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章程》作為黨的政治宣言和行為規范,深刻地反映和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百年來,黨章雖歷經多次修改,但始終鐫刻著共產黨人崇高的初心和使命。我國至今唯一留存下來的中國共產黨第一部黨章原件,是由共產黨員張人亞和他父親保存下來的。
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白色恐怖籠罩,黨的許多文件資料面臨著被搜查和銷毀的嚴重威脅,張人亞為了保護黨的重要文件,冒著生命危險,將包括《中國共產黨章程》、中文首譯本《共產黨宣言》等多份珍貴文件秘密帶回老家,其父親以建造衣冠冢為掩護,將文件密封埋藏于墓穴之中達10余年之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這些重要的文件才重新面世。
中共第一部黨章的誕生
中國共產黨第一部黨章是在中共二大上制定的。1922年7月16日,在上海霞飛路以北的英租界南成都路輔德里625號(今老成都北路7弄30號),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秘密召開,出席這次會議的有12位代表,代表著全國195名中共黨員。
由于缺少檔案文獻,現在能夠知道名字的代表只有11位,他們是:中央局委員陳獨秀、張國燾、李達,上海的楊明齋,北京的羅章龍,山東的王盡美,湖北的許白昊,湖南的蔡和森,廣州的譚平山,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代表李震瀛,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臨時中央局代表施存統。至于還有一人究竟是誰,現在已無從考證。
制定黨章,是中共一大就確定的任務。中共一大決定:會后由一大選出的中共中央第一個領導機關中央局負責起草黨章草案,提交中共二大討論和審議。中共一大后,革命形勢的發展迫切要求黨制定一個符合當時革命實際的綱領和適應黨的組織發展需要的正式黨章。從中共一大召開到二大召開的1年時間里,黨的組織有所擴大,特別是在吸收中共黨員、開展工人群眾工作方面,積累了經驗,在研究和傳播建黨理論方面也有新的提高,制定黨的章程,是黨組織進一步發展的需要。
中共二大擔負起創制首部黨章的歷史重任。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起草委員會起草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章程》《關于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等9個決議案。
中共二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共有6章29條3000多字。這6章分別規定了黨員條件和審批程序、黨的組織系統和構成、黨的會議和活動方式、黨的組織紀律、經費來源、附則等內容。其中規定“凡承認本黨宣言及章程并愿忠實為本黨服務者”及“凡經中央執行委員會直接承認者,或已經加入第三國際所承認之各國共產黨者”,均為本黨黨員,并對入黨的程序作了規定;對中央及地方各級黨組織的產生、相互關系、領導的任職以及各級黨的會議的召開,作了明確規定;進一步明確了黨的組織紀律:全黨服從中央、下級服從上級、少數絕對服從多數等。
《關于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更多地承擔了總綱的職能,第一次明確規定了黨的性質,中國共產黨“應當是無產階級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大群眾組織起來為無產階級的利益而奮斗的政黨,為無產階級做革命運動的急先鋒”,“我們既然不是講學的知識者,也不是空想的革命家,我們便不必到大學校到研究會到圖書館去,我們既然是為無產群眾奮斗的政黨,我們便要到群眾中去,要組成一個大的‘群眾黨’”。
會后,中共中央把黨章、決議等共計10個文件印成小冊子發給每位黨員。作為當時全國195名中共黨員之一的張人亞也拿到了一本。這本小冊子就是張人亞后來保留下來的資料之一,現珍藏在中央檔案館。這本鉛印小冊子,32開,封面蓋有收藏章:“張靜泉(人亞)同志秘藏。”小冊子里面包含有在中共二大上通過的10個文件,最后10多頁收錄的便是中國共產黨第一部黨章——《中國共產黨章程》,是我國現存的唯一的黨章原件。
張人亞悉心保存重要文件
張人亞,原名張靜泉,1898年出生于寧波府鎮海縣霞浦鎮,1914年,張人亞到上海法租界老寶盛(恒記)銀樓當學徒,生活十分艱苦,組建家庭不久后,妻子因病去世。因為寧波話里“銀匠”的發音近似“人亞”,他在參加革命后,便開始使用“張人亞”作為自己的名字。1922年,張人亞加入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之后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當時上海較早的工人黨員之一。張人亞最初的革命活動,是利用他在金銀業的工作經驗和社會關系開展的。

1922年10月,張人亞擔任上海金銀業工人俱樂部主席,領導了上海金銀業工人大罷工,后被國民黨通緝。1923年,在上海中共黨組織的安排下,張人亞離開了金銀業,開始從事黨、團工作及機關書報的出版發行工作。1924年,他赴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25年“五卅慘案”后回國。1927年初,張人亞參與創立上海總工會機關報《平民日報》,之后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到上海閘北的商務印書館工人合作社工作,從事工人運動,并承擔黨、團領導機關出版的書籍和報刊發行工作。張人亞曾擔任社會主義青年團上海地委負責人、浦東首任地方黨組織領導,后到中共中央機關工作,擔任中共中央秘書處內部交通科(以下簡稱“內交科”)科長。內交科科長又稱“內交科主任”,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工作崗位,在白色恐怖籠罩下的上海,內交科科長的工作就是負責組織和領導中央機關之間的通信交通網。
從事黨的報刊發行工作后,張人亞有意識地保留大量進步書刊及黨內重要文件,一批中共二大、三大的重要文件,《共產黨宣言》首譯本發行的兩個版本,他都悉心保存下來。
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量共產黨員被殺害,中國革命形勢急轉直下。張人亞的各項工作被迫轉入地下,很多黨的資料不得不銷毀,對于一些特別珍貴的書刊文件,若不銷毀的話如何保存、怎么轉移,成了張人亞面臨的最大難題。
珍貴文件秘藏衣冠冢
張人亞在反復考慮后,做了一個冒險的決定:1927年冬,張人亞帶著一個大包裹,秘密回到了自己的老家浙江寧波霞浦鎮。他對父親張爵謙說,自己在上海的住所要搬遷,請父親將他帶回來的書刊、文件妥善保管。交代完畢后,張人亞又趁著夜色離開老家返回上海。
父親張爵謙知道這批書刊、文件的意義非同一般,他把包裹偷偷拿到自家菜園,藏進草棚里。反復考慮幾天后,他對周圍鄰居說,二兒子張靜泉長期在外,音信全無,應該已經不在人世了,于是在家鄉的山崗上為張靜泉和他的妻子顧玉娥修了一座合葬墓。當時的局勢很亂,上海工人在武裝起義中犧牲了很多人,“四一二”大屠殺中更有大批工人遇難,加上張靜泉已經好幾年沒回家,鄉鄰們也對張爵謙所說深信不疑。
合葬墓一側是衣冠冢,張爵謙用油紙將張人亞帶回的書刊、文件仔細包好,藏在衣冠冢的空棺里,墓碑上的名字則是張靜泉。張爵謙沒有向任何人透露過衣冠冢里的秘密,一個人默默守護著兒子的托付,期盼著兒子再次回來時,能完好無損地把物品交還給他。
這批由張人亞和他父親冒著生命危險保護下來的革命文獻極為寶貴,包括1920年9月印刷出版的《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案》等在內的國家一級文物16件,另有二級、三級文物共10件,均屬珍貴文物。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決議案》文件集,至今僅發現3本,其中兩本是復制本,張人亞保存的這本是唯一的原件。中共黨章正是由于張人亞的保存才得以完整呈現,填補了后來黨史研究的一些空白。在這批保存下來的資料中,1920年由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目前存世大多嚴重破損或殘缺,張人亞保存下來的兩本則基本完好。據上海革命歷史紀念館檔案記載,收到這本書的時候,除書的紙張因年久泛黃、發脆外,整本書基本完整,無明顯殘損。那一座衣冠冢,秘藏了中國共產黨歷史進程的寶貴財富,這些文獻資料后來分別由中央檔案館、國家博物館和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珍藏。
一去不復返的烈士
辭別父親后,張人亞先后在上海、蕪湖等地從事黨的秘密工作。1929年7月,張人亞調離中共中央秘書處,開始在蕪湖等地秘密從事為黨中央籌集活動經費的工作。他設法在蕪湖公開開辦了一家金店,表面上是加工、收購和出售金銀飾品,實際上是作為地下聯絡站和從蘇區收集上繳中央經費的中轉站,店里的營業收入都上繳中央。
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張人亞離開蕪湖,前往瑞金。在蘇區,張人亞先后出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工農檢察委員會委員、中央出版局局長兼印刷局局長。他主持出版、印刷與發行了一大批蘇區急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教的書籍。繁重的工作致使他積勞成疾。1932年12月23日,張人亞帶病從瑞金赴汀州(長汀)檢查工作,由于路途遙遠且艱險,途中終因舊疾復發,無法救治而殉職。
在張人亞的老家,親友們對他的蹤跡一無所知。張爵謙一直保守衣冠冢里的秘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張爵謙立即在報紙上刊登尋人啟事,但是到了1950年還是沒有消息。張爵謙估計兒子可能已經犧牲了,自己又進入耄耋之年,便下定決心:兒子托我藏的東西,一定要還給共產黨。于是張爵謙打開衣冠冢,將保存多年的文件取了出來,隨后讓三兒子張靜茂將這些書刊、文件連同一張金銀業工人俱樂部成立大會的照片,一起帶回上海交給黨組織。

張靜茂到上海后,為了給這件事留個紀念,專門刻了兩枚印章:一枚是長方形,刻有“張靜泉(人亞)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書報”字樣;另一枚是正方形,刻有“張靜泉(人亞)同志秘藏”字樣。張靜茂將兩枚印章都蓋在了秘藏多年的書刊、文件上,后來相繼捐獻給上海工人運動史料委員會、上海革命歷史紀念館籌備處(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前身)。
這些書刊、文件不僅成為研究中國共產黨早期歷史的寶貴資料,也讓張人亞的名字和事跡被更多人知曉,成為中國革命史上的一段動人篇章。這些文獻的回歸,是張人亞以及無數和他一樣的革命先驅們對理想不懈追求的見證,也是中國共產黨光輝歷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張人亞殉職一事,其親人一直都不知情,直到2005年,張人亞的親屬們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在上海圖書館找到當年的《紅色中華》報,看到《追悼張人亞同志》的悼文,才得知張人亞已經去世的消息。
張人亞的故事,是一段用忠誠和智慧書寫的傳奇,是對革命信仰的堅守和對責任的擔當。這段歷史,不僅是關于《中國共產黨章程》珍貴原件的保存與傳承,更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品格的深刻體現。文