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的班級精細化管理,既能做到科學約束學生的日常行為,也能切實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助力學生實現綜合發展。文章從基本概念與實施作用兩個角度入手,對班主任班級精細化管理作簡要分析,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小學班主任班級精細化管理的實施策略,立足制度、情感、評價、共育等四個角度,落實班級精細化管理策略,旨在增強學生規范意識和學習信心,讓學生在良好的班級環境中實現全面進步。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班級管理;精細化管理
作者簡介:劉玉芳(1976—),女,甘肅省定西市臨洮縣衙下集鎮鵓鴿崖小學。
精細化管理是指通過分解、細化、落實管理目標,明確管理問題,并制訂管理問題解決方案,以達到逐步修改、完善班級管理體系,從而充分發揮精細管理效用的一種管理方式。在小學,班級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單位,班主任需要圍繞班級實施精細化管理,并通過提升班級工作質效彰顯學校教育成效。基于此,在開展班級精細化管理時,小學班主任應深入理解精細化管理概念及其作用,并據此制訂精細化管理策略,從而提升班級管理成效,為學生健康成長護航。
一、精細化管理的基本概念與實施作用
(一)基本概念
精細化管理是管理學術語,其概念可追溯至1911年泰勒發表的《科學管理原理》一書,該書是世界上第一本精細化管理著作,且該書的出版意味著精細化管理這一概念正式產生[1]。精細化管理這一概念最初是運用于企業實現集約化和規模化生產的一種科學管理模式。在將精細化管理概念融入小學班級管理的過程中,班主任需要對概念進行適當調整,以更有效地適應小學班級管理需要。在調整中,班主任應進一步明確、細化班級管理目標,且依據學生在班級中的實際表現,設計具有針對性的管理活動,從而達到精細化管理目標。基于此,在落實班級精細化管理時,班主任應樹立認真負責的管理態度,保證管理活動的質量,提升班級精細化管理成效。
(二)實施作用
1.有效提高班級管理的針對性
在以傳統方法管理班級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言堂”的情況,這種情況會影響學生配合班主任實施班級管理的意愿,進而降低班級管理效率。精細化管理強調的是管理的“精”與“細”,這就要求班主任摒棄“一言堂”的管理方式,根據明確的班級管理制度,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這樣既轉變了班級管理方式,也能提高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興趣,從而提升班級管理質效。
2.有效營造班級良好學習氛圍
在精細化管理的班級中,基于明確的管理制度、有效的管理評價等因素,學生能感受到班級氛圍正在向好發展,并且這種良好的班級氛圍也能促使學生更專注于學習。因此,在實施班級精細化管理策略時,班主任應依據管理章程實施管理,讓學生感受精細化管理對其自身行為、思想的影響,同時體會到精細化管理下班級氛圍發生的變化[2]。這樣,班主任以精細化管理的方式對學生作出積極正向的影響,而學生也能接受該影響,并積極參與精細化管理,進而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3.有效培養學生的班集體意識
在開展小學班級管理工作時,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培育學生的班集體意識。在精細化管理班級的過程中,班主任可借助管理制度的正常運轉,引導學生建立以班級為中心的思想意識,讓學生認識到班級榮譽與自身的榮譽、班級發展與自身的發展息息相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充分認可精細化管理方式,也能努力達到精細化管理的具體要求,從而實現自我提升、自我進步,以此推動班級的整體提升、整體進步,有利于實現培養學生班集體意識的目標。
二、小學班主任班級精細化管理實施策略
(一)制度精細化,合理約束學生的行為
在班級管理工作中,制度的精細化是提高班級管理效率的重要保障。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管理班級同樣需要制度的輔助。對小學班主任而言,現階段的學生正處在思想成熟初期,對事情的認知尚不成熟,需要班主任以制訂制度的方式進行規范與引導。從制度的角度看,精細化管理制度突出“精”與“細”,能夠讓學生在制度中確定自己行為的對應項,從而使學生能夠合理約束自身的日常學習與生活行為,逐步建立正確的學習與行為習慣[3]。在具體制訂精細化班級管理制度時,班主任可采取學生自治的方式,即先由學生共同商議得出制度的具體內容,再由班主任根據內容性質的不同,對制度內容進行整理、分類。這樣做既能提高班級制度的科學性、合理性,又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發揮班級干部的帶頭作用,從而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自我約束意識。
在具體實施精細化班級管理制度時,由于小學生很難對自己的不良言行進行約束,因此班主任要化身監督者,監督管理制度的實施。比如,根據制訂的班級管理制度,班主任可采取輪流的方式設置“每周班長”職位。從名稱上來講,“每周班長”是指班長這一班級管理職位的有效期為一周,這樣可以讓每位學生都有參與班級管理的機會,并能親身體會班級管理的不易,有助于提升班級管理效率。從學生的角度看,在參與執行“每周班長”這一班級管理行為時,一方面,學生能形成對班長這一職位本身承擔責任的深刻感知,另一方面,學生能在參與中增強自己的主人翁意識,深入體會到班級管理工作的不易。這樣,學生更易于配合班主任的工作,自覺落實班級管理制度,并主動約束自己的不良言行。同時,班主任也需要對參與班級管理工作的學生給予更多關心,多與其互動,多傾聽學生遇到的難題,并給予學生具體的解決建議。
以上,班主任通過制度精細化的方式,不僅可提高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興趣,也能讓學生認識到班級管理工作的不易,以此讓學生做到自主合理約束自身的言行,從而提升班級管理質效。
(二)情感精細化,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應意識到精細化管理方式對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都有著深遠影響,且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情感態度。在此基礎上,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也能得到良好發展,有助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在實施精細化管理時,班主任應認真對待學生給出的各項反饋,如學習上的反饋、生活中的反饋、交往行為中的反饋等,并給予學生真誠的建議,獲得學生充分的信任[4]。同時,班主任還應挖掘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讓學生的優勢特征在學習與生活中得到充分展現,以此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與學習熱情。這樣能讓學生進一步信賴班主任,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良好的情感能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學習驅動力,達到有效提高學習效率的目標。在具體實施情感精細化管理時,為了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班主任應關愛學生,嘗試以愛的方式感化學生、影響學生。比如,班主任可在日常的交流、輔導中適當關心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情況,增進與學生的交流,強化自身對學生的了解。同時,班主任也可以利用課后溝通與課堂提問的時間,與學生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渠道,有效培養學生的溝通意識,讓學生能夠在與班主任的交流中,闡述自己的真實想法。在此基礎上,班主任應給予學生充分信任,如在班級活動中給予學生自主設計活動流程的空間;當學生之間出現矛盾時,班主任可先讓學生內部自主解決,再進行調解。這樣,班主任通過給予學生信任的方式,能夠達成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的目標,并進一步推動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此外,班主任還應重視自身的言行,在教學和在日常生活中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以此對學生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進一步增加學生對班主任的崇敬與信賴,從而促進良好師生關系的形成。
以上,班主任以情感精細化的方式實施班級管理,意在以情感人,讓學生能接受班主任給予的信任、關心和榜樣影響,從而建立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
(三)評價精細化,培養學生學習自信心
在實施精細化的班級管理時,多元化評價主體是其提倡的重要評價理念。在多元評價主體下,學生能積極參與班級學習活動與實踐活動,并通過整理不同主體給出的評價,做到對自身的充分認知,以此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切實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同時,以落實評價精細化的方式開展班級管理,能夠讓學生獲得不同方面的評價,如思想品德方面的評價、思維智力方面的評價、體育運動方面的評價等,這對促進學生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有重要意義[5]。因此,在開展精細化iiqW6413T0cQFYld8/ZkLg==班級管理工作時,班主任應做到管育并重,并及時轉變對學生的評價方式,落實以學生自評、家長點評、班委評價、學生互評等方面為主的多元評價。在此過程中,班主任可以進一步提高評價的精細度,讓學生能夠真正了解自身的學習情況、思想素養等,并通過適當獎勵與懲罰的方式,強化學生的自我認知,實現有效培養學生自信心的目標。
在落實評價精細化的過程中,班主任應準確認識評價的性質,即評價是依據教學目標展開的具有價值判斷性的活動。通過多元評價主體給出的具體評價信息,學生能更好地檢驗學習成果,對自身整體學習情況形成全面認知。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對學習的知識內容進行查缺補漏,也能讓學生獲得學習動力,促進學生實現高效學習。在此基礎上,班主任進一步分析評價精細化可以發現,在推動多元評價主體給出相應的評價時,與之相關的評價標準也需要優化調整,這樣才能提升精細化管理成效。比如,在學期期末時,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我總結、自我評價,以此落實精細化評價;班主任還可以聯合各學科教師,讓他們針對學生整學期的學習情況作出評價,既要有對學生的肯定,也要客觀指出學生學習的不足。在這樣的評價氛圍中,班主任可進一步表揚和鼓勵學生整學期積極的學習態度,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
以上,班主任應明確評價精細化的具體內容,探討如何以精細化的評價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從而實現提高精細化管理質效的目的。
(四)共育精細化,構建全過程育人格局
為了進一步提升班級精細化管理質效,班主任應充分把握好家校共育的關鍵一步。通過家校共育,學生的綜合素質能獲得全面發展,有效實現培育良好人格與品質的目標。在開展以家校共育為主的精細化班級管理工作時,班主任應與家長積極溝通,向家長講解精細化管理的相關內容,讓家長清晰地理解精細化管理的概念,并支持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這樣,班主任與家長、班主任與學生、家長與學生三方關系間便能形成一個穩定的共育結構,有助于有效開展各項班級管理工作,讓學生在家校共育中取得學習進步、實現健康發展。
從家長的角度來看,班主任實施的共育精細化管理方式,能讓家長更為全面、深入地了解學生的整體學習水平,并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合理的干預措施,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習慣。這樣,家長才真正在學生思想意識、學習習慣等方面的發展中充分發揮引導作用。班主任將班級與家庭進行共育關聯,能發揮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融合的優勢,有效構建全過程育人格局。在家校共育形式的班級管理中,學生既能獲得班主任的關心、愛護,也能切實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從而將關懷、愛等精神層面的內容轉化為學習的驅動力。此外,在落實共育精細化的過程中,班主任與家長都應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注,并對學生出現的消極情緒進行及時引導,幫助學生走出情緒上的困境。同時,班主任應對共育過程中發現的優秀教育方法、溝通方式等進行整理、總結,并在家長參與的階段性共育成果介紹會上進行分享,以此讓家長能根據家庭的實際情況進行借鑒應用,提高共育成效。在階段性共育成果介紹會上,班主任還需要對班級學生進行總體介紹,如表揚進步明顯的學生、鼓勵進步緩慢的學生,同時家長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從而充分展現全過程育人格局的價值。
以上,班主任從共育精細化入手,圍繞班級管理構建全過程育人格局,發揮家長的育人優勢,從而充分發揮共育合力,提高班級管理工作成效。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班級中實施精細化管理,班主任應制訂精細化管理策略,有效推動學生建立良好的行為規范、增強學生的道德意識、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從制度精細化、情感精細化、評價精細化、共育精細化等四個方面出發,班主任能有效把握班級管理方向,做到對學生行為、師生關系、學生信心、學生發展的全面管理,真正發揮精細化管理效用,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吳桂梅.小學班主任班級精細化管理策略探究[J].名師在線,2023(34):91-93.
[2]孟潔.小學班主任班級精細化管理的策略[J].天津教育,2022(20):37-39.
[3]張霞.小學班主任班級精細化管理的策略[J].教育界,2021(17):2-3.
[4]王聰.小學班主任班級精細化管理的策略探究[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7):158-159.
[5]郝苗.班級精細化管理的多點探索[J].小學教學參考,2020(33):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