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踐表明,通過音樂、繪畫、游戲、課本劇等多種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實踐語文學習,能夠營造積極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習效果。以統編版語文一年級上冊《江南》的教學為例,文章探討如何引導學生動手“做”語文。
【關鍵詞】小學語文;低年級;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蔡也花(1981—),女,江蘇省啟東市香格小學。
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和專注度通常較為有限。為了激發學生對語文課程的興趣和參與度,課堂中引入一些吸引人的新穎環節是必要的。通過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實踐性的語文活動,能夠使課堂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講授方式,而是成為一個充滿探索、發現、創造和表達機會的場所。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讓語文課堂“活”起來,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1]。
一、在歌聲中“做”語文
兒童歌曲因其歡快的旋律而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與課文內容相關聯的歌曲融入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歌聲中朗讀課文,可促進學生迅速掌握課文中的拼音、字詞、句子等基礎知識,并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感知。這種教學方法不僅營造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同時也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以詩歌《江南》的教學為例。本詩以采蓮人的視角生動描繪了池塘中的自然景象,詩歌結構簡潔優美,尤其末五行采用反復敘述手法,通過描繪蓮葉茂密和魚兒游弋的情境,體現了采蓮人內心的喜悅。我國一些音樂家如谷建芬老師等對古詩詞的普及教育非常重視,他們為教材中出現的古詩詞一一譜曲,使得這些古詩詞能夠以優美動聽的曲調被演唱出來,從而在歌聲中“還原”古詩詞的場景。首先,教師可利用互聯網資源下載與《江南》相關的音樂視頻,借助荷葉碧綠、優美歌聲等元素來挖掘詩歌的內涵,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其次,在學生跟唱時,教師通過解釋歌詞,引導學生聯想池塘荷花盛開、荷葉翠綠、蓮蓬成熟、魚兒在水中嬉戲等場景,以幫助他們理解詩句含義及整體意境。再次,在學生哼唱的過程中,教師可示范抑揚頓挫和充滿情感的語調來朗讀《江南》,并引導學生結合音樂的節奏感受詩歌獨特的韻律美和深遠的意境美。通過語音的變化、節奏的起伏和情感的表達,教師生動地呈現了《江南》中描繪的水鄉風光和人文情感,幫助學生通過聽覺體驗美感,建立對詩歌的綜合認知。最后,教師可設計一場生動而有意義的音樂朗讀活動,引導學生扮演采蓮的姑娘,在歌聲中再現詩歌場景,激發學生對詩歌的深入理解。教師播放的音樂或輕柔婉轉,或輕快跳躍,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詩歌的內在韻律和節奏,使他們的朗讀更具感染力和藝術性。通過這一活動,學生不僅可以提升語言表達能力,還能通過生動的朗讀展現詩歌中蘊含的情感和意境[2]。
學生沐浴在歌聲之中,踏入語文課堂,領略古詩獨特的魅力。在歌聲的引導下,他們傾聽并思考古詩的意境與氛圍,505ff1429398f87d4d03425d9ce3b6c614feb334d1c943e92af2d82bd9bc77e5領悟其中蘊含的情感和內涵。整個過程生動有趣、富有創意,有效促進了學生對古詩的學習興趣和朗讀能力的提高。
二、在畫畫中“做”語文
在語文教學中,將繪畫元素融入課堂,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課文主題主動探究,勇于描繪,將獨特思考通過繪畫表現。這種創新教學方法融合了藝術創作與語言學習,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創造力,為課堂注入更多活力,還能促進他們在語文學科和藝術領域全面發展。
(一)理解課文內容,奠定繪畫基礎
在解讀詩歌《江南》時,教師需引導學生細致耐心地解析每一個字句的深層內涵,以及其在整體結構中的獨特意蘊。尤其是詩歌開篇句“江南可采蓮”,清晰指明了采蓮活動的地點,即美麗的江南水鄉,此句平淡中飽含著對寧靜舒適生活的暗示。在詮釋詩歌中心意象“蓮葉何田田”時,教師可通過解析詩人借助比喻手法所描繪出的形象,引導學生想象蓮葉生長茂盛的場景,感受江南田園風光生機盎然、綠意盈盈的寓意。此外,教師還應強調詩歌中動詞的巧妙應用,比如“魚戲蓮葉間”中的“戲”字,生動地揭示了魚兒在蓮葉間嬉戲的活潑景象[1]。這些關鍵詞匯不僅是傳達情感、描繪場景的重要元素,還是表現神韻、再現詩意的關鍵。
情感共鳴在學生繪畫創作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其在整個過程中具有無法替代的功能。首先,通過情感飽滿的朗讀,教師能夠將文本所隱藏的情感線索逐一揭示。其次,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互動探討,使他們挖掘和體會詩人對江南水鄉和大自然的深深眷戀與贊美之情。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在聆聽中感受詩歌的韻律之美,還能在互動探討中體會詩歌所蘊含的情感深度。這種情感共鳴的體驗將逐漸積淀為學生心靈世界的寶貴財富,并在其繪畫創作中發揮關鍵作用。當學生面對畫布和顏料時,其內心涌動的情感會自然流露,轉化為充滿生命力和個性的藝術表達[3]。
(二)發散語文思維,展開繪畫創作
《江南》這首詩描繪了蓮葉和魚兒這兩種景物,雖然一些學生并未親身體驗過江南之美,但是在公園的池塘中目睹過挨挨擠擠的荷葉景象。教師可通過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在夏天的池塘中,荷葉是如何茁壯生長的?荷葉生長如此繁茂,那蓮花的綻放又會呈現怎樣的壯麗景象?當蓮花凋謝后,蓮蓬又會是何種景象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思維迅速發散。隨后,教師可引導學生使用彩筆將想象中的畫面簡要地繪制出來,使他們感到有趣。從大圓盤狀的蓮葉到各種姿態的荷花,再到蓮蓬和生機勃勃的景象,學生們興致盎然地將這些美景繪制在紙上。有的學生還將一只青蛙畫在蓮葉上,張著嘴巴高歌,表達對美景的喜愛[2]。此外,教師還鼓勵學生繼續想象“做”語文。學生在池塘里勤勉作畫,創作了許多色彩斑斕的小魚,有些學生甚至還描繪了蝌蚪。教師可提出問題:“此時荷花已經盛開,那么在池塘里是否仍有蝌蚪存在呢?”一年級的學生對于自然常識了解有限,他們僅僅認為在如此美麗的池塘中,蝌蚪應該也會是受歡迎的生物。為此,教師可適時地介紹一些關于蝌蚪生長周期和生活習性的知識,讓學生明白蝌蚪出現在池塘中的時節是春季,而荷花盛開則是夏季的景象。在這個季節,池塘中的蝌蚪已經變成了青蛙。因此,學生將其創作的蝌蚪轉化成了小青蛙。魚兒在蓮葉間暢游,小青蛙也在蓮葉上嬉戲,整個畫面充滿了活力與歡樂。
在整體感知這首詩的內容后,學生運用手中的彩筆將自己的理解重新繪畫。先進行小組內的討論,交流各自的繪畫內容并解釋選擇這樣繪畫的原因。最后,每個小組從中選出一至兩件作品放置在展示臺上,通過展示這些學生創作的繪畫作品,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得到提升,進而會更加愉快地學習課文。
三、在表演中“做”語文
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因此,教師可引導他們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表演。低年級的課文往往具有鮮明的個體特征,每篇課文猶如一個色彩斑斕的童話世界,等待著學生探索和體驗。通過課堂表演,教師可巧妙抓住課文中具有代表性的角色,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從而讓學生在創造性的活動中“做”語文,找到學習語文的樂趣。
例如,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有關詩歌《江南》的課堂表演活動,耐心指導學生從挑選角色到制作道具,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全情投入其中。蓮葉、荷花、蓮蓬、蜻蜓、蝴蝶、青蛙、小魚、龍蝦等角色均被賦予鮮活生命,學生戴著多彩頭飾仿佛變幻成江南池塘生靈,與自然景物融為一體。當踏入表演場景,教師溫柔的旁白在教室中回響,仿佛瞬間將觀眾帶入那充滿詩意的江南水鄉之境。
旁白:我們的“蓮葉”們多么翠綠、茂盛啊!
扮演蓮葉的學生搖動身體,展現蓮葉的生機勃勃。
旁白:現在,我們的“荷花”在蓮葉之間綻放了。
扮演荷花的學生綻放笑容,兩手舒展開托舉下巴,宛如一朵朵盛開的荷花,散發著淡淡的清香。
旁白:我們的“蓮蓬”也結出了果實,它們多結實??!
扮演蓮蓬的學生將手中的蓮蓬道具舉得高高的,那份沉甸甸的收獲感讓人仿佛能聞到蓮蓬的甘甜。
旁白:看,還有兩位小伙伴也飛過來了。
扮演“蜻蜓”和“蝴蝶”的學生扇動手臂在荷葉上空飛舞。
旁白:池塘里面,我們的“青蛙”在愉快地跳躍!
扮演青蛙的學生在扮演蓮葉的學生中間跳躍,展現青蛙的歡樂。
旁白:還有我們的“小魚”“龍蝦”在水中游來游去!
扮演小魚和龍蝦的學生在扮演蓮葉的學生中間跑來跑去,展現它們的自由自在。
旁白:現在,大家歡聚一堂,一片歡樂的場面,真開心呀!
盡管《江南》詩中未直接描述采蓮人,但文本內涵似乎自然地召喚出此形象。在課堂實踐中,教師巧妙地扮演采蓮人,不僅身著樸素衣飾,手持竹篙在荷葉叢中穿梭,更是展現出與課文所述情境貼切的生動場景。觀賞著荷花之美,教師停下腳步,以手機記錄美景,其對生活的熱愛與情感享受讓人感動。當采摘完蓮蓬時,連貫的剝皮、拋蓮子、接住動作贏得學生們的掌聲和喝彩,仿佛能聞到教師口中的“哦哦”聲中蓮子的清香,將整個教室沉浸在幸福的氛圍中。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演繹方式將課文情境以完整場景呈現,使學生興奮無比。在這次集體表演中,學生既感受到了文本的思想情感,又體會到了合作帶來的快樂。
四、在游戲中“做”語文
在準確把握一年級學生心理特點的基礎上,將語言學習與游戲相結合的教學策略是一種創新。在這一階段,學生對游戲產生濃厚興趣,大腦思維較為活躍,注意力高度集中。因此,教師可巧妙地將語文課堂與游戲相融合,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引導學生更好地掌握課文內容。
詩歌《江南》中描寫了采蓮人在采摘蓮蓬時的快樂場景。首先,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除了采蓮人撐著小船去采蓮很開心,還有誰也很開心呢?”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池塘里的小魚很開心?!逼浯危處熯\用多媒體設備展示詩歌的最后五句,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魚戲蓮葉間”這句詩。詩中先總寫了魚兒在蓮葉間嬉戲的生動場景,隨后四句從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分寫了魚兒盡情歡暢的情景。再次,教師指導學生在座位上準確識別“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確立清晰的地理概念,并組織學生以四人小組的形式開展“小魚戲水”游戲。其中,兩名學生身穿色彩鮮艷的魚兒服裝,扮演活潑可愛的“小魚”,圍繞另一名學生扮演的“蓮葉”愉快地游動。他們的動作每一次轉向、每一次躍動,仿佛與文中的魚兒形成共鳴,傳遞自由與歡樂的情感。同時,另一名學生富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將文字的力量轉化為聲音的魔力,引領觀眾進入江南水鄉的詩意世界,仿佛置身于美麗的荷塘,體驗大自然的寧靜與美好。大家就這樣一起讀一讀,玩一玩。最后,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回顧游戲場景,并運用所學的方位詞和詩句的寫作順序進行口語練習:“小魚們在蓮葉之間玩( )的游戲,它們一會兒游到( ),一會兒游到( ),一會兒游到( ),一會兒游到( )?!蓖ㄟ^口語練習,學生將理解“東和西”和“南和北”為兩組意義相反的詞,同時鞏固詩歌中最后四句的聯系和區別。通過動手和動腦的學習活動,學生不僅在角色扮演中體會到快樂,還學會了如何在游戲中獲得知識、尋找樂趣,如詩歌中的方位詞和整體結構等[3]。這一過程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并非枯燥乏味,而是充滿驚喜和發現的旅程。
在游戲中“做”語文,不僅體現了教學手段上的創新,更彰顯了教育理念的深化。這種教學方式的運用不僅為學習過程提供了多元化的路徑,同時也為學生的綜合發展提供了更為廣泛的空間。在“做”語文的過程中,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還培養了積極的學習態度,為未來學習階段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結語
小學一年級學生的理解力和專注力通常較為有限。然而,在進行《江南》課程教學時,通過引入繪畫、音樂、游戲和表演等多元化教學手段,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感官體驗,并促使其在主動參與語文活動的過程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果。這種綜合性教學法不僅活躍了語文課堂氛圍,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袁培玲.《江南》教學設計[J].小學語文教學,2023(15):44-47.
[2]賈紅紅,郁麗燕,胡亦萌.嚴守語文本位找準學習關鍵:《江南》跨學科教學設計與思考[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22(10):24-27.
[3]倪凱顏.《江南》(一上)教學設計[J].小學語文教學,2023(1/2):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