其目的是讓學生在熟練掌握專業理論的基礎上,更好地將其轉化為實踐行為,從而在實際操作過程當中不斷積累經驗,掌握熟練的專業技能,并且,在高職院校當中建立實訓機制,也是充分適應高職院校辦學宗旨的具體表現之一。基于某種角度上來講,高職院校不斷提升就業率,有助于提升院校自身的競爭力,同時也能夠為醫療行業提供更加充足的新鮮血液,促進高職高專人才的培養,從根本上保障醫療行業的健康發展,實現院校與行業互利互惠。
1.3 課程開展現狀
高職院校當前開展教學工作時的實訓課程時間不足,大多數高職院校仍舊是以課堂教學作為重點,教師更加注重學生是否能夠順利理解其所講解的理論內容并規范答題獲得好成績,而忽視了實訓課程的開展,忽略了學生是否能夠獲得充足的技能鍛煉,尤其是在高職院校開展實訓課程教學時,無法為學生提供專業指導,在教學中的方法與內容等均存在著一定的落后現象,單一的課程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較差。且根據我國當前的高職院校醫療護理等專業發展情況來講,難以與醫療企業或機構等達成更加深入的合作。而對于兒科護理這一專業來講,在展開實訓課程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借助于專業級的環境以及設備等,組織醫療機構的專業人員給予指導,保持院校與機構等展開持續性的合作,而眾多高職院校當前卻沒有深刻意識到這一問題。
2 高職兒科護理實訓反饋不足
2.1 應強化實踐技能水平
在高職院校所開展的兒科護理實訓課程當中,經過長時間的實習反饋不難發現,在實際當中,對于學生的專業技能要求相對較高。但是大多數的實習活動側重于學生基礎護理操作在臨床中的應用,導致大多數的學生普遍認為只需要做好基礎護理操作工作就能夠充分滿足所有兒科護理工作,這一思想明顯是錯誤的,兒科護理具有較強的特殊性,在經歷過實習之后才能夠發現,現實中的情況更加復雜。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兒科護理的專業技能之外,更是需要學生面對不同患病兒童展開差異性的護理監管,如醫院新生兒的護理、重癥監護兒童的護理以及病危患兒的急救工作等。若僅僅是遵循以往的實訓課程開展簡單的訓練,則無法幫助學生充分積累經驗,在面對其他各種突發情況時,可能會由于專業知識不扎實,而影響護理效果。
2.2 促進心理素質提升
縱觀一般醫院的兒科,由于患病兒童的年齡較小,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在與護理人員打交道的過程當中,經常性出現哭鬧、反抗等現象,不利于護理工作的開展。而在調查研究中顯示,大多數的高職兒科護理生到醫院開展實習之后,經常性出現情緒低落、抑郁等問題,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負擔。一方面,由于大多數的高職學生在出校園之前的身份較為簡單,對其造成的壓力相對較小,但是在進入工作崗位之后開始實習,工作壓力逐漸增加。繁忙的日常任務以及所要面對情緒不穩定的患兒與家長時,實習生往往會產生較大的情緒波動,更有甚者在工作中將會面對部分家長的刁難與無理取鬧等。這需要實習生妥善應對,自行消化不良情緒,而實習過程中的學生其心理素質相對較差,在承受指責或是刁難時可能會不知所措,嚴重的會出現退縮抵觸等心理。
而另一方面,由于兒科護理實訓難度較大,對于學生的專業操作要求相對較高,而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實操機會相對較少,缺少充分的鍛煉,與學生的預期實訓目標不相符,可能會造成一定的心理落差,需要消耗較長時間才能夠加以調節。而針對這樣的問題,則主要是由于在高職院校中開展兒科護理實訓課程時沒有充分結合學生的工作環境,預先展開情景模擬,促使其提前適應,進而導致學生無法形成強大的心理狀態,在不同的環境下心理素質水平不同,情緒變化較為明顯。
2.3 加強人際溝通
綜合當前階段大多數的高職院校在開展兒科護理實訓課程的實際情況來講,常存在學生與家長之間溝通較差的問題。家長在帶領患兒前往醫院診治的過程中,患兒往往能夠與兒科護理的實習生達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更多的時候兩者之間的溝通相對更為暢通,但是與此同時,實習生與患者家長之間的溝通較少。從某種角度上來講,一方面是由于患兒生病,作為家長難免情緒激動,容易與人產生摩擦,而在這一過程中若實習生溝通不當,將會引發較大的問題,因此大多數的實習生選擇回避,避免與家長長時間的溝通。
而另一方面,考慮到實習生大多數為未畢業的在校大學生,大多數學生社會經驗不足,不善于與人溝通,在面對家長的刁難與問責時往往不知道應該如何面對。且在高職院校對實習生展開教學的過程中,過于側重理論知識與專業的教學,而忽略了學生是否具備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在與患者或是家長出現摩擦的過程中能夠順利解決這一問題。因此常見在高職兒科護理實訓反饋當中發現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較差,包括患者以及家長等所提出的問題等可能無法回答,因此在實訓課程的改革中應當注重增強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培養。
3 改革高職兒科護理實訓課程的路徑
3.1 基于專業能力視角下的改革
(1)合理規劃實訓教學
在高職院校基于兒科護理視角展開實訓課程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首先應當意識到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目標。充分考慮到以往在實訓教學當中的不足,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訓教學時間以及良好實訓環境,要求高職院校對實訓教學活動開展合理的規劃安排,教學計劃的調整應當充分適應學區內的產業結構,確保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之間處于同步視角,才能夠更好地滿足人才培養要求。處于現代化的社會環境中,高職院校應當意識到傳統教學模式的落后性,難以滿足新時代學生對于知識的需求。因此在實訓課程的設置中,應當根據學生學習目標以及教學特點,充分整合現有的實訓課程資源之后,重新進行開發利用。
如某高職院校在兒科護理實訓課程中創建了虛擬教研室的全新課程,通過定制數字化教材的方式,充分滿足不同進度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在虛擬教研室中人手配備一臺電腦系統,并配備VR設備,由具有較高專業水平的教師展開實訓教學,通過直觀地展示兒科護理各項環節的操作流程。教師將以往所講授的內容以及實踐課程等制作成微課或是視頻的形式以供學生根據自身的不足加以觀看學習,便于學生展開反復鞏固記憶。在這樣的虛擬實踐課中,學生展開實踐操作時也可根據視頻內容對照完成操作,避免手足無措。提升實訓課程的資源開發程度,并提升重視程度,通過在院校內為學生搭建前沿的教學環境,幫助學生充分展開兒科護理的實踐練習,進而促使學生可在課中以及課后等展開自主學習,以更加多元的教學內容完成實訓學習,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2)搭建先進信息化教學環境
信息化轉變是兒科護理實訓課程開展改革轉型的必然途徑,這是考慮到進入現代化社會環境之后,兒科護理工作也將會引進更加先進的技術與設備等,若學生不能夠切合實際開展充分的應用練習,將會影響學生今后的工作發展。因此在高職院校的初步教學中,就應當結合信息化技術,打造更加前沿的實訓環境。如高職院校可創建互聯網遠程監測系統的方式,對學生在校期間的實訓操作練習流程自動上傳云端系統加以記錄,通過完善基礎硬件設施,促進資源共享,為學生提供充足的線上網絡教學資源,避免受到教學區域限制造成教學資源差異。抑或是為學生搭建全景虛擬數字化實訓環境,在實訓基地中創建可視化實訓操作實踐活動,學生通過在線學習以及虛擬仿真的方式感受兒科護理的工作內容,借助于更加前沿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不斷提升專業能力。
3.2 基于心理素養視角下的改革
(1)與醫療機構深入合作
通過與醫療機構達成合作,為高職院校課程開展提供強大的助力支撐,根據在醫療機構日常經營當中所出現的各類問題,鍛煉學生的抗壓性,有助于促進兒科護理實訓專業教學質量的提升。院校是向社會源源不斷輸送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而為了充分迎合社會發展下的人才培養需求,應當充分掌握醫療企業的實際情況,進而在了解醫療機構的管理服務需求以及一線崗位人員的具體工作之后,適應性地開展人才培養工作。因此,若單一地通過院校開展實訓工作,無法滿足兒科護理專業的人才培養要求。需要院校深刻意識到這一問題,并積極與醫療機構等展開合作,尤其是結合以往兒科護理專業的實訓情況來講,在實習過程中學生由于抗壓性不足,則導致心理素質較差,遇到困難或是挫折時經常性產生消極退卻等心理問題,不夠強大的心理素質可能會導致其在工作中出現失誤,嚴重的將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因此,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開展實訓課程鍛煉心理素養,應當通過增加實訓頻率的方式,促使學生切身感受到兒科護理的實際環境,進而在初步了解、逐漸適應、游刃有余的三個階段下完成自我蛻變,實現心理素養的提升。高職院校通過與醫療機構達成合作,則在高職院校學生在校期間,在不同學期中均為其布置實訓課程,組織其到醫療機構中提前感受工作環境,最為真實地還原兒科護理工作環境與內容,并促使學生提前適應工作。如在高職院校入學的第一學期末,可安排其到醫療機構當中與上一屆的學長學姐等結成小組,由上一屆學生主理兒科病房內的護理任務,而本屆的新生則負責從旁協助。通過這樣的方式,可直觀地觀察到兒童更容易哭鬧、忍耐性較差、家長無理取鬧等問題,進而預先做好心理準備工作。通過真實的實訓環境開展適應性訓練,新生在下一年成為學長學姐之后,借助于積累的豐富經驗,可更加靈活應對各種困難問題,幫助學生提升心理素養,更好地克服心理障礙。
(2)引進復合型高素質教師開展教學
高職院校應當意識到,在兒科護理實訓課程的教學中,教師不僅僅肩負著知識傳授重擔,更重要的是擔負著育人作用。教師應當為人師表,為學生樹立榜樣作用,并切實關懷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解決學生在實訓操作中遇到的困難,進而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促進學生健康發展。高職院校的教學改革應當在提升學生專業能力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學生的健康發展。促進當代青少年身心健康是教育大環境的必然要求,高職院校應當在兒科護理實訓課程教學中結合心理教育開展工作。為了在有限的實訓教學中展開心理素質培養工作,對高職院校的實訓課程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具備專業教學能力之外,善于觀察,掌握學生的學習境況,針對學生所存在的畏難、沮喪等消極心理等及時加以解決。
這就需要高職院校通過外引內培的方式,構建全新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更好地為實訓課程改革提供服務。如對現有兒科護理實訓教師加以培訓,組織其參與心理教育學習,掌握學生的心理活動,不僅有助于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同時也能夠更好地促進兒科護理實訓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師在學習心理教育的相關內容之后,根據學生的代表性、行為表現等在課程上做出個性化的設置,引導學生克服心理問題,勇敢戰勝自我,進而完成自我的提升。或是可引進具有一定心理教育經驗或專業知識的兒科護理教師,與學生展開深入溝通,幫助學生打開心扉,了解學生在實訓操作中的心理障礙,并提出解決辦法。促使學生從教師處獲得更加充足的信心,提升學生的認同感,將會提升學生的實訓課程參與積極性,更好地完成實訓學習。
(3)基于職業素養視角下的改革
①改革評價方式
高職院校的傳統教學評價方式通常以考試為主,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測試,以期通過單一的成績對學生的學習成果等加以反饋,但是這樣的考評方式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無法對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學習能力等之間開展綜合反饋,多數學生受到這樣的影響沉浸在理論知識的學習中,而忽略了實訓練習以及技能的培養。若遵循這樣的考評方式,將會限制學生的學習創造性,包括思維能動性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壓縮,對人才質量造成一定影響。因此考慮到為提升兒科護理學生實訓教學成效,則應當對考核評價方式加以優化。高職院校應當綜合兒科護理實訓課程的開展環境,創建過程性評價,并創新多元評價主體,除了以往在學校中由教師給予評價之外,同時也需要結合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家長評價、患兒評價等綜合角度對學生的實訓表現給出合理的成績。
如在創新考評過程中,過程性評價通過設計具體教學目標的方式,帶領學生開展實訓模擬演練考核,考查學生在實訓操作過程中是否能夠達到標準規范要求,正確完成每一技能。同時,為學生設定人際交往的溝通交流教學考評指標,在實習期間,通過采訪患兒家長,了解學生實習情況,由家長為其打分,考查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職業素養等多方面的表現。基于這樣的考評方式,也能夠促使學生更加積極自主地與病患及家長之間展開溝通交流,進而由實訓教師根據學生的綜合考評結果,為其制定更為合理的教學內容。如缺少溝通的學生則在實訓課程中主要模擬鍛煉交流情境,由不同的學生或教師等扮演家長創建不同狀態的模擬演練,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完善自身的交流溝通能力等,更好地投入到實訓課程中完成綜合能力的提升。
②積極開展兒科護理課程思政
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需要對現有兒科護理實訓課程內容加以創新,通過充分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創建課程思政方式,幫助學生牢固掌握專業技能,并意識到崗位責任以及社會義務,提升道德水平并樹立良好的職業素養。通過凝練思政元素并在實訓課程中加以滲透,如在兒科護理實訓中,有關選擇檢查項目、病患準備、采血、標本傳遞以及驗收管理等教學環節,教師應當結合相關案例展開教學工作。如某醫院中的兒科護理人員在沒有充分了解患兒病情之后,對檢查項目的選擇不合理且在工作中沒有考慮到患兒的年齡、情緒等,隨意敷衍地展開護理工作,由于工作疏忽,造成患兒病情加重。讓學生意識到兒科護理工作的重要性,且基于醫護人員的社會服務義務角度,向學生灌輸認真負責開展兒科護理工作的重要性。如在血樣采集之前,應當與患兒家長耐心溝通,在安撫患兒情緒的同時,與家長相互配合,從而順利完成采血工作,并以更高的專業水平,在最快速度下完成采血工作,提升患兒的護理感受。在教學中結合課程思政,促使學生產生較強的職業責任感,加強服務意識的建設,提升職業素養,進而能夠在工作中做到事無巨細,成為社會滿意的高質量兒科護理人員。
4 結語
綜合當前高職院校開展兒科護理實訓課程的實際情況,通過實習反饋,發現當前實訓課程仍舊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因此要求高職院校能夠積極展開改革。針對學生常見存在的專業能力、職業素養以及心理素質等問題,應當通過更加合理的教學改革舉措,開展專項化的優化,從而促使學生在全新的實訓課程教學中,加強對兒科護理專業知識的應用練習,充分適應兒科護理工作實際。
本文系陜西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2024年度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基于護理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兒科護理學》實踐教學改革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4SZX549。
(作者單位:商洛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