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洲壩工程是我國在萬里長江上建設的第一座大壩,是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李先念為這項耗時18年的重點工程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力促工程上馬,研究解決工程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在工程建設的關鍵時刻,先后4次到葛洲壩視察指導,保證了工程建設順利進行。他還親筆為葛洲壩工程題寫了“萬里長江第一壩”的題詞。
參與決策興建葛洲壩工程
1970年12月,武漢軍區、湖北省革命委員會和水利電力部(以下簡稱“水電部”)聯合呈報的《關于長江葛洲壩工程幾個技術問題的落實情況》,擺在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的辦公桌上。當時,李先念協助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抓經濟工作。
李先念(1909—1992)生于湖北,長于湖北,曾長期戰斗、工作在湖北,荊楚大地是他永遠的眷戀。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共中央就提出建設三峽工程的設想,1958年春,李先念陪同周恩來實地考察了三峽工程壩址和三峽庫區。1969年10月,毛澤東視察武漢,湖北省革委會主任曾思玉、副主任張體學向毛澤東當面陳述,為了緩解荊江洪災的緊張形勢,改善三線供電和川江航運狀況,提議修建三峽工程。但是,這一年春,中蘇之間發生了邊境沖突,毛澤東認為要先準備打仗,于是明確表態目前備戰時期不宜作此想。
為了解決當時三線建設日益嚴重的電力短缺問題,湖北省同水電部、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以下簡稱“長辦”)共同提出設想,將正準備興建而尚未動工的清江隔河巖水電站項目暫停,把人力、財力、物力調到葛洲壩,修建這個長江干流工程,采用徑流發電既可避免戰時轟炸帶來下游遭淹沒的危險,又可爭取較短時間加大航運和發電量。根據這個設想,他們于1970年4月底提出《葛洲壩水利樞紐初步設計要點》報告。
5月30日,水電部軍管會向國務院業務組呈送《關于停建鄂西清江水電站興建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的報告》。次日,李先念、李德生、余秋里聽取水電部軍管會主任張文碧、副部長錢正英等關于葛洲壩設計方案的匯報。葛洲壩工程位于湖北宜昌市區附近的長江江面上,有葛洲壩、西壩兩島,把長江分為大江、二江和三江,葛洲壩大壩橫跨大江、葛洲壩、二江、西壩和三江。該工程是三峽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三峽工程的航運梯級和反調節水庫,可在保證航運安全和通暢的前提下充分發揮發電效益。經過討論,會議一致同意先不建清江隔河巖水電站,提前興建葛洲壩工程,李先念特別囑咐:“要繼續工作,要報告總理。”
6月,周恩來聽取了關于興建葛洲壩工程方案的匯報,縝密思考后認為可行。9月,水電部軍管會、“長辦”初步研究了泥沙淤積、工程規模、樞紐布置等問題后,提出了《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初步設計報告》。
10月30日,武漢軍區、湖北省革委會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上報《關于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請示報告》,請求中央將葛洲壩工程列入“四五”計劃。同日,周恩來主持國務院會議,討論興建葛洲壩工程問題,李先念等國務院業務組成員以及有關部委的主要負責人參加了會議。在討論中,李先念贊成興建葛洲壩工程,認為這項工程可為將來興建三峽工程積累經驗,在科學技術、人才隊伍、施工經驗和資金籌措等方面,為三峽工程作實戰準備。11月,中央政治局會議經過討論,原則批準興建葛洲壩工程,責成湖北省、水電部做好水工試驗和研究,并提供一份可靠的水壩工程資料。
12月1日,國務院業務組聽取葛洲壩工程設計和準備情況的匯報。李先念、李德生聽取有關樞紐工程布置、主要技術總量和施工急需解決事宜的匯報。根據這次會議的要求,武漢軍區、湖北省革委會、水電部聯合遞交《關于長江葛洲壩工程幾個技術問題的落實情況》的報告。
12月16日,周恩來主持國務院會議,李先念等國務院業務組有關成員、有關部委負責人出席會議,聽取葛洲壩工程設計的匯報。會議同意興建葛洲壩工程,并起草了《中共中央關于興建宜昌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批復(送審稿)》,呈毛澤東審批。周恩來在給毛澤東的附信中寫道:“我和國務院業務組(先念、登奎、德生均參加)與曾思玉、張體學、林一山等同志和水電部負責人經過多次研究和討論,認為在‘四五’計劃中興建葛洲壩水利工程是可行的。”12月26日,毛澤東在他77歲生日這一天對興建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作出批示:“贊成興建此壩。現在文件設想是一回事。興建過程中將要遇到一些現在想不到的困難問題,那又是一回事。那時,要準備修改設計。”
隨即,中共中央發出《中共中央關于興建宜昌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批復》,批準興建這一工程,批復文件指出:“修建葛洲壩水利樞紐,是有計劃、有步驟地實現毛澤東主席‘高峽出平湖’偉大理想的實戰準備。”
解決工程建設中的突出問題
1970年12月30日,10萬軍民舉行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開工大典。為紀念1958年3月30日毛澤東乘“江峽”號客輪視察三峽,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被命名為“三三〇工程”。

葛洲壩工程上馬后,李先念一直關注工程的進展。該工程原來的設計方案是把葛洲壩工程作為三峽工程的一個組成部分,先建三峽工程,后建葛洲壩工程,而現在先建葛洲壩工程,難度自然就增加了:一是沒有三峽大壩調節洪水,葛洲壩工程設計泄洪流量會大大增加;二是發電裝機容量比原設計加大;三是施工導流、截流復雜性增加,施工圍堰的工作量增加;四是航道情況不一樣,船閘適應能力需要增強。此外,存在的問題還有:葛洲壩地質條件較差,勘測、試驗研究的工作深度遠遠不夠,地基處理難度相當大。
葛洲壩工程施工隊伍和設計人員來自各個單位,按軍隊建制,采用“大會戰”的方式,是在“萬人設計、萬人審計”,“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的情況下開工的。情況變了,卻還套用原來的設計,導致兩大主要問題產生:一是交通部門提出,修建葛洲壩工程后,長江航運將要中斷,這也是當時爭論的焦點。二是葛洲壩混凝土澆筑質量很差,存在嚴重的質量安全問題。許多圖紙無人簽名負責,開工前對葛洲壩的建設條件如泥沙淤積、通航水流條件、地質情況等未弄清楚,以致當時的初設報告初稿和補充設計簡要報告都沒有達到設計深度。搶工期又導致壩體出現裂紋、麻面、“蜂窩”、“狗洞”現象,隱患問題嚴重。
葛洲壩工程建設中的突出問題反映到了國務院。1971年4月28日,國務院業務組聽取葛洲壩樞紐布置方案匯報,李先念根據20多年的治水經驗,重點強調長江航運的重要性:“發電、航運必須兼顧。發電比較固定了,航運要發展。不能按目前長航進川量和地方一百三十萬噸作為考慮運量的根據。”他明確反對“在保證發電的前提下,爭取把航運搞好一些”的意見,嚴肅指出:“寧肯少發十萬千瓦電,也要保證通航。航運解決不了,不能補救。”
水利專家對設計方案分歧很大,意見相左,爭論激烈,相持不下,李先念鼓勵大家在設計方案上各抒己見,暢所欲言,講究科學。根據李先念的要求,參加葛洲壩設計方案討論的各有關部門負責人和水電專家集中20多天時間,對設計方案進行深入細致的討論,廣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見,同時又派人到工地發動群眾,結合模型試驗,反復討論,形成了《關于葛洲壩樞紐布置修改方案的報告》。
6月23日,周恩來主持會議,國務院業務組成員及有關部委負責人一起討論修改方案報告。在此期間,李先念對解決葛洲壩施工所需設備、工程施工、設備研制等問題都作了批示,讓有關部門負責妥善辦理。此次匯報會后,根據國務院的指示,武漢軍區、湖北省革委會和國務院六部委召開了有340多人參加的初步設計現場審查會議,并將審查情況寫成報告遞交給國務院。李先念十分關注這次會議,每期簡報都仔細閱讀,看了會議報告后,立即讓工作人員送給國家計委、國務院辦公廳和國家科委,讓他們研究會議提出的問題。
1972年春,國務院對葛洲壩工程再次進行審查。4月19日,李先念主持會議,和國務院業務組成員及六部委的負責人一起聽取張體學匯報葛洲壩工程建設情況。李先念特別強調必須確保工程質量,不要再重犯錯誤。之后,國務院派出由國家建委、交通部、一機部、農林部、水電部等有關負責人組成聯合調查組,和湖北省有關部門一起研究葛洲壩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措施。

11月8日、9日,周恩來抱病與李先念聽取葛洲壩工程匯報。周恩來指出,毛澤東主席在批示中寫了“贊成興建此壩”,又寫了“要準備修改設計”,現在是“修改設計”的時候了。由于設計方案和施工質量都存在很多問題,國務院決定葛洲壩主體工程暫停施工,修改設計,由“長辦”主任林一山負責,張體學、錢正英和王英先(水電部)、馬耀驥(交通部)、沈鴻(一機部)、謝北一(國家建委)、袁寶華(國家計委)、廉榮祿(葛洲壩工程指揮部)等組成葛洲壩工程技術委員會,直接對國務院負責。修改設計工作由“長辦”負責,兩年內完成,三三〇工程指揮部撤銷,成立三三〇工程局。
很快,葛洲壩工程技術委員會就上報了《關于修改葛洲壩工程設計問題的報告》。11月21日,周恩來、李先念等聽取葛洲壩工程技術委員會的匯報,果斷地作出決定:葛洲壩工程立即停工,重新設計,在設計批準后才能復工。國務院在《關于當前葛洲壩工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采取措施的報告》中指出:“葛洲壩工程的最大錯誤,是性子急了,沒有搞好科研、設計,就倉促上馬,盲目施工。同時工程質量粗糙,有的必須炸掉重建,造成了很大浪費。這種情況不能再繼續下去了,應當把工程暫停下來,集中力量,抓緊進行科研和設計工作,認真總結經驗,整頓施工隊伍,做好下一步施工準備。”
葛洲壩工程技術委員會的成立,結束了施工設計由個別領導作決定的局面,也結束了“三邊”(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現象。從此,工程有了一個強有力的、具有權威性的領導機構。李先念在與葛洲壩工程技術委員會成員談話時指出:“葛洲壩問題,總理已于21日開會決定工程暫時停止,待設計基本定下來后再開始。這樣大的且無經驗的工程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是不行的。”
支持借鑒國外經驗修改設計
葛洲壩工程修改設計的任務交給了“長辦”。1973年春,葛洲壩工程技術委員會第二次擴大會議在北京飯店召開,討論通過了由“長辦”起草的修改初步設計的工作大綱。
通航問題是修改葛洲壩工程設計中的一個焦點、難點問題。李先念多次強調,葛洲壩工程如果礙航,就是修好了也要把它炸掉。一些長期在長江航行的輪船船長擔心,葛洲壩工程建成后,船閘礙航,影響長江通航能力。當時大運河上做了一些船閘,但這些船閘規模很小,不能成為船閘不礙航的依據。交通部門提出,葛洲壩船閘最大水位差達到27米水頭,唯一具有參考價值的是有30米水頭的美國田納西河上的新威爾森船閘,由此提出組團到美國考察船閘的要求。但當時派考察團去尚未正式建立外交關系的美國,存在一定難度,李先念提出請周恩來總理出面協調。
1973年2月,美國國務卿基辛格來華訪問,周恩來在會見他時提出,為解決葛洲壩工程船閘建設技術問題,中國希望派一個考察團對美國河流大壩和船閘進行全面考察,對外稱中國水利工程考察團。基辛格當即表示同意和支持。

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向美國派出的第一個水利考察團,李先念非常重視,親自審定考察團名單,成員由水電部、交通部、一機部、外交部、“長辦”5個部門和單位共10人組成。團長為中國航運專家、華東水利學院革委會副主任嚴愷,負責全面工作;副團長為“長辦”副總工程師魏廷琤,負責業務;外交部美大司澳美新處處長屠國維任秘書,負責外事。李先念指示有關部門撥出一筆外匯,以保證考察團的出國需求。
考察團在美國歷時8個星期,跑了13個州,考察了已建和在建的26座大壩和船閘,以及設計科研單位、大學、工廠、實驗室。在考察中他們了解到,從俄亥俄河整治開始,美國修建船閘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是其改善內河航運最主要的辦法,而且非常安全,不會造成客貨運量降低,更不會造成河流斷航,是非常有效的改善天然河道航運的重大措施。考察團還通過中國駐美聯絡處給基辛格做工作,美方慷慨提供了一套田納西河上尼卡加克工程改建的船閘完整設計圖紙,通過海運寄到中國。在重點考察船閘的同時,考察團還對美國的20多座水壩、電站及航道等進行了實地考察。
考察團從美國回來后,向中央寫了考察報告,基本結論是葛洲壩工程建設中有關方面提出的問題,參考美方經驗都可解決,修建葛洲壩船閘在工程技術上應該是沒問題的。水電部、交通部領導在審閱考察報告后,認為考察團把美國描述得太好了,怕犯右傾錯誤,于是在政治上把了把關,對報告作了一些修改,然后上報中央。
李先念得知考察報告被“動了手術”后,擔心反映的情況不全面,就專門擠時間找嚴愷談了一次話,詳細了解考察情況,囑咐修改施工設計方案時,要充分吸收人家好的東西,并強調,一方面要加強施工的準備工作,另一方面也不要等新設計方案完全審查完畢才恢復動工。9月,結合赴美考察,嚴愷在武漢召開了工程設計座談會,討論如何消化吸收美國的經驗。
1973年底,修改施工設計方案已經基本完成。1974年3月,谷牧任國家建委主任,李先念交代他親自到葛洲壩工地對修改方案進行現場調查,準備審查修改后的初步設計方案。谷牧在葛洲壩待了10多天,召開各種座談會,回到北京后,又在友誼賓館主持召開國家建委座談會,審查修改后的初步設計方案。相比原來的設計,修改后的設計在泄洪能力、裝機容量上都有了很大增加。泄洪閘由原設計的16孔增加到27孔,流量可達到每秒11萬立方米,以確保大壩的安全;發電機組由原來的10臺17萬千瓦,改為2臺17萬千瓦、19臺12.5萬瓦。綜合各方面的意見,谷牧同意修改設計方案上的各項內容,并向國務院作了匯報。經國務院批準,1974年9月,谷牧到葛洲壩工地正式宣布工程復工。

1975年,在李先念的支持下,水電部組織了一個考察組到友好鄰邦巴基斯坦考察河流大壩。考察組在巴基斯坦主要考察了兩座大壩,一座在印度河的干流上,叫塔貝拉工程,另一座在印度河的支流上,叫曼格拉工程。看了這兩個工程以后,考察組認為,葛洲壩工程的設計和曼格拉大壩的原理基本是一致的,站得住腳,可以保證絕對安全。
同年,國家建委正式批準“長辦”提出的葛洲壩工程修改設計方案報告,修改設計任務正式完成。
多次視察工程現場指導工作
李先念一直關注和支持葛洲壩工程建設,1977年3月,他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強調,葛洲壩的建設要抓緊。在編制國民經濟計劃時,因財政困難,無法滿足葛洲壩工程的資金和鋼材需要,李先念得知這一情況后,幾次批示,要求把葛洲壩工程列為全國重點工程,解決物資供應問題,保證工程所需的“三材”(鋼材、木材、水泥),“讓葛洲壩工程‘吃飽喝足’!”
根據李先念的指示,水電部經同國家計委、國家建委召開19個部委負責人專題研究后,報請國務院批準,落實了葛洲壩所需的建設資金及“三材”等。國務院出面協調各地各部門,交通運輸優先滿足工程需要,大型進口施工設備開進工地,地方政府主動解決生活物資供應。
李先念要求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質量要精益求精。他說:“我國水力資源十分豐富,等待我們去建設的水電站有許許多多。有些高難度的水電站擺在我們的面前,‘高峽出平湖’那樣的工程,就是其中一個。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迅速建設一支打不爛,拖不垮,善于打硬仗的過得硬的隊伍。”他提議新建葛洲壩水電工程學院,1978年4月獲得國務院批準,創造了“當年批準、當年籌建、當年招生、當年開學”的奇跡。
1978年1月,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在國務院副總理谷牧、湖北省委書記陳丕顯等人的陪同下,冒著嚴寒到葛洲壩工地視察。當時一期工程正在施工,李先念親自到工地現場查看,聽取匯報,具體指導,對工程的優質建成寄予厚望,反復強調要防止片面追求進度而忽視質量,他說:“每走一步都要兢兢業業,科學是不能開玩笑的。”他還在現場解決了工地需要的挖泥船、水泥等材料的供應問題。
然而,李先念的希望和指示,在工程建設中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這方面的問題解決了,那方面的問題又冒出來了,工程質量工作改進不大。這些問題引起李先念的高度重視,他認為不下猛藥,不能治頑癥;不出猛掌,頭腦不會清醒。他多次指示、批示,要求確保葛洲壩工程建設質量。1978年7月8日至29日的20多天里,他連續作了3次批示,圍繞葛洲壩工程的質量問題緊追不舍,強調要保證質量第一,這是關系到千秋萬代的事,千萬不能馬虎,如果質量發生問題就是犯罪。
不久,李先念又在新華社發表的一份《國內動態清樣》上作大段批示,尤其是針對工地領導人因為工程進度快而驕傲自滿,聽不得設計人員和施工技術人員批評工程質量意見的問題作了嚴厲的批示。

同一天,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云也在這份《國內動態清樣》上作了批示,并致信李先念:“關于葛洲壩工程質量問題需要注意啊!這樣的事不能有一點含糊才行。怕你忙而漏閱,特專轉上。”李先念隨即批轉給水電部,責成“立即檢查,并寫出報告”。水電部立即派出以副部長陳義庚為首的檢查組,到葛洲壩工地進行檢查整頓,發動群眾開展“質量月”活動,取得了明顯成效。
李先念得知后十分高興,于10月20日致信中共葛洲壩工程局黨委及全體職工:“葛洲壩這樣大的工程,在我國水電建設史上還是第一個,必須堅持高標準,嚴要求,質量第一。這是黨和人民賦予我們的歷史重任。工程質量,務必做到一絲不茍,持之以恒,千萬不能反反復復,好一陣壞一陣。因為這是百年大計,千年大計,馬虎不得,如稍有疏忽,后患無窮。”他強調一定要像大慶那樣,做到“三老四嚴”,使工程質量精益求精,使建設隊伍更加硬。建設這樣一支隊伍,必須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強、技術水平高、管理工作嚴。水電工程部門一定要為建設這樣一支隊伍而努力奮斗。李先念擲地有聲的話語,對工程建設者起到了警醒的作用,促進了葛洲壩工程的科學施工。
1981年,葛洲壩一期工程完工,實現了大江截流、蓄水、通航和二江電站第一臺機組發電。同年7月19日又經受住特大洪水的考驗。但一號機組和船閘在試驗運行中卻出現了一些問題,受到當時主持國務院日常工作領導的批評,于是“一號機要被‘槍斃’,船閘已淤死”的傳言一時滿天飛。

10月5日至6日,李先念第二次到葛洲壩工地視察。他仔細查看了關鍵部位的工程運行情況,特別是一號機組和泄洪閘的情況。他乘坐“交通一號”輪過三江二號船閘,在船上詢問了圍堰施工與防淤堤布置、一號機組試運轉情況、船閘水深與載運噸位等問題。當聳立在江面上的二江、三江宏偉建筑群展現在眼前時,他異常興奮,感慨萬千,隨后又乘車來到大江右岸堤頭,聽取大江圍堰施工情況匯報,并乘車來到縱向圍堰下端,觀看基坑開挖。在觀看泄水閘前奔騰的江水時,他情不自禁地說,看了舍不得走,待二期工程完成以后,還想來一次。李先念兌現了他的許諾,在葛洲壩二期工程基本建成之后,1988年4月,他以全國政協主席的身份來到葛洲壩視察。
1988年底,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全部建成,比設計工期提前一年。大壩全長2595米,最大壩高47米,總庫容15.8億立方米。電站裝機21臺,總容量271.5萬千瓦。建船閘3座,可通過萬噸級大型船隊。27孔泄水閘和15孔沖沙閘全部開啟后的最大泄洪量為每秒11萬立方米。1989年5月,時隔一年,李先念第4次視察葛洲壩工程,對工程建設取得的顯著成績表示充分的肯定。
1989年8月,葛洲壩工程開工20周年展覽在北京舉辦。作為葛洲壩工程的決策者和推動者,李先念興致勃勃地觀看了展覽。他欣慰地看到,葛洲壩工程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長江水患,兼具發電、改善峽江航道等功能,同時提高了我國水電建設的科學技術水平,培養和鍛煉了一支高素質的水電建設隊伍,為三峽工程建設進行了成功的實踐和探索。葛洲壩這座萬里長江第一壩,是20世紀中國水電建設史上的一座豐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