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勞動教育微項目內容精要且有深度,以學生為中心,綜合了項目學習及微課的優點,是一種教學過程完整,包含課程設計、開發、實施、評價等環節的微型學習方式。以微項目為學生的學習支架,探索小學勞動教育課堂教學模式,可以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勞動教育;微項目;支架
作者簡介:陳秋鳳(1981—),女,江蘇省蘇州市相城第一實驗小學。
一、微項目支架的解析
“微”指“細小、微小”,也有“精深、精妙、精微”之意。“支架”在這里是指“教學方式”。微項目學習是指“在課堂中為學生提供15~20分鐘的時間探索項目任務”[1]。在小學勞動教育教學中,以微項目創設勞動實踐情境,可以讓學生在一定時段內進行操作、體驗,從中獲取知識,提高勞動能力,培養勞動核心素養。以微項目為支架的課堂教學能消除大型項目難度大、實施周期長等弊端,同時能發揮項目學習對學生能力與素養發展的作用。小學勞動教育新課堂以微項目為支架,尊重學生,適合學生成長,能夠促進學生潛能的進一步釋放。
二、以微項目為支架培育學生勞動能力的作用
傳統的小學勞動教育實效性較弱,學生缺乏勞動的機會,對勞動技能掌握不牢。微項目學習涉及真實情境和問題,強調對勞動知識、技能的運用。學生在微項目學習中,可以獲得沉浸式體驗,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相應的勞動能力。
(一)喚醒學生的勞動意識
微項目學習的目的是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教師要從學生出發,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學生具有勞動意識,才會主動學習勞動技能。而微項目學習能夠讓學生“跳一跳,摘桃子”,喚醒勞動的意識,感受成功的喜悅。
(二)激發學生的勞動欲望
微項目學習需要基于學科與學科、學科與生活、學校與社會的關聯形成多種育人方式。這就要求學生進行有效的思考,實現能力提升。微項目學習是一種有趣且富有挑戰性的活動,可以讓學生有機會經歷實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激發勞動欲望。
(三)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
勞動不僅僅是讓學生進行體驗,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勞動內涵,培養勞動精神。微項目學習遵循教育的核心理念,可以引領學生深入探究。學生通過努力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便能明白每一項勞動成果都需要辛勤的付出。
三、以微項目為支架培育學生勞動能力的策略
(一)微項目的內容設計策略—堅持以學生為中心
勞動課程內容是為學生設計的,強調學生親身實踐、親歷情境、親手操作[2]。教師對微項目的設計不應盲目跟風,而應基于學情。
1.身邊的勞動
身邊的勞動,即日常生活中的勞動,這樣的勞動隨處可見。筆者所在的學校(以下簡稱“我校”)為低、中、高年級的學生設計了自理類、服務類的勞動以及相關的微項目。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微項目涉及的技能包括:疊衣服、系鞋帶、系紅領巾、洗小件衣物、整理床鋪、整理書包、掃地、剝雞蛋、清洗水果、泡姜茶。針對中年級學生的微項目涉及的技能包括:拖地、整理書桌、整理房間、洗茶具、擦皮鞋、煮雞蛋、包餛飩、搭配營養早餐。針對高年級學生的微項目涉及的技能包括:洗球鞋、洗大件衣物、制作節日賀卡、種綠植、整理換季衣物、整理客廳、制作家庭相冊、線上購書、使用電飯煲煮飯、做番茄炒蛋。家校雙方鼓勵學生在學校掌握技能,在生活中施展本領,這樣可以助力學生從身邊的勞動做起,從小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
2.趣味勞動
趣味勞動微項目開發的主要步驟是先收集學生想探究的問題,然后對問題進行統整,最后形成不同探究方向的主題項目。以我校開發的趣味勞動微項目為例。第一個探究方向是美食,項目主題是結合學校的中草藥特色文化開發的“探秘蘇州美食”。第二個探究方向是發明,項目主題是結合學校“三味園”種植實踐基地開發的“設計兒童專屬農具”。該項目需要學生根據自身特點,用一周的時間對現有農具進行尺寸、材料上的改進。第三個探究方向是自然課堂,項目主題是“走進研習課堂”。該項目需要學生走出校園,學習制作風箏、野炊等勞動技能。上述趣味勞動能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玩,在玩中做。
3.非遺勞動
新課標指出,要注重選擇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工匠精神的手工勞動內容。地方工藝是我校師生開展微項目探究的珍貴資源。我校開設草編、糖塑、蘇扇制作等課程,每周邀請地方工匠指導學生學習傳統技藝,讓學生用一節課的時間學習創作一件作品;每學期在校內開展非遺講座、非遺作品展;帶領學生在校外開展“尋找傳承的足跡”等活動。學生可以在非遺課堂上進行體驗式學習;在非遺傳承人的講座中欣賞非遺的魅力,感悟非遺傳承的意義。
(二)微項目的基本流程設計策略—符合學生生活實際
小學勞動教育微項目流程應基于學生實際水平,符合其生活實際。我校在每個學年會針對每個年級開發三至四個微項目。每個微項目基本流程的設計按照五個環節進行。這五個環節循序漸進,環環相扣,有利于學生積累新的勞動經驗。
我校曾以“跟著節氣去勞動”為主題開發微項目,讓學生借助節氣感受中國歷史,學習勞動技能。以下是我校為“夏至—制作酸梅湯”微項目設計的基本流程。
1.創設真實場景
“跟著節氣去勞動”的主題項目因其真實性而讓學生感受深切。在真實的學習場景下,學生更有動力解決問題。夏至是盛夏的開始。炎炎夏日帶來的不適,讓學生對飲品十分渴望。此時正是教師讓學生制作并品嘗酸梅湯的好時機。
2.學習必備勞動技能
勞動項目的開展離不開勞動技能的學習。“夏至—制作酸梅湯”微項目旨在指導學生掌握使用電磁爐熬煮酸梅湯的方法。課前,學生做了充分的準備。課堂上,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根據教師提供的電磁爐使用指南和酸梅湯熬煮的教學視頻學習技能(我校的烹飪專用教室為學生學習技能提供了支持)。
3.獲得探究項目的體驗
在整個體驗過程中,學生是實踐的主體,教師則是引導者、學生安全的保障者。每個學生在小組內根據自己掌握的技能,完成如清洗、浸泡、熬煮、調味、裝袋等任務。在實踐中,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評價工具,對自己及同伴的操作進行過程性記錄。之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及時調整實踐內容及目標。
4.總結體驗收獲
學生對照標準進行自我評價、同伴評價,接受教師評價,并總結本次體驗的收獲。值得注意的是,微項目的總結環節并不代表項目的結束。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不斷地實踐,見證學生的成長。
(三)微項目的實施策略—遵循學生個性化成長方式
教學需要沿著兒童生長的路徑開展[3]。小學勞動教育的微項目通常在課堂中進行,以此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例如,筆者將蘇科版勞動與技術五年級上冊“迷宮盤”這節課設計成“個性迷宮盤”微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采用以下策略。
1.研讀勞動教材,把握勞動核心素養
教學離不開教材。在開展微項目探究的過程中,教師的首要任務是深度解讀勞動教材,把握勞動核心素養,從而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指導。
筆者基于教材開發“個性迷宮盤”這一微項目,力圖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木工操作,制作有趣、優質的迷宮盤;讓學生理解勞動知識,體驗勞動,享受勞動的快樂;培養學生嚴謹、耐心、專注的品質,讓學生在勞動過程中培養堅持不懈的精神。
2.精準設計勞動任務,提供沉浸式勞動體驗
“個性迷宮盤”微項目以設計一個獨特的迷宮盤為驅動任務。為了完成該任務,有的學生獨立進行迷宮盤設計,有的學生則與他人合作設計較為復雜的迷宮盤。制作完迷宮盤后,學生在年級范圍內互相交流,對迷宮盤進行改進。
微項目任務能讓學生更有目標,讓學生的學習更具趣味。對于學生而言,完成這些任務就像在玩闖關游戲,自己能在玩中學習,在玩中分享勞動成果。這樣,能加深學生對勞動的理解,讓學生熱愛勞動。
3.精簡項目素材,延展實踐探究空間
筆者發現,如果只用一節課完成迷宮設計、木工技能運用、各部件組合三個環節的教學,難以保證學生的迷宮盤制作質量。對此,筆者精簡“個性迷宮盤”微項目素材。具體而言,首先,筆者將迷宮設計安排在前置學習階段,提醒學生不要受到教材的限制,但要遵守設計原則—一個入口,一個出口。其次,筆者將木工技能設為學生的微項目學習內容。最后,在各部件組合環節,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完成迷宮盤制作,進而取得令人驚喜的勞動成果。如有的迷宮錯綜復雜,有的是雙層的,有的是由幾個迷宮組合而成的,有的則繪有生動的圖案并且設置了立體障礙。
學生經歷“設計—制作—改進—創新”的過程,不斷展開思考,既提升了勞動技能,又獲得了有意義的勞動體驗。
(四)微項目的微評價策略—實現勞動育人目標
勞動評價應貫穿于勞動教育始終,也應是動態的。微項目的微評價具有靈活性,能給予學生信心和動力,助力學生的發展。以下是筆者總結的三個微評價策略。
1.勞動“小萌主”手冊,成為微評價的沃土
由筆者設計、學生參與手繪的勞動“小萌主”手冊,便于學生隨時記錄自己的項目進展。手冊中從“勞動態度”“勞動意識”“勞動實踐”“勞動品質”“勞動創新”“勞動成果”六個維度,對學生的勞動進行過程性評價,為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能力、思辨能力、創造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礎。
2.慶豐收的“三味集市”,成為微評價的小舞臺
我校營造環境,設立用于慶豐收的“三味集市”。在集市上,學生可以出售自己的勞動作品。每兩周一次的“三味集市”活動會在學生的吆喝聲中開始,在師生的歡聲笑語中結束。收獲的一筆筆“愛心基金”,是學生辛勤勞動的回報。
3.新媒體,成為微評價的新潮流
新媒體是傳播速度快、受眾面廣的勞動成果展示方式。教師將學生在微項目探究中觀察記錄的內容、實踐的視頻、勞作的照片、對體驗的感想等利用學校公眾號進行展示分享。這樣的方式能傳遞學生勞動時的快樂,讓學生學會欣賞他人、尊重他人,激發對勞動的熱愛之情。
結語
勞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擁有幸福生活的能力。以學生為中心設計的微項目有利于讓學生激發探究新事物的熱情,豐富他們的勞動體驗。以微項目為支架,構建小學勞動教育的新課堂,能提升學生的勞動品質、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促使學生成為優秀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夏雪梅.項目化學習設計:學習素養視角下的國際與本土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8.
[2]顧建軍.加快建構新時代勞動素養評價體系[J].人民教育,2020(8):19-22.
[3]孟曉東.用生長定義教育:孟曉東與語文生長課堂[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