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剪紙教學是小學美術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還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均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文章從提升審美層次、創設實踐機會、弘揚民族經典等三個方面闡述小學美術剪紙教學的價值,從滲透歷史、欣賞作品、傳授技巧、創作作品、優化評價等五個方面探討小學美術剪紙教學的實踐策略,以期開創美術教學新局面。
【關鍵詞】小學美術;剪紙;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李玲(1993—),女,福建省廈門市金安小學。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強調,藝術課程的總目標之一是感受和理解我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此,教師應提高對剪紙教學的重視程度,深入挖掘美術教材中與其相關的理論知識和作品,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認知能力、學習需求等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活動,使他們在欣賞與探究的過程中掌握剪紙的基本方法,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進行創作,促進他們審美感知、文化理解及動手能力的同步提升,為他們美術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小學美術剪紙教學的價值
(一)傳承剪紙藝術,提升審美層次
剪紙是小學美術教學中受歡迎的活動之一,有著豐富的文化歷史內涵,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1]。剪紙藝術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各個地區的剪紙作品風格迥異,為小學美術剪紙教學提供了多元化的課外素材。新穎的剪紙作品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全身心投入學習,直觀感受剪紙藝術的魅力,切實提高學生的審美層次和人文素養。
(二)培養創新意識,創設實踐機會
剪紙的創作形式靈活,不僅能讓學生獲得獨特的審美體驗,還有利于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培養其創新意識。具體而言,在小學美術剪紙教學中,教師在完成理論知識的講解后會根據課程主題布置相應的剪紙活動,鼓勵學生展開想象,自行創作。此種方式能夠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使他們根據活動主題展開想象與聯想,將課堂上收獲的剪紙方法和技巧遷移到全新情境中,培養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為他們今后的美術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樹立文化自信,弘揚民族經典
剪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體現,經過千百年歷史流傳至今,具有極高的教育價值。將其融入小學美術課堂中,既能開闊學生的美術視野,使他們掌握更多教材中沒有提及的知識,又能讓其真正領略古代剪紙藝人的巧思妙用,從而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主動參與到剪紙的學習與實踐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起到推動作用??梢姡W美術剪紙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促使學生用實際行動弘揚民族經典,為學生文化品格的培養創造有利條件。
二、小學美術剪紙教學的實踐策略
(一)滲透剪紙歷史,豐富文化感知
滲透剪紙歷史是指教師在講授新課知識之前引入與剪紙藝術有關的人物或故事等,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們踴躍參與后續活動,豐富文化感知,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在備課環節,教師要仔細閱讀教材,歸納重難點內容,并利用互聯網搜集與剪紙有關的拓展素材,將課內外知識加以整合,制作成精美的課件或微課視頻,在恰當的時機進行展示。趣味性的歷史資料能夠提高學生對剪紙的研究興趣,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對剪紙藝術形成全新的認識,保證各項剪紙活動的順利開展。此種方式能夠將剪紙的發展歷程巧妙滲透到美術教學中,有效豐富學生的文化感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2]。
以人教版美術二年級上冊“對折剪紙”的教學為例。本課的重難點在于學會對折剪出有趣的圖形,并將其拼貼成一幅畫。為了豐富學生的文化感知,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利用課件展示剪紙的起源與發展:西漢時期,紙的發明推動了剪紙的出現;到了唐代,剪紙進入大發展時期;宋代,造紙業成熟,為剪紙的普及提供了條件;到了明清時期,剪紙藝術走向成熟。展示完課件中的拓展素材后,學生對剪紙藝術能夠形成全新的認識,產生學習興趣。此時,教師可以講授新課,引導學生自主分析蜻蜓、螃蟹、蝦等圖形的特點,思考應如何通過剪紙的方式加以呈現。滲透剪紙歷史的方式能夠使學生對本課所學內容產生強烈的好奇心,主動探究剪紙藝術的文化內涵,切實保證其美術學習效果。
(二)欣賞剪紙作品,領略獨特神韻
剪紙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體現出古代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真實經歷、美好夙愿等,是一種精神信念的集成。另外,不同地區的剪紙作品在藝術風格、文化內容、呈現方式等多個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但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眼界。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觀察教材中提供的剪紙作品,通過多角度分析初步體會剪紙的藝術氣息。然后,教師可以出示與主題有關的拓展作品,引導學生以對比的方式開展深度研究,辨析不同剪紙作品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在多元作品的熏陶下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以人教版美術三年級上冊“夢幻的城堡”的教學為例。這一課要求學生掌握畫、剪、折等制作城堡的方法。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在生活中是否見過城堡,讓學生自由討論,說一說城堡是什么樣的,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明確本課主題。其次,教師在電子白板上展示迪士尼樂園的城堡、天空之城、西班牙塞戈維亞城堡的剪紙作品,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分析城堡是由哪些形狀拼接而成的,讓學生認識到城堡是由多個圖形組成的。最后,教師提出互動問題:“通過對剪紙作品的欣賞,大家知道了城堡的構成,如果讓你以剪紙的方式設計一座城堡,你會怎樣操作?”教師利用開放性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有效提升其分析能力和審美能力,讓其領略剪紙藝術的魅力,為實踐活動的開展做好充分準備[3]。
(三)傳授剪紙技巧,奠定實踐基礎
在剪紙教學中,在學生對剪紙藝術的發展形成一定的了解,能自主賞析優秀的剪紙作品后,教師應傳授相應的剪紙技巧,親身示范,讓學生了解剪紙的具體流程。而后,教師應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指導,讓學生掌握科學、高效的剪紙技巧,為學生接下來的自主創作提供理論支撐。
以人教版美術三年級下冊“未來的建筑”的教學為例。本課要求學生大膽想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現未來的建筑,旨在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提前準備剪刀、卡紙、膠水等工具及世界各地著名建筑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這些建筑造型的獨特之處,包括其外形、房頂、門、窗戶等,讓學生初步明確剪紙的重難點。接著,教師詳細介紹剪紙流程,講解各種工具的使用方法,傳授如何科學選擇紙的材質,一邊描述一邊親自示范,使學生掌握剪紙方法。由此,學生能夠明確剪紙的基本流程與操作技巧,根據本課主題完成剪紙方案的設計,奠定良好的實踐基礎。
(四)創作剪紙作品,培養動手能力
1.立足學生學情,分層次臨摹或創作
在小學美術課堂上,教師應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美術基礎、學習方式等因素設計多樣的剪紙活動。對于低年級學生,教師可以臨摹為主,引導他們利用現有的知識儲備,仿照教師提供的剪紙作品,如具有特色的植物造型、熟悉的動物、生活中常見的裝飾等,進行實踐,使其初步掌握剪紙的具體流程,從中領悟剪紙藝術的造型美和寓意;對于中年級學生,教師可以適當增加剪紙的難度,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鼓勵學生適當加入自己的想法,創作出具有個人特色的剪紙作品;高年級學生的美術綜合水平有所提高,在他們掌握一定的剪紙技巧后,教師可以引導他們大膽創作,用特有的方式呈現自己的作品[4]。
以人教版美術四年級下冊“對稱的美”的教學為例。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習專業技能,用剪紙、繪畫等藝術手法表現對稱與秩序美,呈現事物之間的組成規律,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究大自然的意識,切實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創作能力。對于四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提供大自然中具有對稱形式的生物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這種規律性排列的對稱之美,讓學生制作蝴蝶剪紙。同時,教師可以提醒學生在臨摹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創意,在保證蝴蝶外形、花紋、顏色均左右對稱的同時使其更加美觀,切實提高剪紙作品的觀賞性。在實踐活動中,學生能夠發揮創新思維,靈活運用本課所學知識進行實踐,根據教師的提示加入新穎的想法,使剪紙作品更具特色,從而提高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2.立足實踐操作,學習和練習相結合
剪紙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它與繪畫和手工制作有著密切的聯系。對此,在剪紙教學中,在學生初步掌握剪紙的基本要領后,教師可以根據課程主題設計相應的練習活動,讓他們介紹自己的設計理念,與其他同學進行討論,集思廣益,確定最終方案。由此,學生能將所學知識遷移到具體的實踐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學習與練習相結合的方式能夠充分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動手操作能力、審美創造意識等,提高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以人教版美術五年級上冊“元宵節里掛彩燈”的教學為例。這一課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行搜集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或傳說,根據節日的特征,利用各種材料和多種創作形式制作相關的美術作品。在課堂上,教師隨機抽取幾名學生介紹自己的預習成果,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接著,教師展示自制的彩燈,通過拆開和組合的方式讓學生觀看制作方法及具體步驟,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討論。通過討論,學生們總結出制作彩燈的具體流程為“畫—剪—折—粘貼—裝飾”,并一致認為“剪”是最重要的環節,它直接決定彩燈的外形。然后,教師讓學生小組合作,制作彩燈。學生們設計出新穎且美觀的彩燈,充分保證彩燈的呈現效果。學習和練習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意識到團隊合作的必要性,提升其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5]。
(五)優化剪紙評價,發揚傳統文化
評價是小學美術剪紙教學中不可忽視的環節??茖W的評價可以使教師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學生的真實反饋及時調整后續的教學活動,從根本上提高剪紙教學的針對性與實效性。除此之外,評價還能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在剪紙方面的閃光點和不足之處,為學生今后的個性化學習指明方向。因此,教師要優化評價機制,根據學生在美術課堂上的聽課狀態、互動程度、練習情況及最終呈現的剪紙作品進行評價,確保評價的客觀性與合理性。同時,教師也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他們先反思自己的表現,然后點評其他同學的課堂表現,通過自評與互評,使學生更好地審視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結果,認識自己的優勢和不足。
以人教版美術六年級上冊“讓剪影動起來”的教學為例。教師根據新課標提出的教學要求及學生的美術基礎水平確定本課的評價標準為:了解皮影的造型特點和表演特點,能夠用卡紙剪出人物的輪廓;掌握皮影的制作方法,提高對民間藝術的興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完成實踐任務后,學生先進行自評,指出自己在剪紙中的問題,而后評價搭檔在此次活動中的表現,通過不同維度的分析充分掌握自身的剪紙水平。教師則綜合考慮學生在課堂上各個環節中的表現,結合其剪紙作品進行評價,以激勵性語言為主,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使他們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對待后續的剪紙活動,構建高效的美術課堂,充分保證剪紙教學的實效性。
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小學美術教師要積極轉變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滲透與剪紙有關的歷史故事,展示豐富的剪紙作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他們的文化感知能力,為后續教學活動的有序實施做鋪墊。在此基礎上,教師要重點傳授剪紙方法與技巧,鼓勵學生根據所學內容自行創作,并針對他們的實踐成果進行點評,在多元活動的輔助下提高其審美情趣、文化意識、實踐能力,培養其美術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李志倩.美術剪紙藝術在小學美術中的傳承及創新[J].三角洲,2024(15):230-232.
[2]王樂.趣味實踐 文化傳承:小學美術教學和民間剪紙文化的融合策略[J].讀寫算,2024(15):29-31.
[3]楊迎春.拿云在手見功夫:小學美術剪紙教學的傳承與創新探討[J].對聯,2024,30(8):30-32.
[4]劉靜.依托剪紙藝術 優化美術教學:傳統剪紙藝術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實踐[J].天津教育,2024(12):144-146.
[5]姜以文.剪紙藝術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應用價值及路徑探析[J].甘肅教育研究,2024(3):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