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具有多方面優勢。教師可以利用問題開展結構化教學,引導學生跟隨核心問題及子問題系統地學習知識、建構知識體系。為此,教師需要認真鉆研教材,精心選擇問題,并在教學時以問題為引領,使學生的學習活動能夠由點到線、由線到面、逐層深化。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幫助學生掌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技巧,推動學生多方面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問題教學;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教學設計
作者簡介:季夏玲(1982—),女,江蘇省南通高等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課程內容組織的“重點是對內容進行結構化整合,探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因此,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開展結構化教學時,應當將知識按照一定的規則和標準歸納、整理,使之具備明確的層次結構和關聯性,幫助學生從無序地學習知識轉為有序地建構知識體系,從而更順利地提取、分析、理解、應用知識。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同時,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在分析問題的同時,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在用數學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可見,數學問題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可以問題為引領開展結構化教學,讓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有序地學習知識。
一、謀定后動,環環相扣
在數學課堂上開展結構化教學時,教師可以嘗試以問題為引領,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然后再引導學生觀察,由此產生新問題、繼續分析問題……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斷質疑、析疑、解疑、生疑,從而有效鍛煉思辨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為了幫助學生構建合理完善的知識結構,教師需要將知識以整體化、結構化的方式展現出來,并適當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的學習活動能夠由點到線、由線到面、逐層深化[2]。也就是說,教師需要在教學前精心設計問題,在教學時以環環相扣的問題引領學生深入思考。
下面,以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圓”的教學為例進行說明。在提出問題階段,教師引導學生自學教材內容,并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是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理解的起點。在完成這一任務時,學生需要在原有認知經驗的基礎上,對關聯知識或高階知識進行分析。為了幫助學生發現問題,教師還可以播放介紹自行車發展史的小短片,引導學生找出自行車的共同點:都使用圓形車輪。由此,學生自然會想到一個核心問題:車輪為什么是圓形的?
在分析問題階段,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合作互學。在學生發現核心問題“車輪為什么是圓形的”后,教師可順勢用“車輪為什么不是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的”這個子問題,引導學生在小組內積極討論,互相啟發,由淺入深地分析問題。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說出自己的想法,結合新知識進行深入思考。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回答,幫助他們概括這三個形狀的車輪不利于使用的原因:它們都有角,不易滾動。接下來,教師拋出第二個子問題“橢圓形沒有角,為什么大家不用橢圓形的車輪”,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在討論時,學生對橢圓的性質進行分析,發現橢圓形車輪會造成顛簸,這正是大家不用橢圓形車輪的原因。教師相機抓住“顛簸”這個詞,及時總結道:“大家是否發現,圓其實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圓吧。”
在解決問題階段,學生需要通過合作學習了解圓的性質,并在講臺上展示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心理學家認為,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先決條件,但是提出問題的目的是有效解決問題。為了幫助學生順利解決問題,教師以核心問題為引領,出示以下合作學習任務,引導學生通過操作、探討、推理等方式分析圓的性質。
任務一,學一學:自學教材第85頁~88頁,了解半徑、直徑等概念。
任務二,折一折:通過對折,在圓形紙片上找到圓心、半徑和直徑,并用字母表示出來。
任務三,比一比:通過觀察、測量等方式比較半徑、直徑,推理它們之間的關系,據此總結圓的特征。
學生會在吸收、消化知識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問題,因此教師水到渠成地帶領學生進入拓展提升階段。教師鼓勵學生道:“說說生活中的圓。”有學生提出:“我發現井蓋一般是圓形的,是不是也因為圓形具有一中同長的特點呢?”這個新問題體現了學生對生活現象和數學知識進行了關聯,教師可以順勢引導學生進行研究,幫助學生實現拓展和延伸。由此可見,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有利于他們學會質疑和探索,也有利于深化他們的理解、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在提出問題后,學生可以繼續投入研究和探討,發現新的觀點或見解,并逐步建構更完善的知識體系。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學活動分為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拓展提升四個階段。除此之外,教師還在學生展示學習成果后帶領學生歸納有效的學習方法,期望可以切實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樣的教學結構下,教師可以順利地以問題為引領,一環扣一環地引導學生拾級而上學習知識,讓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學習過程中自然地發展。
當然,在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瞄準核心問題,然后嘗試分解核心問題,形成具有發散性的子問題,再依次對子問題進行分析,將類似的子問題合并成一類問題,最后由這些子問題的答案分析核心問題的答案。
二、潛精研思,分類研究
《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利用觀察、猜測、實驗、計算、推理、驗證、數據分析、直觀想象等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以問題為引領的結構化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發現和分析具有啟發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的問題,讓學生據此主動思考、探索和實踐。
為此,教師需要在教學前認真梳理教學內容之間的關聯,比較知識之間的異同,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分析如何有效引導學生理解、探究、應用知識,以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根據小學數學課程內容的特征,教師可以把學生需要解決的問題分為知識性問題、理解性問題、應用性問題三類[3]。
(一)以探究為途徑研究知識性問題
小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階段,小學數學教材?涉及的知識點廣泛且基礎。在小學階段,教師需要適當帶領學生探究知識性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和規律。
下面,以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分數加法和減法”的教學為例進行說明。有些教師在教授這一課時,安排過多環節,看似在引導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實際上是把學生限制在思維的框架中,不能激起學生更多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學生發展自主學習能力。在以問題為引領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可以開門見山,直接展示一些簡單的算式,然后提出問題:“你打算怎么計算這道題呢?請嘗試更多的計算方法吧!”這樣的問題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可以激勵學生深入思考。在完成簡單算式時,學生既可以嘗試將分數轉化成小數來計算,也可以嘗試畫圖說明,還可以將分數放入生活情境中,利用單位“1”來論證說明。在學生暢談自己的計算方法后,教師可以繼續提問:“你有發現計算分數加減法的規律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繼續進行探究、分析,并發現上述幾種計算方法存在的問題。發現問題后,學生繼續和同學討論這些計算方法的局限性,得出許多有用的結論。由此,學生不僅更深刻地理解了分數加減法背后的數學原理,還充分鍛煉了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
這樣的教學活動雖然簡單,但是教師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放手讓學生自己深入探究,僅以少數問題推動學生發現更多問題,讓學生對知識的認識從模糊走向清晰,充分發展了學生的能力。
(二)以詮釋為途徑研究理解性問題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教師還需要采用多種教學策略?確保學生不僅能夠記住公式和概念,?還能夠了解它們的含義和應用場景。為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詮釋為途徑研究理解性問題。
下面,以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用字母表示數”的教學為例進行說明。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展示一系列算式,并提出問題:“此時字母表示什么?”這樣的問題能夠引導學生在理解算式含義的同時,分析字母究竟可以表示什么。接下來,教師組織“猜口袋里的糖”游戲,讓學生先猜糖的具體數目,再猜糖的品種和數目。在學生逐漸掌握猜測規律(排除教師放在桌子上的糖,分析教師將幾顆糖藏了起來)之后,教師帶領學生用數字和字母表示猜測規律。在學生順利記下猜測規律后,教師繼續提問:“此時字母表示什么?”在教師剛提出問題時,學生可能并不知道如何回答這一問題,但是在觀察、討論之后,學生會想到—字母在特定環境下有取值范圍,不同的字母可以表示不同類型的糖果等。在學生順利詮釋字母的特點后,教師還順勢出示一些與糖果有關的應用題,幫助學生就上述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探究。
通過這樣的結構化教學,學生可以建立關于數量關系的知識框架,了解數學知識和生活需求之間的聯系;同時,學生也會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提升自主探究能力。
(三)以實踐為途徑研究應用性問題
應用性問題是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并需要學生運用數學知識滿足實際需求的問題。?這類問題通常要求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場景,?如購物、?時間管理、?簡單的財務管理等。為了?解決這類問題,學生需要理解問題的背景,?分析數量關系,?并運用所學數學知識進行計算或推理。由此,學生可以鞏固所學知識,同時發展邏輯思維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
下面,以蘇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的教學為例說明教師如何引導學生研究應用性問題。教師可以先提出問題:“你們是否想過重新粉刷自己臥室的墻面呢?請試著了解要完成這個任務,你們需要做什么吧!”在教師的提示下,學生會逐步發現自己需要運用所學知識計算多邊形面積和油漆價格才能順利完成任務。由此,學生自然會產生疑惑:“我們要如何測量臥室墻面的面積呢?又要如何了解油漆的價格呢?”在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自主完成計算。
在這樣的教學案例中,學生由教師提出的問題出發,進行觀察、分析,并發現新的應用性問題。接下來,教師可以順勢鼓勵學生采取行動,通過實踐解決問題。
結語
綜上,在以問題為引領的結構化教學中,教師應當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嘗試探究、獲得結論、解決問題、產生新思考的學習過程,從而對數學知識產生更深入的理解,并充分發展數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張林林.用“問題鏈”驅動學生數學學習創新[J].數學教學通訊,2022(13):73-74.
[2]趙世恩,劉子鈺.“問題導向”下促進深度學習的教學實踐研究:以小學數學為例[J].課程·教材·教法,2023,43(1):131-137.
[3]高寶霞.以問題為導向的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策略:以北師大版數學教材六年級下冊“數的認識”整體單元教學為例[J].遼寧教育,2022(15):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