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基礎,通過與教育活動形成關聯(lián)與融合,將教育活動貫穿至日常現(xiàn)實生活,以輔助學生更好地接受教育,提高教育的適應性和學習有效性。從某種程度上而言,生活教育與勞動教育本質相同,都需要以現(xiàn)實為基礎,在參與現(xiàn)實活動中達到教育目的。因而特殊教育學校在針對智力障礙學生開展勞動教育時,則可以從生活角度出發(fā)多元設計勞動教育活動,以便更好地發(fā)揮生活教育價值,助力智力障礙學生更好地掌握勞動技能、發(fā)展勞動素養(yǎng)。如今,勞動教育的地位不斷上升,作為五育中的重要構成,勞動教育亦是智力障礙學生成長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內容。然而特殊教育學校要想切實達到勞動教育實踐目的,則需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結合智力障礙學生的特殊性,不斷探索生活+勞動教育實踐策略,確保勞動教育符合特殊學生現(xiàn)實情況,最大化保障勞動教育實踐效果。
1 智力障礙學生勞動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智力障礙學生指智力發(fā)展水平低于普通學生平均水平,對事物的認知、學習與理解能力相對較弱。這類學生盡管智力上有所缺陷,但仍具備一定的學習與社交能力。智力障礙學生屬于特殊教育學校重點培養(yǎng)的學生群體,學生通過接受學校教育,逐步發(fā)展成為“普通的人”。實施勞動教育可以幫助智力障礙學生擁有生活自理能力,通過學習掌握簡單的勞動技能,如手工藝品制作能力等,使其能夠具備未來謀生能力,更順利地適應社會、生存與社會。這不僅有助于智力障礙學生彌補先天不足,也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生活技能的機會。因此,開展勞動教育對智力障礙學生而言,實際上是其自身成長的需要。從教育層面而言,勞動教育是五育之中不可缺少的存在,也是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關鍵所在。只有切實落實勞動教育,把握好勞動育人原則,才能夠更好地取得勞動教育實效。
2 生活教育視角下智力障礙學生勞動教育實施要點
2.1 以自信心樹立為前提
與普通學生不同,由于智力障礙問題的存在,特殊教育學校的學生往往更加自卑、缺乏自信心。而自信心是學生成長發(fā)展的基礎,只有當學生樹立自信,才更易于發(fā)展健康的個性品質,以良好的心態(tài)接受教育、應對社會。尤其在生活教育視角下,更應該關注智力障礙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情況。因此,在實施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明確學生自信心培養(yǎng)的重要性,可以通過鼓勵式教學,向學生提供獨立勞動機會與條件,讓學生在他人贊賞與自我體驗中不斷增強自信心,意識到自身價值的體現(xiàn)。當學生自信心得到滿足,再開展勞動教育時,學生的積極性也能夠提高,從而更好地掌握勞動技能。
2.2 以興趣激發(fā)為基礎
在勞動教育期間,若教師僅強調勞動的技能價值,不僅會給學生造成一定壓力,也不利于智力障礙學生提高勞動學習的積極性。勞動不僅僅是打掃衛(wèi)生、辛苦勞作,更是一項行為技能,如手工藝品制作、繪畫等。后者更易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也有利于開發(fā)學生的藝術勞動潛能。而若只關注做飯、洗衣服、掃地、拖地等消耗性勞動,則會降低學生的勞動學習興趣FVzfoaHdw0YFYgbU7wKFzdVssNADyJ9Z15V/DAx9jNI=,這不利于學生未來發(fā)展。因此,在勞動教育期間,教師還應以興趣激發(fā)為基礎,做好勞動教育的趣味化培養(yǎng)。只有當學生真切地體會到勞動的快樂,才能夠更加主動地展開勞動技能學習,并逐步形成良性循環(huán)。
2.3 堅持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性
針對智力障礙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其綜合實踐動手能力,促使這類學生能夠順利適應并生活在社會大環(huán)境下。因而在開展勞動教育活動時,則需要關注學生實踐活動的參與性及參與效果,避免一味地進行理論教學,而忽視勞動實踐活動的組織。以整理床鋪為例,教師則可以在先行示范的基礎上,為學生創(chuàng)建自主實踐空間和平臺,讓學生能夠結合當前所學內容,趁熱打鐵展開實踐訓練。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鍛煉并提升其勞動能力,也可以幫助學生掌握一項新的勞動技能。
2.4 把握教學內容的可操作性
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相互之間存在一定的個性差異,聽力障礙學生亦是如此。這就要求教師在勞動教育過程中,需根據(jù)不同學生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靈活調整,以適應不同學生實際情況。若仍以傳統(tǒng)勞動教育內容滲透,則無法達到理想教育效果,從而影響學生勞動教育最終學習成果。比如,教師在開展勞動教育之前,可以先對學生進行綜合評估,在了解到學生勞動能力程度差異變化的基礎上,針對性地開展個性化勞動能力教學活動。
3 生活教育視角下智力障礙學生勞動教育實踐策略
3.1 建立完善的學校勞動教育體系
課程建設是實施勞動教育活動有效開展的基礎與關鍵。在生活教育視角下,還應在原課程基礎上進一步優(yōu)化勞動課程結構,通過明確課程目標、豐富課程內容等方式,以打造相對完善且科學的勞動教育體系,保障勞動教育切實達到理想教育效果。
(1)建設勞動教育課程
針對勞動教育課程的設計,應結合智力障礙學生實際情況,綜合考慮課程設計要素及方向,做到課程設計的全面性與系統(tǒng)性。這就要求學校能夠從以生為本理念出發(fā),在課程設計中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發(fā)展作為課程設計的核心導向。特殊教育學校還應從現(xiàn)代教育視角出發(fā),在開展勞動教育時應注意面向全體學生,進而結合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對勞動教育課程進行合理設計與規(guī)劃。就智力障礙學生而言,則可以針對該部分學生殘障特征,采取體驗式生活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自我服務的過程中,懂得并學會為他人服務。在此基礎上,針對課程教學活動的開展,則可以從勞動技能與自立自強的角度實施勞動教育教學活動。比如,依托智力障礙社會人士現(xiàn)實故事向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以此激勵學生,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自強不息的認知。除此之外,在勞動教育課程設計上,學校還可以從國家政策層面,依據(jù)相關體系標準制定并細化勞動教育課程。
(2)合理設置課程目標
在勞動教育課程目標制定上,應以智力障礙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作為參考,對勞動教育進行合理規(guī)劃,確保學生能夠通過課程學習切實達到目標培養(yǎng)效果——通過各項勞動參與和技能體驗,如家務勞動、自我服務勞動、工藝勞動、簡單生產(chǎn)勞動技能等,逐步形成獨立或半獨立生活能力,以增強其社會適應力。同時,由于智力障礙學生障礙程度不同,因而在課程目標設置上,還需要從學生差異性角度出發(fā),對學生進行層次劃分,進而根據(jù)不同層次學生具體情況,分門別類地劃分勞動教育計劃,設置階段性勞動課程教育目標,如周目標、月目標、學習目標、年目標等。
(3)豐富勞動教育內容
保證勞動教育的實踐效果,需要將勞動教育與多個領域相融合,包括如校園文化環(huán)境、主題活動以及家庭教育等。智力障礙學生在接受勞動教育期間,需遵循三個環(huán)節(jié),即知識傳授、習慣養(yǎng)成、技能掌握等。只有循序漸進地開展勞動教育活動,結合教育進度選擇并豐富勞動教育內容,才能夠更好地達到勞動教育目標。一般而言,勞動教育中自我服務勞動主要包含整理自己的衣服、生活用品、整理房間、洗衣服等;家務勞動一般包含打掃房間,掃地、拖地、擦桌子、倒垃圾等;公益勞動主要涉及一些公益性活動行為,如幫助老人、打掃圖書館等;簡單生產(chǎn)勞動技能則以做飯、手工藝制作等。此外,生活教育視角下實施勞動教育時,還需要注重勞動教育內容的生活性與創(chuàng)造性。前者有利于智力障礙學生形成并掌握一定的生存技能,后者則有利于智力障礙學生更快地適應社會。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校園內開展一些生活性勞動,讓學生在校園勞動參與中逐步適應正常學習與生活的節(jié)奏和方式。與此同時,也可以組織一些社會性勞動,融合創(chuàng)造性元素,引導學生通過勞動實踐和體驗從中獲取勞動技能。比如,將傳統(tǒng)的勞動課程內容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和規(guī)劃——“生活美食家”“種菜小能手”等,借助這類趣味化、新穎性的勞動課程,幫助學生在實際體驗中逐步掌握相應勞動技能。
(4)與其他學科協(xié)作
跨學科融合教育可以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是特殊教育學校亦需要遵循和重視的課程設計方案。根據(jù)勞動教育特性,結合智力障礙學生特點,可以將勞動課程與手工課程、生活適應課程以及語文課程等建立協(xié)作關系。其中,勞動課程與手工課程之間存在緊密聯(lián)系,都具備一定的動手操作要求,前者重視技能,后者側重美學,將兩者融合開展教育活動,可以借助手工課程的藝術性、操作趣味性,培養(yǎng)學生對勞動技能的興趣。比如,在元宵節(jié)期間,可以開設手工勞動活動——做燈籠,在做燈籠過程中,學生可以體驗制作過程,掌握簡單手工勞動技能。當完成燈籠制作后,則可以使學生在美學感受中體會勞動的樂趣所在。生活適應課是特殊教育學校的主要課程內容,旨在幫助學生掌握一些必需的生活技能,以提高學生的生活適應力。從勞動教育的層面而言,一些生活技能也符合勞動教育方向,兩者具備一定的關聯(lián)性。比如,在“認識餐具”課程中,則可以融入物品分類整理知識,并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將理論知識付諸實踐,在實踐中獲得生活教育和勞動教育。語文課程具備一定的人文性,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支持。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可以適時對學生開展思想品德教育。此時,則可以融入“愛勞動”以及優(yōu)秀勞動精神品質等內容,以實現(xiàn)對學生勞動思想認識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的意識和品質。
3.2 在校本課程中開展勞動教育
(1)以校本課程為載體,開展勞動教育
校本課程是根據(jù)學生現(xiàn)實情況而開發(fā)設計和使用的課程內容,相較于一般課程建設,校本課程更符合學生發(fā)展需求,且能夠滿足理想狀態(tài)下的教育教學活動。在特殊教育學生勞動教育實踐中,通過開發(fā)校本課程,可以有針對性地向學生提供勞動教育內容及方式方法——在生活教育視角下,將生活體驗活動與勞動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能夠獲得生活體驗,在體驗中直觀感受勞動價值。具體在校本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挖掘和利用相關資源,以輔助勞動課程建設。比如,建設功能館室、模擬超市、學校食堂、賓館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展超市工作、餐飲服務、家政保潔、賓館服務等課程,讓學生在特定場域和主題校本課程活動中學習和體驗勞動。這樣,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勞動教育的趣味性和實踐參與性,也能夠有效契合智力障礙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實際困境,使智力障礙學生能夠在學習時得到功能性補償,從而更好地掌握勞動技能,強化生活技能、提高社會適應能力。除此之外,還可以將周邊社區(qū)資源加以利用和開發(fā),讓學生在社區(qū)內進行勞動學習體驗,借助真實生活環(huán)境增強學生的生活適應力。比如,開展“我家附近的菜市場/超市/飯店”等勞動教育活動,引領學生在不同生活場景下展開勞動學習——在菜市場指導學生認識和挑選菜品、了解菜市場中的事物,掌握菜市場中所需要具備的基本生活技能,如使用電子秤、手機付錢、了解買菜步驟等;在超市指導學生認識各類商品區(qū),探索商品擺放及分類規(guī)律,并鼓勵學生獨立完成商品選購與付費的過程等。
(2)以特色活動為抓手,推進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特色課程通常以“種植”活動為主。在種植活動中,學生可以了解生活常見蔬菜、水果,并在種植體驗中感受種植的過程、學習和掌握種植的方式方法,從而實現(xiàn)基本勞動技能的有效提升。因而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開設特色課程,以“金菜地”“菜園攝影展”等為創(chuàng)意主題,進而在校園內開辟相應的種植體驗區(qū),設立與之相應的教學機制,如人人參與體驗、班級自由種植等。在實際活動中,可以帶領學生在目標區(qū)域展開種植體驗,包括瓜果、蔬菜、花卉等。學生可以在體驗參與中觀察植物生長過程,了解日常蔬菜水果及花卉的來源,掌握農(nóng)業(yè)科普知識。久而久之,學生在特色活動的真實體驗中,則能夠逐步提升自身生活及勞動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將節(jié)日作為勞動教育特色主題活動。比如,根據(jù)中國傳統(tǒng)二十四節(jié)氣,帶領學生在不同節(jié)氣到種植體驗區(qū)種下相應的農(nóng)作物;在端午節(jié)開展包粽子活動;在中秋節(jié)組織學生學做月餅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既可以獲得勞動教育,在生活化的勞動行為和勞動體驗中不斷提升自身生活自理能力,也能夠幫助智力障礙學生更好地認知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感悟勞動的價值與意義。
3.3 在社會實踐中鞏固勞動成果
(1)開設職業(yè)課程,傳授勞動技能
智力障礙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不僅是幫助這類學生適應社會,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實現(xiàn)生活自理,更是為學生未來謀生做打算,確保這類學生能夠在未來生活中可以獨立生活并養(yǎng)活自己。因此,特殊教育學校在開展勞動教育時,還需要從這一層面出發(fā),結合學生成長需求,重視殘疾人、智力障礙學生職業(yè)教育工作的落實。在此期間,勞動課程及勞動教育活動,還可以進一步結合學生個性差異展開個性化指導,通過向不同學生提供差異化教學,讓每一位智力障礙學生都能夠發(fā)掘自身之長和潛能所在,更好地掌握勞動技能。比如,學校可以開設多種類別的勞動技能課程,如西點烘焙、絲綿畫制作、家政服務、自助洗車等,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各項勞動技能。與此同時,還可以從就業(yè)的角度出發(fā),將勞動課程實踐活動與之相結合,確保學生能夠學有所用。在教學模式上,則可以采取理論+實踐、課內+課外的方式開展相應的勞動技能培訓活動,以保障勞動技能培養(yǎng)的有效性。另外,教師還需要從學生身心發(fā)展水平出發(fā),結合學生年齡發(fā)展特征及實際需求,以學生評估結果為導向,組織學生開展相應的勞動教學活動,借此補充學生智力及適應行為上的不足。以西點烘焙課程為例,學校可以邀請專業(yè)的西點烘焙師和心理學教師共同擔任該課程學科教師,以保障課程教學的專業(yè)性,向學生提供與就業(yè)接軌的勞動技能課程支持,為學生今后發(fā)展做好準備。
(2)家校協(xié)同育人,鞏固勞動技能
勞動教育不僅是學校與教師的責任,亦是家庭教育的工作重點。尤其對于智力障礙學生而言,接受家庭教育、實現(xiàn)家校協(xié)同育人對學生勞動教育學習效果有著重要影響,可以幫助學生更快地掌握和鞏固勞動技能,提高生活勞動的實踐性與體驗性。一方面,可以發(fā)揮學校及教師的教育支持作用,指導家長轉變智力學生養(yǎng)育觀念,如避免過分溺愛學生或自暴自棄等,促使家長能夠從學生長遠發(fā)展的角度,幫助學生掌握一些生活勞動技能,使其能夠更快適應社會。另一方面,可以建設并開展家長學校、家委會等活動,利用家長學校、家委會平臺向家長宣講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同時,還可以鼓勵家長積極互動與交流,提出勞動教育的意見及建議,促使家長主動參與到智力障礙學生勞動教育活動中,真正意義上地為學生考慮,助力學生勞動教育的有效落實。此外,還可以發(fā)動家長積極帶領學生走進社會,讓智力障礙學生增加與社會接觸的機會,感受生活中的各類場景和勞動需要,以此為學生將來回歸社會主流環(huán)境打下基礎。
(3)校企聯(lián)動培養(yǎng),拓展就業(yè)前景
除與家庭教育相結合之外,特殊教育學校在開展勞動教育時,還可以與企業(yè)形成教育聯(lián)動,以企業(yè)現(xiàn)實狀態(tài)為生活化勞動教育切入點,幫助智力障礙學生更好地為未來做打算,在針對性的生活場景中學習和掌握勞動技能。比如,學校可以與周邊社區(qū)形成教育合力,讓學生在居民小區(qū)、公園及商場等區(qū)域參與相應的勞動活動,如打掃衛(wèi)生、參加手工藝作品義賣等活動,讓學生在情景式勞動體驗中更好地融入生活、掌握相應的勞動技能。此外,在與其他社會企業(yè)形成教育聯(lián)動時,則可以從勞動崗位出發(fā)實現(xiàn)教育融合,組織學生在不同企業(yè)真實的勞動崗位中進行勞動學習和體驗、檢驗自身所學。
3.4 加強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隊伍是保障勞動教育實踐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若教師缺乏勞動教育意識或不具備生活化勞動教育指導能力,則會直接影響對智力障礙學生的勞動課程建設與教育效果。因此,特殊教育學校在生活視域下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時,加強勞動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亦十分必要。一方面,應從思想認識上對教師進行宣講和培訓,確保負責授課的教師能夠意識到勞動教育的重要性,明確勞動教育對智力障礙學生的意義所在。只有當教師具備正確的勞動觀,才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勞動技能、參與勞動過程。另一方面,可以從勞動技能層面出發(fā),注重培養(yǎng)“雙師型”勞動教育教師,即除理解和認識勞動知識之外,還需要教師具備熟練且多樣的勞動技術能力,如烹飪、洗車等,以便為學生提供正確且專業(yè)的勞動技能指導。
4 結語
總而言之,勞動教育對特殊教育學校智力障礙學生而言具有重要教育價值與實踐意義,是這類學生適應社會的必要條件,有利于提高智力障礙學生的生活及自理能力,獲得良好的成長與發(fā)展。基于生活視角實施特殊學生勞動教育活動時,應以自信心樹立為前提、以興趣激發(fā)為基礎、堅持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性、把握教學內容的可操作性等。只有如此,才能夠更好地保證勞動教育生活化開展的有效性。而對于勞動教育具體實踐策略則可以從勞動教育體系、校本課程、社會實踐、師資隊伍建設等層面加以探索。通過構建科學化的智力障礙學生勞動教育課程,并以生活為基礎融合勞動教育課程、構建優(yōu)秀的教師隊伍,則能夠實現(xiàn)多維度推動智力障礙學生勞動教育進程,促使特殊學生切實掌握勞動技能,在勞動實踐中逐步適應社會生存環(huán)境,走出校門順利接軌。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4年度課題“生活經(jīng)驗視角下培智學生勞動教育跨學科融合發(fā)展研究”研究成果,立項編號:GS〔2024〕GHBZX0289。
(作者單位:甘肅省甘南藏族州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