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和中共中央歷來重視教育,重視對革命人才的培養,將人才視為革命事業勝利之本。早在1931年秋,毛澤東就提出要創辦培養紅軍干部的學校。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大批進步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懷揣著抗日救國的理想,不畏艱險,千里迢迢地來到革命圣地延安。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增強抗戰力量,中共在延安創辦了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魯迅藝術學院、陜北公學、延安大學、女子大學等一批高等院校培養抗日干部,作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毛澤東為這些高等院校傾注了大量心血。
為抗大開設課程
在延安的高校中,創辦時間最早也最負盛名的是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其前身是1931年創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國紅軍學校,是由毛澤東提出創辦的。1931年10月,毛澤東、朱德在寧都縣紅一方面軍總部,專門與紅八軍軍長何長工和紅五軍軍長鄧萍等人談創辦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的事情。毛澤東提出,北伐時有“黃埔”,我們要辦個“紅埔”,以培養紅軍軍事政治干部。隨后便在紅色根據地首都瑞金創辦了紅軍學校,1933年擴建為紅軍大學。
長征期間,由于條件和環境的限制,紅軍大學停辦。1936年5月8日,毛澤東富有遠見地指出:“要弄西北局面及全國大局面,則要辦個高些的大的紅軍學校。否則將來無干部……我們有責任引導同志們看得遠,辦一所紅軍大學來培養大批干部,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1936年,紅軍大學在保安恢復辦學,改稱抗日紅軍大學。1937年春,抗日紅軍大學遷入延安,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以下簡稱“抗大”)。
抗大是當時在延安創辦的高校中,唯一經國民政府正式審批成立的大學。抗大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抗日前線需要的軍事、政治干部。抗大是一所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直接領導下的學校。毛澤東擔任教育委員會主席兼政治委員,校長林彪,副校長劉伯承,教育長羅瑞卿,政治部主任傅鐘。1938年6月,毛澤東為抗大題詞:“堅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用以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建設新中國。”他一再勉勵抗大學員:“首先是學一個政治方向。政治方向可以有許多不同的方向,你們要學一個正確的政治方向,這就是要打日本、怎樣打日本、為什么日本帝國主義一定能打倒的正確的政治方向。”他要求抗大學員把抗日救國作為自己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不但自己要抱定這個宗旨,而且要使之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宗旨。他說:“革命的過程,像在波濤洶涌的江河中行船,怯懦者常常會動搖起來,不知所措。在革命的大浪潮中遇到困難便動搖退縮的人在歷史上是有的,希望你們中間沒有這樣的人,你們要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為建設新中國而永不退縮,勇往直前,要堅決地為全國四萬萬五千萬同胞奮斗到底!”
抗大成立后,毛澤東從教學計劃的制訂,教學內容的設置,到教學保障,都親自過問。他專門指出:“抗大要上戰略課,除部隊戰術動作外,我們要講大兵團的戰略。只有了解戰略全局的人才能合理而恰當地安置戰術的東西。即使當個排長也應該有戰略全局的圖畫,才有大的發展。”1939年7月,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在《關于整理抗日軍事政治大學問題的指示》中明確指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以及由知識分子所組成的軍政學校及教導隊之辦理方針,應當是:把知識青年訓練成無產階級的戰士或同情者,把他們訓練成為八路軍的干部。學校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轉變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的一環,課目不宜過多,階級教育、黨的教育工作必須大大加強。抗大認識到學校政治工作在教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德國人奧托·布勞恩(李德)在《中國紀事》一文中說到,毛澤東很早就特別重視抗大,這從以下情況可以看出來,他像在保安一樣自己授課,除了軍事課,還教政治課、理論課,甚至哲學課。毛澤東以身作則,不僅提出抗大的教育方針和校訓校風,而且親自在抗大講政治課和作形勢報告。據當時抗大學員回憶:“毛主席在1937至1938年,差不多每一二周就要給抗大的師生做一次大會演講。由于聽眾多,大都是露天會場,如那時的‘府衙門’大院,有時也在延安東門里的廣場上。”毛澤東在《時局問題及其他》一文中曾說過,1937年、1938年,那時不太忙,給青年學生三天一小講,五天一大講。從1936年10月27日至12月,毛澤東在抗日紅軍大學開設并講授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課程(后來在延安出版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書就是在此基礎上整理而成的)。
1937年4月至8月,毛澤東在抗大開設了辯證唯物論課程。1965年1月,毛澤東在同埃德加·斯諾談話時回憶說:《矛盾論》“是一九三七年寫的。當時大家都去前線打日本了”,“那時抗日軍政大學要我去講一講哲學”,“花了幾個星期,搜集了些材料,主要是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
1939年7月,抗大開辦到第五期時,總校遷往晉東南敵后根據地,1943年返回陜北綏德。至1945年抗戰勝利,抗大總校先后辦學8期,并在全國創建了12所分校、5所陸軍中學和1所附屬中學,連同總校,培養了10多萬優秀的軍政干部,為奪取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軍政人才基礎,為中國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支強大的力量,不僅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且為解放戰爭的勝利、為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抗大的誕生是和中國共產黨不可分離的。抗大的發展壯大是同抗戰相聯系的。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需要那樣前進的、革命的、大量的干部。抗大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前進的世界少有的培養這樣干部的學校,就是創造無數的抗戰干部的重工業工廠,就是鍛煉無數的鋼鐵干部的熔爐。毛澤東曾贊揚說,“昔日之黃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輝映,彼此競美的”。
幫陜公籌措經費
陜北公學(以下簡稱“陜公”),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創辦的一所革命大學,是一所培養抗戰軍政干部的高等學校,是今天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陜公于1937年7月創辦,1937年11月1日在延安城東的清涼山正式舉行開學典禮。陜公學員來自五湖四海,學員構成有紅軍戰士,有中共地下黨員,有陜北農民的兒女,也有國民黨高級人士的子女。
陜公是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開辦起來的,國民黨政府沒有給予辦學經費。據負責籌建并擔任校長的成仿吾晚年回憶:“開始原決定叫陜北大學,由于經費問題向國民政府報告,申請批準。當時國共合作,陜甘寧根據地是國民政府所屬的一個特區政府,重大問題要向他們報告。誰知蔣介石不批準,他說陜北一塊小小的地方,已經批準成立了一個抗日軍政大學(紅軍大學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時,得到國民政府的正式批準),足夠了,不能再成立什么大學了。這怎么辦呢?我們不能被蔣介石捆住手腳。于是改個名稱,仿照過去上海中國公學的辦法,改為陜北公學。這樣,蔣介石就沒有理由反對了。”
陜公雖然獨立自主地開辦起來了,但籌辦經費則完全由陜甘寧邊區政府財政承擔。而陜甘寧邊區地處偏僻,經濟發展水平非常落后,人民十分貧困。據說,當時延安縣川口區趙家窯村村民“每天吃飯二頓或三頓,吃得早,吃三頓,遲只兩頓。有面時三五天吃一次,沒面時十幾天吃一次,一年吃肉的次數不一定……一年吃三五次,過年一定吃”。邊區財政十分困難,能夠撥給陜公的經費也非常有限。陜公原擬設立社會學、農民運動、師范、日本研究、國防工程、醫學等6個學系,因為經費等種種原因,只有社會學、師范2個系招生,人數不過500人,分為3個隊(社會學系2個隊,師范系1隊),不久又設立了1個女生隊。
成仿吾當時撰文說,“邊區政府給了我們1800元開辦費。當時規定了要收膳費,衣服用品由學生自給”。1938年2月,以《抗戰》三日刊特約通訊員身份來到延安的舒湮在采訪時獲悉,陜公“學校每月經費4000余元”,仍然由邊區政府按月劃撥。不久,太原、上海相繼失陷,前線急需大量干部,為了招收學員,“從那時候起膳費也不收了,衣服用品都由學校發給,并且每月發一元作零用”。學員入校后,條件十分艱苦,自己挖窯洞,解決棲身之所,六七人共用一個土炕,晚上翻身都困難。上課沒有教室,就在露天場所。雨天,師生卷起褲腳學習,冬天,便頭頂雪花學習。學員每人發一個背包,但一物兩用,晚上蓋身上,白天當坐凳。每學期每人發一支鉛筆和幾張油光紙,寫了正面寫反面。
為了克服物質上的困難,陜公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學員們自己種菜,解決生活困難;自己打掃衛生、刻蠟版,節省各種費用。為了解決經費困難,1938年3月,陜北公學于校董會之外,又專門設立“校費維持委員會”,向社會各界發動募捐以籌集辦學經費。學校給每一位畢業生都發一個募捐本,期望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后,繼續為母校服務。學校還編了一本《援助陜公》的小冊子,對陜公這所抗日烽火中的大學作了詳細介紹,號召海內外團體和個人援助陜公。
毛澤東十分關心陜公,曾多次到該校講演、作報告。他指出,陜北公學的重要任務是培養抗日先鋒隊,當這偉大的民族自衛戰爭迅速地向前發展的時候,我們需要大批的積極分子來領導,需要大批的、精良的先鋒隊來開辟道路。面對陜北公學辦學中的困難,毛澤東勉勵同學們不要怕困難,為了幫助陜公籌措經費,毛澤東在《援助陜公》的小冊子上題詞:“陜北公學是屬于中華民族的,因為他為著抗日救亡而設,因為他收納了全國乃至海外華僑的優秀兒女。維持這個學校的責任我以為也應是全國乃至海外華僑一切愛國人士的。因為這個學校并無任何公私財政基礎,教員學生們都只吃小米飯。而且不能經常吃。”
《援助陜公》這本小冊子發行后,由于有了毛澤東的題詞,立即在社會各界和海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反響。陜公源源不斷地收到社會上各階層人士的捐款,少則1角、2角,多則10元、50元。遠在爪哇、菲律賓的華僑也匯來款項。《新華日報》和《新中華報》每隔一個時期,向捐款人登載“鳴謝啟事”。
1937年8月至1939年7月的兩年時間里,陜公先后培養了6000多名青年抗日干部,吸收3000多人加入中國共產黨,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對魯藝寄予期望
抗戰爆發后,一部分左翼文藝家及文藝青年歷盡千辛萬苦,紛紛進入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據地,投身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事業。當時,延安的文藝活動也相當活躍,成立了中央劇團、西北劇團、烽火劇社等文藝團體,逢年過節或逢各種政治活動時,經常為群眾舉辦文藝演出。1938年初,為了紀念上海“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6周年,上海救亡演劇五隊、一隊,以及文藝干部訓練班、抗大、陜公的一些學生,聯合排演了一個四幕話劇《血祭上海》。這次演出轟動了整個延安,受到各界的矚目和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連續公演20天,觀眾達1萬人次,這在總共只有數萬人口的延安來說,真可謂盛況空前。這次公演推動了延安藝術界新陣容的形成,也是魯迅藝術學院成立的先聲。
有一次,毛澤東、張聞天、羅瑞卿等中共領導人觀看了《血祭上海》的演出后,為慶祝演出成功,中共中央宣傳部特別邀請演職人員一起吃飯。席間有人提議:“這伙人集中起來不容易,別散了,要接著排演新戲。”還有人說:“應該以這些人為基礎,辦一個學校,培養藝術人才。”此提議引起了一陣熱烈的掌聲。這時,大家把目光集中到毛澤東身上,他笑著站起來高聲說:“我完全贊成這個提議,并且用全力支持你們把這所藝術學校辦成!”在他的右手有力地揮出去的同時,熱烈的掌聲、歡呼聲響了起來。
隨著抗日事業的急速發展,怎樣有效利用包括文藝在內的各方面力量,自然成為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考慮的問題。延安已經有了培養軍政干部的抗大、陜公,但還沒有專門的藝術學校,籌辦一所培養革命文藝人才的專門學校成為迫切的需要。考慮到藝術是宣傳、發動、組織群眾的有力武器,藝術工作者是抗戰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而且延安已經聚集了相當數量的一批文藝干部,又有著許多熱愛文藝的青年,毛澤東、周恩來、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揚等人便聯名倡議創辦一所專門培養抗戰文藝干部的新型學校,并以魯迅的名字命名——魯迅藝術學院。

在當時艱難的戰爭環境下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去營建這樣一所藝術學院,其目的和意義何在呢?正如后來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人一起,聯袂向延安文藝工作者發出的魯迅藝術學院《創立緣起》的文中說:“在這抗戰時期中……藝術——戲劇、音樂、美術、文學是宣傳鼓動與組織群眾最有力的武器。藝術工作者是對于目前抗戰不可缺少的力量。因之,培養抗戰的藝術工作干部在目前已是不容稍緩的工作。”“我們決定創立這(所)藝術學院,并且以已故的中國最大的文豪魯迅先生為名,這不僅是為了紀念我們這位偉大的導師,并且表示要向著他所開辟的道路大踏步前進。”
1938年4月10日,魯迅藝術學院(以下簡稱“魯藝”)成立,毛澤東在成立大會的講話中指出,自1925—1927年大革命到盧溝橋事件發生以后,中國的藝術開辟了一個新階段,在這新階段中,藝術家需要不自傲地把握著大時代,培養抗戰藝術干部,提高抗戰藝術的技術水平,加強這方面的工作,使得藝術這個武器,在抗戰中發揮它最大的效能。毛澤東指出希望魯藝將兩部分人(即上海等城市從事左翼文藝運動的“亭子間的人”和在革命根據地從事文藝活動的“山頂上的人”)結成“文藝界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并明確指出“統一戰線同時是藝術的指導方向”,是“我們做文章、畫圖畫、演戲、唱歌等文藝活動的目的”。
魯藝第一屆招生60人,分戲劇、音樂、美術3個系,學制9個月,分兩期完成:在校學習3個月,外出實習3個月,再回校學習3個月,當時叫作“三三制”。從1938年8月第二屆開始,魯藝又增設了文學系,共形成4個專業。由于增加了文學系,學院在1940年 4月更名為魯迅藝術文學院;并入延安大學后,又改名為魯迅文藝學院。整個抗戰期間,這所新型的藝術學院教育、培養了一大批文學藝術骨干,為取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發展中國的無產階級文藝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無論是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還是在中國現代文藝史和教育史上,魯藝都占有重要地位。
提議開辦女大
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就把培養婦女干部放在重要位置。1939年2月,中共中央書記處作出《關于開展與加強婦女工作的決定》,強調培養婦女干部工作的重要性。
1939年3月8日,延安各界在北口外廣場隆重舉行紀念“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活動,中共中央領導人出席會議并講話。毛澤東在題為《婦女們團結起來》的講話中指出:“婦女解放與社會解放是密切地聯系著的,婦女解放運動應成為社會解放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存在著。”會上,毛澤東倡議創辦中國女子大學,得到了中共中央領導的一致贊同。同年6月1日,《中國婦女》雜志創刊,毛澤東題寫刊名并應邀題詞:“婦女解放,突起異軍,兩萬萬眾,奮發為雄。男女并駕,如日方東,以此制敵,何敵不傾?到之之法,艱苦斗爭,世無難事,有志竟成。有婦人焉,如旱望云,此編之作,佇看風行。”
1939年7月20日,中國女子大學(以下簡稱“女大”)在延安中央大禮堂舉行了開學典禮,中共中央領導人出席并發表講話。毛澤東在講話中說:“女大的成立,在政治上是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它不僅是培養大批有理論武裝的婦女干部,而且要培養大批做實際工作的婦女運動的干部,準備到前線去,到農村工廠中去,組織二萬萬二千五百萬婦女,來參加抗戰。假如中國沒有占半數的婦女的覺醒,中國抗戰是不會勝利的。婦女在抗戰中是有非常重大的作用,教育子女,鼓勵丈夫,教育群眾,均須要通過婦女;只有婦女都動員起來,全中國人民也必然會動員起來了,這是沒有問題的。”毛澤東在講話的最后,提出了他關于中國社會與中國婦女問題的著名論斷:“全國婦女起來之日,就是中國革命勝利之時!”
女大是一所專門培養婦女工作干部的學校,以培養具有革命理論基礎、革命工作方法、婦女運動專長和相當職業技能的知識婦女干部為主要目標,擔負起民族解放、社會解放和婦女解放三大任務。開設的課程分為必修課與選修課兩種。普通班必修課有:社會發展史、政治經濟學、哲學、中國問題、中國共產黨、三民主義。高級班必修課有:社會發展史、政治經濟學、哲學、中國問題、中國共產黨、三民主義、馬列主義、黨的建設。女大并不是中國現代第一所專門的女子學校,但它是第一所新民主主義的女子大學。
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人對女大非常重視和支持。辦校條件艱苦,毛澤東在開學前捐出自己的參政薪水100元幫助女大購置圖書,董必武、鄧穎超都把參政薪水拿出來捐助女大,林伯渠則捐了大煤氣燈,周恩來、王稼祥、陳云、鄧發、劉少奇等都給以熱情支持,鄧小平答應給女大一批馬匹,張鼎丞(新四軍代表)把繳獲的一部分戰利品贈給女大,葉劍英、李克農等都為女大募捐。在邊區,女大受到各界愛護。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陳云、鄧發、葉劍英、鄧小平、蔡暢、鄧穎超、吳玉章、徐特立、張鼎丞、羅瓊、帥孟奇等都為女大的學生作過報告,內容包括政治、軍事、黨的戰略與策略、對敵斗爭、共產黨員的修養、氣節品質、人生觀、革命傳統、革命戀愛觀、婦女運動等。
女大在1941年8月底結束。當時邊區經濟面臨極大困難。皖南事變后,國內政治形勢惡化,邊區進行精兵簡政,陜公、女大、青干(澤東青年干部學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學。女大在辦學的兩年時間里培養了1000多名婦女干部,她們走向各個崗位,為民族獨立、婦女解放做出了自己的貢獻。1948年9月20日,朱德總司令發表《在解放區婦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他指出:“我們黨在27年的革命斗爭歷史中……在每一歷史階段中都有無數婦女同志參加。在這樣長期的、艱難復雜的革命過程中,中國的農村婦女運動在我們黨的領導下不斷前進。有許多革命的婦女,在戰場上,在監獄里,在各種對敵斗爭的場合,曾經表現高尚的革命氣節,以至為革命流血犧牲,這種堅強英勇的表現是中國婦女的光榮,也是我們黨的光榮。中國婦女對于中國革命事業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給延大制定辦學方針
延安大學(以下簡稱“延大”)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在革命根據地創辦的第一所正規的綜合大學。1941年,在抗日戰爭極端困難和嚴峻的形勢下,為了集中人力、物力培養抗戰所需要的各種干部,中共中央決定在延安創辦一所正規大學,以便集中統一辦學,提高教育質量,“迎接干部學校正規化的必然趨勢”。1941年7月13日和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澤東的主持下,先后討論延大成立事宜,并于7月30日做出決定:“青干、女大、陜公合并,定名為延安大學,以吳玉章為校長,趙毅敏為副校長。”8月28日《解放日報》發布了延大成立的消息。吳玉章指出:延大的成立,這是教育上很大的轉變,它是“中共中央和邊區政府在延安推行新的教育”的結果。由于中國學術和教育都很空虛不實際,這是很大的毛病……主觀主義、教條主義做不好事情,不能使我們活潑地運用馬列主義。目前我們要應付這個革命的時代,教學方法就感到不夠。我黨實行整頓學校,變成正規化,糾正不切實習慣。今后要努力培養能做事的了解中國國情的青年。在毛澤東的親切關懷下,正規化的延安大學創辦了。
1944年5月24日,毛澤東在延大(延大與行政學院合并,仍稱延大)開學典禮上明確指出:我們這個學校是一個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課程的學校,你們要學政治、經濟、文化,準備將來去做這些方面的工作。我們的一切工作,只有一個目標,就是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要把日本打出去,就要建立根據地。我們共產黨在許多地方創造了抗日的根據地。我們有了根據地,就要做軍事、政治、經濟、文化、黨務等工作。延大的學習偏重政治、經濟、文化這三門,各個根據地都搞這些工作。唯一的目的就是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把中國變為獨立、自由的新中國。總之,延安大學要為各個抗日根據地服務。中國的一切黨派,一切階級,一切政治的、非政治的團體,只要是贊成打日本、同共產黨合作的,不是破壞共產黨的,我們都要團結。這個方針是始終不變的。同志們學政治,就要堅持這樣的方針,團結全國人民,達到打敗日本的目的。毛澤東還針對延大成立之初,在教育方針上曾發生理論與實際分離、學與用脫節的教條主義傾向,很風趣地批評了教條主義,他說:“要為實際服務,不要鬧教條主義。人總是要落在一個地點,像飛機早上出去,晚上也得回來,不能到處飛不落地。教條主義就是不落地的,它是永遠掛在空中。”
毛澤東強調教育要貫徹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并結合各項工作來進行,延安大學、行政學院等要著重聯系實際。“應該教給他們工作的方法,使他們懂得一個支部書記、一個鄉長應該如何工作,使他們曉得工作的方式方法不能總是老一套,而是根據當前的情況如何做工作,如何當鄉長,如何當支部書記。”“教育要為解放區政治、經濟、文化服務”是毛澤東為延大制定的辦學方針,也是延大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指針。
延大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儉辦學,理論聯系實際,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學、用一致,實事求是為根本方針,貫徹整頓學風、黨風、文風的教育精神,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學習工農兵人民大眾的優良品德風尚,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樹立了延大的好學風、好黨風和好文風,形成了“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堅持德育為先”的辦學傳統。延大為振興中華民族,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以及新中國的建設,培養了數以萬計的革命干部和專業技術人才。
后記
美國著名作家斯諾在《西行漫記》(又稱《紅星照耀中國》)中曾有這樣一段描述:“以窯洞為教室,石頭磚塊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墻為黑板,校舍完全不怕轟炸的這種‘高等學府’,全世界恐怕就只有這么一家。”斯諾筆下描述的這所大學是抗大,類似這樣的高等院校,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先后創辦了20多所,培養造就了數十萬名干部和各類專門技術人才,輸送到八路軍、新四軍和各抗日根據地的干部就有4萬多名。這些學校就像一座革命的熔爐,使來自全國各地的成千上萬的抗日革命青年自覺地克服資產階級及小資產階級的思想意識,逐步鍛煉成鋼,成為全心全意為民族、為社會的解放而英勇奮斗的抗日干部和共產主義戰士,從而為革新社會、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經濟建設輸送了大批人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